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行电视节目的娱乐需求与表现分析_娱乐新闻论文

美国流行电视节目的娱乐需求与表现分析_娱乐新闻论文

解析美国流行电视节目娱乐性诉求与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娱乐性论文,美国论文,电视节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电视带有典型的商业化烙印,各大跨国传媒公司依托集团资金、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及在电视技术、制作理念、新样态研发等方面具有成熟的资源力量,使美国电视的节目样态创新速度较快,并且能够迅速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模板”,因此在国际上形成了美国电视文化的强势流行。究其原因,则是美国主流电视节目的商业化属性适应了消费文化需求的“娱乐性”诉求与表达。

美国电视界将本土流行的节目样态按风格类型差异划分为10多个种类,但按照“真实”与“虚构”的理念区分,可以泾渭分明地区分为New s(新闻)和Game(游戏娱乐)两大类。美国新闻节目已成为知名品牌的有NBC的《今天》、CBS的《60分》、ABC的《20/20》等著名新闻栏目;娱乐节目则包括谈话类节目《拉里·金现场》、《奥普拉·温弗瑞秀》、《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等,综艺娱乐节目《周六夜直播》等,益智游戏类节目《幸运之轮》、《谁能成为百万富翁》等,真人秀节目《幸存者》、《学徒》、《美国偶像》等。新闻节目通常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塑造所属传媒公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商业竞争力。娱乐节目的作用则是争取黄金时段的高收视率,从而获取高额广告收入,赢得商业利益的巨额回报,为传媒运营整个生产链条“造血”。然而,无论是公益色彩浓厚的新闻节目还是商业色彩十足的娱乐节目,都是美国电视传媒公司在商海搏击的“船桨”。商业电视的市场规则决定了美国电视产业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处于激烈竞争的“商战”环境,各大传媒公司都不惜巨资对受众口味进行市场研究,谁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谁就能获取更多的收视份额,得到更多的商业利益。因此,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都以迎合并吸引受众为根本原则,其结果是追求“娱乐性”的最大化表达成为美国电视传统节目创新和新节目样态研发的同一逻辑起点。

一、新闻节目——对“真实”与“严肃”的娱乐性调适

在传统的“硬新闻时代”,美国各大商业电视网没能制造出一个名牌新闻栏目,直到1952年NBC推出了融“新闻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今天》,“用新闻娱乐大众”似乎使电视新闻豁然找到了“芝麻开门”的惊世咒语,从此以后,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批有别于传统新闻样态的电视节目在美国电视荧屏上接踵出现,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为“新新闻主义”潮流。《麦克尼尔—莱勒新闻时间》的执行编辑罗伯特·麦克尼尔对制作新闻节目的经验归纳极具代表性——“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要以富于变化和新奇的动作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①。美国电视中的“新闻娱乐”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在电视屏幕上所看到的“娱乐新闻”,它对传统新闻属性中的“真实”与“严肃”进行了娱乐化的解构与表达,从而更易于受众接受并获得收视满足。美国经典新闻栏目对“硬新闻”的娱乐性“调适”或者说“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新闻形态创新:电视新闻杂志化

“电视新闻杂志”(The 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是美国电视将娱乐元素融入新闻节目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新型节目样态,直译是“杂志型新闻纪录片”。所谓“杂志型”,就是在一个栏目的统一标识下,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节目单元构成一个多板块的节目整体。对于新闻栏目“板块化”设置的目的正是为了灵活选择更为丰富多样的报道内容提供一个“形式载体”,例如《今天》的杂志型构成特色是“资讯加专栏”,每期3小时直播节目内容的编排方式是“采用整点划分的方式,把节目分为三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1个小时,在整点和半点时刻,播报新闻简讯和天气预报,中间时段播放专栏和专题节目”②。从《今天》栏目中的专题节目主题性诉求更可以清楚地看到节目对“轻松”和“娱乐”的风格定位:服务类专题有《今日健康》(Health)、《今日厨房》(Kitchen)、《教儿育女》(Parenting)等;纯娱乐类专题《娱乐》(Entertainment)、《名人》(Fame)等。《60分》栏目的“电视杂志”标识在包装设计上最为显著:一本没有翻开的杂志,封面上方写着“60minutes”,下面是记者及主持人姓名,在滴答的秒表计时声中,节目精彩段落导视在封面方框中闪现。每期节目由3个独立的新闻专题和1个新闻评论板块组成,每个专题大约13分钟,评论部分大约5分钟,“封面”与“跑表”成为栏目“杂志化”定位的视觉识别系统。

