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绣球被投放市场_建设投资论文

污染控制:绣球被投放市场_建设投资论文

污染治理:绣球抛向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绣球论文,抛向论文,污染治理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统计,在2000年的国际贸易中,包括淡水净化、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和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服务在内的环保产品交易额,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仅次于信息技术产品、石油和汽车的交易额。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虽晚,却发展较快,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全国已有各类环保企事业单位近万家,2000年产值达到700亿元。然而,面对依然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面对尚未扭转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如何加快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进程,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已成为实现我国“十五”环保目标的关键。

7000亿投资政府拿多少?

环境保护,投入是最重要的环节。作为投资主体,我国政府对环保的投入逐年递增。“八五”期间,全国环保投入1306亿元,占同期GDP的0.73%;“九五”期间,全国环保投入猛增至3600亿元,占同期GDP的0.93%(其中政府投入比例达到55%),从而使“九五”末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八五”末期下降了15%。“十五”期间全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应在1.3%以上,预计将达到7000亿元,这才可能保证国民经济增速在7%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九五”末期减少10%左右。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业污染防治的代价还不是最昂贵的,真正花大钱的是治理城市环境问题。比如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需要建设一大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本用在这方面的财政预算大概是工业污染治理的10倍。解决工业污染,日本用了大约10年时间,而对于城市环境问题,从70年代后期便开始集中投入,直到目前仍未彻底解决。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九五”期间才被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意味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花大钱、集中花钱的时期才刚刚开始。

“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对资金的需求量是空前的。如果仍按“九五”期间的投资比例,则国家需投入3800亿元。这样大的资金需求,若不吸纳社会资本和培育环保资本市场,对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可以想见的。业内人士指出,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环保投资多元化,是减轻财政压力、提高环保投资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多投一点,社会筹一点,企业出一点,“十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就能比较顺利地实现。

事实上,欧美各国从80年代就开始倡导和鼓励私人积极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力图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做法后来也逐渐被东亚许多国家所重视和应用。目前,国际上已普遍接受这种模式,认为它是解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难和效率低下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少国家还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成立了专门的促进机构。现在,美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较大部分由私人部门承担;马来西亚将全国划分为几个区域,把垃圾和污水处理业务全部委托给几大公司,较好地调动了社会的投资积极性;日本过去曾把政府环境预算的80%以上投入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现在也感到力不从心,弊端甚多,因而开始变革。这说明,环境保护投资多元化已是世界性趋势。本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在深圳举行了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许多专家在会上呼吁,大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环保,尽快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团、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环保投资格局。有些专家提出,要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积极发行企业债券、股票和环保彩票。对于这些问题,与会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会议在晚间安排了有关环保投融资问题的专题研讨,仅能容纳200多人的小会议厅被挤得满满的,环保企业和投资、中介机构的代表不停地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的官员提出有关上市、融资方面的问题。晚上10点,会议厅依然灯火通明,掌声、笑声不断。在这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对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热望。

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谁来填补?

当前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200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5%,重点城市也仅达到29%。国务院要求到2005年,所有设市城市都要建立污水处理厂,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50%,重点城市要达到70%。有专家认为,要达到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全国需新建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1000余座,总投资约为4000亿元,平均每年需投入800亿元。而2000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厂等)也不过561亿元,足见资金缺口之大。

近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仅2000年的垃圾产量就达1.4亿吨,无害化处理率只有10%左右。全国在用的各类垃圾处理厂只有600多座,日处理能力20万吨,仅能满足需求处理量的一半。许多处理厂简单堆放和填埋垃圾产生的大量渗出液和有害气体,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然而,建设一座日处理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国外技术和设备约需投资7亿元,即使采用国产化设备也需投资4亿元。这方面的巨额投入完全依靠财政是不现实的。

承受着建设资金短缺带来的压力,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金(包括外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的途径。其中,BOT模式颇受青睐。BOT是8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项目融资和建设模式,即政府以出让建设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收益权,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而投资者必须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交给政府,其特征为“建设—运营—移交”。目前国内已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广西西朗污水处理厂、深圳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厂和南山垃圾焚烧厂等引入BOT模式建成运营。可喜的是,一些地方的民间资本开始介入环保领域,如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公司斥资建设并运营北京市肖家河和通州区两座污水处理厂,江苏鹏鹞环保集团公司投资建成辽宁省公主岭市污水处理厂,江苏同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成江苏通州市污水处理厂。

提高环保投资效率靠改革

有的专家指出,改革环保投融资体制的目的并不是要政府退出环境基础设施领域,而是为了减轻政府投资压力,更重要的是带动环境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的相应改革,以提高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的效率。

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也认为,在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的同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服务收费政策。过去我们把城市环境污染集中处理作为社会福利,由财政支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费用,无需制定相应的收费政策。今天,只有改革过去的体制,才能鼓励社会资本介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企业、家庭分散排污,社会化集中处理的机制。现在一些城市已出台的家庭废水和垃圾处理费用标准低于处理成本,一些地方还没有实行收费制度,还要补贴大量经费。因此,在现行政策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排污收费的基础上,各地应从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家庭排污收费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基础设施“建得起运行不起”的问题。

标签:;  ;  ;  ;  ;  

污染控制:绣球被投放市场_建设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