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稳定性评估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定性论文,对策论文,当前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宋林飞)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
中,论述了十二个关系。其中,第一个关系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实践的三大主题。江泽民同
志正确地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如下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
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改革、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环境如
何?总的说来,社会基本稳定,但人民内部矛盾增多,某些外显行为倾
向与表现加剧。因此,认清当前我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及其成因,寻找适
当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转型与收入分化的压力
1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活力;加速了经济增长
与社会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剧烈的变革也给社会带来
了多重压力。社会转型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首先,是利益
再分配的压力。改革是从经济关系的变化开始的。一定的经济格局,维
持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经济格局的任何变化都会使一些人失去某些既
得利益,同时使一些人得到新的利益。由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的政治体制
改革,同样会使一些人失去某些既得利益,也就是说,改革使利益分配
机制更趋合理,但也会使一部分人付出一定的代价,感受到“阵痛”。
第二,是社会结构分化的压力。改革给中国人普遍带来了实惠,但各不
相同。得到超额实惠而首先致富的少数人,以及得到平均实惠与较少实
惠而生活改善的人们,日趋形成社会阶梯。每个人都要走上一定的梯级
。但从下一个梯级向上一个梯级迈步并不容易,这就形成社会结构分化
的压力。第三,是竞争的压力。这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保姆式的计划经
济体制,正在逐步被自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各
个环节都在孕育与发展竞争机制。落后、低效、懒惰,越来越难于找到
保护伞。一些人象断了乳的孩子,嗷嗷待哺往往无济于事,自己找饭吃
又是那么艰难。第四,是规范重组的压力。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新旧体
制交替的时期。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也相当多元化,新旧规范相互
冲撞与摩擦,还存在局部的失范状态。第五,是观念更新的压力。在外
观上看,改革是经济关系、社会结构的改变。实质上,改革首先是思想
观念的改变。从破除“两个凡是”到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历和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变化。用小平同志的话
说,叫“换脑筋”。成人的世界观都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加上思维的某种定势,换脑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们思想解
放的程度不一样,在思想认识上难免存在差异和矛盾。邓小平同志1992
年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
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的确如此,宁“左”勿右是几十年
来在中国人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毛病。
同时,收入差别的扩大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现阶段我国城乡
居民的收入方式,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劳动收入改变为资本收入、经营收
入、劳动收入与非法收入并存的收入方式多元化格局。其中,劳动收入
是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而资本收入、经营收入与非法收入,则是贫富
悬殊的三种主要推动力。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别,正在不断扩大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指数的测量中,看到这一趋势。
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总的平均程度。1980—1988年,中国城镇居民收
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0.16上升为0.2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从
0.22上升为0.29。1992年以后,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时,收入分配过于均等; 居于0
.2—0.4之间时,收入分配相对均等;0.4—0.5之间时, 收入分配不均
等;大于0.5时,收入分配过于悬殊。据世界银行1981年报告, 东南亚
