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回顾_课程改革论文

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回顾_课程改革论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一轮论文,基础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11)02-0077-05

从2001年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入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到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课程标准》,至今已有近10年。10年来,在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地向前推进,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绩,受到普遍欢迎。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得到充分肯定,广大体育教师正以课程主人翁的姿态,不断通过改革和创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本文对10年来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和总结。

1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1.1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成绩得到肯定

尽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但多方面的调研结果均表明,10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成绩均获得了非常高的社会认同度。例如,教育部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组织的两次大规模调研结果表明:97.2%和91.6%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课程标准》“很好”和“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96.1%和88.3%的被调查者分别“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课程标准》中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85.0%和79.7%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能实现”和“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1-2]。

殷红研究发现,93.02%的体育教师认识到《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是更深层的实质性改变[3]。汪晓赞等人调查显示,79.8%的体育教师“适应”或“比较适应”体育课程改革[4]。邓云玲等人研究表明,西北地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支持新一轮课程改革,认为此次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5]。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关于《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中指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从总体来看是正确的,方向是明确的,实验工作推动了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6]。

上述事实说明,由于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符合世界教育发展和体育课程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精神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符合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社会各层面的肯定和支持。

1.2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得到认同

《课程标准》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泛进行调研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研制过程是一个民主和开放的过程。由于《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上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于几十年来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的教师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经过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已得到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广泛认同。

首先,《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已被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所理解。教育部2003年和2007年的调研结果分别显示:94%和90.7%的教师认为这种划分方法“很好”或“较好”。[1-2]陈喜珍通过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标准》按5个维度进行分类和5个维度目标的合理性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5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是鲜明的、辩证的、合理的[7]。和平等人的研究表明,天津市对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的“描述”和课程目标的“划分”持“赞同”和“非常赞同”态度的体育教师数分别达到87.06%和84.58%[8]。

其次,《课程标准》不是按年级而是按水平设置学习目标的做法同样得到广泛认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85.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关学习水平目标的设置“合理”或“较合理”[2]。

再次,《课程标准》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但不严格规定全国统一的具体学习内容,这一做法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教育部2003年和2007年的调研结果分别显示,94%和78.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做法“很好”或“较好”。而且,大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占78.1%)、学习基础(占74.4%)、教学目标(占69.9%)、现有的教学条件(占68.3%)选择教学内容[1-2]。这一结果说明,通过10年的课程改革,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能根据各地、各校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阮光清认为,《课程标准》分5个学习领域,各领域只有学习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各校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内容以达成目标,这样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9]。陈喜珍指出,以目标统领学习内容,这就是“标准”的实质,它体现了我国地域广、差异大的实际情况,为各地、各校完成内容标准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7]。

由上可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来,大多数体育教师认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在体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许多富有新意、颇有特色、充满活力、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因为这样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有助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有助于改变以往“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等,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教学。

1.3 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性转变

10年来,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充分反映在教学语言体系的变化方面。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语词包括“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三维目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多元学习评价”等。不但如此,他们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新思想、新方法。以下调研结果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部的调研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改革,82.1%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很大”或“转变较大”[2]。汪晓赞等人的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参与体育课程改革,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积极变化,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占84.9%)、逐渐形成学习习惯(占72.7%)、教学思路开阔(占70.1%)、业务能力提高(占63%)、主动思考和解决体育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占79.6%)、教学态度改善(占59.4%)、经常与同事交流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占74.9%)、重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占82.7%)。另外,该调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对是否“能”或“基本能”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方面,国家级(占94.8%)和省市级(占88.9%)实验区明显好于非实验区(占74.9%),而专职教师(占85.8%)明显好于兼职教师(占70.9%)[4]。白植国的调查结果也表明,100%体育教师认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0]。

由上可见,经过国家、省市和各地的层层培训及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实践,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显著的积极变化。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而且目前大部分在职的体育教师基本上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其对体育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如此大的积极转变,说明《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产生了共鸣,他们已充分认识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对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化作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经过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和课程专家组成的骨干队伍。他们互相配合,结合课程改革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创造了一些比较成功的体育课程模式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典型经验,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1.4 普遍重视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突破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思想不仅充分体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中,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这从以下一些学者的调研结果中可以窥见一斑。汪晓赞等人研究表明,有83%的体育教师重视或比较重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中”[4]。梁立启认为,体育课程目标的意义在于:确立了新的、动态的知识观,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探究本位”;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促进了体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课程目标具有社会生活取向。体育课程目标不仅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维度,没有忽视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能力,还更加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看作课程的价值理念[11]。

