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_创新论文

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_创新论文

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两年来,知识经济一直是媒体炒作的热点。随之,知识创新也成为学术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在理论界讨论知识创新时,将知识创新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者却寥寥无几。笔者就两者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愚见,以抛砖引玉。

一、知识创新的涵义

知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知识,二是创新。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传统意义上将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就知识的来源和实质问题,哲学上又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并将知识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就知识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知识经济学》中,知识又被区别为“可编码的知识”与“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意会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注:朱葆伟:《知识意义的变化》,载《方法》,1998(12)。)可编码知识指的是通常以概念、推理、假设、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知识。隐知识就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着感觉走”、“习惯了”等的知识。

无论将知识如何分类,在有关知识的涵义的理解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即知识相对于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具体的实践活动,它不具有时空特性,而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活动是存在各自的客观的发展时空序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接近于思维、意识。但是,知识又没有脱离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和实践活动,它是有关它们的本质规律的把握。一方面,它可能为人类的思维所“编码”,并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被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只能以人类未能“破译”(这只是相对于人类发展的一定时期)的“密码”的形式沉淀于人们的“习惯”之中(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习”或“仿”等方式为人们所掌握,并潜移默化于人们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之中。因而,从这层意义上理解,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意识。

创新和创造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主体目的性,无论是创新还是创造,首先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改造,都反映着主体(具体的人)的性质和内容。二是首创性、超常性和求新性,它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做的新的拓展。三是社会进步性,两者都追求一定的价值效益。

创新和创造又有不同之处。首先,创新强调理论、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变革,更侧重于从理论层面上对应于“守旧”;创造则注重去考察人的活动的结果的新异性,更强调从具体实践活动或行为的层面上突出事物的“前所未有”。其次,创造既体现于思维活动又体现于具体的实践活动。思维领域中的创造可以借助于概念、推理、判断等手段,也可以通过怀疑、想象、灵感等形式,直接去推动理论的变革,知识的更新。但是,最终的科学性仍有待实践的检验。在这层意义上,创造就是创新。具体实践中的创造,主要是指变革在活动、行为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等,并通过物化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或产品去考察其科学性。这些技术、手段上实现的新的突破,其中一部分可以借助归纳、综合等方法上升为“编码知识”。而另一部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不可“编码”的“隐知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创造与创新之间,创造是基础,创新有赖于创造,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

基于对知识和创新概念的考察,笔者认为,所谓知识创新,就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创造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求得既有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的革新或突破,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或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具体的实践活动)。

二、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

首先,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8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些“研究”出来的“规律性”、“内部联系”就是我们的知识。因而,“求是”也就是求知,探求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而事实上,人类所拥有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求”出来的,尤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极低,只能机械地在头脑中反映客观世界或做简单的思维。因此,“求是”或“求知”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基础。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的思维能力发展的结果。然而,创新不是随意臆造,而是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或者说在“求是”或“求知”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创新。因此,创新与求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客体的一致性,两者都是对客观规律性的把握,都来源于客观事物,并将最终作用于客观事物。其次,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合目的性,都是人们有意识地去对事物作的认识、研究、考察等。另一方面,创新和求是都是人类依赖于自己的思维、意识,借助分析、归纳等手段,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对事物所作的认识。再次,创新与求是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发展,其科学性最终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此,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都统一于人类的实践。

其次,知识创新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正如解放思想,知识创新也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的深化和高级阶段。

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一个自己发展的时空序列。因此,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也都带有一定的条件性。当事物在各自的时空序列中运动、发展时,我们关于事物的已有的认识中将有一部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此,要想获得事物在当前时空中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解放思想,抛弃原有的关于事物的局限性的认识,实事求是。事物发展的各个时空序列之间并非完全隔离,而是贯穿着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不承认这一点,就会犯相对主义错误,并最终陷入不可知论的泥坑。“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注:《列宁全集》,第55卷,1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人的意识、思维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创造世界。从另一种意义理解,这也决定了人类不会满足于自己的认识完全消极地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不会满足于关于事物在当前时空中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而是要在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的思维、意识,借助分析、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在未来时空序列中运动、发展的规律、情况作出预测、推断,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未来事物全面的科学认识,并以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形式表现出来,为人类的行为、活动设定正确的导向,提供科学的范式。这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因此,解放思想、知识创新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实事求是是基础,解放思想是服务于实事求是的,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知识创新不仅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更是实事求是的目的和结果,是实事求是的深化。

关于实事求是,林源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实事求是是一把锋利的双面刃。依靠这一武器,邓小平找到了贯通破与立、继承与发展之间的桥梁。”(注:林源:《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大思路》,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1)。)我借用这个比喻,是想从另一个层面去考察解放思想、知识创新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首先,实事求是是一把“双面刃”,解放思想和知识创新是其两“面”,其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解放思想和知识创新。解放思想主要起到了“破”与“继承”的作用。“破”就是破除、抛弃,抛弃那些原有的关于事物的局限性认识,而非全盘否定。关于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科学认识我们仍然要继承、发扬,这是坚持辩证法。因此,解放思想是辩证的否定,是“破”与“继承”的统一。如果解放思想是对“过去”的“破”与“继承”,那么,知识创新就是着眼于“未来”的“立”与“发展”。“立”不仅是立足于现在,注重对事物目前运动、发展情况的认识,而更强调立新,即“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就是基于对事物目前状况的认识和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把握,发挥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未来发展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形成关于事物的未来的认识,并且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去有目的而且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其次,实事求是是一把“双刃剑”,实事则是其锋利的“刃”。因此,解放思想与知识创新要分别起到“破”与“立”的作用,是离不开实事的,是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坚持了辩证法。抛开实事求是去解放思想,就会犯类似于“民族虚无主义”或“全盘西化”的错误。抛弃实事求是的知识创新,只能沦为空想、瞎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开展“大跃进”运动,以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但这种背离我国具体实际的“创新”,只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民主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可谓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但结果却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制度的演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蒙受惨重损失。因此,要解放思想或知识创新,一定要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它们是内在统一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解放思想的成果,也是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知识创新。

三、知识创新的时代意义

解放思想、知识创新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但是,当它们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中,形成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想导向或指导思想时,人们可能有所侧重。如果说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是针对过去国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个人崇拜、迷信盛行、思想僵化等现象,以及适应后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的需要,那么,现时期提倡知识创新就是回应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要求,尤其是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尽管国际上就知识经济的内涵的介定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但知识在现时期以及未来给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带来的变革,是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的。知识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农业在农业时代、工业在工业时代所起到的作用无法相比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知识生产或知识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及其命运。因此,知识创新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特定时期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了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谋求未来发展的一个时代理念。知识创新的时空意义远远大于思想解放。

知识创新的意义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知识本身的特点而言,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对自然的把握,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知识的内容和性质则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和对自然的把握程度,同时也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处于被动地位还是主导地位。在一定意义上,知识创新反映了人的本性——创造性的伸张,而创新知识的超前性则更能反映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加强。人类在未来中,随着实践的深化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会不断地进行着知识的创新。这就必然会使人类逐渐摆脱大自然的盲目支配,逐渐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因而,知识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必由之路。它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将产生深远而巨大影响。然而,人类的主体地位的加强只是相对的,是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在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知识创新不能与实事求是割裂开来。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识创新”,获得自由。

标签:;  ;  

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