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73301部队医院 福建福清 350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生活链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变,紧张的工作环境、转基因食品以及超负荷的生活压力都导致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这种情况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多,发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其重要类型,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就诊延迟而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基层医院一线救治AMI刻不容缓,也是今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应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总结1997-2012年收治32例AMI患者的一线救治情况,并进行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AMI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28岁,平均58.9岁。梗死部位依次为下壁11例,前间壁8例,前壁6例,广泛前壁(含高侧壁)3例,下壁合并前间壁2例,心内膜下2例。合并症有:高血压病24例,慢性心力衰竭6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4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2例,另外合并高脂血症7例,合并心房颤动3例。并发症最多者为各种心律失常(23例),占88.5%,其中心室颤动2例,心房颤动8例,房室传导阻滞(Ⅱ-Ⅲ度)8例,呈复合性心律失常6例,心跳骤停4例;其次急性心力衰竭8例,占30.8%,有典型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25例,占78.1%;其余无典型疼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7例,占21.9%:其中左中上腹痛2例,左肩背部疼痛2例,牙痛1例,全身酸痛2例。
2 急救方法
2.1 明确诊断。对发生不明原因胸痛病人,尤其是存在缺血性心脏病史的患者,应迅速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鉴别诊断,并尽快描记18导联心电图,便于对AMI定位诊断。
2.2 生命体征的监测。诊断基本明确后,立即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呼吸、心率,充分吸氧,有效止痛,绝对卧床,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给药途径通畅。
2.3 药物治疗。根据心电、血压、呼吸监测结查,及时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包括抗栓、抗凝、活血通络,如应用阿斯匹林胶囊、波立维,条件允许时应迅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重点要防治致死性并发症,如慎用利多卡因防治致命性心室颤动[2]。AMI患者只要无禁忌证通常早期使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应从低剂量开始,即10ug/min,每5-10min酌情增加5-10ug,密切观察心电变化。特别是下壁AMI伴有窦性动过缓、心室停搏和房室传导阻滞者,可给阿托品0.5-1.0mg,静脉注射,必要时3-5min可重复使用,总量应<2.5mg。至于其他药物应根据病情变化,灵活采取单独或联使用,用药过程中更应严格监测心电、血压等变化,随时调整用药品种和剂量。作好心肺复苏的准备工作。心电除颤、简易人工辅助呼吸机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实施心肺复苏。
2.4 组织后送。在组织就地急救的同时,应立即向上级医院求援,尽快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急救,并随时作好后送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待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时,应抓紧时间转院。转送途中,应进行心电、血压、呼吸的监测,持续吸氧。急救车上应备有各种急救药物和除颤器,配有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1名及2名护士,以确保不间断地处于急救状态。
3 结果
32例ASMI患者中26例患者由家属自行送达医院,占81.3%,6例由本院急救车前接,占18.7%,所有患者全部由本院医务人员就地组织初步抢救,入院后发生心源性休克3例,心脏骤停4例,其中4例因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及复合性心律失常,于入院1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总死亡率为12.5%。其中5例重症患者就地抢救及时请专家指导脱离危险,尿激酶溶栓成功6例,6小时内转院12例,在上级医院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2-7d内转院5例,10d后转院5例,因经济、病情等多种因素留院治疗6例。
4 讨论
4.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通常由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冠状动脉阻塞所致,其治疗的关键是能否在症状发生后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3]。早期持续有效的再灌注治疗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抢救左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AMI患者临床预后,而且其获益程度是时间依赖性的,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要做到早期有效治疗,基层医院一线救治十分关键,可以争取救治时间,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4.2 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宣传教育。通过健康宣教,在全民中普及有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和自救互救的简单方法,使病人及其家属及早意识到本病,一旦发生采取停止主动活动和运动,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安抚情绪,并拨打急救电话,使用医院急救车不仅提高转运效率,而且能及时实施心电监测、生命体征的维持,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4.3 AMI的一线急救非常关键,稍一延误,部分病例可因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跳骤停,或因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而突然死亡,因此在基层医院应培养过硬的急救医师,普及AMI的诊断及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术、药物溶栓术。常规配备与诊断、急救有关的设备和药品,急救AMI患者时,要有专人组织指挥,不断修订急救预案,做到“人员、组织、设备、技术”四落实。据研究,接受过心血管知识培训的全天候一线医务人员,其急救的成功率高,还能及时进行药物溶栓术,使急救过程得心应手。
4.4 及时向上级医院求援十分必要。由于基层医院技术和设备条件有限,在上级专家指导下尽快使患者脱离危险,可以有效地实施溶栓术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准备,并为顺利转院赢得最宝贵时间,这对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特别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均甚有益。
4.5 AMI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争取急救时间是关键。AMI院前急救的任务是帮助AMI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重点是缩短患者就诊延迟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运所需时间。因此我们要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病人就地处理的旧观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早转入就近医院救治,进一步缩短就诊延迟时间,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晓静等,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迟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2):251-253
[2]何秉贤,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26(5):397-398
[3]杜兰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就诊的性别差异,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4):530-532
论文作者:应怀昌,曹晗薇,王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医院论文; 心电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时间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