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目标与战略选择_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目标与战略选择_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目标与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形势论文,目标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现代农业,这不仅是时代前进的要求,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面向21世纪,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怎样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如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我们必须对农业的形势作客观的分析,确立发展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战略取向和强化管理对策,努力构筑农村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科技先进、农民素质提高、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机制灵活、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生活宽裕的农村建设新格局,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持续发展。

农业形势:脆弱的基础,严峻的挑战

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了很大进步,发达国家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成效十分显著,但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这种两极分化的格局将带进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迅速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为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农业的成就是在超负荷情势下取得的,农业的增长仍呈负重爬坡、难进易退之势。农业的整体基础地位仍很脆弱,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误区尚需作出巨大努力。据统计,我国人民全部生活资料中,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占85%。要不断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仍然是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迈入21世纪,我们仍肩负着人口剧增和耕地锐减的双重压力,“民以食为天”,最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同样担当着重大的责任,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农业比重逐渐下降。美国和欧洲一些现代农业国的农业劳动力已降到总劳动力的2%—4%左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超降。法国1970年农业总产值在GNP 中比重为7%,现在只占2.5%,而法国农业生产占欧洲的23%,农业出口占全欧洲的21%。瑞士农业总产值占GNP总值的5%,而美国1980年为5.2%, 目前仅为3.5%左右。同时世界农业平均增长趋于缓慢。由于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灾害频繁,科技滞后等诸多因素,世界农业的增长进入艰难的低速度发展阶段,与人口的继续膨胀形成鲜明对比。据资料显示,今后20年全球农业年均增长率将由过去2.3%下降到1.8%。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而且要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将农业作为出口产业,扩大贸易,占领市场,加剧了国际上农产品的贸易大战。它们不断强化外源投入,其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愈来愈走在我国的前头,迄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生产上集中地表现为农业产出率、商品率、优质农产品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显著提高。据资料表明,近几年来,荷兰每公顷谷物产量平均达7740公斤,法国、英国、丹麦则分别是6525、6375、5760,而我国仅为4560公斤。以每头成年奶牛产奶量为例,以色列高达9291公斤,美国、丹麦、荷兰、日本、法国则分别达到7067、6555、6439、6074、5347公斤,我国只平均为1442公斤。丹麦每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养活160人,美国260万农业劳动力,养活2.57亿人口。当然由于各国的资源、人口、经济、政治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反映在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不尽相同,但在内涵上都表明了在农业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的共同点。中国农业不加快发展,不早日解决现代化问题必然处于被动局面。

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中国是泱泱的农业大国,要突破传统农业束缚,阔步迈向现代农业,面对三大矛盾五个问题。三大矛盾是:农户小块经营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生产小而全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经济效益低与现代化装备投资大的矛盾。同时, 各地还不同程序存在着5个问题,严重阻碍着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A、耕地锐减,土质下降。 我国的人均耕地从1978年的0.104公顷减少到1994年0.0787公顷, 下降了24.4%。况且全国现有耕地中59%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中低产田占70%左右。B、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目前全国受到工业“三废”和农药等污染的农地近2000万公顷,全国约有367 万平方公里土地受到水土流失威胁,40年来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267万公顷(4000 万亩),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厚1尺的耕地1750万亩, 随之流失的N、P、K等养分含量,超过每年的施用量。 草原退化以及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3亿亩,并还在以每年1980万亩的速度增加。 C、设施落后,抗卸力差。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涝日趋严重。加上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许多水库配套不完善,江河湖海堤防标准低,防洪抗潮及旱情调节能力差。D、投入不足,基础脆弱。 全国“六五”、“七五”期间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 9.6%和8.28%。1994年则降至6%,而1993、1994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分别仅为2.2%和1.7%。E、负担过重,举步艰难。 农村五花八门的收费、摊派、集资和罚款现象虽有明令禁止,但仍时有发生,使农民不堪重负;加上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农业的相对效益较低,农民收入的增长较缓慢,农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业进入良性循环举步维艰。

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通常认为,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特征,即生产工具从人畜力操作,逐步过渡到应用农业机器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技术从直接经验积累的传统措施,发展为建立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技术体系;生产组织从狭小的、缺乏社会分工的小农经济,演变为高度社会化商品生产系统。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现阶段发展而言,现代农业至少要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小生产的自然农业的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武装农业,逐步取代或提高相形见拙的生产技术和单凭经验的农艺操作;三是由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五是采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经营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们蕴藏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条件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都根据各自的历史背景、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花费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逐步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的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毫无疑问,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整体面貌,使农民达到共同富裕,这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应当把握总体目标,建立不同模式,分阶段进行实施,以求取得实际进展与良好成效。如何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具体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

