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的投融资_电信论文

中国电信业的投融资_电信论文

中国电信业的投融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信业论文,中国论文,投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况

1.中国电信的投资情况

(1)历史的回顾

中国电信融资方式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81年)。

这一阶段,邮电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企业自筹为辅。1978年,国家投资占邮电部门总投资的90%,自筹仅占10%。在这个阶段,邮电部门运行的是单一的、以国家投资为主的融资体制。由于融资渠道窄,所以31年总计邮电部门固定资产总额仅为64亿元人民币。

第二阶段(1982~199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邮电通信被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国家对邮电工作制定了两个“六条指标”,明确提出发展邮电通信必须按照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四个一起上”的通信建设方针。并给予邮电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同时,邮电企业也开始负债经营。负债经营是这一阶段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首先尝试负债经营的是在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后来负债经营在全国普遍展开。负债经营在利用外资方面,主要是利用国外政府的软贷款、国外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提供的硬贷款、政府提供部分补贴的贴息贷款等,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而国内资金则以银行的优惠贷款为主。负债经营使得邮电通信发展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是国家在发展邮电通信业方面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改革。这十年,邮电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固定资产总额十年合计为905亿元,是前31年投资额的7倍。邮电通信技术装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技术发展水平上,都发生了飞跃变化。

第三阶段(1993~1999年)。

从1993年开始。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税收、税务、金融政策的逐步向国际靠陇,给邮电企业融资带来了一定难度。首先是优惠政策减少,其次是邮电部门执行加速折旧办法,再次是通信设备从主要由国外提供转向基本由国内供货。这一切,使邮电企业融资由以前以国外贷款为主转向以国内融资为主。这期间,在融资方面邮电企业用的比较多的是国内银行贷款、分期付款和租赁。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电信融资方式发生了的根本变化——中国电信(香港)上市,首次发售股票共募集资金40亿美元。中国电信(香港)集团公司的红筹股为国内上市最大规模的红筹股,是中国电信发展和改革走出的很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国电信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10月28日第二次向公众发行新股和美元债券,总筹资额达到26亿美元,又一次取得发行的巨大成功。这两次股票的发行,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的股票市值将达到467 亿美元(按1999年10月29日收市价计算),成为香港市场第二大市值的上市公司。

(2)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负债率大幅度上升。

1997年,中国电信的负债水平为35%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到1999年6月,中国电信的负债率已达45%左右。总的来说,东部负债率低, 中西部负债率高。

②国家优惠政策减少和初装费、附加费下调。

由于国家优惠政策减少和初装费水平下降,目前电信企业的资金非常紧张,以后初装费取消,这一问题就将更加严重。

③债权比重过大。

由于中国电信的融资主要是负债方式,而股权融资极少(中国电信香港是唯一的电信主业的上市公司),因此造成债权比重过大,债务负担偏重。未来,中国电信应向产权融资方向转移。

2.中国联通的融资之路

(1)“中中外”融资方式

凡提及中国联通的融资,则言必称“中中外”。由于“中中外”的融资方式,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中中外”的典型做法是:由联通的股东单位或认可的公司作为中方,与境外公司设立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再由这家中外合资企业为联通提供资金,建设网络,并提供顾问服务。该中外合作(合资)企业与联通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双方在一定区域内联合投资通信网络,建成后由联通公司经营,双方按约定的比例在合作期内分享项目产生的效益。

从1995年起至今,四来年,落实的“中中外”项目已接近50个,涉及的投资额达14亿美元,实际到位的资金达10亿人民币。参与“中中外”的外商来自欧、美、日、韩、新加坡等国。由于种种原因,“中中外”方式融资已停止,联通在与外商谈判,以解决这一遗留问题。

随着各项目的执行,这种“非驴非马”的融资形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从金融角度看,“中中外”集股本融资、债务融资和融资租赁三种常规的融资方式的特点于一身。先看收益。“中中外”项目的收益与经营状况联系密切,在这一点上有股本融资的特点。收益分配的基础是“可分配现金流”(包括入网费、折旧和利润),至于风险的承担,“中中外”的安排也不明朗。表面上看,外方以其出资承担经营风险,但其出资并未马上成为联通的资产。合作项目的资产出由资方在还本期结束后一次性移交(有融资租赁的特点)或在还本期内逐步移交给联通公司。另外,“中中外”方式在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还导致了相当大的运作风险。

总之,从长计议,“中中外”模式带给合作各方的收益不大,却产生了过高的风险。因此,“中中外”模式走入迷雾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国政府判定“中中外”为不规范的融资模式,与此相关的所有业务往来均已中止。

(2)联通的上市

除了“中中外”融资方式及中国银行等国内银行给予联通巨额信贷支持外,联通正研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计划,拟筹集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其庞大的投资计划。

3.中国网通的融资思路

国内第三家电信企业——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网通”)于1999年10月中旬成立,注册资本为1.2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成为继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后的国内第三大电信企业。

该公司将着重发展两方面业务——IP主营业务和面向跨国集团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的国际集成信息服务。中国网通将考虑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并计划在3~5年内上市。

二、中国电信产业投资机制问题

1.电信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

由于电信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而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产权主体,没有如私人公司那样的对风险回避的自觉能力。所以,投资机制存在天然缺陷。这也是导致电信行业许多投资不讲效率的重要原因。

2.电信业服务产品未处于完全竞争

由于电信业的服务产品未处于完全竞争之中,电信业的服务产品就难以建立如完全竞争产品那样的市场监督,加之对电信服务业的准入限制等,导致了不能产生一个公平的竞争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因而难以对投资行为产生监督。

