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倾销条例今年起执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敏[1](2020)在《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文中指出自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日趋增多,频繁的国际贸易也为我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自加入WTO后一直是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也积极适应规则,对他国在我国进行倾销的行为积极采取反倾销措施。在“一带一路”的新背景下,他国对我国倾销的案件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为了保护我国产业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也迫在眉睫。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是利害关系人在遭受反倾销措施时的司法救济途径,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还比较笼统、宽泛。反倾销司法审查作为反倾销的基本救济途径,其目的即是为了维护国际贸易中各利害关系方的合法的权益。此外,建立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是在遵守WTO反倾销协议宗旨的前提下解决国家之间贸易纠纷的有效举措。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即是反倾销措施,通过反倾销司法审查这一救济途径,保障反倾销措施的合法性及有效性,避免反倾销措施成为构筑国际贸易壁垒的武器,也能更好地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因此利用好反倾销司法审查对构建我国反倾销制度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一个健全的反倾销制度也有助于我国树立在国际贸易中的良好形象。本文首先对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并论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目的,在阐述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现行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仍存在反倾销司法审查规范层级较低、反倾销司法审查程序法不完善和缺乏明确的管辖法院,以及受案范围较小等问题。本文通过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世界上反倾销立法相对发达的国家之制度进行对比,探寻我国现行反倾销制度与他国制度的差异及改良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法律法规、建立不同层级的反倾销司法审查法院、扩大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案件受案范围的具体建议,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目前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产业利益,更能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构建新型国家贸易秩序的价值追求。
王阳[2](2014)在《WTO框架下美国与欧盟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补贴是各个国家在发展其经济时都会运用的一种手段,具有其种类繁多、隐蔽性强、非透明度高的特点。一方面,本国政府有权制定政策扶植促进某些领域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国政府也有权利使用救济手段消除对本国经济产生损害的补贴行为。自2004年起,我国至今遭受了69起反补贴调查,占全球总数的22%,其中34起都是由美国提起的,6起由欧盟提起。本文在WTO框架下比较美国与欧盟的反补贴法律制度,旨在探讨如何针对美、欧反补贴规则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中的差别,为中国的政府与企业在实践操作中制定相应的战略选择。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分别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的分析方法,获得了反补贴法律制度存在的经济学基础与法理学基础,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在WTO框架下进行了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律规则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比较分析,分别检验了美、欧反补贴法律规则与WTO多边规则的相符性,最后通过美、欧共同对中国同一产品的反补贴案例,以经济学基础与法理学基础作为判断标准,评价了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律制度的效果,并且根据以上比较的结果,得到了我国政府与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对摩擦的战略选择。本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与逻辑结构以及创新之处与未来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本国补贴对本国与他国的福利影响,以及他国进行反补贴措施时的福利变化,以寻找对补贴和反补贴进行规范的合理性。分析表明,对于扭曲国际竞争的出口补贴和具有类似损害后果的国内补贴有必要予以规范和限制,但并不支持反补贴税政策的普遍使用。并且通过构建“权利模型”理论,为反补贴法律制度的存在提供了经济学基础。第三部分在分析了经济学基础的情形后,介绍了美国与欧盟国内反补贴法的发展历程及现行法律,进而剖析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原因、各国的不同立场,探究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渊源、立法精神、和宗旨目标,为补贴与反补贴法律规则提供了法理学基础。