各国60—70年代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0.36—0.52之间,高于我国
目前的水平。
2.欧西玛指数
欧西玛(Oshima)指数,是10%最高收入家庭与10%最低收入家庭
的人均收入之比。欧西玛指数反映高低收入差距的幅度,但不能反映中
间收入的情况。据测算,全国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的欧西玛指数从1985
年的2.86上升到1993年的3.81,表示收入差距的扩大十分显著。经济较
发达的地区,一般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小。1985—1990年,北京、天
津、上海、江苏、辽宁、山东、浙江,欧西玛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只有广东例外。1985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的欧西玛指数已
很高,并居全国首位。这也表明,广东是我国先发地区,近10年来高低
收入者的收入在同时增长,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拉大。
3.大极指数
在全体居民中,20%最高收入户与20%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
,即为大极指数。我国许多社会调查机构采用这一指数,来评估贫富差
别。用20%作为收入差距的“极”,两个“极”达40%的居民,显然这
样的“极”偏大,因而我称之为“大极”。大极指数可以反映贫富差别
的基本状况,但淹没了最富有与最贫困的一小部分人,如两端5%、3%
、2%甚至1%的人。据全国性抽样调查,我国城市20%高收入户人均收
入与20%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之比,1981年为1.7倍,1992年为2.8倍。农
业中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9倍拉大到目前的5倍左右。这表明,农业
中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高收入者,或者说,农业中的低
收入者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因而还有相当多的人处于相对贫困与绝对贫
今后,我国收入差距是否不断扩大下去?预计在将来的15年或更长
的时间内,这种差距将不断扩大,但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稳定
与下降的趋势。这一过程象倒写的英文字母“U”,故可称之为倒“U”
假设。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根据欧洲与北美国家的情况, 曾提
出了一个类似的假设: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期,各个收入
等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大;当经济开始发展后,这种差距会开始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这一差距又将缩小。库兹涅茨在论证这
一假设时,只考虑了经济发展的程度,而忽视了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共同富裕;在私有制中,资本收入与
经营收入带来了一批高收入者,而劳动收入带来了中、低收入者。因此
,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或地区,收入差距不易拉大;私有制为主体的国
家或地区,收入差距则容易拉大。同时,隐性收入也会影响收入差别。
我国现阶段的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规模巨大,得到它们的人主要是
在高收入层,也有部分在中等收入层。体制漏洞越多,腐败现象越严重
,收入差距的幅度越容易拉大。反之,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个体与私
营经济中的非法收入、少数干部的非法收入、变相的个人收入(如公款
消费等),对于收入差别的提升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现在,我国有没有出现两极分化?首先,应明确收入差距的两极,
究竟多大比例的家庭或个人才算“极”?其次,应明确收入差距的幅度
,究竟多大才算“分化”?全国20%、10%、5%、3%、2%、1%的家
庭或个人,是否都可以称作一“极”?收入差距达2:1、3:1、4:1、5:1
或更多倍,是否都可以称之为“分化”?几十年来,我国习惯把“两级
分化”看作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对于“极”与“分化”的数量
界限不宜定得过低。同时,也不能定得过大,因为过大了会抹煞实际存
在的贫富悬殊现象。“两极分化”的标准现作如下界定:
标准1、大极指数大于4。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收入的大极指
数,从调查资料来看,近3.0。 如果再考虑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的影响
,这一指数的真实值估计在4.0左右。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真实
大极指数,估计已超过4.0。因此, 城乡居民收入的两极分化已经或正
标准2、欧西玛指数大于5。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的欧
西玛指数为3.9左右,真实的指数值估计达4.5左右。城镇居民的收入分
化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
标准3、先富指数大于10。先富起来的人现在还是少数。用5%表示
少数,比较合适。5%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与10 %最低收入家庭人均
收入之比,我称之为“先富指数”。这一指数目前没有现成的全国性统
计资料进行测算。
两极分化不仅是收入差距过大,而且还包括财富差距过大。财富差
