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的 “诊 ”与 “治 ”
高查清1, 李夕菲2, 茹梦丹3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文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 2.五邑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江门 529020; 3.延安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 :一稿多投是学术界由来已久且难以医治的顽症。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压力之下作者的投机心态、作者投稿经验的匮乏、稿件时效性的压力以及网上投稿的便捷与低成本等因素使然。一稿多投会造成编方人力资源的浪费,容易引发一稿多发,挤占宝贵的版面资源,引起版权纠纷,破坏学术诚信,扰乱科研秩序。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惩罚力度、利用高科技进行防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编辑效率等方面,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从根本上规范科研活动,根治一稿多投顽症。
关键词 :学术论文;一稿多投;学术道德
一稿多投指的是“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如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作者排序、作者单位不同,或论文正文有少量内容不同)的多篇论文,投给多个期刊,或在约定或法定期限内再转投其他期刊”[1]的行为。一稿多投不仅是圈内公开的“秘密”,而且也是学术界难以医治的“顽症”,是编辑老师眼中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的“牛皮癣”。编辑老师对此头疼不已、深恶痛绝,投稿人却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它不仅引发了投稿人与编辑的对立与矛盾,还引发了人们对于一稿多投行为法律与伦理层面的思考。[2](P96~100)对于一稿多投,申饬挞伐者有之,理解同情者有之;呼吁惩戒者有之,发声维护者有之。一稿多投是洪水猛兽,必须严防死守,还是投稿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需要社会的宽容和理解?是对编审工作的干扰和伤害,还是对编审效率的“倒逼”甚至促进?是该一棒子打死,还是该肯定其给编方带来的“鲶鱼效应”?以下笔者尝试从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行为带来的后果进行深层次分析,然后就可行的应对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 、一稿多投的 “致病 ”原因
导致一稿多投“久治不愈”的原因不少,主要“病因”在于科研压力之下作者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作者投稿经验的匮乏、稿件时效性的压力以及网上投稿尤其是电子邮箱投稿的便捷与低成本的诱惑等几个方面。
针对孟鲁司特治疗效果中出现的疗效不一的现象,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种:一、特应性皮炎根据其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混合型和单纯性,单纯性特应性皮炎则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种,两者由于发病机制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一些研究证明,患者的年龄、实验持续的时间、给药的方案和药物的剂量等,也会导致出现不一样的临床治疗效果;三、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且研究样本数量偏少等现象,也会对孟鲁司特的临床治疗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5]。
(一)科研压力之下作者急功近利和投机心态的驱使
毋庸讳言,当前形势下,对于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和供职于大中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发表论文是获取学位、评选优秀、年终考核、项目结题或者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甚至是必备的先决条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层次,有时甚至能够左右他们的职业发展乃至人生走向。发表论文如此重要,他们也就别无选择,只有尽可能多发表论文,尤其是档次较高的论文。可是,当前的基本事实是,学术期刊的版面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投稿者的需求。换言之,期刊版面的供给远远达不到发表的需求,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大量稿件无法刊登,投稿人必须面对的激烈竞争让他们顾不上应有的“体面”与“风度”,此其一。其二,不管是研究生攻读学位,还是考核评优、项目结题和职称晋升,都对论文发表有着时间上的要求,可当前学术论文审理和发表的漫长周期往往让投稿人等不起,情急之下,他们只能尝试一稿多投的方式,一方面是希望提高稿件命中率,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自己的稿件被尽快录用。说到底,作者之所以对一稿多投情有独钟,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漫天撒网的方式来扩大投稿覆盖面,提高稿件的录用概率。此外,如果稿件同时或者先后被多家期刊录用,作者还可以根据期刊档次、发表时间、是否需要交纳版面费或者期刊是否发放稿酬等情况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2.中国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协作方式较单一。《多边公约》规定的国际税收征管协作形式包括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税款追缴和文书送达,这三种协作方式共同作用,形成国际社会打击国际逃避税的强大征管网络和合力。基于国内税收征管能力的考虑,中国国内税法中目前仅引入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的协作形式,其他两种协作形式暂时排除在外,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制约中国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的影响力。
