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的启示:管理学研究需要多元化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杂性论文,管理学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复杂性理论哲学及其认识论原则
1.1 复杂性理论
Morin(1990)[1] “提出,“复杂性”是一个基于研究问题的词,不是一个基于问题解决办法的词。复杂性理论存在的问题是:(1)它无论是作为一个理论还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都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2)学者更希望把它称为一个整合范式[2],这个整合范式会受到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理论或复杂性思维的影响。复杂性科学是把一类广阔的科学领域和近20年来一系列的科学思想,尤其是物理学与信息理论的主要思想整合而成的一种研究趋势。虽然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学派存在,并把复杂性理论描述的不禁一致[2-4],但研究者能够把这些理论集聚称为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是一种正在涌现的科学,同时是一种关于涌现性的科学[5]。作为一种科学,复杂性领域包括三个主要思想学派:(1)硬观点:还原性的复杂性科学;(2)软观点:软复杂性科学;(3)硬与软之间的观点:复杂性思维[6]。我们可以把第三个观点看为复杂性理论。大部分介绍复杂性科学的书和论文把这个领域描述为:(1)实际的复杂性;(2)复杂系统;(3)知识与认识论的问题[1,3-4,6]。
1.2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因为complexus的拉丁语意有“纺织”的意义,所以complexity(复杂性)是一种物体和事件的交织[7,11]。根据Rescher(1998)[3] 的理论,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系统理论是一个宽泛的理论,近五十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它由系统控制理论(cybernetics)和广阔的一般系统理论(Bertalanffy)组成。一个系统是由一系列关联的成分组成的。系统有不同类型,根据Boulding的理论系统可以在以下几个层次上进行分类[8]:第一层,物理学与化学的简单、静态物体(分子、晶体等);第二层,动态结构(太阳系、机器等);第三层,自调整系统(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第四层,活细胞(活细胞是一种开放、自再现、自适应系统);第五层,植物(一个基于功能的系统);第六层,动物(因为有目标意识,所以产生更多的信息与信息处理需求);第七层,人类(一个具有前六层系统的属性并能解释符号、信息的层级);第八层,社会文化系统。复杂系统可以定义为:包括很多表现活跃、互动程度高的实体系统[6]。因为复杂系统里的互动很多,所以复杂系统具有会生产意外、涌现结果的非线性动态特点,复杂性与无序和随机性有关。久而久之,科学家越来越重视这些特殊属性。这就是Goldstein(1999)认为的[5],复杂性是一种研究涌现现象的科学。我们能通过以下属性来描述复杂适应系统[6,8-10]:(1)具有很多互动的实体;(2)具有一个树枝结构;(3)对环境开放,但有相对封闭的特性;(4)是不可压缩的,因此需要把其看作一个研究整体;(5)有目的(目的论特点);(6)为了存活,需要多样性与无序性;(7)具有自组织的特点。复杂系统表现出很多不同的行为,以下是其行为特点:(1)有序与无序;(2)不可逆性;(3)递推性;(4)整体性;(5)全息化。复杂适应系统的定义相似其他开放系统,此系统被自身和环境之间不断的物质交换维持着[9],其内的互动过程和动态机制帮助复杂适应系统对环境产生反应和适应性。从一个宏观视角来看,能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看为一种共同演化[8]。Morin(1977)强调[1],有序与无序、信息与组织之间有密切关系。这就是复杂性科学能被看作“一个有序与混沌边缘的涌现科学”的原因。
Morin(1977)[1] 通过利用互动原则把所有复杂性系统特征结合起来。无序可以生产有序,互动与熵有关,信息、组织与负熵有关。有序在局部创造的时候,产生环境的熵增。因此无序也更多。但是,有序的组织也产生无序,因为组织是一个会产生行为动作和有劳动能力的组织。因此,复杂系统具有了另一个特点:互动性(对话性)。一般来说,在一个系统里所存在的结果和原因之间没有线性的因果关系。因为存在反馈环,结果本身会成为以前是结果过程的原因,原因与结果有非线性因果关系。因此,系统理论就是对“对立”这个概念提出的质疑。在系统里,对立变成补充,如在太极现象里的阴和阳。它们不但是补充,它们还互相产生,通过互相产生来组成系统的认同。递推原则把原因(产生)和结果(被产生)结合起来,因此可以提出,系统是能产生其部分的,同时是被其部分所产生的。Morin(1977、1990)[1,11] 在他的复杂性理论中提出最后一个原则:全息化原则(hologramatic principle)。因为互动在螺旋里把对立结合起来,复杂系统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就是整体论原则。复杂系统是不可压缩的,就是说,复杂系统的描述不能没有系统的复杂[6-7]。