陆作生指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理念要求在了解、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从“让我学”、“让我练”转变成“我要学”、“我要练”,这正是人文教育思想贯彻的具体表现[12]。张庆新等人指出,新课程目标促进了学校体育界对体育课程目标的思考。“三维健康”的概念强调超越了传统的“体质”、“三基”、“身体素质”等,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最核心概念,“健康”概念也从身体健康扩展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虽然这一形式和标志性均很强的变化在体育学术界还有诸多争议,但这个变化却深刻地触及了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问题实质,所引发出来的众多思考也促使体育教师能“见木又见林”[13]。

关于有人担心强调“三维”目标很有可能导致教师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3.3%的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且79%的体育教师比较重视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实现课程的多种目标。进一步研究也显示:国家级(占91.9%)和省市级(占91.4%)实验区体育教师比非实验区(占74.5%)体育教师更加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作用。并且国家级(占90.1%)和省市级(占89.7%)体育教师比非实验区(占67.8%)体育教师更加重视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促使学生实现课程的多种目标[4]。

从上述调研结果和分析可知,体育课程“三维”目标已经被体育教师广泛接受,主要表现为:①大多数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②大多数体育教师更加注重运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③大多数体育教师未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更加关注“教什么运动技能、如何有效地教运动技能”的问题。

1.5 教学方式实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教学方式的改革关系到能否实现“三维”目标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我国长期教学方式单一及只重视教师的教法、忽视学生学法的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了体育教师探索新教学方式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课堂学习效果。教育部调研结果表明,80%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或“较大改善”,91.9%的体育教师认为与过去相比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或“比较融洽”,70.1%的体育教师认为与过去相比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或“提高较大”[2]。汪晓赞等人研究结果显示,83.5%的体育教师“重视”或“比较重视”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9.8%的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大”或“较大”的变化,78.9%的体育教师“注重”或“比较注重”创造性地实施体育教学[4]。

也有不少学者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方法、特点进行了评价,如赵世琼总结出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学方法乐趣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方法游戏化、教学方法媒体化、教学方法科学化[14]。郑小翔指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因材施教,强调身心同步发展;强调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探究、发展思维[15]。邵伟德等人对课改以来教学方法实施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和落实,课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当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等;理论研究拓宽了教学方法的内涵,注重并深化了教法与学法研究;由于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引入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推崇个性化、公平化和民主化,使得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越来越趋于现代化[16]。

总体来说,通过10年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单一化的状况已得到较大的改观,取而代之的是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富有特色;课堂教学形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有效。这些对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教学方式的改变充分挖掘了教师的创新潜能,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1.6 体现激励和发展功能的评价方法得到有效运用

体育学习评价由过去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向强调激励和发展功能转变,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有效的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10年来,多样化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加以有效运用,并得到了体育教师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教育部调研结果表明,对于《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实效性上,96.1%的体育教师认为能够“好”或“较好”地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93.9%的体育教师认为能够“好”或“较好”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88.9%的体育教师认为能够“好”或“较好”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91.3%的体育教师认为能够“好”或“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78.5%的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使评价具有操作性[1]。王晓春的调查结果表明:97.1%的小学体育教师和92%的中学体育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评价内容是合适的;80%的小学体育教师和69.4%的中学体育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评价形式是合适的[17]。陈湘文等人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改变了传统评价鲜明的“技术理性”色彩和管理主义倾向。其具体变化为:评价超越了目标取向,走向了过程与主体取向;评价主体由单一的直线式走向多方互动;克服了评价对象“窄化”现象,倡导评价对象的多元化;重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提倡评价形式的多元化[18]。

10年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体育教师的评价观念,改变了过去那种仅重视对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采用一次性、结果性和量化的评价,仅由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体育学习评价模式,转变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1.7 有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得到充分落实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对教育投资仍然比较缺乏,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则更显不足。各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差距较大,许多偏远地区或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体育设施和场地。因此,《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各校努力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这一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响应。

教育部2003年和2007年两次调研结果分别表明,84.4%和80%的体育教师认为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内容“很可行”或“比较可行”[1-2]。汪晓赞等人的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各类体育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大部分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体育设施资源(占79.8%)、课程内容资源(占60.2%)、人力资源(占57.9%)、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占54.5%)、自然地理资源(占53.6%)的利用和开发,只有5%的体育教师回答“没有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4]。

由上可见,在10年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尽管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还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且部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更差,但广大体育教师并没有消极等待,他们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保证了新体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形成了许多因地制宜、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学形式。

1.8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牢牢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使用,均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行为的积极变化是衡量和评价体育课程改革成绩的重要方面。许多研究表明,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教育部调研结果显示,通过体育课程改革,88.7%的体育教师和教研员认为,学生与过去相比变得“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79.2%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过去相比“明显加强”或“有所加强”;59.3%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在“运动参与”方面的改善尤为明显。此外,79.2%的体育教师和教研员认为,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过去相比“明显加强”或“有所加强”[2]。