脑梗塞是临床上因为患者脑部血液存在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病情,使得患者脑部出现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出现局限性,脑组织软化进而使脑组织坏死。病情的发生和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存在着明显的关联,而且和患者的身体肥胖也存在一定关系[1]。这种病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存在认知障碍和语言障碍,患者有一定的偏瘫和神经功能损害,所以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健康。本文主要针对于此分析对于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选择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并分析治疗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二)作者对期刊栏目设置和用稿偏向缺乏了解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期刊要1~3月才通知作者审稿结果,3个月甚至更久或者干脆不做回复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不少期刊给作者的提示往往是“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内没收到编辑部的消息作者可自行处理”。尽管这是出版条例赋予期刊社的权利,但从时间上作者们却耗不起。因为,从作者萌生创作计划到酝酿到撰稿到完稿要耗费一定时间,投稿前的修改、润饰以及参考文献的规范整理等后期工作又要花费一段时间,再加上编辑部“不靠谱”的审稿时间和也许永远等不来的反馈消息,让许多投稿者不敢“心存侥幸”,也不敢“孤注一掷”地“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而是选择多投几家“以防万一”。
(三)稿件内容与使用价值的时效性让作者等不起
不少作者尤其是一些投稿经验不足的新手,他们对期刊的栏目设置和用稿偏向知之甚少,不清楚投稿方向。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仅中国期刊网(CNKI,又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就收录各类期刊7 738种。[3](P242)如此名目繁多的期刊,到底哪些才开设适合于自己论文的栏目呢?不要说那些经验不足的新手,就是经验丰富的投稿人恐怕也未必了解得很清楚。除此之外,在选题之前就对期刊及其所设栏目作充分了解的作者可能很少,大部分作者往往只是有感而发,没有明确的计划与方向,所以完成论文之后,他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论文适合于哪家期刊的哪个栏目,于是就抱着碰运气、试试看的心态,没有方向地乱投一气。
对于防范与治理一稿多投行为,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些颇为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建立学术期刊间的联合防范机制、建立共享数据库等。有研究发现,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提供的“稿件追踪”平台,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投搞数据库”的作用,可以查看稿件的诸如“篇名”“作者”“检测时间”“文字复制比”“已投编辑部次数”等数据。如果送检单位已加入“追踪平台”,还可以查看到稿件“已投编辑部名称”[6](P471)。基于这些信息,通过与其他编辑出版单位的沟通以及进一步与作者的核实,可以在第一时间确认疑似一稿多投行为,并最终判定稿件是否为一稿多投。如此,就可以先滤掉那些“多投”之稿,审理那些符合规范的稿件。初审之后,第一时间联系作者,确认作者没有多投之后,再送专家审稿。该平台目前虽然还存在着“参数信息不完整”“数据库较为单一”“平台还不够成熟”等不足,但从长远看,由于各期刊对遏制一稿多投有着共同的需要,所以期刊之间的联手治理将成为必然。随着加入该平台的期刊越来越多,逐步建立起一个几乎“所有编辑出版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合防范体系,各期刊之间信息的高效互通,数据库越来越大,软件越来越成熟,得到的数据越来越准确,这种防范体系必将成为“尽早发现、及时处理,防范一稿多投的有效手段”[6](P471)。
(四)网上投稿,尤其是电子邮箱批量投稿(群发)的便捷性与零成本让作者欲罢不能
有些作者在做科研、做学术的时候心浮气躁,不愿静下心来多打磨自己的文章,而是把稿件的发表寄希望于漫天撒网式的一稿多投来“碰运气”。抛开这种行为的主观原因不说,客观上它一定会激化撰、编双方的矛盾和对立,降低双方的互信。如果听任这种风气在整个学术界发展、蔓延,必然会影响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不利于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氛围。
客观地说,一份稿件多投一家肯定就会多一份机会,多一点命中的可能性,这对那些投稿经验不足的作者而言尤其如此。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但收取这两项费用的期刊仍然不在少数,部分期刊的版面费相当高昂,对于一些作者而言,这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退一步说,即使作者付得起这笔钱,如果有其他期刊能够免收版面费,甚至还可以付给一定的稿酬,作者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二 、一稿多投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稿多投让一部分作者“欲罢不能”,同时又让编辑出版方深恶痛绝、苦不堪言。之所以编方对一稿多投如此如临大敌、严防死守,确实有自己的苦衷,而相关部门针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专门出台一系列文件,说明一稿多投确实有不当之处。归结起来,一稿多投带来的不良后果(或者说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稿多投给编方带来了诸多困扰,某种意义上破坏了学术诚信,对健康学术氛围的营造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这个角度考虑,就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有实效的遏制。考虑到一稿多投成因的复杂性,要想有效防治一稿多投就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所谓多管齐下,是指采用完善制度、加强惩治、引入科技手段进行甄别等多种应对方法;所谓齐抓共管,是指从作者到编者再到职能部门等相关个人、部门和单位要协调一致,共同努力。