3.中国电信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由于中国电信业长期政企不分、未公司化和股份化,客观上存在资本市场和民营资本的监督机制问题。由于这些监督与机制问题,电信业过去是政府、社会不重视的卖方市场,现在是社会各界、金融市场过于重视的买方市场。此外,电信业还存在投资不讲效率、只讲增长速度的粗放经营。

未来,应增加投资的市场决定机制、利益机制、概预算机制和风险责任机制。这些机制,将逐步加强电信企业投资科学、有效、合理的内涵。

三、WTO与世界电信业的发展

1.各国对开放电信市场的管制政策

各国在WTO 电信服务贸易有关协议范围内对外开放电信市场的情况下,采取的管制政策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开放前国内电信业的准备政策,主要是推进电信公司的体制改革、增强本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政策;二是开放后对外资的控制政策。

(1)开放前的准备政策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优势、特别是实力与经验至关重要。为此,各国普遍把深化电信行业改革、壮大企业实力和积累竞争经验,作为迎接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有电信企业民营化政策,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意识;二是通过首先开放国内电信业务市场,使国内一些企业在直接参与电信经营和竞争的同时,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乃至国际结盟,从而迅速地扩大企业规模,丰富竞争经验。

(2)开放后对外资的控制政策

各国电信业务对外开放的管制政策不是只体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组合,只是各国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国内电信业的准备政策置于首要的地位。准备政策成为各国电信业对外开放管制政策的前提。与此同时,各国在表面上对内外资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对限制外资进入的政策却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成为目前阶段一种必不可少的管制政策。另外,发达国家还更多地采用表面对等、实际不对等的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采用因势利导、为我所用的政策。正因如此,到目前为止,才没有出现一国电信市场开放后外资企业蜂拥而入、造成该国民族电信业走向崩溃或失控的案例。即使1998年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电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年份,但从总体上来看,各国电信市场却仍出人意料地平静,没有形成全面的、根本性的突破。

2.WTO对中国电信市场的影响

进入WTO,对中国电信服务业确有一定的冲击。进入WTO,开放电信产品市场、电信服务市场, 将会给民族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不进入WTO,又将影响电信产业的发展。 因为消费者希望能够得到既好而又便宜的电信产品和服务,希望数据、电话、图片、文字、影象通信“全球通”。因此,从长远来看,电信市场开放对电信业的发展是件好事,但从短期内看,其影响在各国是截然不同的。针对中国电信业而言,长远看是利大于弊,而短期看则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

四、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产业

1997年以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外商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突出表现是,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原因主要是:①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趋势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热点则变为东亚、拉美、东欧等的多角竞争;②跨国购并成为外商投资的最主要形式,恰恰是在这方面,我国存在外资跨国购并难以逾越的体制及产权障碍;③从投资领域来看,大规模的购并活动多集中在金融与保险、电信和媒体等服务贸易领域及石油化工、制药、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而在我国,这些产业大多基础薄弱,有的甚至处于高度垄断经营状态,难以在短时期内允许外资的大规模进入,这也使我国在吸收外商投资形式上存在极大局限;④投资自由化趋势加强,从全球角度分析,跨国投资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各国政府竞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政策。

每个时期都有吸引外商投资的“热点”。目前,外商投资的困境正是因为没有找到或发掘出新的“着力点”。从发展要求来看,劳动密集型项目也可能逐步被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项目替代,这更利于确立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长久的竞争优势。在电信、航空等领域,我国也可通过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吸收外商投资的放宽、股权限制的放松等,使金融、保险、通信、商业等成为我国今后吸收外商投资的最重要的着力点。尤其是电信业的开放将使其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

随着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电信市场对外国投资限制的放宽,亚太地区的电信市场正在成为世界各大电信集团角逐的新热点。一些电信业巨商正翘首以待,期盼着中国电信服务市场的开放。

五、中国电信业投融资战略选择

1.多元投资与分层控制相结合

未来的投资主体将会是多元化,电信业将由过去单一的国家投资改变为多行业、多渠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投资。投资来源将会是地方化、民间化、资本化。今后,电信业将要实现中央、地方、国有资产与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新局面。

由于投资来源的多元化,将会带来投资管理的分层化。政府对不同层面的业务及公司实行不同的投资管理政策。

2.利用外资的重心转向直接投资

过去,我国利用外资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那些年,中国电信共利用外资65亿美元;联通以“中中外”方式利用外资14亿美元。这种方式的核心还是间接融资。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电信公司的股份化,以及WTO关贸总协定的签定, 外国资本将更多的以产业资本直接参与公司经营及市场的瓜分。

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各有利弊。电信业发展到今天,适当的引入一些外国资本,有利于提高国内电信业的管理水平。

3.电信企业应尽快公司化、股份化

中国电信业竞争机制的建立应与产权改革同步,只有建立明晰、规范的产权关系,和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成为电信市场的竞争主体。

股份制应成为电信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中企业的主体形式。政府应通过拍卖、兼并、承包、出售等形式收回部分资金,减少国有资产的比重。

中国电信通过股份化将会筹集大量资金,减少企业的债务负担,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

4.电信业的并购将增加

中国电信业以前的融资之路主要是筹资和自我积累,但通过并购可更有效,更有利于快速扩展业务、占领市场。因此,随着公司化和股份化的推进,国内外的并购将会逐步增加。未来的发展是电信的全球化,而实现全球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跨国合作、购并、参股等资本运作方式。

(收稿日期:1999年12月1日)

标签:;  ;  ;  ;  ;  

中国电信业的投融资_电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