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跨越式论文,二五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11)01-0109-05
当前,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站在新的起点上,民族地区应该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先进理论成果,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实现非常规、跳跃式发展,跨过发达地区走过的某些发展阶段,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长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实现质与量的飞跃。
一、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
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目标,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挥优势,广泛吸收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近年来的成功范例。
关于主动融入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来自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梯度推进(转移)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主要内容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梯度推进(转移)理论主要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兴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生产力是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民族地区只有掌握先进生产力,才能繁荣发展民族经济。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解决因自我发展能力弱、内生动力不足的矛盾,破解仅靠自我积累加快发展需要长时间周期的问题,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凭借比较优势,依托毗邻发达地区,主动融入,主动接受先进生产力,当好配角,做好服务,错位发展,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梧州市地处广西东大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习俗相近,语言相通,人文相亲,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区位独特,优势明显。为加快向粤港澳靠拢,更好接受发达地区辐射,梧州市加快建设面向粤港澳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生态森林园林花园城市,重振具有百年历史商埠。这一主动融入发展战略成效明显,促进梧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通道经济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来自点轴开发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上集聚,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把交通线路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等交通干线)。轴线一经形成,会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从而使轴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交通是发展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民族地区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化交通运输大通道,拉近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使生产要素得以迅速聚集,资源禀赋得以充分发挥,凭借比较优势与发达地区展开合作,承接产业,参与分工,以大交通促进大发展,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新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途经宁夏、青海、新疆等11个省、自治区,民族地区区位优势得到提升,使民族地区从深居内陆、远离东部出海口的“角落”、“末梢”,变为通向欧洲、西亚和其他周边国家的经济“前沿”、“枢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为区域合作、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广西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开工建设铁路13条,建设总里程2265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9条,建设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北部湾港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开通9条通往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线,西南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基本形成,广西从全国交通末梢一跃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关于资源优势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来自资源禀赋决定理论和梯度推进(转移)理论。资源禀赋决定理论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禀赋决定基本生产投入要素和接近产品市场的机会,决定相应成本与收益变量,决定企业家选择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进行投资。我国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复杂多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是民族地区提升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所在。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需求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央企和民营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先进工业生产力紧密结合,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叫响民族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破解民族地区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以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6%以上,资源优势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关于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民族地区一些地方生态脆弱,发展落后,陷入恶性循环;一些地方生态良好,承担重大责任。这都决定了民族地区必须注重经济与环境的融合,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追求“绿色GDP”。民族地区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寓生态环境建设于资源开展,融资源开发于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使经济社会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施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源头控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以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民族地区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民族地区一大重要品牌。
关于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来自增长极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空间中心——增长极,经济的增长并非在均衡状态下发展,而是在“中心”或“极”的作用下首先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实现增长,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低,根子在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民族地区的城镇经济实力薄弱,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滞后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作为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聚集的核心,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生共长,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民族地区凭借广袤的地域、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把加快特色城镇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民族地区优势发挥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云南、新疆等民族地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城镇、产业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城镇化进入快速扩容期,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人才资源发展战略。这个战略也来自资源禀赋决定理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才,缺乏各类人才,尤其缺乏能创新、会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自主创新和人才支撑。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民族地区纷纷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宁夏积极打造人才发展“小环境”,内蒙古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广西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民族地区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空间前所未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战略,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是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要顺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文化为支撑,以科技人才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突出交通先行、区域合作、产业振兴、城镇开发、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交通先行。西部大开发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极大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但交通基础设施目前仍很落后,公路覆盖率低,公路等级不高,可通过能力差,区际交通尤其困难,导致信息不灵,市场交易成本高,限制要素资源流入,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瓶颈”。要想富,先修路。民族地区要深入实施通道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交通先行的战略重点,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畅通要素资源聚集渠道。要首先发展大交通,为区域合作、利用外资、承接产业转变提供良好环境。谋划大交通,就是要科学规划,适当超前,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民航、水运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能力。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强化与东中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联系,尽快形成水陆配套、相互贯通、连通内外、覆盖城乡、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把民族地区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
区域合作。当前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民族地区区域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历史、地理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推动区域合作的热情不高、办法不多,区位优势和合作双赢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民族地区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这一历史潮流,实施主动融入发展战略,重点推动区域合作,通过主动对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双赢。要创新合作理念,提升合作地位,探索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合作态势,最大限度地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力争在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结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上实现大跨越。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发展合作,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特别是吸引国内外资金,加速技术引进、转移和扩散,在更大程度、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产业振兴。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工业化仍处在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要跨越,产业须振兴。民族地区实施资源优势发展战略,推动产业振兴是重点。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利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利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及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城镇开发。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民族地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城镇的规模等级、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状况、城镇经济功能等方面,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需要。实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载体。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文明优质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整体竞争力,推动实现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建立起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经济体系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复合体系。
民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人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改善民生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和归宿。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完善扶贫制度安排,促进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各族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公共产品,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富民”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保护。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态环境的脆弱特征,客观上决定了民族地区支撑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和谐理念是指导生态和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民族地区实施生态优势发展战略,就是使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要巩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成果,建立经济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大保护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在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效率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生态建设效果,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转化为农牧民的致富工程,把生态治理和保护转化为生态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
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突破
深化改革。民族地区体制机制落后,市场体系发育不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民族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保证。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各领域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后发优势。积极推进改革,既要根据中央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又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力攻坚。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梳理事关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
扩大开放。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晚,对外联系交往少,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低。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民族地区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新优势。要顺应大势,积极融入发展大局,加快推进多区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利用外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未来的发展,突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和利益格局,以自身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不断创新合作理念,提升合作地位,探索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合作态势,最大限度地集聚要素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能力,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人才兴区。民族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各类人才严重缺乏。业以才兴。人才是民族地区兴旺之基、崛起之本。民族地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以人才为重点,实施人才兴区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制定人才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培养造就数量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进、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科学利用好人才,做到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注重使用现有人才,又要重视培养后备人才;既要积极吸引国内各地和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长效机制,使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鼓励人才脱颖而出蔚然成风。
科教强区。近年来,民族地区科教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科技利用推广程度仍低,科技教育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缺乏智力支持。强区必强教,强区必先强教。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落后面貌。民族地区要把科技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要加快普及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儿童和青少年均能获得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支持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办好一大批民族团结示范性高水平大学。加强成人教育培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文化支撑。我国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当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待加强,文化软实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战略。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未来、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瞄准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民族文化发展成果,满足各民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收稿日期]2010-08-22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十二五规划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