(一)一稿多投行为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编方积极性,同时也伤害编方感情
如果作者都选择一稿多投,甚至通过邮件“群发”的方式来投稿,作者们固然可以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地瞬间完成向多家期刊的稿件投递,可是,对于编辑部而言,他们的收稿量就会呈几何级增长。面对“浩瀚”的来稿,编辑部需要多少人员才能完成从稿件登记到分稿,从初审到再审到终审,从校对到编排的过程,另外后面还有排版到印刷……如果编辑部老师和审稿专家辛辛苦苦地完成了审稿过程,却被告知该稿已另投他刊,甚至已被他刊录用;或者编排校对人员已经完成了出版前的一切工作,却因为作者另投他刊而不得不做退稿处理,辛辛苦苦的努力要付之东流,设身处地地想想,编审老师们感到恼火是不难理解的。一句话,一稿多投会造成从编审到出版的整个流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消耗审稿专家、编辑、校对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是一种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
(二) 一稿多投很可能会导致一稿多发,损害期刊的形象,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作为出版发行单位,几乎所有的期刊都希望自己刊载的文章是“排他”的和“独家”的,毕竟期刊论文不同于新闻通稿。另外,如果多家期刊登载同一篇文章,那么该文章的下载量尤其是被引率肯定就会相应下降,这必然会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另外,基本上所有的一稿多发都源自一稿多投,不把住一稿多投这个关卡,就很可能会诱发一稿多发情况的发生。一稿多发可能会引起版权纠纷,引起不同期刊之间的矛盾和猜疑,还可能会干扰科研绩效和人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公平性[4](P452),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期刊宝贵的版面,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变相地降低了他人的发表机会。
(三)一稿多投会扰乱科研秩序,破坏学术诚信和契约精神,助长研究者不健康心态
自网络技术普及以来,绝大部分编辑部已经停止纸质投稿,而逐渐采用电子邮箱的投稿方式。这种投稿方式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福利”:首先,投稿的便捷性大大提高。投稿时不用准备信封、填写信封内容、贴邮票,也不用专门出去投递信件了,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箱平台发送稿件。其次,投稿的时效性也大大提升了,几乎信件发出的同时,编辑部就可以收到,远比传统邮件的投递方式快得多。其三,因为电子邮箱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所以这种投稿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投递成本(投递成本几乎降为零)。一句话,投稿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投递效率,另一方面又大大减轻了作者的经济负担。但也正因为这种便捷性与几乎零成本投递方式的出现,催生并加剧了漫天撒网式的一稿多投现象。并且,电子邮箱的“群发单显”功能使编辑部无法轻易看到作者是否一稿多投。如果作者给多家期刊逐个单向投稿,编辑部就更无法通过邮箱系统直接发现一稿多投行为。
三 、一稿多投的 “防 ”与 “治 ”
籽粒的灌浆过程是影响向日葵籽粒粒重及产量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13]。深松措施可以打破土壤犁底层,有效的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缓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籽粒的灌浆能力增强,进一步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改善由于密度引起的拥挤效应[14-16]。通过研究食用向日葵籽粒的灌浆特性,有利于今后采取栽培调控措施来提高向日葵的产量。本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S45处理D1密度下的向日葵的籽实特性各方面表现良好,对向日葵的稳产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1.3.2 体表影像与参考影像 体表影像是由OSMS系统实时采集患者在治疗床上的影像;参考影像有两种:(1)由CT定位与治疗计划系统生成的身体体表结构影像,简称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digital image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参考影像;(2)由OSMS系统利用静态技术采集患者在治疗床上的体表影像,简称Vision RT参考影像。
(一)加强法规与制度建设,形成对科研工作者的制度约束,规范科研工作者的业务行为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目标,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制度,广大科研工作者才能明确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处理违反科研诚信者时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大对一稿多投的惩罚力度,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让有此意图者望而却步
制定的制度还必须要严格执行,否则光打雷不下雨,制度就变成了虚张声势的“稻草人”,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成为一纸空文。编辑部发现一稿多投的行为之后,可以把作者列入黑名单,拒绝该作者再次投稿;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以进行公开曝光,甚至把作者一稿多投的情况反馈给作者所在单位。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在接到举报或者发现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之后,应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主动、积极地介入,根据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通过这些惩戒手段,对一稿多投甚至一稿多发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其付出相应的代价,让一稿多投者感到得不偿失,消除任何侥幸心理[5](P1~2),自然就会让大家对一稿多投敬而远之。