——把握一个原则。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坚持科技先行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引进国内外的人才和资金,来建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以适应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高效率运行方式。只有当农业产业调整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农业技术改革的目标必须是高产、优质、高效,并且还要能保持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至少要显现六大结合的特点,即生物与非生物技术相结合;农业科技创造与工业科技引进相结合;新农艺与新材料、新手段相结合;技术措施与基础工程设施相结合;传统优良技术的提高与现代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常规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促使科技兴农战略得以真正实施,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挥成效。

——走好两个步骤。一是努力实现小康。“八五”期间是全国奔小康攻坚阶段,以人均收入达到1990年不变价的1300元为小康,任务仍十分繁重,要来今后几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要增长6.92%。很明显,能否达到小康,人均收入是重要标准,关键在于落实增收项目,大力发展生产,以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质量的提升。二是到下世纪中叶要发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10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要较2000翻一番,达到富裕的小康程度。

——完成三项任务。(1)保证供给,提高土地产出率。当前, 全国正在为四个1000奋斗,就是到2000年需要新增粮食1000 亿斤, 棉花1000万担,肉类1000万吨,水产品1000万吨,这个任务是极为艰巨的。就此而言,主要指标完成与提高土地产出率有关。以粮食作物为例,全国平均每公顷产粮4185公斤,比世界平均数低975公斤。 我国水稻单产每公顷5124公斤,比亚洲的最高单产水平低45.7 %, 与国内外高产田16500公斤/公顷比较相差3倍多。我国有耕地3倍大的草原, 生产率更低,每公顷草原年产牛乳仅3.75公斤,0.87公顷草原才饲养一头羊,生产力只为发达国家的1/27。(2)增加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现在是8亿多农民,4亿多劳动力搞农业,但生产率亟待提高。美国、加拿大每个劳动力年平均产粮食分别达122和139吨,而我国仅为1.29吨。美国、日本每个劳动力创产值依次为2.4万美元和0.75万美元, 我国则只为686美元,其整体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这说明农业工资和效益低,难以增加收入,当务之急是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力有效转移问题,力求种养业加工业和乡镇工业并举并重,拓展创汇渠道。(3)持续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建立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使农业技术,经济和生态系统协调统一。一方面增强生物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另一方面增加生物物质的投放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物质的不利影响,扩大我国现代农业循环圈,发挥农业系统内有机物质循环利用和自我调控功能,促进生物之间互利互养,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建立在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创立现代持续农业综合系统。

——实现四个转变。要达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的要求,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排除小生产和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开拓进取,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农业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现代农业应当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社会化产业,是通过劳动积累向资本积累到技术积累为过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二是农业应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结合的一体化经济转变,做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城区之间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三是从单纯的种养业和传统的分散经营向现代贸工农产业化经营转变,逐步形成与支柱产业需求相配套,与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市场空间扩大统一起来,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现代化产业。四是以单纯注重物质投入的资源型产业向重视物质投入和智力投入的知识型农业转变,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与手段,建立起适应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需要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技术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条件。

战略选择:建立机制、挖掘潜力、强化基础、科教先行

(一)建立机制。按西方小农经营20公顷的标准衡量,我国目前仍未走出小农经济的范畴。参照亚洲3公顷的户均土地面积划分, 我国的农区也基本是以小规模经营的农业占据绝大比重。如果以规模大小为界定标志,我国的农业将长期保持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小农经营格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农经济传统特征的落后一面正在不断地接受改造。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从外部介入的现代技术在量和质方面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应该承认,小规模小农经济明显存在不利发展的弱点,尤其是在关键技术替代上缺乏强有力的内在动力。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近年来我国“高价农业政策”为何难以推动农业持续增长与现代化进程的原因。如今,人们逐步寄希望于规模经营和科教兴农战略,这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认为,土地规模扩大有其可能性,但潜力有限。只能靠政策引导,建立新机制,以利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但任何新的经营组织形式都不能以牺牲资源生产效率,尤其是牺牲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为代价。实际上,我们将担负着农业持续增长与农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据此,充分利用小农责任经营体制所特有的高效率资源配置优势和加大外界关键技术的输入,将可成为当前的一种政策选择。

