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技术课中的心理状态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燕[1](2021)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童桑巴舞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个环环相扣、由易到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有意义的任务不断地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挖掘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从而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本实验研究以期为体育舞蹈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教学实验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技能水平、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在桑巴舞五级组合的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淮北市飞鸟技术培训学校两个平行班的9到11岁的32名女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36学时的教学实验研究,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儿童桑巴舞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两个多月的桑巴舞技能教学实验后,学生的恰恰舞、伦巴舞基本步的技能水平均产生了正向影响。相比伦巴舞,对实验组、对照组的恰恰舞基本步影响更大;相比对照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组在恰恰基本步技能水平上提升较大。(2)在桑巴舞身体姿态的身体线条和身体形态指标中,经过教学实验后,除头部姿态以外,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3)在桑巴舞音乐识别能力的音乐辨别和节奏的准确性指标中,经过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音乐辨别指标上不存差异;在节奏的准确性指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4)在桑巴舞技术能力的基本技术和身体核心技术指标中,经过教学实验后,除脚的运动轨迹以外,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5)在整个教学实验中仅从动作标准要求来看,对照组对于一些固定位置的动作及一些造型动作的学习跟实验组几乎没有差别,但实验组的视觉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对照组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时刻需要教师的监督与督促,否则他们自己的学习及练习效率较低。而实验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后,他们逐渐主动去学习、思考、探索动作的发力点以及动作跟身体、地板的内在联系。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少,整个课堂氛围十分融洽,教学效率及质量均明显提升了。通过分析整个实验过程及结果提出了四条建议:(1)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优化组合;(2)教师需提高警惕性,把控课堂自由度;(3)完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任务程度;(4)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于金[2](2021)在《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将冰雪项目列为突破口之一。在体育主管部门层面,提出关于冰雪运动青少年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十年蓝图。滑雪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主要位于学校之中,滑雪教师教学水平对滑雪青少年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习近平同志“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及2022冬奥会背景下,以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特尔菲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旨在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进行构建,可能性的为培养、发展和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滑雪教学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通过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及跟教助教,了解体育院校滑雪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初步建立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供现实依据。(二)本文通过特尔菲法建立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由三个层次总共61个指标构成,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以及三级指标45个,各级指标随着等级深入呈现出逐步细化分解的趋势,各个指标之间即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本文在专家评分的基础上,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根据各指标权重系数所占比重大小可以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四)本文在构建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对各级指标进行量化计算。设计出便于使用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评价标准量表”,以期为定性、定量的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参考意见。综上:本文所构建的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对于培养、发展和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建议滑雪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在滑雪教学中进行应用以促进滑雪教学能力的发展。
丁蓓[3](2020)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是“华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面向河南省大学生举办的武术赛事。本研究旨在了解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探寻其开展成功之处及比赛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武术在河南省高校的推广、加强高校间武术的交流、促进比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也期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发展经验能够为其他省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并为政府制定高校武术竞赛相关政策、高校推广武术运动、教练员制定武术训练计划提供直接参考。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背景和意义、发展历程、竞赛组织与管理、竞赛规程、竞赛规模、参与主体、比赛场地设施、经费、比赛宣传、比赛赞助、比赛奖励等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高校数量呈递增趋势,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河南省高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促进了河南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良好发展。但同时存在参赛高校数量不及河南省总高校数量一半,很多参赛高校运动员未报满的情况。(2)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开展,为河南省各院校运动员提供了检验训练水平和交流训练经验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为各院校教练员提供了交流执教和带队经验的场所。但是部分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的情况。(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专业运动员以及非专业运动员都有参与,且无运动等级参赛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体现出该比赛推广武术运动的特点,各组别运动员的比赛竞演展现了河南省高校的习武风貌。但由于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加大了资格审查工作难度,存在比赛中同一组别实力差距悬殊现象。(4)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裁判员裁判经验丰富,对竞赛规则熟悉度较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确保了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公平、公正、有序地开展。(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商较少;比赛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现场观众较少,影响赛事的知名度;奖励方式较为单一,影响运动员参赛积极性。为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更好地发展,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领导应通过引进武术师资,完善武术器械场馆,通过校内举行各类武术比赛的形式,来加大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学生习练武术,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发展。(2)河南省定期开展高校武术学术论坛和武术教学比赛,加强各高校间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赛机会,在比赛中发现不足,不断提高理论和实战能力。(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在报名和比赛前应严格做好资格审查,防止同一组别出现实力相差太多的现象。建议重新制定竞赛分组,可将高水平运动员、体工队在籍学生、武术专业院校学生这三类在校学生列为一个组别,一方面对普通在校学生比较公平,同时不影响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发展。(4)加强对裁判员赛前的培训,为裁判员和教练员提供更多的武术技术和理论培训机会,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运动向更专业、更公平的方向发展。(5)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组委会要加强对各办事机构的管理,应设立专门的外联部门,积极寻找赞助商合作,扩宽经费来源途径,吸引赞助商赞助,保障赛事更高水平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设立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在赛前、赛中、赛后做好宣传工作;扩宽奖励范围和奖励方式,为表现优异的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物质奖励,促进学生参加比赛和教练带队训练的热情。