距反映在个人与家庭的房产、金融资产与家用器俱三个方面。家用器俱
是消耗性财产,一经使用即开始贬值;房产、金融资产则是增值性财产
,从而是拉大财富差距的因素。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或地区,财
富差距远大于收入差距。台湾1992年的两个20%的人均收入差距为1:5
.24,财富差距为1:16.8。大陆城市目前正在实行房改, 私有住房将会
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私营经济正在不断积聚资产;股份制发展将
在相当一部分劳动者中实现股票社会化。因此,我国的个人收入与财富
差距将受到更多因素的推动。
这些社会转型与收入分化的压力,孕育或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其中,除了少数犯罪分子同有关人们的冲突之外,大量与主要的矛盾
则发生在人民内部。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一文中提出的问题,有些已经解决,有些则或多或少继续存在着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在,
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同当年提出这个问题时相比,更为错
综复杂。因此,必须重视研究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评估
社会稳定与不稳定的交替过程,就是社会波动。引发社会波动的社
会经济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其主要变量与结
构往往是不同的。当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变量是通货膨胀、亏损企业
、流动人口与腐败行为。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当前最大的社会风险因素。目前,我国物价的上涨幅度
仍保持两位数,并存在继续上涨的压力;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居高不
下,由于许多生活资料没有替代品,从而呈刚性增长态势;我国低收入
阶层比重大,其收入主要用于吃饭,因而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低。
1.宏观评估指标。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比。
199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相当,这是否合适?在
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合适比率为
1:0.4—0.8。1979—1993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 物价上涨
率为6.4%,总体上是理想的,但个别年份并不适当。1993—1995年,
我国物价上涨率连续几年较大幅度地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因而物价上涨
更趋不合理。第二,物价上涨率的警戒线。现代社会中物价上涨率的一
般警区分界标准如下:3—6%为轻度通货膨胀;6—10 %为中度通货膨
胀;10%—15%为高度通货膨胀;15%以上为恶性通货膨胀。1994年以
来,我国物价上涨率均超过了15%。预计1996年的物价上涨率比1995年
会有所下降,但仍将是两位数。
2.微观评估指标。第一,物价上涨是否超过加薪幅度。一旦超过,
工薪阶层的收入就会相对降低,因而是一个敏感指标。现以城镇居民生
活费用价格指数(A)作为物价指数的代表, 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指数
(B)作为收入指数的代表,以二者之差(A—B )作为通货膨胀压力指
数,则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十多年来,1989年的通货膨胀压力最大
。1995年是1992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最大的一年。第二,物价上涨率是
否超过个人储蓄利率。个人储蓄不贬值以至生息,是收入保障的一个重
要内容。如果物价上涨率超过储蓄利率,则意味着个人劳动成果被无偿
地剥夺,是一种“不是税的税”。物价上涨通常会提高储蓄负利率。有
人认为,1988年我国个人储蓄负利率高达7%。目前, 我国个人储蓄负
利率可能超过7%。
1996年物价上升的压力仍然很大:(1)巨额结存货币。1992 年以
来,每年发行货币量均在1000亿元以上。1995年涨价中将反映到1996年
的“翘尾巴”的部分,一般估计即达7%左右。(2)粮食价格特别是稻
米的价格。从国内粮食比价与国际价格比较来看,稻米的价格偏低。我
国有60%的人口吃米,因而米的供应较为紧张。防止米价再次大幅上升
,是有效控制1996年通货膨胀的关键性措施之一。(3 )物价改革后续
影响与新方案出台。例如,铁路运输提价引起的轮番上涨将延伸到本年
度;公用事业收费可能提价,财政已很难承受下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
需品及服务的价格还会作较大幅度的调整或开放,从而使生活费用价格
刚性增长。(4)外资的大量流入,需要国内的大量的配套资金。目前1
美元投资大约需要10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达 338
亿美元,1995年以及今后若干年内,外资将保持相似或更大的规模,它
们所需要的配套资金主要由银行支撑,从而使国内总需求居高不下。(
5)体制内干扰。目前市场上有一支大规模的资金“游击队”, 专门在
股票、外汇、期货、房地产和生产资料市场上从事投机活动,其规模估
计在3000亿元左右。这笔钱到哪个市场,哪个市场就会发热。从哪个市
场抽出来,哪个市场就会偏冷。这笔钱的相当大部分来自政府有关部门
,因而是一种体制性扰动因素。预计1996年这一因素比1995年更为活跃
二、亏损企业
近年来,亏损企业不断增多。例如,1993年江苏省亏损企业数比上
年增加43%,涉及职工94.6万人,比上年增加31%。其中,停发工资的
企业涉及职工26.9万人,比上年增加97 %; 减发工资的企业涉及职工
