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角度看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对策_物流外包论文

从微观角度看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对策_物流外包论文

基于微观视角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视角论文,物流业论文,制造业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成为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如黄有方(2010)、刘秉镰(2009)、徐剑(2009)、陈功玉(2009)、刘丹(2009)等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均显示物流业在促进制造业优化内部分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都是立足于宏观角度和政府层面,而较少站在企业角度,本文将从企业的视角,从微观层面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中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就此提出对策。

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机理研究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机理是指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和制造业带动物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一)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

美国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某特定企业的价值链是各种活动的组合,包括设计、供应、生产、营销、交货以及辅助性的各种价值活动。因此,从企业价值链构成的各环节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生产、营销、销售等活动,而且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活动,甚至逆向物流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据统计,对于制造企业来讲,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物流时间占90%。这说明了物流系统在整个制造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是显然的。

物流企业通过科学合理设计物流管理方案,高效运作制造企业的物流系统,消除价值链上不增值的活动,节约物流成本及其他成本,可以形成继节约生产资料、提高劳动效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间接为制造企业创造价值;物流业融入制造业中,利用其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通过承接制造企业外包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运用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优化企业物流系统,改进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缩短供应链响应周期,提高交付可靠性和服务水平,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此外,制造企业通过物流外包,与物流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其物流网络,可以解决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扩张中遇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各种经营风险。

(二)制造业促进物流业提升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实际上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即所谓的“制度成本”①。从交易的全过程看,两业联动发展中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减少交易频率,有助于减少搜索、谈判、签约等相关交易费用;从交易主体的行为看,两业联动促进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抑制交易双方间的机会主义,降低交易成本②。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扩大了企业的资源边界,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异质性资源,提高物流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物流企业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整合多个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实现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企业创造效益;物流业根据制造业物流发展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物流服务,与其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分享由联动带来的收益,将有利于提高物流业的合作地位。另外,随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推进,物流市场必将经历新一轮“洗牌”和整合,有助于有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做强做大、脱颖而出,对物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实障碍及成因分析

(一)来自需方(制造业)的障碍及其分析

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来自需方的障碍主要体现在:自营物流所占的比重比较高;物流外包失败的案例导致制造企业对外包望而生畏;制造企业内部物流整合不彻底造成的管理障碍。除了上述这些障碍外,实施外包时,供需双方不同的企业文化、信息的不对称、来自客户的反对等也会对外包产生负面的影响。其成因分析如下:

1.退出机制不顺畅。长期以来,受大而全、小而全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制造企业热衷于选择自营物流方式。实施物流外包,意味着企业原有的物流部门职责发生了变化,从原来自行运作和管理企业的物流活动转变为与物流供应商合作,管理企业外部供应商的物流活动:一方面,制造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物流运营队伍和设施,即便企业有心物流改革,其改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资产重组、利益分配、人员安置、税收等问题,制造企业的物流要素缺乏顺畅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拥有部分物流能力的制造企业由自营转向外包时,将会增加包括监察成本、协调成本、集成成本在内的转置成本。这些都阻碍了两业联动的发展。

2.外包范围与目标条件不明确。工作范围即物流服务要求明细,它对服务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做出明确的规定。许多物流外包合作关系不能正常维持的主要原因是服务要求模糊,工作范围不明确,导致供需双方理解出现偏差,影响了实施效果。此外,一些制造企业对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够到位,对于企业的外包目标及条件定位不准确,往往也会导致物流外包失利,从而阻碍联动发展③。

3.管理及监控难度增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选择物流外包,需要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进而造成企业管理资源重新整合,增加管理难度。物流业务外包一般会减少制造企业对物流业务过程的监控,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实际上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的关系。制造企业担心作为代理人的物流企业不能按照企业要求的服务质量、响应速度向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且还担心物流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可能做出有损制造企业的事情,如泄露客户信息、商业秘密等。此外,由于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无法兼容,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同样影响对外包物流业务的控制。

4.难以寻找合适的物流供应商。物流系统所涉及的物资有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等,种类繁多,形状、规格以及性能各不相同,而且制造企业的厂房布局和各类设施布局也较为复杂,生产及储运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关系又错综复杂,这些都导致制造业物流运作难度大,个性化需求多,对物流企业的专业运作和管理能力要求高④。

制造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太少,现有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服务也总存在作业速度慢、缺乏网络化物流服务、运营成本高、物流信息准确率和及时性低等问题;其二,中小企业本身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及评估能力不足,在物流介入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的服务过程中,存在绩效无法界定的难点,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制对物流业进行考评,缺少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

(二)来自供方(物流业)的障碍及其分析

物流业在两业联动中所形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不了解制造业真实需求;信息共享不完善,两业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物流企业仍然持续粗放经营模式,不少第三方物流公司难当重任。此外,物流企业的异常处理能力不够、组织网络有限、投资能力不足等,同样也影响了承接制造企业物流业务的能力。具体成因如下:

