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从影像资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信息论文,图像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和图表去表达空间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而有效地从图像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地理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反思初中地理图像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材料主要包括区域地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景观图片、地理示意图、表格数据和漫画等类型。地图和图表等图像材料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种图像材料大约有560多幅。“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形象、简明和生动的图像材料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直观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便于学生形成地理表象,并有助于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能有效地从图像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教学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局限于“看图说话”,有图无理,只能提取图像中的一些显性信息,不能提取和解读其内在地理价值的隐性信息;图上信息提取不全、不准,图上地理事物之间、信息之间的联系未找到。

(2)为了“读图而读图”,图文分离,不能进行有效的图文转化。

(3)读图方法训练欠缺,不能掌握一类图像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方法。

(4)读图方法训练机械化、教条化,久而久之,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读图中师生互动不够,学生缺乏提取和解读信息的主动性和运用图像材料学习地理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6)各种图像材料使用过多过滥,学生走马观花,压缩了其充分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挖掘图像内在有价值内容的思维活动。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不解决,终将弱化地理学科价值,导致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内涵被忽略掉,影响地理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初中地理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一是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特点以及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了解和认识不足,对地图和图表等图像材料在地理认知中的价值认识不清;二是一些教师对如何有效地从图像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发挥其教育价值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帮助初中地理教师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图像材料的特点和认知价值,从而有效地从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形成运用图像材料进行有效教学的系列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图像材料的特点和认知价值

不同类型的图像材料呈现形式和特点不同,蕴含的地理认知价值不同,提取和解读其中地理信息的方法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区域地图

区域地图与其他图像形式最本质的区别是表现事物的方式不同,它用图形和符号表示地理事物(而景观照片、遥感图像等是实物的影像);而且经过了人为的制图综合,简化了细节(景观照片、遥感图像等是地表事物的真实反映);由于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进行了投影换算,地图上一般有比例尺,能进行精确测量。因此,地图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数学基础、科学概括以及符号系统(图形符号和文字注记、数字形式)。区域地图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地理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运用它能够确定一个区域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分布规律,表示区域内各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范围等多种特征,揭示区域内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过程等。

2.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是用数值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表现某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的地图。初中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等。等值线图是地理学中很独特的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一种专题地图,它是用“线”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变化规律。与区域地图相比,等值线图更侧重于某一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大小、高低和极值等量化的递变过程和规律,可以更突出地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空间变化过程的特征。如等高线图就是反映空间上不同地形部位以及地形高低起伏的空间变化过程,通过等高线地图可以判断某一区域内的地形特征以及不同地形部位海拔高度等具体的一些定量特征。

3.地理统计图表

地理统计图表是用地理统计数据绘制而成的图形或表格,是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和形象化形式。它用真实可信的定量数据来表述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表现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或结构比例等,具有较强的时间动态性,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定性认识。按照表述形式的不同,地理统计图表可以分为坐标图和结构图两大类。坐标图一般有坐标轴,用线状(折线、曲线)图、柱状图等来表示,定性或定量地反映某地理事物随时空连续变化的规律和现象特征,特别适合表现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结构图可以用饼状图、扇形图和矩状图等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特别适合表现地理事物的数量结构。统计图表除了形式多样,形象、直观外,还具有统计数据反映出来的定量化特征,是地理学从定性到定量的重要体现。

4.地理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直观的图形,说明复杂事物原理的略图。一般包括地理概念、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和地理模式图。

地理示意图具有立体感强,颜色鲜明的特点,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形象化,并且尽可能地模拟真实事物,使学生能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形象的概念、流程和模式。地理示意图的价值在于“形简意深”,用简单的图形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描述地理事物或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地理现象之间的规律性,使复杂的地理现象、原理及规律简明化。示意图对精度要求不高,着重在“意”字上下工夫。

