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本质与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本质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07-0084-0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这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含了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 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 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也包含了必须引用市场机制,必须采取竞争手段 ,必须发展多种经济,从而必然会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中产生 剥削行为和现象。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概括中的三个要素入手对社会主 义的本质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存在的剥削现象进行分析。

一、生产力要素

1.生产力要素是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首要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必要条件。

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高度发达的社 会生产力看作是未来新社会的物质前提。列宁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共产主义 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由于党内长期被“左”倾思想控制,致使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但 即便是这样,在那个时期,人们还是会意识到生产力是衡量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孰 优孰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否则,怎么会有“大炼钢铁”,怎么会有“赶超论”的提出呢 ?

可以看出,邓小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 率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结果。但是,只有邓小平把生产力放在社会主 义本质中,以第一要素的形式提出来,并且在提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提出了解放生产力 。应该说这是实践的要求使然。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解放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所以,革命 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原则的。所以,邓小平把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要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 造与发展。

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可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 “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既然先天不足,就需要后天努力,即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目 标的大前提下,充分解放生产力,改革一切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环节,包括经 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最为明显。 我国现已初步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匹配,非公有制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这 种经济的大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由它引起的剥削问题。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产生剥削的土壤。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 力的强大力量,这已从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也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在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中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和权利,制 定了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方针。非公有制经济,顾名思义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或私人组 织所有,这就意味着资本和劳动的分离,这正是剥削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存在非公有 制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剥削。

其次,要辨证地对待剥削。剥削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一特 定的历史阶段是指社会生产力的相对发展,即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没有实现 充分的发展。可以设想,在将来的某一天,生产力高度发达,从而大大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剥削才会被消灭。剥 削,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之前,它能调动人们积累资本的 积极性,有利于把人们的聪明才智调动到资源配置的活动中来,从而更快地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只能造成贫困的普遍化,在这种情况下,“全部 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最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欢迎合法剥削,通过它更多地积累社会财富, 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更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我们会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 度下,合理地控制剥削,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服务。

二、生产关系要素

1.生产关系要素是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生产关系是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主要依据,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来确定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表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即根本标志就集中体现为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和优势。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 基本制度特征的描述中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意味着全体劳动者真正地掌握、占有生产资料, 从而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完美结合与真实统一,这样的劳动本身就是对异化的扬弃 ,这样的生产过程自然也就消灭了剥削。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 产关系是第二性的。所以,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 体制,这样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下简称“两消 ”)创造必要的物质前提。

邓小平把“两消”放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中,却没有提到生产资料所有制问 题。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既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既然社会 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那么只要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方式都可以用来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两消”服务。可以说,“两消”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 关系。

第二,“两消”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由多到少直至无的过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剥削,必然会造成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悬殊 、地区发展不平衡甚至于两极分化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生产力的发 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所以,邓小平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是“三个有利 于”;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了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第三,“两消”是一种举措,其力度和速度都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指向。只要对发展 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允许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合法剥削。 “两消”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外延扩大,更有利于人们甩开包袱去闯。

第四,“两消”在此理论概括中的作用具有承上启下性。它的承上性体现在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两消”服务的;它的启下性体现在“两消”又是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的必经途径。

2.剥削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完善市场经济从而最终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措施。

首先,剥削作为历史性的范畴,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式。人类历史上共有三种基本的剥削制度,即奴隶制剥削制度,封建制剥削制度,资本 主义制剥削制度。新的剥削形式要优于旧的剥削形式,它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从而也 更有利于被剥削者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剥削应在更好地体 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同时做到扬善弃恶,为消灭剥削服务。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相比较,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

(1)前者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剥削现 象只存在于部分经济领域中,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后者以私有制作为其基本经济形 态,剥削是其基本制度。

(2)前者利用剥削,以其作为发展生产,消灭剥削的工具。后者则美化剥削,力图使剥 削制度永恒化。

(3)前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权是属于工人阶级的 ,即使有剥削存在,工人阶级也不会沦为被剥削阶级,工人与企业主都是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建设者。后者则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家与工人是互相对立的两个不同阶 级。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主体——私营企业主已经开始成为一支新兴的独 立阶层,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力量之一。私营企业主等非公有制经济 人士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通过会议、提案、建议等方式,积 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以私营企业主为主 的具有民间商会性质的工商联也已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联系党、政府和非公有制经济人 士的桥梁,成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得力助手。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 权的社会基础的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为促进社会稳定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目标要素

1.目标要素是指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总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这既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邓小平以“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中的目标即核心要素提出来,可以说,这是对“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具体形象的表述。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长期目标而不是近期目标。“共同富裕”首先意味 着消灭贫穷,没有两极分化,它是人民共同的富裕,而不仅仅是少数个人或阶层的富裕 。

其次,“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它是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平均 化的东西。所以,邓小平的构想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 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再次,“共同富裕”不只是指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还包括文化和精神上的高度发展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最后,“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民富国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制 定也指明了这一点。国强是建立在民富基础上的国强,民富又必须有国强来保障,二者 密不可分。因此,邓小平非常强调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地方与中央、国家、企业和个 人之间的关系。

2.“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公平,它不允许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部 门之间存在着机会、权利和发展上的不平等,它要求人们平等地占有并享用一切社会资 源,从而实现人们在经济、政治、思想诸领域的完全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 富裕”的根本前提,但它却不会自发地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国家 和政府来保障。

首先,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近年来中国居民基尼 系数已开始接近国际警戒线位置,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并得以稳定,在我国就会出现 两极分化,这势必会严重背离改革开放的初衷,导致人心混乱,社会动荡,经济遭到破 坏。这种情况已经到了国家和政府非管不可的地步了。

其次,必须保护合法经营,即合法剥削,因为它推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在保护合法经营的同时,国家和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积 极鼓励支持并推进合法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为它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再次,必须严厉打击非法剥削,维护经济秩序,维护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同时,健 全法律法规,包括完善就业制度、健全合理的税收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制 度以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总之,生产力是条件,共同富裕是目标,中间过程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现阶 段存在的剥削是由于生产力相对不发达造成的,只要坚持做到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牢记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了剥削现 象,也都只能是暂时的。还是邓小平说得好:“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

标签:;  ;  ;  ;  ;  ;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