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惯成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一、什么是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自动化”地表现出来。良好的习惯应该是:有规律的、整洁卫生的;独立的,不妨碍他人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这种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儿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行为。
对幼儿来说,以下几方面基本习惯的培养最为重要:
1.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按时作息;独立进餐,不挑食不偏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便后洗手;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等等。
2.收拾整理的劳动习惯:自己穿衣叠被,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书包物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待人接物的礼节习惯: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自私不霸道,会用合适的语言行为与人交往;待人热情,会主动使用礼貌用语;未经允许不擅自取用别人的东西等等。
4.公共场所的文明习惯:遵守各种公共秩序和规章制度;不大声喧哗,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不乱扔垃圾;会礼貌让人等等。
5.专心致志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正确的书写姿势;爱护学习用品;遵守纪律,专心学习;积极思考,独立创造等等。
二、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1.成人的影响是幼儿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成人对幼儿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成人主观的喜好态度观念,决定其教养态度和方法。比如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口味喂养孩子,就容易使孩子养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有些家长只重智力开发,一心望子成龙,生活上却事事包办代替,就很难养成自我服务的独立习惯。二是成人客观的行为表现和习惯,影响其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家长主观上要求孩子学会收拾整理物品,自己却把东西乱扔;或者教育孩子对人热情有礼貌,自己却不喜欢与人打招呼;这种种无意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行为给幼儿带来反面的模仿效果。
2.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前提。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地形成是非标准。
3.具体的行为指导是习惯形成的关键。
习惯是一系列自动化的动作,是在掌握动作程序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幼儿动作技能的具体指导非常重要。怎样刷牙洗脸,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整理物品,这些都需要我们手把手地一步步教给孩子。不仅要口头说教,更要身体力行,具体示范。
4.游戏引导、反复强化是习惯形成的有效保证。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幼儿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意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才能建立动力定型,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家庭辅助策略
1.改善家庭环境设备,使之对幼儿更加合理开放。比如降低水龙头的高度,设置专门的玩具箱等,以便于幼儿自我服务。
2.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实践锻炼。比如让孩子劳动,带孩子串门,让孩子独立思考等等。并且允许孩子犯错误。
3.注意语言的指示作用。“快来帮妈妈收拾玩具”和“妈妈和你一起收拾玩具”的说法对幼儿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
4.注重细节教育。比如不对着别人咳嗽,随手关门关灯,离开同伴家时把玩具放回原处等等,这些细节教育常常是一种好习惯培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