5.景观图片

按所反映事物分类,景观图片包括景观照片、人物照片、物品照片等。与其他图像相比,照片更真实、生动、直观。其价值在于能形象生动、情境性地表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外貌、场景和变化等特征,景观图片往往“情在图中,理在图外”,也就是图片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丰富性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调动人的情感,但要读出图中蕴含的地理内涵,则往往需要调动一些地理知识去深入挖掘。

6.地理漫画

地理漫画以其幽默、深刻和趣味性,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或某一方面,从而做出批评性的评价,或反映地理现实问题,具有形象、深刻、耐人寻味等特点。漫画的选用,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将某种态度和价值观不露声色地传达给学生,比起枯燥乏味的说教效果会更好。

三、深入解读各类图像材料中的地理内涵

地理内涵是体现学科本质特性的核心知识。有效地从图像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关键就在于挖掘各类图像材料中蕴含的地理内容,把隐性信息显性化,解读出其中的“地理韵味”来。

1.读区域地图从地理位置入手,注重空间分布与区域联系

(1)位置要紧。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相互空间关系的综合,是突出地理学科空间性(区域性)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的要旨是了解十分多样的过程和现象时‘区位要紧’。地理学对位置的重视提供了观察过程和现象的横断途径。”认识人、事物和地理位置是理解区域特征及其依存关系的前提,是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概念的基础。地理位置的类型主要有:天文位置(经纬度、数理位置),反映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反映地理事物与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江河以南是阴,江河以北是阳;经济地理位置,反映地理事物与经济实体的相互关系;政治地理位置,反映地理事物与政治中心、政治边界等政治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区域地图的地理位置时,较小区域要放在较大区域中进行地理位置分析,并且要从地理位置的不同类型进行多侧面的分析。如认识台湾的地理位置,要放在中国地图、环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地图中去分析它所处的天文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这样才能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中对地理位置做深入、全面地分析和认识。

(2)注重空间分布,概括区域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空间性是地理学的特征,空间的视角是地理学永恒的思维方法和独特的学科视角。读图读出地理内涵的一个表现是注重空间分布。如读“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区域地形特征,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从图上读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类型?什么是山区?估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比例。在图上指出大的地形区,有什么特殊的地形区?我国主要高原和平原、盆地分布在什么方位?我国西部和东部的主要山脉沿什么方向分布?它们与各大地形区有什么关系?指出从东向西我国地势海拔高度呈现怎样的变化?从西向东地势沿北纬23°一线的变化情况?按照地形高度和地势变化能否将其分出几个等级?每级之间的分界是什么?我国总体地表起伏怎样?为什么我国呈现这样的地形地势分布?请从种类构成和地势方面概括我国地形的特征。

(3)体现区域差异,反映区域联系或空间变化过程。区域联系取决于区域间的差异,有差异才有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区域联系的教学内容。如讲到“中国的农业”时,可引入这样的案例,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浙江省,2001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省份,但人口增长快,省内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浙江省农业生产压力日益突显,怎么办呢?有远见的浙江人将目光投向了全国版图,能不能来个“借鸡生蛋”,来满足本省粮食的需求呢?例如,可充分利用浙江和东北平原这两个区域的资源,对比两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并通过浙江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来认识区域空间变化过程。

(4)阐明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人地关系。读出地理内涵的一个表现是读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读“中国地形图”中的水文要素时,要突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其发源地、流向如何?其发源地、流向与地形地势是否有关系?哪条河流流量最大?为什么有“南江北河”之说?这些河流中汛期有何不同?哪些会出现凌汛?这些河流中哪条的含沙量要高些?为什么?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季风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如何?为什么说河流是气候与地形的产物?对比我国人口分布图、交通路线分布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其与地形、河流之间是否有关系?

