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英
(达州市达川区第四中学 达州 635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成功与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挖掘数学美的内涵,体验数学美妙。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揭露它的新颖、奇异,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使人们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和方法美,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品尝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例如,复数概念的引入,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方程x+2= 0在小学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负数)方程x²-2=0在初一时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没有学过无理数)当我们把数从整数扩到有理数,又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数的运算律有没有发生变化? 你能参照过去的方式引进一种数———当然这种规定应尽可能的简单——使上述方程均有解?在这种规定下,数的运算律还成立吗?上面的引入朴实无华,没有用到高深的美学理论,却使学生能自觉地按照美的创造规律进行创新思维,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和谐统一的美学创造规律。
二、注重与实践结合,增强数学兴趣。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选择一些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并从中寻找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独立或者合作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在认识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容易在深刻体会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设计创新作业,训练创新意识。
书面作业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中最主要的一种作业形式,可直接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也可以暴露出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上的欠缺,完成书面作业要求学生“三思”一思:理解题意,二思: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答,三思:除这种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新时代教师,要注意不能把作业作为单纯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反馈,而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例如,在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章函数应用后,有这样一个课外作业:探究同种商品不同型号的价格问题,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实,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在课本上有很多,它不但拓宽了学生学习思路,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作业形式多样化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四、教师引领示范,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启动创新教学就要在教师示范性上下工夫。一是,教师要有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会形成一套教学模式,如果教师满足于轻车熟路,沿用既定模式,就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单元结构教学法”“目标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就是广大数学教师敢于否定自我,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二是,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教学的创新,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精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再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前面学过的有关的知识点、类似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等进行聚合思维,然后要求他们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引发发散思维。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多个解题思路,同时告诉学生思考不能满足于此,应“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 发散——再聚合”的多次循环衔接,就会使学生进发出富有创意的见解,得出富有创意的结论。
五、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实践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又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如某年度上海春季高考就有关于工资的问题,可以建立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实际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审题、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工具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模型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型问题很多,要求有高有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共同的特点,探求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中创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联想与类比、建模、化归与转化、引申与拓展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换不同思考角度,就可以发现新方法、新问题,制定新策略、解决新问题。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也是多方位的,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论文作者:苏,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作业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