张徽徽[4](2020)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散打运动项目作为我国的国粹,具有健体防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和增加友谊等特点和作用。随着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散打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都趋于成熟,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散打运动项目,由于其独特的运动形式,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全面有效的掌握散打技术动作,提高其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他学科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否适用于高校散打教学,是当前众多散打学者和专家所关注的课题。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当前高校散打选修课教学现状,构建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同时选取上海财经大学2018级散打选修学生60人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和对散打课程的情意态度等指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上,实验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进行为期4个月32学时的散打选修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素质、散打运动技能、散打课程考核成绩和情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探讨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势,帮助高校学生更便捷、有效的进行散打课程学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常规教学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均具有一定效果,但是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升的幅度上来看,常规教学法更具有优势和效果。(2)从学生散打运动技能上来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比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散打选修教学,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散打运动技能水平。(3)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散打课程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控制及格率和减少不及格率。(4)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方面,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散打课程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和增强自信心。
李春梅[5](2020)在《趣味田径教学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16周的趣味田径教学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从而为趣味田径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实证经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8级4个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体育课教学中引入趣味田径教学法,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学期后对两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趣味田径教学,实验前后组内比较,实验组同学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未见显着性差异;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具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身体素质指标中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以及1000米跑成绩具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50米跑成绩呈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3)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体质健康评分与实验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提高,其中实验组提高幅度更大。(4)实验组的体质健康评分达标率明显提高,从79.5%提高到97.3%。(5)实验后,实验组的的体育乐趣调查量表的得分显着提高,平均分从42.89提高到53.97。研究结论:(1)十六周的趣味田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十六周的趣味田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田径的乐趣。(3)趣味田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高妍[6](2020)在《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影响因素与创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退役运动员安置不仅关系到运动员个人成长,而且对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田径是“运动之母”,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是田径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从区域、项目层面出发,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从权益保障、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角度对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现实状况进行调研,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就业安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归纳出当前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上述研究结论如下:(1)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困境仍未根本性转变,就业安置情况不容乐观。(2)权益保障、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均为田径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3)导致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难题的原因较多,主要集中体现在权益保障不足、经济条件有待改善、社会机会欠缺、透明度保证缺失、防护性保障不到位。最后,本文对提高就业安置满意度的创新路径等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探索,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黄超男[7](2020)在《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国际比赛中成绩不断攀升,但与世界顶尖竞技水平选手相比进步空间还很大。我国高校作为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创新、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竞赛水平。但因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因素,导致我国各区域间高校体育舞蹈水平不一。因此对经济落后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填补此研究空缺。使我国体育舞蹈运动高效化、均衡化发展,为特殊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以武陵山经济特困连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队伍情况及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及训练竞赛这几个方面着手,再分析归纳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不足之处,从而提出相关对策与推广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有5所高校体院院系课程开展形式单一,仅有3所学校开设了专项课程;每所学校均配备1名体育舞蹈教师,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师综合能力弱;实践课教学内容不全面,忽视摩登舞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够全面;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情况不佳,组织形式单一;训练内容缺乏针对性,训练效果不理想,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体育舞蹈竞赛;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对体育舞蹈认可度低。通过调查分析出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存在的不足: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教师质量不高;学校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并提出了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竞赛等策略与建议。
黄婉仪[8](2020)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新型的教学方法之一。啦啦操作为高校体育院系的一项重要课程,对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锻炼兴趣、与他人合作等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在以往众多学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啦啦操运动项目的特点,试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研究其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的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从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啦啦操普修班中选取两个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为26人,共52人,进行为期8周共32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各指标进行测试与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保实验前学生各指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如下:1、身体素质: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50米、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运动成绩: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32个基本手位和花球规定成套动作测试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运动成绩略优于对照班。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能力、体育学习能力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提高效果更明显。4、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的评价优于常规教学。由此得出结论如下:1、短期的教学实验课,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成绩将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与对照班对比,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成绩提高幅度更大。2、无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常规教学法教学,都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与常规教学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更利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提升,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3、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设置各种类型的任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转变学习态度,提高知识体育锻炼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对任务的协调与分工,增加学生相互沟通与表达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能力、体育学习能力具有一定优势。4、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意识与能力等方面都有显着提高,学生对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班,更深受学生的青睐。