1.缺乏沟通与衔接。如上所述,制造业物流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不同的企业物流需求完全不同,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能够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能够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各种物流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提供有效的配套服务。但是,目前我国许多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需求及其供应链流程,未能有效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这是由于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沟通和衔接,导致物流业与制造业间供需不畅,难以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⑤。这是阻碍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企业物流业务最主要因素。制造企业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制约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2.物流服务与管理水平低。我国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尚不具备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运作。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他们所能提供服务往往局限在原有的储运领域,多数企业只能提供比较单一的服务,提供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服务的不多,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更少。而制造业物流业务具有时效性要求,急需的增值服务、一体化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和供应链全程服务方面,物流企业尚不能完全满足。

而且一些物流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没有清晰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没有明确的部门和岗位职责,没有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等,粗放经营格局没有根本改观,与“高端、即时、特色、一体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都导致物流企业难以满足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

3.物流运作及标准缺乏规范统一。物流企业内部运作不规范,物流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制约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关于物流企业内部运作不规范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现在各地的政策都不同,迟迟不能建立一些包括车型的规范、路费政策的规范。物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③。事实上,一些企业在推动物流标准化时缺少全面、系统的指导,又不愿意支付更换新设备增加的资金投入,所以往往使国家颁布的新标准流于形式,造成“国家一套,行业一套,企业一套”的尴尬局面。例如我国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⑥。

4.物流设施和信息化水平不足。研究发现,在造成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不满的原因中首先是因为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和作业速度慢。我国有许多物流供给企业缺少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落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应用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促进作用。虽然大多数物流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部分物资加工和配送能力,但是由于很多物流企业刚刚转型,设备比较陈旧,缺少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很难满足制造企业的个性化的复杂的物流需求。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推进理路

(一)制造企业成功实施物流外包关键环节

在供应链管理时代,制造企业越来越重视专注于自己的主业,而把辅助性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物流作为企业的支持和辅助业务,经常是制造企业外包业务的考虑对象。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外包的影响因素和可行性,慎重选择适合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制造企业应做好以下关键环节以保证物流外包的正确实施:

1.完善外包退出机制。制造业应当完善物流外包退出机制,鼓励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制造企业物流要素。对于制造企业原有的物流资产和相关操作人员,要进行共同的协商安排,如:外包后制造企业可以将闲置物流设施和物流资产租赁或转让给物流供应商,鼓励物流企业在承接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剥离的运输设施(如废旧的铁路专用线、运输场站设施等),将仓储等闲置物流设施租赁给物流企业;操作人员可以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转入物流企业、分流安置,或者帮助扶持分流人员创办物流企业等,尽可能保证人员和资产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

2.明确外包服务范围。许多物流外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服务要求不明确。因此,制造企业应与物流供应商共同商讨并确定明确的操作模式和流程、服务的具体标准(如:准时率达100%、货损率达0.1‰等)、绩效考核指标、信息沟通的方式和频度,双方对接的人员、费用标准及结算方式、异常处理流程等各项运作细节。同时,还必须签订合作合同,明确一些非操作性的法律问题,并对所有的服务工作范围和细节,以及考核标准等进行完整的、无歧义的规定。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并明确了外包的目标、范围与条件,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3.成立外包项目工作小组。物流涉及面广,与企业的销售、营销、制造、质控、采购、售后服务、财务等均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部门的决策甚至会影响物流的运作,如销售网点的布局会影响物流配送的成本,促销计划可能导致物流量激增,造成物流不经济。因此,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吸引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物流外包项目工作小组,共同制定物流外包计划,负责外包项目的具体实施,协调外包中的各种问题,监控和考核物流供应商,防范外包风险。此外,还必须安排物流专业人员派驻物流企业,协助物流企业尽快了解企业需求,指导物流企业优化物流流程和运作模式,促进物流企业持续改进。

4.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不同的制造行业物流特点不同,需要特定的物流管理知识和物流资源,因此,制造企业选择物流供应商时,首先需要制定一个评选物流企业的标准,如客户服务水平、紧急任务的处理能力等。其次,由于物流业务比较复杂,建议采用邀请招标或议标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招标费用,另一方面在事先筛选时就可以比较深入了解候选企业。在考察这些物流企业时可着重了解和评估物流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符合本行业或本企业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的软硬件水平、物流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覆盖范围、对本行业的熟悉度、物流规划和设计能力等。当物流供需双方建立外包合作关系后,应将物流供应商纳入整个业务链中,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同时,在履行物流外包合约过程中,双方也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相互沟通,探讨合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约以外的问题⑦。

5.物流供应商试运行。由于物流业务比较复杂,不同行业和企业运作模式不同,应视外包业务的内容和复杂性,允许物流供应商试运行一段时间,边运作边磨合,逐步切换到新的运作模式,尽可能减少因改变物流运作带来的波动和负面影响,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是今后顺利实施的保障③。