通过图像材料的阅读,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差异和分布规律,是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重要内容。区域是研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空间单元。通过区域地图的阅读,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差异,学习概括区域特征(如南北方的环境特征与差异对比),反映区域联系(如沿海与内陆、西气东输等)。

2.读等值线图要突出“以线释理”

读等值线图要突出“以线释理”,注意读图的操作技术与方法。

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在实体图像与等高线图之间建立联系,明确实际地形部位在图上的表现。读图时应注意从无序到有序(数据、形状、弯曲、疏密程度、特殊地区),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反馈巩固。如图1所示的等高线图地形图中,首先读出海拔高度、等高距是多少?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怎样?哪里高,哪里低?再判断哪里是山脊,哪里是山谷?明确是如何判断的?再认识河流、山泉发源于山谷还是山脊?最后根据等高线的综合分布情况得出正确答案。

读等值线图要通过“线”读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结论,不能图文分离。如阅读“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重点在于通过图认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差异和规律;其中一个读图关键是根据图例色差确定主要等降水量线(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数值大小读出不同区域干旱、半干旱、湿润和半湿润的程度;再观察这些线的空间分布趋势,从图上获得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线大致沿什么方向延伸?与海岸线走向及山脉走向是否一致?举例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判断影响因素:①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说明降水与海陆分布、距离海洋远近有关。②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多雨一侧为迎风坡,少雨一侧为背风坡,说明降水量与地形有关。通过降水量线的疏密,可以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的大小,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影响因素复杂;稀疏则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③等降水量线呈封闭状态——地形或雨岛,等值线闭合反映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说明降水量与特殊地形有关。

3.读统计图表要“以量析理”

统计图表地理内涵十分丰富,要灵活采用归纳、推理、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解读。坐标图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读图时要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再根据“柱”或“线”的高矮所表示的数字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与变化原因。如“中国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和人均森林面积的变化图”,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不同阶段和转折点变化情况的特点与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

读坐标图还要注意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与联系。如在阅读图2“北京、上海、广州不同年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该图反映了什么数据的变化?该图坐标值在什么范围?向哪个方向延伸?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图中三个地区,说明其纬度位置的空间排列顺序。以北京为例读出降水量哪个年份最高?哪个年份最低?年际变化如何?上海呢?广州呢?三条线从整体上看有什么数量特征?你能把图中三条折线分成两类吗?理由是什么?1993年,两类线之间有关系吗?说明什么?(区域差异与联系)你能尝试分析其原因吗?(推断或评价)

结构图的读图关键在于认识其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比例及其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可以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可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指出揭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4.读地理示意图重在“以意通理”

“以意通理”是通过标题了解了某幅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内容后,要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理”——地理要素的分布、成因、要素相互关系和联系、演变过程、人地关系等。例如,读“澳大利亚自流井示意图”(中图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分布在什么地区?在地图上找到其分布位置(配合相关地图)。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其东部是什么气候?降水怎样?地形怎样?岩层分布和地势怎样?盆地为什么会有自流现象?井水的盐度为什么较高?这里的景观特征是什么样的?自流井对这里的牧业经济有何意义?这样,就把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分布位置、成因与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岩层的关系,以及对澳大利亚牧业的影响(人地关系)揭示清晰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农业特征。

5.读地理图片要从“看图说话”到“看图说理”

解读景观照片,可以分类读、对比读、顺序读,读出相异、相反及相似点。景观照片虽然直观,但读图不能简单处理,不能局限于简单的看图说话和“拉洋片”式的展示,应从看图说话到看图说“理”,读出“地理味”,要从中挖掘地理信息。如利用地理照片可以进行地域辨析,通过区域地理的表面现象判断是哪个区域,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或成因。从表面现象联系到自然地理原理,予以解释。如地方文化现象不是简单的民族服饰和宗教活动,可以通过图片反推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状况,读出其文化景观的地理背景,读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例如,图3是在西藏某地区拍摄的一幅照片,从地理视角我们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根据房子的朝向、窗户的朝向以及热水器的安装判断房屋的朝向?这里的水热条件怎样?通过植被条件推测这里是什么地形?推测这里是什么地方?(西藏的哪个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特征如何?