杨露露[9](2020)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径运动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素有“运动之母”的称号,它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因此田径教学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田径选修课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多数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比较困难,部分高校甚至选择取消田径选修课,这些现象的发生引人深思。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求当前高校田径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经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选修课面临着以下问题: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而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内容:1.学校对田径选修课的重视不够,田径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使教学开展受到一定局限,同时课后田径学习氛围不浓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田径课程目标明确,但执行力不够,教学内容出现“模板化”教学的现象,创新性不足,考核方式单一量化,易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初高中学习阶段的田径课程经历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3.教师对于田径选修课的认识不够深刻,田径专业教师比例较低,教师脱离预期方案进行教学工作,不仅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开展情况,也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教学效果。4.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需求取向的变化,看待田径运动的眼光缺乏辩证性,大学生已有田径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及大学生性别差异均影响了参与田径选修课的积极性。5.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田径赛事转播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方式与观念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要提高普通高校田径选修课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张鹏飞[10](2020)在《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体育院校体教专业本科田径课程体系历经多轮改革,日渐成熟。但依然需要与国家教育、社会市场需求相融合,院校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新时期体育院校田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为给我国东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以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必修课程设计为对象,对其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设计与课程评价等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在课程设计思想上应包含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对应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1)通过田径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本学年应该学习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对所学的项目要做到会讲、会做、会教。(2)通过田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进行田径教学、训练、设计规画田径场地(非标准)以及胜任田径竞赛裁判等工作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田径运动的知识指导全民健身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逐步树立热爱体育事业的理想。基于对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课程目标的内容,优化学生学习目标。(2)将课程内容单元化规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课程评价多维度开展,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二、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技术课中的心理状态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技术课中的心理状态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童桑巴舞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 |
1.1.2 传统体育舞蹈教学法的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在非体育领域的研究 |
1.3.1.2 在体育领域的研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1.4.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
1.4.2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1.4.3 任务设计的要求 |
1.4.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4.4.1 创新教育理论指导和教育学基础 |
1.4.4.2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学科基础 |
1.4.4.3 心理学基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4.1 专家问卷的编制 |
2.2.4.2 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 |
2.2.4.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5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的测量结果分析 |
3.1.1 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3.1.2 伦巴舞、恰恰舞前测数据分析 |
3.1.2.1 伦巴基本步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分析 |
3.1.2.2 恰恰基本步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分析 |
3.1.3 伦巴、恰恰基本步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1.3.1 伦巴、恰恰基本步的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分析 |
3.1.3.2 伦巴、恰恰基本步的对照组前、后测数据分析 |
3.1.3.3 伦巴、恰恰基本步实验组、对照组后测数据分析 |
3.2 桑巴舞技能动作表现的后测数据分析 |
3.2.1 身体姿态对比分析 |
3.2.1.1 身体线条的对比分析 |
3.2.1.2 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
3.2.2 音乐识别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2.1 节奏辨别能力的对比分析 |
3.2.2.2 节奏的准确性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3 技术能力对比分析 |
3.2.3.1 基本技术的对比分析 |
3.2.3.2 身体核心技术的对比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人研究生阶段学术研究成果 |
附录2 儿童拉丁舞技能评价指标专家问卷 |
附录3 淮北市飞鸟艺术培训学校体育舞蹈 2020 年夏季教学大纲 |
致谢 |
(2)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
1.1.2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
1.1.3 滑雪运动在体育运动中蓬勃发展 |
1.1.4 滑雪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差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能力的概念界定 |
2.1.2 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3 能力结构的概述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1 有关体育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 |
2.3.2 有关滑雪教学的研究 |
2.4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观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特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滑雪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4.1.1 教学内容分析 |
4.1.2 教学条件分析 |
4.1.3 考核内容及结果分析 |
4.2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初步构建 |
4.2.1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建立的理论分析 |
4.2.2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筛选思路 |
4.2.3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4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初步拟定 |
4.3 特尔菲法的开展情况 |
4.3.1 专家小组的基本情况 |
4.3.2 专家小组的权威系数 |
4.3.3 第一轮各级指标构建 |
4.3.4 第二轮各级指标构建 |
4.3.5 第三轮各级指标构建 |
4.4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最终建立 |
4.4.1 权重的计算与确定 |
4.4.2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分析 |
4.5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评价表的设计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专家小组基本信息情况表(特尔菲法) |