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分别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角度,比较了美国和欧盟反补贴法律的区别。在实体法中,主要比较了补贴认定的要素、提起反补贴措施的要素、受约束国家、不可诉补贴、上游补贴、关于损害的认定以及对“非常经济国家”与“双重救济”的规则。在程序法上,则是比较了两国的反补贴调查机构、调查程序、实施措施程序和审查程序。第六部分印证以上分析的理论差异,选取了美、欧共同对中国提起反补贴调查且征收反补贴税的铜版纸案例,从调查伊始到最终征收反补贴税,把每一步骤都做了比较分析,并且揭示了美、欧差异的背后原因,并评价了美、欧的反补贴法律规则。第七部分针对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为中国政府与企业从战略与战术的策略进行协调和应对摩擦的选择。从而使中国对美国与欧盟在反补贴措施与政策中对外承担责任、改善贸易条件、市场的进入选择中获得双赢。本文得出主要结论:第一,反补贴法律制度存在的经济学基础是,进口国受补贴产品损害的厂商有“权利”通过贸易救济措施消除补贴带来的影响;第二反补贴法律制度存在的法理含义在于,在“公平”与“自由”的精神指导下实现国与国之间的良性运作,并达到一种利于全球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综合平衡;第三,美国与欧盟的反补贴实体法与程序法存在很多差异。在实体法方面,美国对被调查方更为严厉与苛刻,在程序法方面,美国的程序设计更为复杂与精细,也对调查机关设定了更多的义务;第四,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律制度的差异,主要是由法律渊源不同、法系不同以及独立国家与经济体不同造成的;第五,以经济学基础与法理学基础作为判断标准,美国的反补贴法律规则更倾向于惩罚性,而不是抵消性;第六,美国三权分立、三权制衡的机制,为中国被调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申诉机会。本文的创新点表现为:第一,利用“权利模型”对反补贴立法以及法律体系的问题进行经济学的分析;第二,在众多的案例中选取了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同一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的独有典型案例,深度探究了美、欧在实体法与程序法所体现出来的法律执行差异,为我国企业协调摩擦和自我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从国家与经济体的法律行为主体分析反补贴法律制度的差异深刻原因;第四,本文着力于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欧盟的反补贴摩擦,具体地提出了中国政府与企业的政策战略选择,有别于其他文献给出的政策建议。
詹沛翃[3](2014)在《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遭遇发达国家对我国提起的WTO诉讼,WTO诉讼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应对我国产品出口的战略性工具。从2004年的集成电路案到2012年美欧日诉稀土、钨、钼出口措施案,我国被诉案件数量节节攀升,而我国对外起诉案件的数量却远远少于被诉数量。面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可再生能源贸易采取的贸易制裁,我国处于被动的局面。由于我国现行《可再生能源法》与贸易救济措施类的法律还未形成一个合理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护可再生能源贸易,政府对相关产业的调控和布局也处于一个不科学的局面,相关企业的自身应对风险的素质和意识薄弱,不利于出口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应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贸易在国外遭受贸易壁垒法律及政策策略。本文共分四章,约三万八千字。第一章可再生能源及其贸易壁垒概述。首先,对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种类进行界定;其次,阐述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最后,分析了我国在反倾销和反补贴领域的法律地位。第二章WTO发达成员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考察。本章分别从贸易救济立法和可再生能源立法两方面对欧盟、美国、加拿大的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进行了探究,并对以上三个国家的主要做法予以归结。第三章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现状和不足。首先,从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概述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现状。其次,针对现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归结出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存在的不足。法律层面: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法有漏洞、反规避立法不足、可再生能源立法不完备、国际法适用不足。政策层面:可再生能源贸易政策不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不合理、对外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企业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等。第四章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策略,包括法律层面的策略和政策层面的策略。首先,法律层面的策略。完善贸易救济立法:完善反倾销立法、反补贴立法和反规避立法。完善可再生能源立法:充实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扩大可再生能源适用范围、明确可再生能源法律主体、构建可再生能源海外贸易保险制度。其次,政策层面的策略。政府层面策略:制定切实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保护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建立开放自由的可再生能源贸易市场、保障公平公正的可再生能源应诉环境。