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忽略课本中的每一幅图,其都有深刻的内涵;要相信学生,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图像信息中的地理要素或要说明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联系,解读其地理意义;照片内容之间杂乱没有顺序的,应给出思维线索;要精选突出地理智力价值、社会应用价值或思想教育价值的图片,不要被图片中与地理无关的信息迷惑,更不要贪多、机械重复,不要追求奇异、搞笑,避免脱离地理教学方向的低效、负效信息。

6.地理漫画

地理漫画的解读,难点在于标题。漫画的标题一般不采用直白的形式,而是应用夸张、比喻、象征性的标题。漫画是一种特殊的图像形式,每幅地理漫画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问题,一般从画面中可以读出来。如“小鸟的悲哀”反映的是乱砍滥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小草的哀求”表现的是过度放牧;“飞来的山峰”反映了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要注意漫画背后透析出的原因,如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对危害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分析等。教学中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地理漫画,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掌握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教学策略

1.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用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可以引领学生读图的思维方向,例如“台湾省”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引领学生分析其地理位置。

在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和台湾海峡,指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范围。这意味着台湾处于哪个热量带?与物产和农业生产有没有关系?

在图上指出台湾省濒临哪个大洲、哪个大洋?与我国大陆的相邻位置?

台湾岛通过海运可连通世界哪些地区?

台湾海峡为什么被称为“日本生命线”?

清代(康熙年间)将领施琅断言,对于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围”。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称台湾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地理学家则称其为太平洋上“第一岛链”的锁眼,为什么?

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把大陆和台湾岛分别想象成一个瓶子和这个瓶子的瓶塞,或弓箭与弓箭支点,说明台湾对我国大陆发展的战略意义。

请你评价台湾岛的地理位置。

显然,关于台湾的地理位置,重点不是读出纬度和经度数值,关键在于分析,尤其是战略位置。让学生理解台湾处于不同国家利益集团的边缘地带,牵动全世界最敏感神经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对台湾岛地理位置的认识以及爱国热情就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了。

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用问题结构理清思路。读图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读图的思路或思维操作路线。

2.按照技能的形成规律有计划地训练,用图导学

读图技能是心智技能,要按照技能的形成规律有计划地训练。针对不同区域地图,可有计划逐级训练读图能力。先注意讲解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操作技术路线;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半独立操作;再对其他陌生地区迁移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学习中国地理,可以一个区域为例,找出地理位置与范围,在本国方位和邻区、经纬度位置(决定热量带、半球位置、大洲位置)、海陆位置(水分状况)、界线(包围地形和省区)、战略位置及意义(相对于其他大洲、国家、地区的位置)等方面进行示范读图训练;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用另外一个区域进行半独立操作,随着区域地理内容的学习,用其他地区进行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通过读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注意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用活地图

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各种地图之间的转换形成的地理变式图,如侧视图变俯视图,立体图变平面图,文字变示意图等,即通常说的“图图转换”“图文转换”等。文字转化成图的优势是以图释文,以图析理,直观形象,避免冗长的文字叙述,还可以灵活进行信息转换,打破思维定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用活地图,析图是关键。“析图”才能“知地”,“知地”才能“明理”。地理析图要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显性信息是由地图语言(图例、符号、颜色)直观地表示出来的信息,隐性信息是由显性信息经逻辑推理或合理推测得到的信息。前面所提到的“地理事物、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人地关系特征,区域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等都是隐性信息。要读出要素间的联系,不仅需要读出普通地图内要素之间的联系,还需要不同专题地图的叠加配套,读出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图与年降水量图的复合叠加,可以读出地形与降水量之间的空间联系;再如,“中国铁路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中国地形三大阶梯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热量带分布图”结合,可读出铁路线分布与人口分布、地势分布、干湿分布、热量分布之间的空间联系。

善于利用地图和图表作为获取地理知识的工具,是学习地理的必要途径和方法。读图是门学问,要读出“地理韵味”,体现学科本质特性,就要读出空间差异、空间分布规律,还要解读出差异的原因、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特征。同时,要注意建立学生读图技能的操作程序或思维操作链条,进行读图方法的系统训练,这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体现。

标签:;  ;  ;  ;  ;  ;  ;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从影像资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