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词中之“南浦”论文_李傲寒

略论词中之“南浦”论文_李傲寒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摘要:“南浦”是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来源于《九歌》,一般代指送别之地。然而它的意蕴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丰富的,并不局限于此。本文从探究“南浦”这一意象的源流演变入手,探究其在词中的不同内涵,最后通过“南浦”与其它意象的组合,对其形成的意境和风格进行分析,阐发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南浦;词;来源;内涵;价值意义

南浦之源

“南浦”是唐宋以来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其在唐宋的流行,大概要归功于收录于《文选》的《别赋》。唐人以诗赋策论取士,颇重《文选》,士人若要考取功名,必要熟悉《文选》中的典故,“南浦”即其一也。然江文通之“送君南浦,伤之何如。”并非“南浦”之本源,唐李善在此句后尚注释有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大概是“南浦”初次见于作品。

《说文》曰:“浦者,水滨也”。南浦,即南边的水滨。史料中记载的“南浦”有多处,除位于巴蜀的万州外,其它几处均在荆楚之地。《豫章记》:“南浦亭,在广润门外。”《江夏记》:“南浦在县南三十里。”《齐书》:“遇(张)缵出之湘镇,路经郢服,纶饯之南浦。”而屈原之后数百年间“南浦”靡闻,直到齐梁之代方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谢朓《鼓吹词?送远曲》)“脉脉留南浦,悠悠返上京。”(何逊《与崔录事别兼携手》)等诗句,这或许与荆楚风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南朝山水诗的普遍现象有关。(详见王相飞《从吴越山水到荆楚风物—南朝地方行政制度与山水诗创作》一文)。

六朝时,荆楚之“南浦”,大概相当于“长亭”之类的固定送别处,所以在当时的诗赋中未必完全是虚写。唐人诗歌受六朝影响极大,在意象上也多有因袭,故“南浦”也就被吸收进唐诗中成为一个固定意象。在唐代,“南浦”这个意象除了“送别地”这一层含义外,又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为其在唐宋以来词中的大量使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南浦”在词中

“词”起源于隋唐,原出自里巷教坊。在唐末至宋初这段时间里,渐渐由伶工之词变为士人之词。词在由俗变雅的过程中,语言趋于精致,而使语言精致的重要一环便是借用诗中的意象(俗文学变成雅文学的必经之路是其与前代的雅文学融合)。“南浦”便是其中之一。

“南浦”这个意象发展到宋代,其含义已不止“送别地”一个,现列举三首词,说明“南浦”的三种主要内涵。第一首是辛稼轩的《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4]。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在这首词中,“南浦”是送别之地的代称,这种意义是“南浦”在词中最为普遍的内涵。苏东坡《西江月》“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赵彦端《减字木兰花》“送人南浦,日日客亭风又雨。”朱淑真《江城子》“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等大多数提及南浦的词都是取此含义。此含义的源头,在第一部分中已经说得较为清晰,在此不加赘述。唐《初学记》中即有“送南浦,造北林。”可见其影响之深。

第二首是姜白石的《念奴娇》

念奴娇 吴兴荷花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南浦”在此词中已无送别之意,只是作为“水滨”出现。此用法之源头可追溯到梁任孝《恭谢裙襦启》:“值蓬卷北郊,雁飞南浦。”唐诗中该用法颇多,如《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张曲江《登城楼望南山》“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等,词中亦有张炎《台城路》“南浦歌阑,东林社冷。”史梅溪《绮罗香》“惊粉黛,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六一居士《玉楼春》“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等。

此“南浦”之内涵具有“典雅”的隐含意味,类似于兰舟,玉楼之属。唐末宋初以来,词渐趋于雅化,象“南浦”“西楼”之类的词被大量使用。“南浦”未必实指南边水滨,只要是“浦”皆记作“南浦”,因袭相用,遂成定格。这种内涵下的“南浦”只为叙写场景,雅致言辞而存在,并无太多深意。

“南浦”在此内涵下的广泛使用也与自六朝以来骈俪之风盛行有重要关系,据上文所举,“南浦”多出现与对偶句中,与“东林,西园,北枝”等词相对,以形成一种形式美。这也是词的雅化进程难以与文化积累相割裂的证据之一。

第三首词是周美成(一说为柳屯田)的《女冠子》。(《清真集笺注》以为非周美成词,故无注)