美国电视对于新闻节目进行杂志式编排的尝试始于20世纪50年代,“杂志”概念最实用的功能就是使“新闻”变得更为“广义”,很多不能称为“新闻”的“新闻”(如日常生活常识、家庭情感纠纷等),在“杂志”的名义下被堂而皇之地纳入新闻报道之中,从而使新闻节目在选题方面具有了综合、多样和娱乐的可能。前ABC第一副总裁阿兰·沃特尔(Alan Wurtel)对“电视新闻杂志”的比喻深刻而形象:“如果说传统的晚间新闻如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那么新闻杂志节目就像是报纸的时尚版和商业版”③。美国电视新闻逐步走向“杂志化”,也从“头版”走向了“副刊”,因为那里能够获得更多表达娱乐的自由。

2.新闻叙事创新:电视新闻故事化

《60分》的缔造者唐·休伊特昔日的名言“讲好一个故事”,几乎成了所有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黄金准则”。《60分》对选题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新闻“故事性”的判断:在要讲述的新闻当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所选的人本身必须是知名的或者身世离奇的,其中必须包含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了突出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感”,《60分》对新闻事实通常要进行“戏剧性”的“拆解”与“重组”,按照“疑问、破解、再疑问、再破解”的悬念链条,“肢解”与“重组”新闻事实,效果是“一种全新的表述方式使新闻显得前所未有的悬念丛生”。美国电视最高奖项艾美奖评委对于《60分》新闻故事化的效果评价是: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节目样态。被视为最具消费主义时代特征的《20/20》栏目,同样突出叙事的故事化、情感化和悬疑化的技巧原则,该栏目主打品牌之一的调查性报道,以记者“第一人称”和“限知视角”的方式,带领受众一起去调查并获得“事实真相”,这样一种叙事策略使新闻报道具有了“探案”式的悬念感。“新闻调查”叙事体也已经被我国一些新闻栏目进行了本土化移植。

3.娱乐使新闻“价值异化”

美国电视新闻的形态杂志化和叙事故事化,对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有益的完善与创新,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是在努力追求“新闻娱乐化”以刺激收视,新闻界与娱乐圈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不再泾渭分明,美国电视的经典新闻栏目也因此被很多学者讥讽为“新闻部制作的娱乐节目”。这样一种娱乐化倾向不仅在影响和改变着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习惯,同时也对新闻本体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带来了冲击。属于“硬新闻”范畴的国家公共事务和代表公共利益的突出社会问题报道相对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娱乐性”的“软新闻”,如犯罪、消费、明星等。美国普氏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如今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犯罪、有关当地的人物事件、健康、体育、当地政府。显然,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的情趣并悄然改变了公共领域的话语主题。美国学界对此的忧虑是“为了制造娱乐而不惜放弃新闻应当关注公众事务的本位原则,使电视新闻变得肤浅而低级”④。

二、娱乐节目——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的文本转型

娱乐节目是美国电视产业中,除了电视剧之外最火爆、最赚钱的节目类型,这类节目的娱乐性定位更为明确,表现更为直接。美国的商业电视始于二战后蓬勃兴起的综艺节目,初期娱乐节目的主要内容是能够让观众哈哈大笑的滑稽杂耍。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这类综艺节目开始渐渐淡出屏幕,因为受众需要更单纯、更新鲜、更娱乐的电视节目,于是,在美国电视荧屏上先后出现了脱口秀(talk show)、益智节目(quiz show)、真人秀(reality TV)等风靡世界的娱乐节目类型。在更新速度极快的美国电视界,这些节目类型犹如季风,交替流行。纵观美国娱乐节目的流行轨迹,可以发现从“虚拟”到“真实”、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的文本转型脉络。

美国电视中的“脱口秀”节目一般可以分为夜间谈话、日间谈话和新闻访谈等类型,产生巨大品牌效应并热卖国际市场的节目有新闻访谈类节目《拉里·金现场》、社会话题类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和流行文化类节目《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等。美国电视界通常将“脱口秀”列为非虚构类娱乐节目,一方面谈话节目中所涉及的人物及话题是真实和现实的,另一方面节目的定位是娱乐的,它是由主持人所引导的“对话秀”。谈话类节目的娱乐功能主要由戏剧情节式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表演式的话语幽默来实现,因此,节目中受邀嘉宾主要是社会名流或明星,“分享明星最隐秘的私人情感”成为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卖点,话题内容除了社会热点问题之外,还涉及性、强奸、虐待儿童、吸毒、家庭暴力等极为敏感的话题以刺激观众的视听。美国电视“脱口秀”中的一些杰出栏目曾多次获得艾美奖,但一些“出位”的节目则成为“垃圾电视”(Trash TV)的代表。谈话类节目制造娱乐的方式是“展示”或“表演”,观众获得娱乐快感的方式是“被动”和“欣赏”,因此,“脱口秀”所能提供的是一种单向度的有限娱乐。