24.4万人,退休职工21.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0%、76%。全国亏损
企业涉及几千万职工,直接影响他们的家庭生活与社会态度。
亏损企业带来两个社会问题:一是失业。亏损企业中相当多的职工
全日或部分时间失业,而成为赋闲或从事街头销售的特殊人群。二是贫
困。亏损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低,资金少或没有,从而成为现阶段城镇中
最低收入层之一。据调查,1993年南京市市属亏损企业169家, 职工近
18万人,其中能正常发工资的只有70家,占41.4%; 发75 元生活费的
74家,占43.5%;工资发不出的25家,占14.8 %。 亏损企业中每月拿
75元生活费的职工,假如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则他们就成为绝对贫困人
口。根据1994年南京市市场实际价格水平,职工每月人均适量饮食费用
约100元;最低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为69%。 则南京市每个职工为保障
自己生存的最低生活费用为:100÷69%=145(元)。职工的平均赡养
系数为1.46。因此,南京市每个职工的最低收入保障线应为:145 元×
1.46=212元。显然,亏损企业中许多职工的收入低于或接近这一贫困
线。国有企业职工吃惯了“大锅饭”,一旦失去了工作或降低收入,不
满情绪与行为就容易发生。近年来,亏损企业职工的集体上访等突发事
件增长较快。企业亏损以及职工工资福利问题,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引
发突发事件的首位因素。
三、流动人口
第二次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近年来
越来越多地流向城市,形成了汹涌的流动人口潮流。 据调查, 北京市
1985年4月流动人口为88万,1987年增至120万,现在估计有160万; 上
海市1984年8月有流动人口70万,至1988年10月达124万;天津市1984年
10月流动人口为29.5万,至1987年6月已达86.1万, 占城市人口比重的
20%;广州市区1976年流动人口仅19万,1985年达62万, 1986 年则达
88万,占城市人口比重的20.7%。其中,低流动人群成为城镇中的实际
居住人口,他们主要是在城镇就业的外地民工。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
国常住(一年以上)流动人口达2135.36万,其中在东部沿海省、 市城
镇的有1050.19万人,近50%。 这些低流动人群大多是无组织的自发移
民,来到城市后无法全部找到就业机会。他们分成四类:第一类为有固
定工作的人,他们主要是工商业中的合同工,建筑业中经过批准的用工
;第二类为有临时性不稳定工作的人,他们主要是工商业中的临时工,
个体工商业户的雇工,无证摊贩等;第三类为拾破烂者;第四类为逛荡
街头无正当职业者。后二类是城市中高犯罪率人群。近年来,广州市外
来人口的犯罪案件,占60%左右。 北京地区的犯罪案中, 外来人口占
40%左右。
低流动人群的经济收入低下。据1993年4 月北京市劳动部门的调查
,外来人口平均月收入在215元左右,约45%的人收入在200元以下。也
就是说,相当多的进城“农民工”处于城市的最低收入层之中。同时,
他们居住条件差,缺乏劳动与生活保障。流动人口一方面活跃了城乡经
济,另一方面给城市与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扩大了城市的贫困、失
业与犯罪。在城市突发事件中,有些人可能混迹其中,富于进攻性与破
坏性。近来海外舆论纷纷预测,农民问题将会发生激变,甚至导致全局
性的大动乱。这种舆论并不确当。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是造成庞大流动
人口的源泉。这些人口流入城镇与异地农村,有些能找到工作,有些则
找不到工作。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往往以拾荒为业或从事非法活动,
成为城市中高犯罪率人群,也即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农民都有
口粮田与责任田,外出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可以回家种田,因而只产生不
完全与季节性的失业现象,不会发生没有饭吃的问题。这叫“土地保障
”。从总体上讲,中国农民首先从家庭承包制中受益,获取劳动力支配
的自由,休养生息,寻找劳动致富的门路, 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实惠。
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负担加重等引起农民不
满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农产品价格提高、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
负担等具体措施的实现,已初步得到缓解。只要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
发展现代农业与加快城市化速度同时并举,为农民转变角色、打破身份
界限、增加农业收入,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与条件,农民问题就可以避
免激化与引起大的动乱。
四、腐败现象
权钱交易是当前主要的腐败现象。这种腐败现象滋长的条件主要有
两个:一是相当多的人需要掌握权力的人提供获利的机会;二是权力使
用时缺乏必要与有力的监督。
腐败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犯罪。1988年—1992年底,全国检察机
关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案件主要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其中省、
部级干部5名,厅、局级干部173名,县处级以上干部4629名。贪污贿赂
金额1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有1782件;50万元以上,不满100 万元