汪晓赞等人研究表明,通过体育课程改革,78.6%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明显”或“较明显”地得到提高。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更加喜欢体育学习(占69.7%)、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占78.3%)、学习方式改进(占74.3%)、体能水平提高(占67.6%)、学习能力提高(占66.4%)、运动技能水平提高(占64.5%)、学生主动性提高(占62.6%)、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加(占61.6%)等方面。同时,该研究还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4.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有用”;85.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学习对培养意志品质有较大作用”;83.9%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有益处”。该调查还发现,有94.9%的学生比过去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4]。

邹旭铝的调研显示,学生更加喜欢上新体育课了,其原因是“课的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充分参与活动,能体验到运动乐趣”[19]。余丁友的调研显示,大多数学生(79.3%的男生、62.5%的女生)对现在的体育课学习感兴趣,并且,70.4%的男生和54.1%的女生“基本”或“完全”对体育学科的课外阅读感兴趣[20]。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意识和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不但喜欢上现在的体育课,而且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不但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整体健康意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在学生身上得到较好的贯彻和落实。

周登嵩教授指出,第8次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生为本”,是“树人”而不是“造器”。这主要表现在: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了解他们的兴趣、特点、差别及需要,从尊重主体的需要出发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样的教学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与锻炼意识[21]。

2 体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内部层面

2.1.1 部分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需不断更新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师以前接受的几乎都是传统教育思想,且根深蒂固,因此他们对新教育思想的真正接受和深入理解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些教师对新的教育思想还比较排斥,例如,如何从“运动技术中心观”转变成运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观”?如何从“教师中心观”转变成“学生中心观”?部分教师难以转变观念或观念转变不到位,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2.1.2 部分体育教师还需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精神

《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从体育课程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但部分教师理解不全面,甚至理解错误。例如,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误解成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提倡“放羊式”教学;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理解成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或不要竞技运动的教学内容;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解为否定示范和讲解方法等。这些必然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偏差。

2.1.3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中国各地、各校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为了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切性,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学校和教师形成教学特色等,《课程标准》对全国规定了统一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一些体育教师由于习惯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所以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甚至感到不会上体育课了。这实际上还是一些教师尚未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角色中转变出来,也说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2.1.4 《课程标准》本身有待不断完善

尽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受到充分的肯定,《课程标准》提出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等均得到普遍认同,但通过广泛的调研也发现《课程标准》本身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①课程内容标准需要适当地明确和具体化;②评价的操作性不足,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描述和案例;③对条件落后地区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指导性考虑不够深入和细致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内容的设计、表述和教学建议等。

2.2 外部层面

2.2.1 各地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一

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各地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对体育课程改革重视程度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视程度则较低;素质教育执行好的地区比较重视体育课程改革,应试教育严重的地区不太重视体育课程改革;校长重视体育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做得较好,校长不重视体育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则做得较差。此外,在落实“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方面,地区之间也不平衡,有些地区根据“三级课程管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制订了相应的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有些地区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使得《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未能根据地方情况进一步具体化,从而暴露出地方在管理和指导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

2.2.2 各地对新体育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差异较大

教育部对义务教育新课程进行了多种途径的培训,但培训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骨干体育教师,受益面有限。因此,这就需要地方也要出台相应的培训措施。目前地方在新课程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很不平衡的现象。如有些地方对新课程的培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有些地方则做得不尽如人意。更突出的问题是,2004年以后的体育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主要由出版社承担,培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一。甚至有些对课程改革不理解或反对课程改革的培训人员借机宣讲自己的个人观点,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作用,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体育课程改革。此外,各地的教研教学结构、师资培训管理机构和基础教育结构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职能交叉和重叠的情况,导致了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现象。

2.2.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系不紧

由于受落后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观的影响,部分高校不重视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不了解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导致高校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严重滞后,许多新毕业充实到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不大了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和《课程标准》的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正常、可持续进行。

3 结语

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受到普遍认同,“三维目标”得到广泛实施,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较大转变;教师的课程主人翁意识增强,创造性精神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模式彰显各地、各校特色;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等。尽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从开始到现在已有10年的时间,但由于各地进入课改的实验时间长短不一,实际上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正式进入课改实验也只有5年的时间。在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发展又很不平衡、体育教师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人才培养观念落后的情况,体育课程能够发生如此大的积极变化,实属不易。

10年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体育教师从教育观念到教学实践、中小学学生从体育意识到体育与健康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对我国学校体育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整体人才培养观的转变,我国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青少年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均具有长远的意义。当然,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难,但这些问题和困难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政策制度、保障机制、教师和社会等层面形成合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因此,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任务艰巨,但前景光明。

收稿日期:2010-12-03;修回日期:2011-01-07

标签:;  ;  ;  ;  ;  ;  ;  ;  ;  ;  ;  ;  

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回顾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