制造企业为确保物流企业的服务的质量,必须根据合作目标制定完成各项任务的规则和物流服务评价标准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物流服务绩效予以评估,及时发现物流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并进行协商改进。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准时发货率、准时交付率、提货准确率、订货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缺货损失、每公里成本、仓储运营成本等;还应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供应链反应时间、供应链总成本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

(二)物流企业顺利承接并做好物流服务关键环节

2008年4月,中国仓储协会对450家大中型企业的物流外包意向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供应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或运输企业;64%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物流企业。说明大多数企业希望物流企业能够提供新型的物流服务,这对物流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要能在联动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软硬件建设:

1.增强经营主动性与积极性。物流业应主动深度介入制造业,了解制造企业的客户和特点以及客户的物流需求,调查和研究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生产工艺特点和物流特点,了解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布,研究制造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特点及运营状态,按制造企业的需求整合物流资源,再造物流业务流程,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物流作业管理方法,并落实到每一岗位和每一个环节,对物流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跟踪,开展有针对性的标准化的物流服务④;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参与制造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与制造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组合拳”,针对各地区主导产业的不同物流需求一一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解决供需协同问题;还要经常地对市场进行调查,及时掌握并运用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动态,才能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把握经营的主动权,更好地为目标市场服务。

2.建立专业物流服务小组。现代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复杂、信息量大、对技术要求高,尤其制造业物流相对更复杂,物流企业为了向制造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建立不同的专业物流服务小组,更需要物流企业的团队能够按照客户的特点进行物流过程纵向重组,形成综合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项目,从而和客户的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紧密结合。物流服务小组成员一般包括项目经理、客户服务人员、调度人员、信息反馈人员、费用结算人员等,如果是重点客户,项目服务小组应由主管项目的副总兼任组长,以示重视,而且比较好协调。小组负责整个物流项目的策划、洽谈、签约,负责日常信息交流,负责项目的直接运作和管理,负责物流服务全过程的监控等,为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前台服务。具体的物流作业则由后台的操作人员按服务标准严格执行。制造企业若有问题,只要找项目服务组,而不需要面对物流企业的众多部门,方便客户,提高响应速度,并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物流供应商内部以及与制造企业之间应该通过经常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建立项目服务小组成员定期沟通制度。每周小组成员之间至少召开一次碰头会,各自反映遇到的问题、客户的反馈意见,讨论解决的方法并确定责任人,着手改进,保证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切勿让问题积累,否则很可能就丢掉客户。其次,加强与制造企业的沟通。每周通过电话主动向客户了解本企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客户的新需求,对客户反映的问题和需求及时给予回复和反馈,每月应与客户物流相关人员或项目小组成员至少一次进行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消除误会,沟通感情,不断根据客户的新需求调整操作,保证客户的合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4.强化应变能力完善业务网络。现在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谁能快速反应顾客需求就能在竞争中取胜,物流服务能否做到安全、准时显得至关重要。但是不管物流企业的作业如何完善,总是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要有预防或应急方案来处理,使得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能迅速采用替换方案来恢复物流流程。此外,由于制造业的业务范围一般都会覆盖一定的区域,其供应商或客户可能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就需要物流企业有相应的业务网络与之相配合,加强自身网络建设,由点及面,拓宽物流服务区域和范围,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运作顺畅的物流服务系统,才能完成承接的物流服务项目。由于客户的物流需求随着自身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物流企业全部依靠自己的投入,在时间和能力上有可能跟不上需求的变化,服务就难以到位,因此,物流企业应具备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5.推进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优秀的物流企业必须有能力建立基于先进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如应用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和GIS技术、EDI技术等,与制造业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该系统必须具有实时化、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特点;能完成订单处理、仓储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跟踪、调度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功能;还要有集中控制功能,能够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且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查询功能,使客户可以共享物流企业的信息资源,监控客户货物的各种状态,提高物流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增强客户的信任度。

物流标准化能够加快流通速度,减少物流环节。首先,物流企业应成为物流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体,提供自身运作的物流标准,为国家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素材;其次,要加强物流标准化技术的教育培训,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并与物流咨询机构、科研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融合,开展标准化咨询和研究,提高我国物流标准化水平。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联动发展,对于促进制造业优化内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提升物流产业等方面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制造业应转变落后的物流理念,正确识别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从而获得联动给企业带来的切实利益;而物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制造业供应链,以其专业优势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

注释:

①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骆温平.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③刘丹.促进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9(12):70-73.

④刘丹,王健.福建省现代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2011(1):128-131.

⑤蒋照连,黄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2010(4):41-42.

⑥全新顺,吴宜.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12-13.

⑦钱祖煜.物流外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市场,2007(2):18-19.

标签:;  ;  ;  ;  ;  ;  ;  ;  ;  

从微观角度看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对策_物流外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