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_独生子论文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论文,独生子女论文,女大学生论文,与非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使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有何区别?他们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应该如何针对性地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本文采用卡特尔16pf测试问卷,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调查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部分的94、95级本科生。收回问卷1060份,其中非独生子女812人(男620人,女192人),独生子女248人(男192人,女56人)。本文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差异

卡特尔16pf测试,将人格特征分为16个方面: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我们将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16种人格因素中所测得的标准分均值及标准差列于表1。

表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16PF均值比较表

据表1可看出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有一些差异,独生子女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方面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B、E、F三项尤为突出。这说明独生子女大学生较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智力方面更具优势,抽象思维水平较高,反应较快,知识较丰富,且更加争强好胜,自视甚高。但实验性低于非独生子女,受书本知识约束较强。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两者就总体来说,乐群性、敏感性、世故性均处于较低水平,较坦白、直率、纯真,不太善于与群体交往,处事为人不够成熟。

再分别比较一下男生和女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均值,如表2、表3

表2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大学16PF均值对比表

表3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大学生16PF均值比较表

由表2进行比较,在男大学生中,独生子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方面高于非独生子,但在忧虑性、实验性方面低于非独生子。这说明独生子比非独生子更有自信心;轻松兴奋,竞争意识强,自己认定的事敢担风险,大胆去做;好幻想,有时也不符实际;实验精神欠缺,分析思考探究新问题的主动性不如非独生子男生。由表3女大学生人格比较中可以发现,独生女在聪慧性、有恒性、兴奋性、敏感性、独立性方面高于非独生女,其中聪慧性方面尤为突出,均值高出1.2分。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的差

根据16种人格特征中有关因素的标准分,计算出四项次级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X1)内向与外向型(X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怯懦与果断型(X4),比较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大学生四项次级人格因素,列入表4

表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

X1 X2 X3 X4

独生子女4.905.646.326.17

非独生子女 5.025.106.366.07

男生独生子女5.025.586.426.20

非独生子女 5.124.876.436.14

女生独生子女4.475.895.946.09

非独生子女 4.675.756.195.81

自表4可看出,就总体来说,大学生较适应生活、少焦虑,但非独生子女焦虑性略高;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偏于外向,男生差异尤为明显;大学生处理问题均较果断、机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不明显。

三、在作出各种预测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差异

卡特尔16pf测试在实际应用中能作出多种预测,并能对职业选择进行指导。现仅从心理健康因素(Y1),专业成就因素(Y2),创造能力因素(Y3)及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Y4)等四个方面来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

表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做出各种预测上的比较

由表5看出: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作出各种预测上总体差异并不大。在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方面,男性非独生子女略优于独生子女;而女生中独生子女较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

据以上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就总体来说,独生子女政策在我国实施,为青少年的成才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其才智得以更好地发挥;但也伴随着某些缺憾。

1.独生子女兴奋性、恃强性普遍较高,心理常处于一种积极进取、轻松兴奋的状态,愿意展现自我才华、不服人,做事顾虑较小,但是自我约束水平欠高。独生子女的家长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而孩子的智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掘,自信心、成就感更强,竞争意识更高。就女生来说,此差异尤其显著,独生女比非独生女具有更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许是缺乏兄弟姐妹的帮助和依靠,做事恒心更强,更能独自坚持到底,在心理预测方面,其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及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因素明显高于非独生女,也比男性独子与非独子的均分值高。

2.独生子女在实验性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分析思考探究新问题的精神较差,独自面对新问题而加以解决的能力较为欠缺。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有关,独生子女与家长共处的时间明显长于非独生子女,家长在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智力开发与知识培养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独自去掌握、发现自然界规律,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他们往往感到知识就是书本中、父母头脑里现成的答案。因而,在拥有较丰富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获取知识的体验相对欠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精神、动手实验能力较差。

3.男生中独生子在专业成就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及创造能力因素方面均低于非独生子,这与女生相反。说明男生要想成就事业,在普遍均受关注、重视的情况下,(因非独子在家庭、社会受重视程度高于有兄弟姐妹的女生),更需要有同辈群体的交往,更需要与同辈交流,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4.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世故性、敏感性均处于较低水平,独生女更低(均分不中产4分),这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初、中等教育中的弊端显现。由于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社会知识、社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加之电视的普及,住房结构的改善,客观上限制了儿童接触同辈群体、接触社会生活。繁重的作业也使孩子少有时间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家长又为独生子女购置了许多物品,如乐器、游戏机、玩具、各种画报书刊,客观上也限制了独生子女与同辈群体交往。这样,独生子女在生活中缺乏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锻炼,如主持公道、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推测猜想、领导服从、评价比较等等。以上正是造成测量中大学生普遍世故性偏低、社会知识欠缺、社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标签:;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_独生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