(二)拓展广度,发展生产。根据养活、养好中国人的要求,要大力拓展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挖掘资源的内涵潜力。从“耕地农业”走向“国土农业”,从“粮食农业”向“大食品农业”跨越。要高度重视开发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蓝色农业(水域)和白色农业(微生物及生物业)。要依赖生物有机体的转化功能,运用食物网络传递系统,从陆地到水域,从耕地到国土,从农作物到农业生物,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产业。

(三)强化基础,服务农业。要继续建设和改造一大批大型灌排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治理水土流失,增加农业生产性设备,完善农用物资供给体系,尤其要加强农业市场和产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体系建设,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产吕市场流通体系。应当指出,注重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劳动力流的有效途径。农民在广大乡村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强小城镇建设,实际上就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实现过程,其必将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科教先行,培养人才。在科研方面,应致力于研究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建设现代化高产稳产优质商品生产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创立高效能的优化生产结构。组织科研力量,加强高产、高效、优质与低耗,低污染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进行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探索。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扩大和健全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应放在加强县、乡两级农技推广工作上,大力培养村级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组成上下相通,左右连接的推广网络。在人才培养上要下更大功夫,可以通过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造就一批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要营造良好内外部环境,加大力度培养跨世纪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企业家和一大批精通推广和开发的业务骨干。从发展大农业角度考虑,要体现人才群体优势,既要有善于宏观决策的政府科技领导干部,还要有富于远见,精通业务,掌握各方面信息并熟悉国内外市场经营的专业管理人员。继续调整农业教育的层次和结构,不断完善农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人才需求观,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到农业战线上工作。同时要注重劳动者素质提高,推行农工“绿色证书”制度,大力普及农村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网络作用,提高广大农村整体科技文化水平,为现代农业的战略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管理对策;一个规划、二个重点、三个环节、四个体系

(一)制定一个规划。目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技竞争、应用成效、人才素质以及综合效益为标志的,应把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总体战略来统筹农业发展的全局。在广大乡村基础条件各异情况下,建设农业现代化系统工程必须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整体规划,以利于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规划要体现总体要求,效益目标,区域模式和技术保障等。经济发达地区要立足于高起点,在农业对外开放上要有新的突破,着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农村科技企业和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引进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和先进设施及加工设备,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经济发达的乡村往往是人口密集之处,应当注重小城镇和小城市建设,使其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点,让农民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农业产前和产后吸收劳动力渠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在传统农业改造方面攻难点,特别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选准支柱产业,开发特优产品,创立绿色食品,形成规模效益。

(二)突出二个重点。一是以农民为主体,突出建设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重点。要制定利农,护农政策,把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和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各项政策的出发点。近期内要以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和工农关系着手,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降下来,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逐渐扭转过来,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工农互助和城乡结合,为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有利的市场和宏观环境,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站在现代基础产业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农业并改造传统农业。二是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依托, 突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 在“九五”期间到2010年,首先要把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专业化、一体化、现代化的粮食产业体系,确保人口大国的粮食与食物安全。同时要确立现代食物的新观念,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促进食物供需的基本平衡。还要着力于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产后领域拓展和延伸,发展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从而大幅度提高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值得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地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将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变,形成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群、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把握三个环节。第一是政策引导。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农业社会服务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以各项优惠政策为引导,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是依靠科技。推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不是常规意义上科技进步,其更注重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现在全国每年大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关键在于推广应用,到200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要力求达到50%。我们期待到下个世纪3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效。第三是加大投入。近些年来,我国农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和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这对农业物质投入的增长和传统农业技术改造改造相当不利,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国家应改进宏观调控措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近期应把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 0.2%提高到0.5%,下世纪初叶要争取达到1%以上,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带动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同时实行让利于民的政策,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逐步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资主体。

(四)建全四个体系。一是健全农业科研创新体系。通过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带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推进农业常规技术的发展,既要体现新技术的先进性,又要发挥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广普性,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得以合理统筹。现阶段要尤为关注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集中力量突破农作物优良品种改良、畜禽繁殖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以及饲料领域的技术难点,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带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二是健全现代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以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组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与推广。三是健全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联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突出企业为龙头,科技作基础,商贸为纽带,培育支柱产业,组成农业企业群。在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综合经营体,发挥农业技术经济合作过程中经营部门和生产单位的各自长处,使产业间、生物间互促互利,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四是健全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于现代农业,科技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催化剂”作用,则取决于推广应用的成效。新时期的科技与经济结合,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待于创新和扩充,从根本上扭转农技推广滞后以及和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不断拓宽现代农业服务领域。

标签:;  ;  ;  ;  ;  ;  ;  ;  ;  ;  ;  

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目标与战略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