1.3 社会组织与复杂适应系统
从以上的说明能推断,组织是系统。根据Boulding(1956)[8] 和Miller(1978)[12] 的生命系统分类①,社会组织也是系统。其实它们是人类的一部分,它们是复杂适应系统。组织具有把自身和环境区分的边界(但这个边界不稳定)[8],组织不能完全从其自组织涌现过程中被环境区割。不过,组织和环境有区别,组织与环境的分布关系组成一个封闭的网络,这个网络和组织的背景、介体或环境不同,组织有自己认同的整体[13]。因此可以说组织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因此,组织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尤其是递推原则的符合。根据以上的论述,不能轻易把Miller生命系统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科学。因为物理学、生物学与人类组织学之间有区别。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注意,不应该把从物理学和生物学借来的理论迅速地应用到社会科学中去。隐喻的方法可以把概念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但是,科学地说,只有隐喻是不够的。把从物理学方面转借来的理论直接应用到社会科学会产生伪科学的问题。若无法把科学与伪科学清楚地做出区分,研究者就不能仅仅对科学进行简单的隐喻和对比。本文认为,对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是伪科学,就是说,在这个领域的很多作者采用复杂性理论的现象,仅仅是为了(故意或非故意地)产生所谓科学的幻象,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证据与可信性[14]。其实,复杂性理论比其他的理论更为特殊,是因为它的研究原则对认识论有大的影响。复杂性理论对科学本身的概念提出质疑和问题:科学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2 复杂性与知识:新的互动过程
知识的问题出现在复杂性理论的合理性争论之间。关于复杂性理论的论文,大部分把认识论的问题与本体论、复杂和简单之间的差别混为一谈。Morin(1990)认为[11],实际的复杂性给我们以无序与不稳定的印象,我们试着通过简单化的科学要求减少这个复杂的印象,但是复杂性就是在牛顿希望找到世界有序的物理学领域里基本原则的过程中发生了。在复杂性科学的有序与无序之间产生了新的对话和互动。一些研究者认为,复杂性理论是一个批判现代科学思想的完全体系的后现代理论。不过,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不能把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主义或者别的思想学派混为一谈。复杂性理论的可研究性,就是因为它使研究者思考认识论。对复杂性的研究涌现之前,实证主义的科学家经常不用提出认识论的问题,谁想从事研究工作必须接受对科学的同一定义。经济学的规律统治管理学领域,而且经济学的规律是从自然科学中来的。复杂性科学让一个新的可能性涌现:不同认识论观点之间的对话。
2.1 实证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征
为了弄清楚复杂性科学的特殊性,需要把它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界定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界定进行比较。
2.1.1 实证主义
Auguste Comte在19世纪提出了实证主义理论,但它现在的含意更宽泛,包括实在论或自然主义,这个理论受到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的支持。实证主义具有五个主要特点:(1)实在主义;(2)线性的决定主义;(3)客观主义:认识自我(subject)和知识的对象;(4)简单化:还原主义和定量分析;(5)推断和经验式证实。实证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实际本身就存在,世界的物体是在人的知识以外实质的分离实体。这些实体被决定性规定连接:层级集中(hierarchical aggregation)的决定性规定、一个因果关系的决定性规定和一个可预测性的决定性规定[15]。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决定性是线性的,就是说A和B两个事实之间有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