的有122件;100万元以上的有81件。近年来,又揭露出一批贪污受贿案
件。我们再也不能低估这些现象的离心作用了。
腐败现象首先带来的是某些干部的非法积累,其次是利用公款过分
消费。这些人的暴露对社会的震荡,比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快速
致富更大。腐败现象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在民众中形成了一种具有
一定普遍性的失望与不满情绪,破坏与恶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1989
年“北京风波”之后,邓小平指出:“这次出这样的乱子,其中一个原
因,是由于腐败现象的滋生,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了信心。”
这个分析是深刻的,也应该成为一种预警。
社会不稳定因素控制对策
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会给改革与发展形成种种障碍。如何排除
已经存在与可能发生的障碍呢?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在改革与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
期稳定”。也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发展是硬道理”。在具体的社会
政治管理中,应积极寻找切实有效的对策。
对策1:消除盲点与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于人们内部矛盾存在一些盲点,往往是等事
情闹大了才发现,而当它们处于苗头状态时,则看不到。对于领导部门
来说,出现盲点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下级
汇报失真。扭转这种局面有两个措施:(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习惯。
一个干部是否称职,不是看该单位实际存在的问题多少,而要看发现与
解决的问题多少。(二)改变干部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的习惯。领导不仅
不能老是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听汇报,而且也不能满足于走到下级的办公
室听汇报,而应该有更多的时间直接走到群众中调查。
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第一步。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醒得早而
起得迟”。走出这种误区,关键是正确地找出矛盾的根源,然后对症下
药。毛泽东同志对于50年代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作过多方面的分
析。他揭示出的原因有:群众在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些是应
当和可能解决的,有些是不适当的和要求过高,一时还不能解决的);
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对群众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的或经济的政策
上犯了错误;工作方法不对头,太生硬;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的存在等
。毛泽东当年揭示的这些原因,现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另外,80年
代以来还增生了一些新的原因。例如,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中的腐败现象
,以及社会上的分配不公等问题。
我们不能阻止下雨,却能制造雨伞。面对客观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不应无为而治,听之任之,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切实实地真
正动手去解决问题。
对策2:宏观决策科学化
一般来说,解决宏观问题比解决微观问题要困难得多。造成新时期
人民内部矛盾的宏观变量是很多的,把握这些变量只有靠领导者个人的
智慧与亲身的调查研究,已经远远不够了,应由有关部门与专家提供专
门的研究报告。在现代社会,领导者的主要职能,是比较与选择满意的
或最优的对策方案。
宏观环境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人民内部矛盾大都是社会问题,有些直接来源于经济因素,有些则
同其它非经济因素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这几年,单纯谈经济的风气颇盛
。其实,只把眼睛盯在产量上,经济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我们既要看到
经济因素对社会的作用,又要看到社会因素对经济的约束。市场取向的
经济政策有时会同国家的社会目标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是当前孕育引发
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宏观环境因素。当这种冲突发生时,就要积极寻找
对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起正作用的社会措施,主要出现在如下五个领域
:(1)就业保障:(2)雇员保护;(3)工人风险保险;(4)收入分
配的改善;(5)对社会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其它措施。近20年来, 在
美国广泛发展起来的社会评价与政策,值得重视。一些学者受政府委托
,把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分析和描述社会问题、设计改善计
划、监视执行情况、估计净效果、分析成本与收益。从而,社会科学研
究导入了政府的宏观决策活动。
