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的诞生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欧元的诞生
欧洲一体化是在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那时欧洲经济上千疮百孔,政治上矛盾重重,防务上无力自卫。自此,欧洲各国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发展。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这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开始。50年代初,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罗贝尔·舒曼提出一个西欧煤钢联营的建议,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展开。1951年4月8日,法、西德、意、荷、卢森堡和比利时6国为了加强政治经济联合在巴黎签订了有效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25日,6国政府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了统称为《罗马条约》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只是希望建立共同市场,并未涉及货币合作问题。随着共同市场的发展,客观上就产生了推进货币合作的要求。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最早6国),欧共体各国签署了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它促进了西欧国家货币自由兑换的发展。为了改善各成员国在货币政策上的不协调状态,60年代初,共同体就建议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以利于统一步调。但从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机以后,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和日益深化,使得西欧各国的货币金融受到剧烈冲击和严重影响,也严重影响欧共体经济发展。共同体各国深感有必要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欧洲货币区,从而摆脱美元的影响和控制,加强同美国的抗衡力量,同时由于关税同盟的提前建立,客观上就产生了推进货币合作的要求。1969年3月22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6国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概念,为此欧共体的专家们在1970年5月拟订了初步计划,并交由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皮埃尔·魏尔纳等审议。这就是后来所称的《魏尔纳计划》。在1971年2月9日共同体通过了魏尔纳计划,这标志着把建立统一货币为中心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已作为经济共同体的一项重要目标,欧洲单一货币进程由此展开。魏尔纳计划的重要一项就是建议创设“欧罗巴”货币,决定分三阶段到1980年建立起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但由于美元危机,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再加上1974年的西方经济危机,魏尔纳计划被搁置起来了(但这时在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共同体),直到1977年底,欧共体主席詹金斯才重新提起并敦促欧共体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目标。1978年在西德总理施密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的创意下,1978年12月共同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1979年1月1日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货币稳定区,协调欧共体各国货币政策,后因德法在农*
品贸易补偿上发生争执延迟到1979年3月13日才正式成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是建立欧洲货币单位ECU。它是被一揽子货币定值的货币。它取代了1975年创设的以一揽子货币定值的欧洲记帐单位EUA。ECU由9国货币按比重定值。ECU较之EUA作用大大提高,它已不仅作为一种名义上的货币单位,而且发挥着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作用。我国在1986年10月14日起正式挂牌人民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外汇牌价。
经过10年的发展,1989年6月欧共体马德里12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时任德国财政部长兼欧共体委员会主席的德洛尔提出的“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货币联盟的报告”,决定分三个阶段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1990年7月1日到1993年底为第一阶段,争取所有成员国参加欧洲汇率联合干预机制,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1994年1月1日开始为第二阶段,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欧洲货币机构,并为未来成立欧洲中央银行作准备;1997年1月1日开始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洲单一货币。马德里首脑会议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1992年7月欧洲发生严重金融危机,马克放款利率达到9.75%,而美元利率只有3.5%,导致美元暴跌,马克猛涨的势头,马克币值的上升直接形成对共同体其它国家货币币值下跌的压力,英镑和里拉汇率急跌,迫使英国和意大利不得不宣布退出欧洲货币汇率机制,这就迫使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进程不得不推迟。
1992年2月7日在荷兰的小镇马斯特里赫特,欧洲经货联盟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货币联盟条约》,简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转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欧洲联盟取代了欧共体,欧洲联盟建立在三个基础上: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协调各国内政与司法事务。《马约》正式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和引入单一货币——欧元的设想,它不仅明确制定了欧洲货币联盟具体实施过程,更重要的是制定了欧盟趋同标准,为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国家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根据《马约》规定,货币联盟建设分成三个战略步骤:第一阶段,从1990年7月1日到1993年底,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实行统一的财政货币政策;第二阶段从1994年初开始到1996年底或1998年底,进一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趋同,建立欧洲货币局,为统一货币作技术和程序方面的准备;第三阶段,从1997年或1999年初到2002年6月底,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引进欧元,各国货币退出流通。