(三)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并遏制一稿多投现象
此外,不少稿件所聚焦的主题往往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不少期刊还特别要求稿件具有“创新性”,这对时效的要求就更高了。稿件若能及时刊发可能还显示出观点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创新性,但如果一等两年甚至更久,可能该主题早已失去其创新性和引领性。同方向的其他研究者也许早就捷足先登,率先刊发了同类论文,毕竟同一议题可能会有不少其他学者同时展开研究。再说,不少作者写稿、投稿,要么是有科研任务,要么是评职称的需要,都对论文发表时限有一定的要求,投出稿件后自然是望穿秋水,希望尽早知道结果。另外,现在的不少论文都依托某研究项目,期刊编辑部也偏向于刊载带有项目的论文。但任何一个项目对结题时间都有要求,其中文史哲类项目的结题时间多以两年为限。如果审稿和等待刊发的周期过长,则投稿人很难赶上项目结题时间。
(四)加大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的力度,让投稿人远离一稿多投的诱惑
首先要通过教育宣传,让投稿人了解国家的相关制度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措施,明白一稿多投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他们从伦理道德上提高自己的觉悟,从思想上认识一稿多投的性质与危害,自觉杜绝一稿多投的行为。要让作者认识到,既然编辑部和相关部门十分抵制一稿多投的行为,将其归入学术不端的范畴,并且该行为在编辑实务中也确实会加大编审人员的工作量,造成重复劳动甚至无用劳动,浪费编辑、审稿专家的时间与精力,如果因此导致一稿多发的情况,还会引起期刊杂志包括谴责、批评、通报、拉入黑名单等在内的一系列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还会给自己日后的科研评价带来负面影响。既然如此,作者就有必要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尽量避免一稿多投,坚决杜绝一稿多发。
(五)作者自己要洁身自好,严格自律
既然国家不鼓励、编辑部又十分反感一稿多投,那么作者就要尽可能避免卷入一稿多投。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努力提高论文质量,而不是抱着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企图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来提高论文录用概率。不管是从学术伦理还是从人格修养而言,不管是从自身学术声誉还是从期刊发展来说,作者都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稿多投以及一稿多发行为,应该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投稿、发文过程中,质量才是硬道理。如果论文本身质量糟糕,那么,不管作者投多少家期刊,被采用的可能性恐怕也非常小。只有质量达到了期刊的要求,才有可能被最终录用。
与此相对的是,开设相似栏目的各家期刊应该联合起来,慢慢形成一个类似超市大类商品集中摆放的期刊“栏目联盟”,对自己所设栏目加大宣传、介绍和推广的力度,让作者知道自己手中的稿件该投向何处。如果作者们都知道稿件该投向哪里,自然就不会乱投一气,这就从客观上大大降低一稿多投的可能性。
(六)作者平时要多留意相关期刊和栏目的设置情况,做到投稿时有的放矢
比如,作者在投稿前可以先在中国知网等主要学术性网站中输入自己论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查看哪些期刊经常刊载类似稿件,然后再决定投稿方向。此外,就是要了解期刊的格式要求。目前,国内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要求文内夹注,有的要求脚注,有的要求尾注;有的要求按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有的则要求按作者—出版年制著录;对于参考文献页码的标注也有不同要求:有的要求标在文内,有的要求标在文末参考文献中。所以,作者在投稿前,还应该仔细阅读期刊“投稿须知”的各项内容,透彻了解期刊的用稿范围、侧重方向以及对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再认真学习该刊近期刊发的优秀稿件。如此,摸透期刊及编辑的偏好,按照规范要求投稿,就会让编辑老师在看到稿件的第一时间就觉得,作者是训练有素、有专业素养、遵守学术规范的,从而产生好感。如果选题有新意,内容充实,论证有力,行文流畅,那么被录用的概率自然就要大得多。
(七)编辑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作者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一稿多投固然有作者投机心理的驱动,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部分的作者是因为不堪长时间的等待,无奈之下才出此下策。所以,编辑老师要尽可能提高审稿效率,缩短审稿周期,尤其是初审周期,及时向作者反馈审稿结果。不管有没有通过审核,都应该把审稿进度及时告知作者。这样,通过初审的,作者就可以安心等待再审(或者复审、专家评审),免得在焦虑之余另投他刊;没有通过初审的,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再投他刊,不至于被迟迟等不来的回复所耽误。如果编辑部的工作效率足够高,尤其是短期内就可以把初审结果反馈给作者,那么作者恐怕也没有必要冒着被指“学术不端”或者“违背学术诚信”的风险,多此一举地去尝试一稿多投。
除此之外,编者也要辩证地看待一稿多投现象,把它视为对自己工作的鞭策。正如上文所述,很多作者未必对各家期刊的栏目设置都了如指掌,如果作者不巧把稿件投给了一家不设相关栏目的期刊,而该期刊又迟迟不作回复,那么一方面会延误作者及时再投,另一方面也会耽误其他需要此类稿件期刊及时收稿。反过来,如果作者选择一稿多投,也许稿件不适合某些期刊,却正是其他期刊所需,岂不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吗?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种“终极”假设,作者在投稿之前最好还是对期刊栏目的设置多做了解,不能毫无目标的乱投一气,因为这样必然会延长编辑的初审反馈时间,延长整个审稿流程,最终受害的还是作者们自己。
常规理化因子包括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a)、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DO)、水温(WT)和透明度(SD)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进行检测。