企业层面策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成立对外贸易法务部门和重视行业协会作用。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4](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提出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李英,曾宇[5](2010)在《中国反倾销法的发展与完善》文中指出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治保障,往往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而不管理论与实践的准备是否足够。我国的反倾销法③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的。由于先天的不足,我国一共经历了4次反倾销法的立法实践,这4次立法实践也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对反倾销立法的不断成熟与进步。但是,即使是经过2004年修改后的《反倾销条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反倾销条例》亟待进一步完善。
龚芯[6](2010)在《论美国、欧盟对华反倾销中的正常价值的认定》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当今世界反倾销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各涉案企业、行业和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案前防范和案中积极应诉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和理解应诉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对规则的透彻理解和灵活掌握。没有哪部法律法规的细腻和可操作程度能够量体裁衣似的具体到个案,我们不能苛求反倾销协议和相关法规能够自动澄清事实为我们说话,而应该在不违背协议精神的前提下根据事实对现有规则进行有效运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既然西方国家能够利用规则在两可之间甚或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做出对我们不利的反倾销判罚,我们当然也应该能够利用WTO协议维护自己的权益。本文便是从WTO协议、各国的立法规定、法理学分析、认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入手,重点分析美国、欧盟关于正常价值的立法规定,并结合美国、欧盟关于正常价值认定的特殊规则与案例对正常价值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提供有价值的立法和司法经验,使我国能进一步拉近与反倾销法律制度发达的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距离。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正常价值概念的辨析与解释。本部分从WTO协议、各国的立法规定、法理学分析、认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入手,对反倾销正常价值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确定正常价值的一般规则和具体内容。该部分介绍了一些国家、国际组织有关确定正常价值的一般规则的界定,并对确定正常价值的一般规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同类产品”、“正常贸易过程”以及“可比价格”)进行阐述,以期能够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正常价值确定的一般规则。第三部分:确定正常价值的特殊规则。本部分介绍了GATT1994附件中关于“贸易垄断国家”的解释性说明,美国、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及实践,以及“替代国”、“类比国”制度及选定,以美国、欧盟为研究重点,结合有关案例,分析了反倾销正常价值认定的特殊规则在上述国家、国际组织的立法规定及具体实践,并对正常价值的适用实践予以评价。第四部分:我国反倾销立法、实践及其完善建议。本部分立足于我国,通过分析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关于反倾销条例中正常价值规定的不足,提出关于正常价值规定方面的立法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企业抗辩与申诉中的重点问题予以阐述,并结合反倾销正常价值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提出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中的相关建议。结论:我国对于反倾销正常价值制度的立法研究以及适用实践,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国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确保维护自由竞争的大前提之下,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反倾销正常价值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7](200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 2007年 第68号》文中提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于2006年8月30日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双酚 A 进行反倾销调查。商务部对倾销和倾销幅度、损害和损害程度以及倾销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商务部于2007年3月21日发布初裁公告,认定被调查产品存在倾销,中国大陆双酚 A 产业遭受了实质损害,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聂婷妍[8](2007)在《论中国贸易救济法的不足及其完善 ——从比较视角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交往迅速增多,经济依存度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国际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目前各国均普遍利用在WTO协议中具有合法地位的贸易救济措施来应对贸易摩擦,以维护本国的产业和经济安全。