现在,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群,各级领导应在决策科
学化的道路上迈开更大的步伐。
对策3:重视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
社会不稳定因素及其引发的社会波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改革与社
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重组与再分配,会受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
也会引起某些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滋长。经济发展加快与改革力度提高,
使突发事件增多,对此不必惊慌,但也不能熟视无睹。
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认识论上的突破,真理标准从书本转向了实践
。对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正在经历从不承认到承认、从
回避到公开谈论的过程。“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
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马克思
当年批评的现象,我们正在克服。1980年波兰工人与政府冲突的时候,
有些官员与学者也存在我们过去的毛病。波兰国务委员、著名的社会学
家扬·什切潘斯基教授指出:“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和推测
中估计到正在到来的危机。只要听一听工人们在工厂,人民群众在商店
门前的队伍中谈论些什么就足够了。同时,应该认识到,人民很清楚地
看到了国家和经济的状况,可是政治家们、报刊、广播和电视都不愿谈
到这一点。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必须马上停止。”
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临时抱佛脚”往往会被动。通过
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突发事件,不能一概予以否定。群
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与处置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闹得对
的,我们应该承认错误,并且改正。一种是闹得不对的,要驳回去。闹
得有道理,是应该闹的;闹得无道理,是闹不出什么名堂的。再一种是
闹得有对有不对的,对的部分我们接受,不对的部分加以批评,不能步
步后退,毫无原则,什么要求都答应。”(《毛选》卷五,第354页)
突发事件与社会动荡,是可以测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即是一种社会
风险。为了将来有效地防止冲突的激化,有目的地创造消除冲突发展的
条件,必须启动社会风险预警系统。
对策4:根治体制性空洞经济
我国经济有一块运行与流向不清的地带。在这里,金钱很少流向国
库,而大多从地下渠道进入个人或集团的口袋。因此,这块地带是一个
“空洞”。空洞经济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双轨制牌市差价。第二、
租税流失。第三、国有资产流失。在国有企业租赁、出售或交易过程中
,国有企业中掌握权力的一些人,以低估有形与无形资产以及拿回扣等
方式,换取个人的好处。有人称之为“最后的疯狂”。这种经济现象虽
然难于计量,但近年来是常见的现象。
这三个部分,都是权力寻租的对象。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测算,
租金中15%为纯个人所得。在寻租活动中,获利最多的是掌握财政物权
与人权的少数干部。如此巨大的租金,既是产生腐败现象和导致分配不
公的主要土壤,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之一。
空洞经济是干部堕落的陷阱。现时的腐败是具有一定体制性的腐败
。腐败现象的滋生主要根源是体制的缺陷。体制维持现状,仍然会有人
堕入腐败行列。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堵住漏洞,根治腐败。创造公
平竞争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当前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同时,还有两条根治体制性空洞经济的基本途径,即硬性与软性剥
夺非法收入。非法收入是腐蚀社会风气、降低政治效力,并最终影响社
会稳定的重要成分。剥夺非法收入,是建设文明与健康社会的需要。
——硬性剥夺,即通过举报、侦查与判决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没
收犯罪分子的非法收入。在这一方面,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今
后,不要当做运动与突击的事,而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软性剥夺,即通过不知不觉的途径剥夺非法收入。看来有两种
方法:(1)普遍剥夺。即通过通货膨胀、储蓄负利的途径, 使非法收
入贬值。但这样做危及合法收入。(2)个别剥夺。 即只剥夺非法收入
。在这方面,我国还没有尝试过。苏联“经济地震”(休克疗法),停
止使用大面额钞票。当时苏联全国流通中的货币总额为1200亿货币,其
中50、100卢布的大面额货币总额为450—460亿卢布。其中, 走私到国
外、随时可能杀回国内扰乱市场的,估计为70—120亿卢布, 国内不法
分子手中的大面额钞票约100—120亿卢布。因此,通过这一措施,可以
剥夺200亿卢布的不义之财。
少数腐败干部受惩处的程度,也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国社会的稳定。
中国传统的“清官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公仆意识”相结合,形成民
众的主文化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对腐败现象极为敏感,心理承受空