本体论引出一个特别的认识论:第一,因为实际是在自我认识以外存在的,所以有一个客观的原则。为了知道实际是什么,自我需要把他的知识基于客体,就是说,自我需要客观。为此,科学需要经验地观察实际、分离观察的自我和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实验,因为研究自我和对象是分离的,而且实验的控制保证研究者能清楚知道什么原因线性地决定什么结果。第二,还原论与分析论原则。如果世界由因果关系的分离实体组成,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是把它简化到简单成分。研究者不重视成分的特点,只研究平均的性质[16]。因为通过还原过程其属性是可比较的,所以研究者可以分析并利用数量表示成分。不同自我认识的知识之间可以有对话,因为学者的知识基于同一个语言:分析数学。这个方法从17世纪开始影响了科学思想的合理性原理。法国18世纪(称为“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者说,合理性应该引导人的行为。19世纪,因为力学的进步,所以合理性是一个主要的科学原则。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作斗争,科学知识必须基于合理性与经验式观察。理性地先建构—个理论模型,然后模型再被检验。其中,两个哲学学派试着定义在实证主义条件下科学知识的正确性,它们是经验论(empiricism)与历史论(historicism)[14]。经验论学派(Carnap和Popper)把科学知识正确性的条件定义为:科学知识可以被观察与实验检验,科学理论可以被证明它是无根据的;历史主义的哲学家通过演化和过程思考科学知识。基于Popper证明为无根据的原理,Kuhn的理论提出,科学是由不同时期的理论组成的,如果第一个科学理论证明为假的,第二个科学理论会如同革命一样来代替第一个理论。但是Lakatos认为,不同的理论可以同时存在,驳斥理论并不罕见,这是科学过程的正常阶段。Lakatos提出,应该考虑进步的与退化的理论区别。进步的理论继续预测行为,但退化的理论不能继续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放弃退化的理论,进入进步的理论,范式之间的过渡是缓慢的[14]。
2.1.2 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建构主义,但它是不少建构主义学派坚持的最彻底的观点。建构主义被Bachelard、Piaget等不同的科学家确立。Phelan提出。科学建构主义是从Ferayabend(1975)开始的,Ferayabend为反对通过合理体系来区分好的科学和不好的科学而辩论,他更喜欢不守规则的方法[14]。本文和Phelan相同持否定意见,Phelan认为需要把建构主义简化到彻底。1938年Bachelard已经强调[17]:没有已经存在的实物,都是被建构的。其实,建构主义仅仅是一种提问题、表示怀疑的方法。Vico(1708)证明了[18] 不少科学家,如Galileo是从观察中来建构这些理论的(归纳法)。他曾说过,现代发明的实体如火炮、帆船、种子、教堂的圆屋顶,它们在分析法宣布之前都已经存在。分析法宣布以后,机械的发明者完全地忽视了它,而且只相信分析法的人想发明东西的时候毕竟没有成功。
与18世纪始的Vico相似,建构主义学者对实证主义科学的贡献不提出质疑。他们只是对实证主义科学的傲慢态度生产了怀疑,因为实证主义科学把其统治观点强加于所有的领域,好像除了这个观点以外,没有别的可能性。为此,建构主义学者对实证主义科学的认识论基础提出了问题。最彻底的建构主义观点,如对Ferayabend来说,实证主义科学没有正确的基础,它并不比别的理论“好”。当然,辩护实证主义科学的学者,如Phelan(2001)[14]受不了这种攻击,于是开始(虽然不是很清楚地)定义“好的”科学和“不好的”伪科学之间的区别,他们尽量保持他们认为是世界可以接受的科学观点的统治:如果我们愿意伪科学进入某研究领域,这会减少这个研究领域的可信性,会阻止为这个领域发展的资源流入[14]。
Phelan和其他研究者反对建构主义,他们提出,建构主义对科学没有贡献,因为建构主义仅仅破坏了实证主义建构的理论。其实,“deconstruction”这个词属于对知识具有彻底改观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局部知识、分享同一知识的不可能性、科学思想的无基础理论。也许建构理论之前的阶段,这个破坏是必要的。根据Vico的观点,忽视建筑的基础是危险的。毕竟,建构主义的研究者只是对实证主义科学家的傲慢提出了问题和怀疑。这些问题不仅仅被建构主义的学者怀疑着,而且也被物理学家自己提出了。20世纪,实证主义科学的建筑开始震动(与量子论有关的发现、Heisenberg的原理、Poincarré、Shrdinger的发现等不少研究有关)。