附录3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Ⅰ》 |
附录4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Ⅱ》 |
附录5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Ⅲ》 |
附录6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评价标准表 |
附录7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效度评价表 |
附录8 专家基本信息情况表(问卷效度检验) |
个人简介 |
(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需要 |
1.1.2 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 |
1.1.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高校武术锦标赛相关研究 |
1.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背景和意义 |
3.1.1 “华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背景 |
3.1.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意义 |
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历程 |
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研究 |
3.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组织研究 |
3.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程研究 |
3.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模研究 |
3.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与主体研究 |
3.3.5 比赛场地设施、经费、宣传、赞助、奖励情况研究 |
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赛制中存在不合理 |
3.4.2 高校参与度不高,应报人数不足 |
3.4.3 比赛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力度小 |
3.4.4 赛事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够 |
3.4.5 比赛奖励方式单一化,奖励力度不够 |
3.5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对策 |
3.5.1 优化比赛赛制,完善竞赛体系 |
3.5.2 加强学校重视,扩大比赛规模 |
3.5.3 积极寻求赞助合作,扩宽经费来源渠道 |
3.5.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比赛知名度和影响力 |
3.5.5 完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C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裁判员调查问卷 |
附录D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E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致谢 |
(4)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现代教育技术 |
2.1.2 散打 |
2.1.3 体育选修课 |
2.2 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依据 |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3.2.1 高校散打课程开展现状相关研究 |
2.3.2.2 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 |
2.3.2.3 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假设 |
3.2.3.2 实验的时间与地点 |
3.2.3.3 散打选修教学进度与内容 |
3.2.3.4 实验班和对照班散打选修课教学模式 |
3.2.3.5 实验指标的确定及测试方法 |
3.2.3.6 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及控制 |
3.2.3.7 实验前实验对象分班的依据及过程 |
3.2.3.8 实验步骤 |
3.2.3.9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设计 |
3.2.3.10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散打运动技能指标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散打课程考核成绩各阶段人数比较分析 |
4.4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散打课程情意态度指标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5)趣味田径教学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趣味田径的概念 |
2.1.2 趣味田径教学的概念 |
2.1.3 趣味田径教学与传统田径教学的区别 |
2.1.4 体质的概念 |
2.1.5 健康的概念 |
2.1.6 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指标的概念和意义 |
2.2 关于田径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田径教学环境研究 |
2.2.2 高职院校田径课程开展情况的现状研究 |
2.3 关于田径运动促进健康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对策的研究 |
2.5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质的研究 |
2.6 关于趣味田径教学的相关原则 |
2.6.1 趣味田径教学内容的创编原则 |
2.6.2 趣味田径教学内容的创编方法 |
2.6.3 趣味田径教学实施原则 |
2.7 国内趣味田径教学的研究 |
2.7.1 趣味田径教学在我国中小学运用的相关研究 |
2.7.2 趣味田径教学在我国高校运用的研究 |
2.8 国外趣味田径教学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个案分析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指标对比分析 |
4.1.1 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比较分析 |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分析 |
4.2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对比分析 |
4.2.1 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比较分析 |
4.2.2 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指标对比分析 |
4.3.1 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2 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分析 |
4.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指标对比分析 |
4.5 实验组体质测试成绩提高的原因及分析 |
4.6 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评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4.7 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的统计与分析 |
4.8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体育乐趣量表测试结果对比 |
4.9 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学生个案分析 |
4.9.1 班主任对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观点 |
4.9.2 体育老师对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观点 |
4.9.3 对照组学生访谈及个案分析 |
4.9.4 实验组学生访谈及个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期间的上课内容 |
附录二 :体育乐趣调查量表 |
附录三 :体育乐趣调查量表评分标准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影响因素与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退役田径运动员 |
2.1.2 就业 |
2.1.3 就业安置 |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4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回归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基本情况 |
4.1.1 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的就业前景态度 |
4.1.2 退役田径运动员自主择业意识 |
4.1.3 退役运动员个人心理状态 |
4.1.4 退役运动员就业政策认识 |
4.1.5 黑龙江省优秀田径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现状 |
4.2 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4.2.1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
4.2.2 数据检验 |
4.2.3 退役运动员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4.3 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 |
4.3.1 权益保障不足 |
4.3.2 经济条件有待改善 |
4.3.3 社会机会欠缺 |
4.3.4 透明度保证缺失 |
4.3.5 防护性保障不到位 |
4.4 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创新路径 |
4.4.1 加强省退役田径运动员权益保障 |
4.4.2 扩宽田径退役安置费用渠道来源 |
4.4.3 增加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机会 |
4.4.4 提高退役田径运动员相关政策透明度 |
4.4.5 完善退役田径运动员的防护性保障体系 |
4.4.6 加强科技保障,重视心理健康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访谈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第2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
2.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基本状况 |
2.1.1 各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 |
2.1.2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目标 |
2.1.3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 |
2.1.4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
2.1.5 体育舞蹈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
2.1.6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成绩评定方式 |
2.1.7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及设施情况 |
2.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情况 |
2.2.1 学生对参与体育舞蹈的认知调查 |
2.2.2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喜好程度 |
2.2.3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师资队伍情况 |
2.3.1 体育舞蹈教师性别、年龄与教学年限 |
2.3.2 体育舞蹈教师学历与职称 |
2.3.3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方向、获得裁判级别及参与裁判工作状况 |