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价廉的劳动力,加上制度的缺陷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作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贸易救济的“重灾区”,外贸遭受了重大损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贸易领域的法律制度在短期内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制度的接轨。但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形式的接轨与理论甚至信念的接轨是有差距的。为了更好地借鉴他国经验,完善贸易救济制度,对我国贸易救济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通过全面了解贸易救济诉讼的环节、明确诉讼中的权利与义务、培养贸易救济诉讼的人才,以解决我国贸易救济应诉与起诉等实践方面的不足;通过从贸易救济的历史出发,深入考察其概念、性质、体系以解决贸易救济国际法对国内法的约束不到位、制度要件不客观、制度体系不确定等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贸易救济法的本质特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我国贸易救济法从理论到实践,都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安全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张苏平,齐援军[9](2007)在《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文中研究表明
本版编辑[10](2006)在《入世已五年,巨变悄然间》文中提出2006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5年来,中国紧紧抓住入世的机遇,把冲击降低到最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阳光政务蔚然成风,规则意识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实践证明,中央做出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反倾销条例今年起执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倾销条例今年起执行(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学界对反倾销司法审查的研究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改良我国反倾销制度的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2 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现状 |
2.1 现行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与适用规范 |
2.2 反倾销司法审查的目的与特征 |
2.2.1 反倾销司法审查的目的 |
2.2.2 反倾销司法审查的特征 |
2.3 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实施现状 |
2.4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反倾销审查制度带来的挑战 |
3 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不足 |
3.1 较低的规范层级 |
3.2 不完善的程序法 |
3.3 无明确管辖法院 |
3.4 较小的受案范围 |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他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借鉴 |
4.1 “一带一路”背景下借鉴他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重要意义 |
4.2 他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实践经验 |
4.2.1 印度、新加坡和泰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及借鉴 |
4.2.2 欧盟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及借鉴 |
4.2.3 美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及借鉴 |
4.3 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改良方向 |
4.3.1 更高的立法层级 |
4.3.2 确定的管辖法院 |
4.3.3 更广的主体资格 |
5 完善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具体建议 |
5.1 改良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规范 |
5.1.1 制定独立的反倾销法 |
5.1.2 优化反倾销司法审查的程序 |
5.2 建立不同层级的反倾销司法审查法院 |
5.2.1 建立我国专门国际贸易法院 |
5.2.2 在进口贸易发达地区成立派出法庭 |
5.3 扩大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 |
5.4 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反倾销司法审查交流沟通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WTO框架下美国与欧盟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1 对补贴与反补贴的经济学研究 |
1.2.2 对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学研究 |