实证主义科学产生的最多怀疑是它的实在论和本体论。对物体实在性的怀疑是被哲学的现象主义学派提出的。Locke认为,知识是从人类的五官或从人类的脑子对自己操作的思考里产生的[19]。研究现象学的哲学家(Husserl、Merleau-Ponty等)提出,世界是由现象组成的,我们通过脑子进行分析,把支离破碎的实体组合产生世界的现象流。Locke认为,我们脑子里想象的事情可能不是实在的世界。其实,我们脑子里所发出的那些实在世界的假定并不比实证主义的实在论观点更可信。Glaserfeld(1999)提出[19],我们无法证明自己感官创造的结构和形象是否是真实世界的描述,这个推论已经被西方哲学初期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提出了,以后还会被怀疑论者再提,这是一个逻辑的推论,不是一个经验性的推论。因为我们无法把我们经验的事情和一个外面的事实作比较,所以实际“正确”描述这个概念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希望。
采用建构主义这个词的第一个研究者是心理学家Piaget。他认为,认识的自我和认识对象之间有密切关系,他提出智力是通过组织自己来组织世界的[20]。不过,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只是关于个人如何建构知识和智力的问题。另外一个建构主义学派——社会建构主义反对Piaget的观点,他们提出世界的实在性,其实是被社会行动者的互动建构的[20]。对所有的建构主义学派来说,是认识的自我与被观察的对象之间互动来建构世界的实际,而推论知识是被观察者对一个对象产生行动来表示的[21]。Rescher(1998)[3] 在他写的关于地球外科学的文章里说明,如果地球外生命存在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和他们沟通,因为他们会按照自身对环境的适应产生与我们不同的感官。正因为他们的环境和感官与我们不同,所以会对环境提出不同的兴趣和问题。因此,他们会发展一种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科学。Rescher的例子对实在论(世界内在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分离自我和对象)观点提出怀疑。Bachelard(1938)也认为[17],科学是一种为了对问题找到解决办法的计划。对一个科学的精神来说,每一个知识是一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知识。
2.1.3 后现代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假定是从建构主义来的,但是它更彻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学派:第一,后实证主义学派。后实证主义学派批判实证主义对客观性和实在论的假定,比如彻底建构主义者(radical constructivists)并不认为我们外面没有实在的世界,但他们承认除了通过五官以外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第二,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学派。它的观点更彻底,认为在局部的知识之间不可能有对话,而且因为我们通过语言来建构世界,科学变成“一个封闭系统,一个预言游戏”[15]。
2.2 复杂性理论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假定
在科学领域的不少研究者(cf.Paul Cilliers)认为,复杂性科学是后现代的。其实,虽然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主义拥有一些相似的观点,但并不能把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等同起来。科学永远是要把世界的复杂性简化为可预测的规律性[14]。因此,复杂性科学尤其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中,可以称为“还原主义复杂性科学”[6]。其研究原则如下:(1)合理的推广化:试着发现统治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2)决定性:试着了解决定性因果关系;(3)还原论:虽然它不是分析化的,但复杂性科学试着找到从简单原因生产复杂结果的规律,或者让有序产生复杂性无序的规律;(4)用数量表示事情和推理经常被采用。对完全相信实证主义的学者,如Phelan(2001)[14] 认为,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理论,因为系统理论并不专门地探讨系统里的规律性。不过,复杂性科学家并不都对这些一般原则持同意观点。比如Prigogine和Stenger(1984)承认自我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决定性与非决定性之间共同存在的可能性[14]。认识论的结果是,知识是不可一般化的,但可以是局部的。不能把对一个系统的一般规定应用到所有的系统。此外,被非线性因果关系产生的非决定性让其预测更难操作,有时候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和他们研究的系统特点有关。