2.3.4 体育舞蹈教师科研成果 |
2.3.5 体育舞蹈教师接受职后培训情况 |
2.3.6 体育舞蹈教师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
2.4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训练及竞赛情况 |
2.4.1 各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情况 |
2.4.2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开展情况 |
2.4.3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竞赛的情况 |
2.5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意愿调查 |
2.5.1 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了解途径 |
2.5.2 体育院系学生未选择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原因 |
2.5.3 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未来参与意愿 |
第3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存在不足 |
3.1 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 |
3.2 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 |
3.3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
3.4 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专业教师较少 |
3.5 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 |
3.6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 |
3.7 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 |
3.8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 |
第4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推广策略 |
4.1 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 |
4.2 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 |
4.3 更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
4.4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 |
4.5 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 |
4.6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 |
4.7 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 |
4.7.1 推广体育舞蹈APP、微信公众号 |
4.7.2 开展校园体育舞蹈快闪活动 |
4.8 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武陵山片区体育舞蹈竞赛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参与意愿调查 |
附录 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 4 访谈提纲 |
(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种类 |
2.1.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5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非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1.6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 国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各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信心调查结果分析 |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1.5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2 实验后各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信心调查结果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2.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32个基本手位考核成绩分析 |
4.2.7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花球规定成套动作考核成绩分析 |
4.2.8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意义与现状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现状 |
2.2.1 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现状 |
2.2.2 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现状 |
2.2.3 高校田径选修课发展现状 |
2.2.4 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情况分析 |
4.1.1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形式 |
4.1.2 田径选修课开设情况 |
4.1.3 田径选修课课程内容 |
4.1.4 田径选修课资源配置 |
4.1.5 高校师生对于田径选修课的态度 |
4.1.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 |
4.2 田径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
4.2.1 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 |
4.2.2 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 |
4.2.3 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 |
4.2.4 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 |
4.2.5 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 |
4.2.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 |
4.3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学校影响因素 |
4.3.2 课程影响因素 |
4.3.3 教师影响因素 |
4.3.4 学生影响因素 |
4.3.5 环境影响因素 |
4.4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的发展对策分析 |
4.4.1 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 |
4.4.2 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 |
4.4.3 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 |
4.4.4 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 |
4.4.5 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10)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东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情况分析 |
3.1.1 哈尔滨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2 吉林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3 沈阳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4 东三省体育院校课程设计对比分析 |
3.2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情况分析 |
3.2.1 田径教师人数情况 |
3.2.2 田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
3.3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设计对比 |
3.3.1 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2 体教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3 田径课程目标设置的思考和建设 |
3.3.4 课程设计思想设计 |
3.4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的课程内容对比 |
3.4.1 教师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2 学生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3 田径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建设 |
3.4.4 课程内容设计 |
3.5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
3.5.1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现状 |
3.5.2 教师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3 学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4 田径课程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设 |
3.5.5 课程方法设计 |
3.6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3.6.1 教师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2 学生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3 田径课程评价的思考和建设 |
3.6.4 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
附件B |
附件C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技术课中的心理状态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童桑巴舞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黄海燕.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D]. 于金.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丁蓓. 河南大学, 2020(04)
- [4]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D]. 张徽徽.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趣味田径教学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D]. 李春梅.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6]黑龙江省退役田径运动员就业安置影响因素与创新路径研究[D]. 高妍. 南昌大学, 2020(01)
- [7]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D]. 黄超男. 吉首大学, 2020(03)
- [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婉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9]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D]. 杨露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D]. 张鹏飞.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