根据《马约》第109条及相关条款的规定,欧洲货币联盟的加入标准概括起来是:(1)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3%以下,(2)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低于60%,(3)通胀率不超过三个比率最低成员国平均数的1.5%,(4)长期利率不超过三个通胀率最低国家长期利率平均数的2%,(5)货币在过去两年内处于欧洲外汇汇率机制的正常变动范围内,没有出现贬值。
《马约》奠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基础,为欧元的诞生确定了时间表。1994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进入第二阶段,各国经济政策根据“趋同标准”相互靠拢,各国央行均获独立地位(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宣告成立),设立欧洲货币局(德国法兰克福)。
1995年12月15日马德里欧盟理事会确定欧元(EURO)为欧盟未来的统一货币,以取代欧共体1979年实施欧洲货币体系时创立的欧洲货币单位,并确定了日程表:1999年1月1日正式进入欧元体系,最迟于2002年7月1日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
1996年12月13日在都柏林的欧盟理事会上,欧盟15国就增长与稳定公约达成一致,确定了欧元体系国与非欧元国间的货币兑换机制。该会议确定了欧元法律地位及它的票面图案,奥地利纸币设计家罗伯特·卡利纳的方案中标,即将问世的欧元将按欧盟各国货币比价的中间汇率制定,1欧元=100欧分。
1997年12月12日卢森堡欧盟理事会决定设立欧元理事会,讨论对欧元的管理。
1998年3月25日欧盟执委会宣布:欧盟中11个国家已总体符合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资格,希腊未能达标(马约)。瑞典、英国和丹麦经济已达标,但此前已决定暂留在货币联盟之外。任何一个欧元的成员国的货币兑换欧元的最终价格要到1999年1月1日欧元流通时才会知道,因为欧元的价值将与欧洲货币单位相等,但欧洲货币单位包括欧元成员国以外的欧盟国家的货币,英镑、丹麦克朗和希腊德拉克马都在欧洲货币单位内,但却不在欧元内,这三种货币在12月31日外汇市场收盘时将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价产生影响。
1998年5月2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解决了欧元推出的几个关键问题,为欧元的顺利推出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标志着欧元的顺利推出已成定局,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举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映。按照时间表,从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将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流通,欧洲货币单位ECU将按1:1的比例兑换成欧元,银行间大额结算开始使用欧元,各金融市场以欧元进行结算,欧洲中央银行开始正式运作,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到2002年1月1日,全面使用欧元硬币、纸币流通,各国货币开始退出流通,到2002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而成为欧洲统一货币。
二、欧洲中央银行
早在1994年1月1日,欧盟国家就在法兰克福成立了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欧洲货币局,从事各项技术准备工作。欧洲货币局所作的框架性设计尽管参照了西方其他国家央行的制度和经验,但主要是以德意志联邦银行的操作模式为蓝本,所以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将具有浓重的德国色彩。
从制度结构上讲,欧洲央行将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欧洲央行本身,另一个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前者具备法人身份,后者则没有,因为后者除欧洲央行外,还包括所有参加欧元区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类似于联席会议。按规定,所有参加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都必须按照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向欧洲央行认购股本。
关于欧洲央行与各成员国央行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执行机构,欧洲央行将在欧元区内为所有国家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然后交由各成员国央行来实施执行。
欧洲央行日常管理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决策机构则是理事会,执委会由4~6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行长副行长各1名,任期8年,不能连任,由欧盟国家首脑会议直接任命。理事会由执委会成员和欧元区各成员国央行行长组成,理事会将负责重大货币政策的制定,比如利率升降等,理事会每年至少要举行10次会议。
《马约》对欧洲央行的独立性作出明确的界定,条约第107条及附件明确指出:“欧洲央行、欧洲货币联盟内的所有成员国央行及其决策机构的成员不得向任何欧共体机构、组织、成员国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寻求或接受指令”,为此,各成员国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必要的法律框架,以保证央行能够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马约》还禁止欧洲央行为成员国政府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融通,即使是政府处在破产的边缘上,它也只能坐视不管。
从制度框架的内容上看,欧洲央行的独立地位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从根本上讲,其最终的保障则来自《马约》的法律效力。从国际经验来看,央行的独立性是与通胀率成反比的,例如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公认的独立性最强的央行之一,其结果是德国在1973~1989年期间,通胀率平均为3.7%,而同期美国、法国的通胀率分别为6.7%和8.6%。
关于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
《马约》第105条明确规定:“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这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在不与此相抵触的情况下,它可以在促进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提供自己的支持。《马约》从原则上确定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但在细节上并未作定论,而留给欧洲央行来决定,比如通胀率在什么幅度时算物价稳定,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物价稳定等。中介目标:欧洲央行可供选择的只有货币供应量和盯住物价指数这两个中介目标,从世界各国央行的实践来看,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以德意志联邦银行最为著名,采用物价指数目标作为中介目标的有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有可能选择使用货币供应量,德伊森贝赫已公开表示他倾向于这种选择,因为德意志联邦银行长期以来在维持物价稳定方面的卓越声誉左右着欧洲央行的选择,使欧洲央行面临着似乎只能照搬的局面。