益智类游戏节目的出现与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渴望体验与参与的需求。美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成功与轰动的益智类节目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谁能成为百万富翁》,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刺激使守在电视机前的美国观众跃跃欲试,参赛选手需要经过初赛与复赛才能在决赛中坐到主持人面前博取百万大奖。残酷的决赛竞争中,选手有三条“生命线”可以利用:去掉部分错误答案、现场求助、打电话给朋友。这样一种游戏规则连同主持人里吉斯·菲尔宾的经典名言“你确定吗?”一同风靡世界,先后被多个国家“拷贝”。益智类节目带给受众的娱乐快感类似于“博彩”,在崇尚消费的美国社会,财富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谁将成为百万富翁》在电视荧屏上为千百万美国人营造了又一个“美国梦”,它既是一场游戏,更是一个超乎任何游戏的真实梦境。2000年,《谁将成为百万富翁》荣获了美国“最杰出游戏节目”奖项。

如果说谈话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提供给受众的还是一种“有限参与”和“限度娱乐”的娱乐方式,那么从2000年开始,美国电视借助“真人秀”开始了“娱乐升级”。所谓真人秀是指参加游戏竞赛的“真人”在面对既定规则与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应激性”真实反应和自主行为,从本质上说依然是一种虚构的“真人游戏”。2000年,CBS推出的大型真人秀节目《幸存者》在美国本土掀起了真人秀热潮,节目迅速热卖到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此后5年,真人秀成为美国18岁~49岁成年受众群体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类型。真人秀的成功在于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娱乐方式——窥视“真人”。游戏通过规则设置使“真人”在对立与冲突中极大程度地暴露自己的隐私,从而将他们赤裸裸地放到观众面前,这其中包括巨额奖金刺激下的人性阴暗面,而这种“窥视欲”的满足会使受众感觉比其他娱乐节目更为“真实”。

2002年,新型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的出现,使美国电视娱乐节目由“娱乐大众”真正走向了“大众娱乐”,当年共有1.1亿人参与了这样一场“平民歌手选拔赛”的狂热投票,美国电视创纪录地引领了一场空前的“民众狂欢”。《美国偶像》节目在最大范围内向受众提供了一种方便、廉价的娱乐消费方式,将娱乐性、游戏性和竞争性合而为一,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娱乐互动”。通过对“大众文化生产力”的成功开发,节目主办方福克斯公司获得了每30秒超过42万美元的巨额广告收入。“平民选秀热”催生了一大批“平民偶像迷”,而“粉丝”们的狂热参与不仅使“娱乐升级”,也使“选秀”节目的文本得到了民间自发的传播与复制,从而产生了更为惊人的“大众文化生产力”。

美国电视的娱乐化倾向与消费主义流行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消费主义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普及到了大众层面。商品化的逻辑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形成了一种以“消费”为核心的文化特征,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成为大众文化领域的精神内核。当“大众文化”逐步衍变为“工业文化”的时候,商业化的美国电视开始严格地遵循“生产与消费”的市场逻辑与规律,“电视与受众”的关系完全演变为“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电视产品的市场分析实质上正是对受众口味的摸索与适应,而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自身所应具有的文本意义和艺术价值,则渐渐让位于大众的品味。当媒介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几乎完全取决于“市场需要”的时候,美国电视也就开始向一个变相收费的“大众游戏厅”转型。美国学者尼力·波兹曼“娱乐至死”的预言,代表了学术界对于美国社会娱乐异化现象的忧虑,“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⑤。

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运作的开始,美国电视的主流节目形态陆续被引进和移植到中国电视荧屏之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闻评论类(杂志式)节目和谈话类节目被引入国内并产生了一批名牌新闻栏目。进入21世纪后,从益智类游戏节目、真人秀节目直到最近流行的选秀类节目,这些娱乐节目样态也陆续流行于中国电视界。然而在借鉴境外电视先进理念及流行节目样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电视的行业体制与受众的审美标准与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商业性电视所生产的“娱乐快餐”未必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引进一种境外电视节目的模板,必须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娱乐”与“商业”属性,否则简单的“克隆”势必会造成对异域文化趣味的盲目“复制”,使本土电视的民族特色、国际竞争力及创造活力受到制约与影响。

①[美]麦克尼尔:《电视是否缩短了我们的注意广度》,《纽约大学教育季刊》第4页,冬季刊,1983年。

②[法]米歇尔·夏皮罗:《电视广播公司日间和深夜节目设计安排(1959~1989)》,麦克法兰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3页。

③[法]威廉姆·斯帕雷根:《电子杂志:电视广播网的软新闻节目》,1995年版,第5页。

④苗棣:《美国经典电视栏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版,第65页。

⑤[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标签:;  ;  ;  ;  ;  

美国流行电视节目的娱乐需求与表现分析_娱乐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