1.3 本文的逻辑结构图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的经济学分析 |
2.1 传统贸易理论对补贴与反补贴的分析 |
2.1.1 出口补贴与反补贴模型 |
2.1.2 进口替代补贴与反补贴模型 |
2.1.3 反补贴措施的全球贸易效应 |
2.2 战略性贸易理论对补贴与反补贴的分析 |
2.2.1 产生背景 |
2.2.2 补贴促进出口模型 |
2.3 两种理论的统一性 |
2.4 反补贴法律制度存废的经济学争论 |
2.4.1 反对反补贴法存在的观点 |
2.4.2 支持反补贴法存在的观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补贴与反补贴法律规则在国际协调机制下的制度安排 |
3.1 补贴与反补贴法律规则的国际法律渊源 |
3.1.1 GATT时期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规则 |
3.1.2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产生历程 |
3.2 补贴与反补贴法律规则的国内法律渊源 |
3.2.1 美国补贴与反补贴法律规则的国内法渊源 |
3.2.2 欧盟补贴与反补贴法律规则的国内法渊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与欧盟反补贴实体法律的比较分析 |
4.1 美国、欧盟对补贴认定的比较分析 |
4.1.1 补贴概念的比较 |
4.1.2 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要素比较 |
4.1.3 受约束国家的比较 |
4.1.4 补贴的分类比较 |
4.1.5 上游补贴(Upstream Subsidy)的比较 |
4.2 美国、欧盟对损害认定的比较 |
4.2.1 同类产品与国内产业的界定 |
4.2.2 损害的确定标准 |
4.2.3 补贴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 |
4.3 “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双重救济” |
4.3.1 可否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双反 |
4.3.2 “双重救济”的合法性与违法性分析 |
4.3.3 重复计算的合理合法性问题 |
4.3.4 美国对中国产品双反调查的重复计算 |
4.3.5 GPX法案始末及其影响 |
4.3.6 欧盟对“双重救济”的态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欧盟反补贴程序法律的比较分析 |
5.1 美国、欧盟反补贴调查程序的比较分析 |
5.1.1 美国、欧盟反补贴调查机构的比较 |
5.1.2 美国、欧盟发起调查的比较分析 |
5.1.3 美国、欧盟调查程序的比较分析 |
5.2 美国、欧盟反补贴措施的比较分析 |
5.2.1 美国、欧盟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的比较分析 |
5.2.2 美国、欧盟对承诺的比较分析 |
5.2.3 美国、欧盟对征收反补贴税的比较分析 |
5.3 美国、欧盟反补贴审查机制的比较分析 |
5.3.1 情势变更复审(Reviews Based on changed Circumstances)/中期复审(InterimReviews) |
5.3.2 新出口商复审(New comer Reviews/New Shipper Reviews) |
5.3.3 年度复审(Annual Reviews) |
5.3.4 日落复审/终期复审(Sunset/Expiry Reviews) |
5.4 美国、欧盟反规避调查的比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铜版纸案例:美国与欧盟调查与征税的比较研究 |
6.1 美国对中国反补贴历程及原因分析 |
6.1.1 美国对中国适用反补贴规则历程 |
6.1.2 美国对中国反补贴的原因 |
6.2 欧盟对中国反补贴历程及原因分析 |
6.2.1 欧盟对中国适用反补贴规则历程 |
6.2.2 欧盟对中国反补贴的原因 |
6.3 美国对中国铜版纸案例分析 |
6.3.1 美国铜版纸案概况 |
6.3.2 美国对中国铜版纸反补贴调查具体项目 |
6.3.3 美国对中国铜版纸最终确认的反补贴税率 |
6.4 欧盟对中国铜版纸案例分析 |
6.4.1 欧盟铜版纸案概况 |
6.4.2 欧盟对中国铜版纸反补贴调查具体项目 |
6.4.3 欧盟对中国铜版纸最终确认的反补贴税率 |
6.5 美国与欧盟在铜版纸案件中的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差异 |
6.5.1 程序法的差异 |
6.5.2 实体法的差异 |
6.6 美国与欧盟反补贴差异的原因及效果评价 |
6.6.1 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律制度产生差异性的缘起要因 |
6.6.2 对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律制度的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际调节机制下的中国补贴与反补贴政策选择 |
7.1 中国的补贴现状 |
7.1.1 中央政府补贴政策 |
7.1.2 地方政府补贴措施 |
7.2 政府作为承诺主体应履行的法律义务 |
7.2.1 对内进行约束 |
7.2.2 对外承担责任 |
7.3 企业作为承诺执行主体的策略选择 |
7.3.1 基于美国反补贴法的策略选择 |
7.3.2 基于欧盟反补贴法的策略选择 |
7.3.4 基于自身的策略选择 |
7.4 行业协会作为协调主体的服务机制建立 |
7.4.1 构建反补贴预警系统 |
7.4.2 建立反补贴基金 |
7.5 本章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3)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及其贸易壁垒概述 |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及种类 |
一、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 |
二、 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衍生产品 |
三、 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一、 反倾销调查 |
二、 反补贴调查 |
第三节 我国在反倾销反补贴领域的法律地位 |
一、 我国面临的 WTO 反倾销反补贴诉讼 |
二、 我国在 WTO 的法律地位 |
三、 双反措施并用的合法性 |