四 、结语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意见》认为,尽管我国近年来的科研诚信建设在工作机制、制度规范、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整体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意见》要求推进制度建设,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自律与监督并重的原则,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序亦指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坚持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路径。有学者亦指出,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根本,制度建设是保证,社会监督是基础。[4](P452)只有把预防与惩治结合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科研活动,也才能“根治”一稿多投这个顽症。
参考文献 :
[1]中国知网.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http://check.net/Article/rule/2012/12/542.html,2013-08-02.
[2]李夕菲.从一稿多发看著作权法对学术期刊出版权益的伤害[J]. 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中文集团.中国互联网与数字出版研究指南(2014—2015)[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4]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 编辑学报,2014,(5).
[5]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郭 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防范“一稿多投”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6,(5).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Multiple Submissions of Academic Papers
GAO Cha-qing1, LI Xi-fei2, RU Meng-dan3
(1.Department of Arts & Science, Anhui 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0051, China; 2.Department of Editing for Academic Journals,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3.Academic Journal Center,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Multiple submissions are chronic and persistent ailmen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main causes are the author's speculation under the press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author's lack of submission experience, the pressure of timeliness of manuscripts, and the temptation of convenience and low cost of online submission, especially e-mail submission. Multi-submission will cause waste of human resources of editors, easily lead to multi-issue, occupy insufficient journal resources, result in copyright disputes, undermine academic integrity, and disrupt the ord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e should try to cure this ailment by combining "heteronomy" with "self-discipline" in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tensifying punishment, using high technology for prevention, perfect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editorial efficiency. We should take both 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address both the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 work together in a multi-pronged manner, and regularize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academic papers; multiple submissions; academic ethics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9.01.005
收稿日期 :2018-12-30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16年编辑学研究项目(20160204)
作者简介 :高查清(1968-),男,安徽庐江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研究;李夕菲(1969-),女,河南固始人,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编辑,副编审,主要从事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与侨乡文化研究;茹梦丹(1991-),男,山西运城人,延安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助理编辑。
文章编号 :1671-1653(2019)01-0027-06
标签:学术论文论文; 一稿多投论文; 学术道德论文;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系论文; 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 延安大学学术期刊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