女冠子 雪景

同云密布,撒梨花,柳絮飞舞。楼台悄似玉,向红炉暖阁。院宇深沈,广排筵会,听笙歌犹未彻,渐觉轻寒。透帘穿户,乱飘僧舍,密洒歌楼,酒帘如故。 想樵人,山径迷踪路,料渔父,收纶罢钓归南浦。路无伴侣,见孤村寂寞,颭风酒旗斜处。南轩孤雁过,呖呖声声,又无书度。见腊梅枝上嫩蕊,两两三三微吐。

此处的“南浦”,其意为渔翁住处所在,暗含归隐田园之意。此内涵的源头可追溯到李太白《赠张公洲革处士》“革侯遁南浦,常恐楚人闻”之后,还有温飞卿《题裴晋公林亭》“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陆放翁《北园杂咏》“西村林外起炊烟,南浦桥边系钓船。乐岁家家俱自得,桃源未必是神仙。”等,在词中,除却此首外,还有张炎《前调》“南浦又渔歌,桃云泛远波。”清陆求可《风流子,秋夜咏怀》“最爱白萍南浦,黄菊东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南浦”这种内涵并非常见,但亦是存在。它的出现,与进入宋代以后“渔父”在词中大量出现也有一定关系。渔父往往出现于江上及水滨,与这些地点相关的意象也随之出现,并也沾染上了“隐逸”之意,“南浦”即是其中之一。

其实,“南浦”在词中的内涵远不止伤别,丽景,隐逸。尚有以下几种:一为怀古。其源出于王勃《滕王阁序》,因滕王阁成为名胜,而诗中所写“西山”“南浦”就也成为了后人的怀古对象,类似于采石矶,石头城,胭脂井一类。这种内涵在词中的代表有辛稼轩的《昭君怨》“今日西山南浦,画栋珠帘云雨,风景不争多,奈愁何。”;一为遇“仙”。“仙”可为真神仙,也可为今人所谓“女神”,其源出自《列仙传?江妃二女》所叙郑交甫于汉皋遇二女之事。皋,水滨高地,与“浦”相近,因此后世文人写诗填词时常误将此事与“南浦”相连。代表是陆放翁《鹧鸪天》“南浦舟中两玉人,谁知重见楚江滨。”;一为忆旧,将“南浦”作为旧游之地,代表是程垓《南浦》“记题叶西楼,吹花南浦”这种用法并没有什么源头,用法也具有相当大的随机性。

“南浦”的内涵似乎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大概与其内涵不断丰富有关。况且,当“南浦”成为一种写景套语时(比如第二种内涵),其内涵本身就是不固定的,它受具体情况的影响非常大,(比如写乐景,就可以说其具有“怡乐”的内涵)必须放在作品中根据上下文方可确定。在以上列举的六种内涵中,“伤别”这种内涵是最主流的,确定性最强的。因为它的源头出自被经典化的典籍《楚辞》与《文选》,而这两部书受众极广。由此可见,诗文的经典化不仅体现在它的流传上,还体现在它作品中意象的内涵是否可以被后人沿用,“南浦”几种内涵接受度之不同即其中一例。

“南浦”之价值意义

“南浦”的价值意义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为营造意境,二为抒发情感。下面对这两点进行详细说明。

“南浦”与不同的意象组合可营造不同的意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从而借以抒发不同的情感,现举五类常出现于词中的组合:

一,南浦与秋风(西风)

其源出自《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释名》:“小洲曰渚。”后人常将相类似的意象合用。因此“南浦”与“秋风”常一同出现。(类似的还有“南浦”与“梅”的常见组合,属于“南浦”与“西洲”的混同。)在词中,“西风”往往即指“秋风”, 李易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为证。

南浦与秋风往往可以营造出萧瑟凄凉之境,秋之悲凉其根源可上溯至《九辩》。在词中,这种意境多有存在,如张翥《摸鱼儿》“正匆匆,楚乡秋晚,孤鸿飞过南浦……吴霜鬓,破帽西风怎护。”苏东坡《点绛唇》“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姜白石《念奴娇》“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这种用法在诗中也很多,比如高青丘《鲈乡亭》“独上鲈乡亭,秋风南浦生。”王临川《书幸》“秋风一钓舟,南浦宿菰蒲”)

在这种意境中,抒发之情亦有不同,可以是离别之愁(《点绛唇》)可以是孤独之感(《摸鱼儿》),可以是凋零之叹(《念奴娇》)。同是萧瑟秋风南浦,一人有一人之悲。

二,南浦与西山

其源出自《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古人素有怀古之思,登临滕王阁,总会生出“盛筵难逢,古人不在”的昔盛今衰之感,于是下笔以遣怀,作出许多悼古之辞。