不过,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产生的不确定性对实证主义的基础原则并没有提出怀疑。局部知识的意思不是个人的知识,而是知识的推广化限制。根据Mol的观点[15],复杂性科学不属于后现代主义,而属于后实证主义,就是说复杂性科学接受了实证主义的不少原则,但它承认需要重新考虑一些别的原则,比如规定的一般性(推广化)和客观性。后实证主义是一种在实证主义与彻底后现代主义的两极之间的妥协,后实证主义同时承认局部知识的处境和一般规律性的存在性科学知识[6]。
3 管理学研究中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必要性
3.1 从复杂性科学到复杂性理论:社会学的发展
Phelan(2001)[14] 在他的论文里分辨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虽然他承认,有时候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不清晰的)。Phelan说,“真实的”复杂性科学具有科学的特点。复杂性科学的假定是我们可以发现并说明实在的世界和宇宙的观察复杂性而产生的规定与方法。此外,这些规律具有预测和控制实在世界系统的行为潜在性[14]。关于复杂性的其他说明都是伪科学,至少是前科学。Phelan提出的科学定义是:科学是通过Newton力学和硬科学的原则定义的。想定义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者都会用从物理学或者数学来的例子进行说明。而讲复杂性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者从来不用社会科学的例子。1708年Vico[18] 试着说服其他的学者,Descartes对世界的想法有危险,因为他忽视了其他一些科学领域如工程科学、修辞学,等等。Phelan的论文结论如下[14]:复杂性科学家应该反对以“认识的其他方法”称为复杂性科学的意图,因为会破坏他们的名誉和可信性(还有所有科学的名誉和可信性)。复杂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不能混为一谈。总的来说,Phelan承认能有“别的方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不接受这些方法称为“科学”。
可是,如果我们根据Foucault的方法思考Phelan的论述,很清楚地发现他的论点是不合理的。Phelan用“名誉”和“可信性”这两个词的时候,并不提科学性的问题。只提统治观点的权力问题。问题关注的不是实证主义科学,而是关注保持这种科学的研究者的权力。关于复杂性的每一个问题与以上提出的问题一样,虽然硬科学家们承认复杂性原则对知识和客观性的怀疑,但他们不愿意继续思考或者重新考虑“科学”的新含义。力学让所有的其它科学领域强迫接受它的观点,所以其它的领域应尽量模仿它。与对复杂性理论的问题思考一样,如果学者全部接受或者接受但无法应用硬科学条件的话,那么“科学”的门就对他们是关闭的。不过,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复杂性科学家承认的原则当中,有一些在软科学研究中比在硬科学研究中更经常发生。就连在硬科学中自组织的研究者都承认,可以用解释与定性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被硬科学,而是被不少的软科学领域很详细地发展了。此外,复杂性科学承认社会学的特性。Morin(1977)指出[1],复杂性研究历史有不同的阶段,从物理学到生物学,从生物学到人类学。如果科学不是随着社会权力的原则变化而是随着合理性的原则发展,作为新科学的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不能从硬科学领域而只从软科学提出它的基本原则呢?按照Phelan的结论可以看得很清楚,连软科学和硬科学的对话也是被禁止的。在关于把复杂性应用到某些重要的科学领域中,定量研究很明显地被赋予某些优惠。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坚定地相信实证主义与还原论的领域,已经成功地把混沌理论应用到它们的领域。
看科学发展的趋势,好像科学进步必须从硬科学来,然后才应用到软科学。软科学领域至少和硬科学分享同一原则。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很容易找到如下论述:复杂性和涌现(以及相转变、受限生成过程、状态轨迹、时间的不可逆性、自组织临界性、报酬递增、正反馈环、网络、节点、公共演化、重组织、对称破缺等概念)还不是模型能够解决的。虽然这些概念很有意思,但它们本身不一定可以被应用[22]。若希望社会学研究中利用这些概念,可以有两个渠道:(1)一般来说,应先通过隐喻。用隐喻的非科学方法,虽然有帮助创造新概念和可能性,但还可能引导一时的风尚,所以应该考虑如何能避免这个问题。(2)如果软科学还继续等待那些“已经可以用”的工具而不自己创造研究工具,软科学对其本身的解释就会失败,而且其他人会找到别的方法,得到其他的结论。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应该明白,复杂性重视局部的知识,所以每一个领域应该有自己了解复杂性和根据对复杂性的了解来发展自身的研究方法。Byrne认为[23],混沌、复杂性承认涌现属性的重要、社会事件的涌现、特殊和非还原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社会学理论的独立逻辑。Byrne发展了社会学的复杂性研究方法,而Le Moigne在经济学用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定性研究方法来设计复杂性的研究[21]。