第二章 WTO 发达成员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考察 |
第一节 欧盟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 |
一、 贸易救济立法 |
二、 可再生能源立法 |
第二节 美国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 |
一、 贸易救济立法 |
二、 可再生能源立法 |
第三节 加拿大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 |
一、 贸易救济立法 |
二、 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现状与不足 |
第一节 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现状 |
一、 法律层面的现状 |
二、 政策层面的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不足 |
一、 法律层面的不足 |
二、 政策层面的不足 |
第四章 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的策略 |
第一节 法律策略 |
一、 完善贸易救济立法 |
二、 完善可再生能源立法 |
第二节 政策策略 |
一、 政府层面的策略 |
二、 企业层面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2.3 事件经过 |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
2.4 事件结果 |
2.5 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
3.1 事件概述 |
3.2 事件动因 |
3.3 事件经过 |
(1) 四大争议 |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
(2) 法理博弈 |
a.反对 |
b.支持 |
(3) 熊场开放日 |
3.4 事件后续 |
3.5 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5.1 品牌自身建设 |
(1) 靠文化勾“魂” |
(2) 以技术创“心” |
(3) 凭国际开“眼” |
5.2 社会参与 |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
5.3 法律保护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
1. 引言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
2.3 事件经过 |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
2.4 事件结果 |
2.5 后续发展 |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
2.6 事件点评 |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
1京东商城 |
2苏宁易购 |
3国美电器 |
4消费者 |
5供应商 |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节前造势 |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注册商标 |
(2) iPad商标转让 |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
(4) 初次交锋 |
(5) 案件升级 |
(6) 最终结果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发现问题 |
(2) 了解情况 |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
(2) 电影《人在囧途》 |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
1.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
2.4事件后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4.1事件概述 |
4.2事件起因 |
4.3事件经过 |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
(2) 林书豪中国行 |
4.4事件结果 |
4.5事件点评 |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
2.6事件点评 |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
(2) 过分依赖广告 |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由来 |
2.3事件经过 |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由来 |
3.3事件经过 |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
3.4事件结果 |
3.5后续发展 |
3.6事件点评 |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6)论美国、欧盟对华反倾销中的正常价值的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正常价值概念的辨析与解释 |
一、正常价值概念辨析 |
(一) 现有国际国内立法中定义的“正常价值” |
(二) “正常价值”概念的法理学分析 |
二、认定正常价值的方法 |
(一) 确定正常价值的基本方法——针对市场经济国家 |
(二) 确定正常价值的其他方法——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 |
第二部分 确定正常价值的一般规则和具体内容 |
一、“同类产品”是确定正常价值的重要概念 |
(一) WTO《反倾销协议》规定的“同类产品”包括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 |
(二) 美国反倾销法的“同类产品”是指相同或相似产品 |
(三) 欧盟反倾销条例中的“同类产品”包括极为相似或密切相仿的产品 |
(四) 中国《反倾销条例》中的“同类产品”包括相同或最相似的产品 |
二、“正常贸易过程”是确定正常价值的重要环节 |
(一) WTO《反倾销协议》只定义了“非正常贸易过程”的情形 |
(二) 欧盟规定了“正常贸易过程”之外的三种情况 |
三、确定“正常价值”的最后环节——可比价格 |
(一) WTO《反倾销协议》第2.4 条、第2.5 条规定了两方面内容 |
(二) 欧盟关于“公平调整”的规定 |