南浦与西山多出现于这类怀古词中,营造一种浩渺苍凉的意境,辛稼轩《贺新郎》“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下西山南浦。”葛长庚《念奴娇?武昌怀古》“野草闲花无限数,渺在西山南浦。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高永《大江东去?滕王阁》“物换星移知已度,遗恨西山南浦。”均是属于这一类。

同是怀古,所抒之情因人而异,辛稼轩素以英雄自许,《贺新郎》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葛长庚虽为方外之人,其词却无方外之气,有英雄不在之悲,可以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读;高永历经朝代变迁,又有由金入宋的经历,《大江东去》中颇有兴亡变化的深沉感慨。怀古非为怀古,一为伤今,一为自悼。

三、南浦与春雨

“春雨”多能传达妇人的纤细情思,“南浦”又为伤别之词,因此,这种“春雨”加“南浦”的组合多在闺怨词中出现。古诗中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士人感慨平生愁苦,多在秋季,盖惜年之将老而功业未成;妇人叙说怨情哀思,多在春季,盖惜韶华将逝而不能与良人共度。而易安居士则多写悲秋之词,与寻常闺怨词不同。

词中“春雨南浦”的组合多不胜举,其中有妇人自伤之词,但更多的是士人所作的“代言体”。前者较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对樽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后者较有代表性的是六一居士《夜行船》“看看是,断肠南浦……更那听,乱莺疏雨。”赵师侠《谒金门》“花夜雨,渺渺绿波南浦。”

诗词多代言,学者多谓以夫妇喻君臣故,即有怨望君上之情不敢直言,故借妇人之口言之。其实此并非全部原因。妇人有陈端生者作《再生缘》借孟丽君女扮男装以抒发自己欲为男儿之愿,其实,男儿亦尝向往妇人世界,龚定庵即有“世间光阴好,无如绣阁中: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之句。男儿作闺音下笔书写“南浦”“春雨”之属时大概也有一种特殊的快感罢。

四、南浦与春水

其源出于“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虽然源头为“惜别”,但发展到词中,南浦加春水的组合却营造出了不同的意境。

一为开阔广渺的意境,其代表为张炎《甘州》“总休问,西湖南浦,渐春来,烟水入天流。”高远而不失烟水气。西湖南浦,均有清丽之感,“渐春来”亦颇秀气,而接一句“烟水入天流”则极为阔大,整句话有调合之美,真如自江阴大桥渡江时所见美景。张炎借此景抒发了“醉招黄鹤,一啸清秋”的疏狂之情。

一为纤秾明艳的意境,其代表为欧阳文忠《玉楼春》“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前一部分中已有分析,在此即不赘述。六一居士借明艳之景抒发了珍惜良辰,及时行乐之情。

一为清新自然的意境,其代表为王士禄的《调笑令》“迟日凝妆楼上。楼上、楼上,南浦绿波晴漾。”全句从“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化出,虽是抒发离别之悲,却不是深重的悲哀。

五、南浦与西楼

“南浦”多与“西楼”并举,此传统可上溯至唐诗中白乐天的《江楼偶宴赠同座》“南浦闲行罢,西楼小宴时”。李义山《谢先辈防纪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南浦无穷树,西楼不往烟。”西楼,亦为离别之地也。词中多采用这种组合,例程垓《南浦》“追思旧日心情,记题叶西楼,吹花南浦。”张之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范成大《浣溪纱?新安驿席上留别》“月见西楼清夜醉,雨添南浦绿波外,有人无计恋行舟。”以上三者,一为以轻盈优美之境写怀旧之情,一为以凄凉孤独之境写迟暮之衰,一为以清丽缠绵之境写离愁之哀,各各如画。

结语

南浦,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它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沉积。解读古典诗词的过程,绝不仅是一个阅读过程,更是一个体味文化的过程。南浦的每一种内涵,每一种意境,每一种情思,都值得后人细细思索。这种思索,不应只是凭空猜想,应是追本溯源,相互比较之后的慎重考量。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读懂一个文本,需要阅读的是更多的文本。

参考文献:

[1](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宋)辛弃疾 撰,邓广铭 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宋)姜夔 撰,陈书良 笺注《姜白石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0

[5](宋)周邦彦 撰,罗忼烈 笺注《清真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清)永瑢,纪昀等 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

论文作者:李傲寒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略论词中之“南浦”论文_李傲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