欧元的实施将导致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央行完全依靠货币供应量作为制定利率政策的基础也不能完全实现物价稳定最终目标,所以欧洲央行在确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时,除了注重货币供应量外,还要考虑到通胀预期值、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因素,以便准确地判断通胀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便利、最低存款准备金等。汇率政策:根据《马约》的规定,欧洲央行在汇率政策方面没有绝对的决定权,欧盟财长会议及欧盟委员会将分享部分权力。为了保证欧洲央行有能力实施外汇政策,《马约》规定所有成员国应把一定的外汇储备提交给欧洲央行管理,但金额不超过500亿欧元,剩余的储备由各央行管理,当欧洲央行决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时,它可以动用自己的外汇储备直接入市,也可以指示各成员国央行联合行动。
三、欧元诞生的影响和意义
(一)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首先,欧元的引入将改变全球外汇储备状况。目前全世界外汇储备的60%多是美元,今后各国央行将会进行外汇储备调整,将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增加对欧元的需求,外汇储备朝着多元化发展。至于以后在数量上的关系变化是无法肯定的,很多事情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发生突变,而不是今天人们直线思维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利用常规指标是无法判断的。
其次,欧元产生后,国际资本市场将有较大的改观。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将有5,000~10,0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转为欧元,以美元转欧元为主,世界上将有以欧元为单位的金融资产达到30%~40%,以美元为单位的金融资产将降至40~50%。
最后,欧元出现后,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将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外汇市场交易的欧洲货币将因欧元的引入而消失,例如马克、法郎对美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交易将不存在。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全球的外汇交易量将因此而减少10%(据估算,现在马克和法郎每天的兑换交易额约为500亿美元,以后将不存在了)。
(二)欧元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
货币联盟建立之后无疑将对银行业产生很大影响,银行业因此将面临巨大变化。
在货币联盟内,银行在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实行单一货币后,汇率风险将消除,利率将趋于同一水平,客户将更愿意寻求本国以外的价格更低、功能更齐全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在费用结构和利率水平方面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的提高会促进银行业的趋同,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信贷评级技术的应用,银行业的国界区别会越来越小,竞争会促使一些银行合并或重新调整业务结构,包括调整外汇交易业务。
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后,银行业也将承担一定的损失。首先,银行业将面临一笔永久性的损失,随着外汇交易的部分丧失,银行业将失去一部分外汇交易的佣金收入和套汇收入,与之相关的货币市场操作也将降至较低水平。其次,短期内,银行业将承担相当大笔的转轨费用,尤其是欧盟内各商业银行,这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自动柜员机、跨境资金转帐系统的转换或改进费用,以及人员培训、咨询、宣传费用等。据估计,欧盟内商业银行所承担的直接成本将达80~100亿欧洲货币单位,这相当于银行的营业成本提高1~2个百分点。当然,随着联盟内各国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欧洲的经济实力逐步壮大,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必将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三)欧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欧元推出后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发展我国同欧洲的经贸合作关系。近几年来,我国同欧洲的经贸合作日益加强,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初欧盟通过了《与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的文件,在亚欧第二次会议期间,欧盟理事会还通过了不再将中国列入反倾销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货币联盟建立之后,欧元与欧洲各国货币相比,币值更稳定,汇率风险更小,为我国发展同欧盟的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欧洲经济一体化后,将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我国在欧洲资本市场上筹资。欧元在我国外债余额中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目前我国外债余额已达1,100多亿美元,外债余额中各币别比重相差很大,美元占55%,日元27%,欧洲货币6%。随着欧洲与我国贸易的不断扩大,欧元作为结算货币的比例将会大幅度提高。另外,我国政府在欧洲市场上筹措的资金数量也会不断增加。目前欧盟国家对我国的贷款已达120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44%,已成为我国政府贷款的重要渠道。
欧元的引入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随着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怎样合理分配币种结构是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币种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在突发事件中带来一定的风险,使我国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承受巨大的损失。如果美元贬值,我国就将蒙受巨大的汇率损失,因此应放弃一些美元,适当增加欧元,以避免汇率风险,欧元的引入有利于分散风险。
欧元的产生也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一定的挑战。
第一,我国金融机构现有的欧币资产与欧币负债将经受考验,判断和选择的正确与否,在欧元与欧洲各国货币兑换时将有可能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或风险。
第二,来自欧盟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增强。单一货币的实施将会导致新型欧洲金融机构的产生,促使我国金融机构与欧洲银行激烈的竞争。同时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必然进一步要求我国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业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第三,银行业的货币兑换收益将受到影响。兑换收益一直是我国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欧币的统一则使大量的收益不复存在。
标签:欧央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英国退出欧盟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欧盟成员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1欧元论文; 银行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