第三部分 确定正常价值的特殊规则 |
一、GATT1994 附件解释性说明中的“贸易垄断国家” |
二、美国、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认定的立法与实践 |
(一) 美国对“市场经济国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划分 |
(二) 欧盟条例没有规定“市场经济国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具体标准 |
三、“替代国”与“类比国”制度及其选定 |
四、美国及欧盟对中国正常价值认定的特殊规则及实践 |
(一) 美国对中国正常价值认定的特殊规则及实践 |
(二) 欧盟对中国正常价值认定的特殊规则及实践 |
第四部分 我国反倾销立法、实践及其完善建议 |
一、对我国反倾销立法方面的有关建议 |
(一) 我国反倾销条例对正常价值规定的不足 |
(二) 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有关正常价值规定方面的建议 |
二、我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实践方面的建议 |
(一) 我国企业应诉欧美反倾销调查方面的有关建议 |
(二) 对我国企业应对欧美反倾销诉讼司法救济方面的有关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论中国贸易救济法的不足及其完善 ——从比较视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思路 |
第一章 中国贸易救济法的发展历史 |
1.1 中国贸易救济法的发展进程 |
1.1.1 中国贸易救济法的规则演进 |
1.1.2 中国贸易救济法的机构演进 |
1.1.3 中国贸易救济法律实务的演进 |
1.2 贸易救济法历史发展的比较 |
1.2.1 国际贸易救济法的历史发展 |
1.2.2 国内贸易救济法的历史发展 |
1.3 历史发展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
1.3.1 历史发展的动因:中国贸易救济法是国际法内化的结果 |
1.3.2 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贸易救济法已基本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
1.3.3 历史发展的不足:中国贸易救济法的功能尚未得到完整的实现 |
1.3.4 历史发展的条件:强化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二章 中国贸易救济法理论基础研究的不足与完善 |
2.1 贸易救济法的基础理论初探 |
2.1.1 贸易救济法的法理基础 |
2.1.2 国际贸易救济相关的经济理论基础:社会经济效率价值的追求 |
2.1.3 伦理价值基础 |
2.2 中国贸易救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完善 |
2.2.1 主要不足 |
2.2.2 完善之道 |
第三章 中国贸易救济法基本理论的不足与完善 |
3.1 贸易救济法的基本理论比较研究 |
3.1.1 基本概念的比较研究 |
3.1.2 贸易救济法的性质 |
3.1.3 贸易救济法的功能 |
3.1.4 贸易救济法的基本原则 |
3.2 中国贸易救济法基本理论的不足 |
3.2.1 贸易救济及其相关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不严 |
3.2.2 贸易救济功能的认识不全 |
3.2.3 基本原则的体系及其制度保障不足 |
3.3 中国贸易救济法基本理论的完善 |
3.3.1 准确界定贸易救济法的概念 |
3.3.2 强化贸易救济法功能的研究 |
3.3.3 构建实现基本原则的具体制度 |
第四章 中国贸易救济法基本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
4.1 贸易救济法基本制度比较研究 |
4.1.1 贸易救济法的基本体系 |
4.1.2 进口贸易救济法的基本制度 |
4.2 中国贸易救济法基本制度的完善 |
4.2.1 WTO制度下的贸易救济法有待具体化 |
4.2.2 WTO制度外的贸易救济法有待完善 |
第五章 中国贸易救济法律实务的不足与完善 |
5.1 贸易救济法律实务的基本内容 |
5.1.1 申诉的基本法律实务 |
5.1.2 应诉的基本法律实务 |
5.2 中国贸易救济法律实务的不足 |
5.2.1 贸易救济法的效力层次不够 |
5.2.2 贸易救济的裁决缺乏针对性 |
5.2.3 司法、律师队伍不健全,经验明显不足 |
5.2.4 对贸易救济诉讼的认识不够,企业起、应诉不积极 |
5.3 中国贸易救济法律实务的完善 |
5.3.1 健全贸易救济法法律法规体系 |
5.3.2 借鉴其他国家的贸易救济法法律服务的实践经验 |
5.3.3 有计划培养高素质的律师队伍 |
5.3.4 企业树立端正的态度,积极起诉、应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反倾销条例今年起执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D]. 张泽敏. 广西大学, 2020(07)
- [2]WTO框架下美国与欧盟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D]. 王阳. 天津财经大学, 2014(12)
- [3]我国应对可再生能源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D]. 詹沛翃. 烟台大学, 2014(02)
- [4]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5]中国反倾销法的发展与完善[A]. 李英,曾宇. 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0)——第六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 2010
- [6]论美国、欧盟对华反倾销中的正常价值的认定[D]. 龚芯. 中国政法大学, 2010(01)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 2007年 第68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7(63)
- [8]论中国贸易救济法的不足及其完善 ——从比较视角的探讨[D]. 聂婷妍. 中南大学, 2007(12)
- [9]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张苏平,齐援军. 经济研究参考, 2007(33)
- [10]入世已五年,巨变悄然间[N]. 本版编辑. 新华每日电讯,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