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夏刚1,谢敖文2,聂剑宏3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诊断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肝癌患者110例,将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将55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 -Ⅱ)、AFP水平,采用PIVKA -Ⅱ和AFP诊断方法对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准确性验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VKA -Ⅱ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IVKA -Ⅱ检测的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高达87.27%,明显高于AFP检测的67.27%,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应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AFP水平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压力就会越来越高,使人们对身体锻炼及饮食等的重视越来越低,最终增加导致肝癌发生的不良因素,增加肝癌发生率。原发性肝癌作为主要的肝癌疾病,具有肝痛、乏力、消瘦和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生活和健康,所以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迫在眉急,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则是一种有效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方法,理应得到重视与关注[1]。对此,本文选取11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肝癌患者110例,将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将55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肝癌,排除合并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严重肾脏疾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观察组55例患者中含有32男性和23例女性;年龄为30~66岁,平均年龄为(46.9±2.3)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5±0.8)年。对照组55例患者中含有31例男性和24例女性;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为(47.5±2.5)岁;病程为1.5~6年,平均病程为(4.1±1.1)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检测方法相同,为了解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的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效果,只对观察组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验证性诊断,具体检测及诊断验证方法如下:

①先在患者的肘部抽取标准为2mL的静脉血,并将血样放置到型号为EDTA-K2的真空抗凝管中进行血分离;②待血清分离后及时进行血样检测,并将检测完毕的血样保存到4 ℃的冰箱里;③使用型号为雅培i2000的化学发光仪检测患者的AFP水平;④使用日本富士G1200血清检测仪检测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2]。

1.3观察指标

血清AFP水平、血清PIVKA -Ⅱ水平和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被表示为(%);计量资料采用t来检验,被表示为();数据比较结果呈显著差异,并且有统计学意义的,则用P<0.05来表示[3]。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AFP水平、PIVKA -Ⅱ水平比较

经检测结果了解到观察组患者的AFP水平为(1411.5±22.1)ng/mL、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 -Ⅱ水平为(47.1±24.2)mAU/mL;对照组患者的AFP水平、PIVKA -Ⅱ水平则分别为(7.2±1.5)ng/mL和(8.9±4.5)mAU/mL,观察组患者的AFP水平、PIVKA -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著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肝癌主要发生于肝脏上皮,有时也会发生于肝脏间叶组织,病发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不但会转移到胃和胆道等肝脏周边的内脏,还可能向胰腺、结直肠、卵巢和子宫器官转移,产生恶性肝肿瘤,降低患者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据相关研究显示,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原因很多,并且这些因素是多样化和多步骤化的,使该疾病的发病变得复杂多变,主要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4]。

肝癌一般都分为早期肝癌、中期肝癌和晚期肝癌,早期肝癌的病重程度最低,晚期则最高,其中早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少且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中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且表现明显,包括区疼痛、腹胀、乏力和消瘦等;晚期肝癌患者症状全部表现出来,并且已经出现生命危险,基本已经无法治疗,所以尽早准确的诊断出肝癌尤其是原发性肝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故要不断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则是近年来最有效的原发性肝癌方法之一[5]。

对此,本研以11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5例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另外55例为非原发性肝癌患者,然后进行AFP、PIVKA -Ⅱ水平检测,最后对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AFP诊断和PIVKA -Ⅱ诊断实验,其实验结果显示PIVKA -Ⅱ检测的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AFP(P<0.05),见表1、2,说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具有显著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 -Ⅱ检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濮珏彪,王学锋,彭奕冰.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2014,29(03):270-273.

[2]林晓渊.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7,33(01):102+104.

[3]聂影.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2):105-106.

[4]杨贵敏,杨运强,赵运胜.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山西医药杂志,2013,42(07):783-785.

[5]龚丽敏. 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05):600-601.

论文作者:夏刚1,谢敖文2,聂剑宏3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夏刚1,谢敖文2,聂剑宏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