3.2 管理学中的复杂性理论
在组织和管理情况下很多探索复杂性问题的论文说明了复杂性范式的涌现[2]。根据某些学者的意见,管理学比其它社会科学更具有某种风险,就是复杂性科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可能形成一种风尚[6-7,24-25]。不过,一些研究者在探索复杂性理论在管理学中的深层次研究领域,如组织理论领域[7,24,26-27]、战略管理领域[25,28],等等。
管理学的研究者不但应用隐喻,为管理学研究提供Phelan(2001)[14] 所说的非科学贡献,而且也试图找到适合这个领域需要的研究方法。Lewin(1999)[27] 通过管理学的逻辑视角来看待复杂性问题。在Stacey等(2000)[25] 的论文里介绍了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大部分管理学研究者对复杂性选择了(后)实证主义的看法。Lissack(1999)[7] 在他对组织理论里复杂性隐喻的用法论文中提出,复杂性词汇的采用不是一个语言游戏,但是由于意义建构和语言引导的作用,所以复杂性词汇的采用会影响管理者的研究行为。虽然存在不同的隐喻方式,但是好像只有混沌理论和公共演化理论吸引了管理学研究者的注意。而企业战略理论也谈到同一理论,但是管理学还没有创建基于社会行动者互动的属于自己的复杂性理论。其实,在管理学领域尤其是在美国的管理学领域,大家很久都不愿意采用除了定量以外的其他方法。一些研究者如Chia(1995、1997)[29-30],试着为组织的研究发展另外一个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大部分研究者都不太在意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学者只关注在管理学领域的理性或有限理性的部分,每个国家或者不同学派所保持的态度是不同的,图1说明了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保持的态度和定位[31]。因为复杂性理论创造了其它的观察视角,管理学也许应该更加开放地接受新的研究方法并与其它研究领域进行对话。
图1 战略管理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的态度和定位[31]
3.3 复杂性理论与跨学科研究
Rescher(1998)[3] 对复杂性的建构主义的理解是科学的可靠性与认识自我的过程有关系。在复杂系统理论中对立不互相拒绝,但是通过非线性互动和组合来创新[32] 并让新的结果涌现。在理论思想系统里,同一个事情发生,对立想法之间的互动引导新的概念和想法的涌现。因为Descartes的逻辑不创造那种组合的机会,所以创造力在他的决定性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对很多研究者来说,对复杂性的议题是关于简化论和复杂性的争论[4]。Morin(1977)认为[1],复杂性的独特,就是它包括简化。实际上,复杂性理论坚决反对简化论的绝对化,但却在整合中把简化区分的方法看成一个相对的原则。它并不想排斥区分、分析、独立等方法,它只想包容它们,不仅把它们包容在一个系统里,而且包容在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中。实际上,在一个认识的反馈回路中,联系和独立应该是共存的,该回路循环不止,永远也不应被简化为其中的一级[1]。Morin通过他的“联系化”原理与研究者一起互动交流。复杂性把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超越学科(transdisciplinarity)看成新科学的基础[11]。若各种观点越来越多,它们互动的结果就会越来越具备预测力和创造力。因此,基于复杂性认识论的主要要求是探索新的观点[6]。复杂性使有序和无序互相必要,把软和硬科学结合起来。复杂性优点之一是把两个世界(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隔阂连接起来,而且它不表示对第一个或第二个科学的优先。对人类科学的看法和对自然科学的看法,不应该互相反对,但也不应该把它们太快地混为一谈,它们应该互相进行挑战。我们需要改正“科学”的定义[6]。最后,最大的风险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用一个范式的理论和模型来反对另外一个范式的标准,这样做会必要但不公平地剥夺第二理论或模型说明自己的权力[2]。