间极其有限。腐败之所以引起民众的普遍愤慨,原因就在这里。邓小平
曾经指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
的危险。”
对于民众呼声很高的腐败现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查处
的力度,大案要案在大众传媒中频频曝光。即打击了腐败风气,又降低
了人们的不满情绪。腐败现象的滋生从反面告诉我们,缺乏约束的权力
必然产生腐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权力的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从制
度上解决问题。
对策5:治理失业、贫困与通货膨胀
失业、贫困与通货膨胀是三大社会痛苦指数。应采取有效措施,降
低社会痛苦指数的压力与负面影响。
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隐性失业显性化需要
两个条件,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使失业者得到必要的保护;二是劳动力
市场,使失业者能重新找到工作。劳动力需求、价格等信息不灵,就会
增加摩擦性失业,延长平均失业时间。在这种意义上讲,劳动力市场发
育的过程就是降低失业率与失业烈度的过程。一年一度给予城市很大冲
击的“民工潮”,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剩
余劳动力流动,是今后我国相当一段时期内隐性失业显性化的主要内容
。应尽快打破农民的户籍身份以及城乡劳动力的进出壁垒,创造公平竞
争就业岗位的条件。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故加速边际就
业效应较高的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降低失业压力。同时,政府可以通
过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与企业负担,刺激投资,发展公共工程项目,以创
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劳动力产权需要明确界
定。把企业的一部分利润作为职工股份,使职工增加一块与企业盈亏紧
密相关的股份收入。这样就能够使职工更加关心本企业的经营活动,增
强主人翁意识,减少自愿失业。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目标,应定在两位数以下,即不超过10%,在
我国经济起飞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要完全根治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
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巨大的就
业压力,在今后几年中也不可能缓解。这就要求经济有较高的发展速度
,从而将推动物价的上升。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对于物价上涨
的承受能力有限,物价上涨率超过10%特别是连续几年超过10%,会严
重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秩序。
企业严重亏损又不能及时破产而造成的贫困职工,是孕育城市突发
事件的活跃成份,是当前最容易引发的社会风险因素之一。为了防止通
货膨胀严重恶化,1996年中央的宏观调控将继续实行适当从紧的政策。
这样做,通货膨胀可望得到抑制,企业亏损面难以缩小。既要防止通货
膨胀到社会不能承受的程度,不使经济过热,又要防止经济滑坡、导致
更多的亏损企业与富余人员(“在职失业”),这很不容易。
对策6: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风险是社会矛盾因素积累与外化的表现。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有利于防止风险升级与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安全阀机制似包括如下几
个方面:(1)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
,扩大覆盖率。(2)上下沟通机制。 中国社会的“纵式结构”特征还
没有完全消失,上向传播渠道阻塞是一种经常性并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
象。应建立经常性的上下沟通制度,使群众具有利益表达、意见反映的
正常渠道。(3)“第三方”调停机制。没有“第三方”的冲突, 双方
容易采取极端态度与行动。“第三方”调停有利于降低不合理性、排除
非理性、试探解决方法、体面退让等。政企分开可以使政府避免或减少
成为冲突对象的可能性。(4)冲突制度化机制。即通过法律等手段,
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容忍冲突的发生,并建立起冲突的规则,减少其造成
的损失。主要是解决冲突合理化与处置方法规范化两个问题。在冲突制
度化方面,我国已经有了一些进展。(5)分配调节机制。经济发展的
同时,还需要改善分配,保证大多数人受益。在利益取向上中国老百姓
同外国老百姓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当年,美国一位总统竞选连任时对
选民说:“大家摸摸自己的钱包,这几年是不是比以前鼓了,如果是的
,请投我一票。”结果美国老百姓再次选择了他。中国老百姓也这样,
看一个政治家主要是看他推行的路线政策,能否保证国家强盛,民众富
裕。能保证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有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就能保持社会与政治的稳定。有了社会与
政治的稳定,我们就能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与政
治稳定中推进改革的发展。”
(《南京大学学报》96年第2期) *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