3.4 管理学研究中多视角和多方法的必要性
不同领域之间(或在同一个领域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的对话肯定会让新的科学看法和新的科学定义涌现。在管理学研究中,应该承认复杂性的研究需要经常采用以下的未被充分利用的方法:(1)建构主义方法,承认认识的自我和对象之间关系的方法;(2)定性方法;(3)实用的方法,引导行动的方法。现在,这些方法在管理学期刊的论文里比较罕见。不过,研究者创造的不同方法已经存在,它们是管理学专门的方法[6]。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可以分阶段进行:(1)在复杂性情况下发展这些研究方法。比如,案例研究和复杂性、行为研究与复杂性等。(2)因为复杂性把对立结合了起来,第二阶段是创造对管理学合适的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同时发展定量和定性方法。复杂性问题需要的方法是多元化的[6]。因为不同学科的期刊越来越多,方法的多样化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定量和定性方法不应该是对立的,应该相互补充。而且两者的结合促进了三角检验方法(triangulated methodological tactics)的发展,因为研究设计由研究情况和问题决定[2]。一些研究者,比如Savall和Zardet(2004)[33],开始创造混合的研究方法。他们在其所写的书——《管理学研究:定性测量(qualimetrics)视角:观察复杂的对象》中,把自己的研究范式放在经验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他们不愿意把两个观点二元化,不愿意选择一个排斥另外一个。他们发明了一个新的混合方法的词:定性测量(qualimetrics),就是一个定性和定量方法之间的联结。定性测量被处境化(recontextualizes),探讨数字如何被产生、被看待,探索数字建构过程的主观性、应用的操作性选择以及研究如何把某些研究内容数量化。两个逻辑体系(定性和定量)可以同时是正确的,重要的是它们的情境化和互动[34]。不过,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定性和定量方法不容易混合。(3)第三个阶段是,按照选择认识论的思考,在不同研究范式之间寻求互动的结合和平衡,而且并不先验地判断方法的可靠性、合适性和正确性[2]。
4 结论
复杂性理论的难点就是复杂性概念本身很难被了解。它的特点与系统理论还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如与建构主义认识论有关系。根据Morin的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复杂性是一个包括简化和复杂性的综合概念。因此,简化和复杂性并不是对立的,但通过一种不断的回路反馈环互相产生。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比较,复杂性理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独特性是它对科学的定义提出问题,还对某些思想学派的统治产生怀疑。复杂性理论提出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的开放性和创造、发明的可能性问题。因此,社会科学和管理学应该对复杂性的描述找到自己的方法。同时,只有跨学科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才能在不同的领域提高人类对复杂性知识的认识水平。比如说,管理学应该更经常听取定量研究者说明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研究方法,还应该为复杂性的研究寻求实践混合的方法。从哲学的视角,本文的论述是有限的,还需要继续研究并给出更多实用的建议。本文也许过于重视定性研究方法,实际上在复杂性研究中连定量研究方法也没获得一个完整的界定。复杂性的概念在管理学领域比较新,但它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继续加深对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中,复杂性理论并不是一个一时的风尚概念,但确实是一个科学的希望。
注释:
① Miller在1978年把生命系统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超自然系统、社会、组织、群体、多细胞组织、单细胞组织、细胞,其论点发表于其《生命系统》一书中,本书由McGraw Hill出版社出版。
标签:复杂性科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实证主义论文; 建构主义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科学论文; 系统论论文; 系统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