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位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事业发展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8)04—059—0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提法,十七大比十六大有所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当时的提法是“三个文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党的十六大虽然只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没有提社会建设,但是已蕴含着社会建设的思想,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这个重要思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全会提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时,除了要求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而外,还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扩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并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全面把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深刻认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独特作用及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经济建设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处于中心地位,是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国民经济不搞上去,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目标再远大,都是海市蜃楼而已。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实现我们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这就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力发展速度问题,提到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是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方面的一个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没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是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定;把许多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由于涉及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问题上我们认识不完全清醒,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未能集中主要精力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年年、月月、天天去讲、去抓阶级斗争,离开生产力把生产关系来回折腾、变来变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确立,从根本上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的重大课题,彻底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
为了提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除了懂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要求之外,还要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哪里,这是由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基本正确的分析并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就应当由搞阶级斗争转向抓经济、文化建设。这种分析,为工作重点的转移提供了理论根据。邓小平从主要矛盾到中心任务的论述,对于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自觉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重申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论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为了说明“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民生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没有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会成为空头支票。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怎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呢?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六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七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八是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采取上述重大举措,使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都切实到位,就一定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政治建设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政治建设,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政治一旦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就与经济一道决定着文化、社会的发展,以强制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文化和社会。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个由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复杂体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用的文明形态,其本质是社会的进步状态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联系在一起。这一本质决定了民主政治作为社会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四大建设”,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归结为“四位一体”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民主对于富强文明和谐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是决定其发展方向的政治保障作用。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从政治建设的视角看,就要牢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政治建设的视角看,就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得以实现,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些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活动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社会主义国家要代表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政治利益来说,就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培育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增强,大力支持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规范秩序的政治生活和生活环境的需求。
怎样才能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呢?党的十七大从六个方面强调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是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五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六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采取上述重大举措,使上述六个方面的要求都切实到位,就一定能够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保障。
四、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能深刻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信念、革命精神、革命文化、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爱国主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东西对于实践,对于物质生产的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就明确提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向全党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里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这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中共中央关于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它可以提供精神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等等,过去“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现在仍然是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邓小平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正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今天,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其次,它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一些发达国家,其经济的增长,百分之七八十靠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一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革新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一是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及工具的结合,形成新的劳动生产力,从而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
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看,就要牢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发展也是文化事业的第一要务,要牢固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实践发展相符合、与人民呼声相一致的发展意识,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推进工作上有新思路,在破解难题上有新举措、在繁荣发展上有新成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看,就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尤其从文艺工作者来说,要坚持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的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
怎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呢?党的十七大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采取上述重大举措,使上述四个方面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都切实到位,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社会建设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同时,通过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又可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方面的不和谐,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联系不和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没有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从社会建设的视角看,就要牢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扎实实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社会建设的视角看,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利益关系,坚持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怎样才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社会环境和条件呢?党的十七大从六个方面规定了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和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采取上述重大举措,使上述六个方面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都切实到位,就一定能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六、党的领导是保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关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协调多方面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保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关键呢?
1.是党提出了社会和谐理论,才更全面认识了党的奋斗目标,才更明确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化了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如何认识社会和谐、怎样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上,我们也发生过严重失误和曲折,教训是很深刻的。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了。
2.党的领导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实现党的最终目标的必经阶段,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这个共同理想,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形成,也才能付诸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有个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一点也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拿经济建设来说,有的人认为,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照着人家的模式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似乎不存在什么方向问题。这是不对的。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前面加了“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我们搞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建设作为一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它总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关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制度,它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不同,进行经济建设的目的和手段也就截然不同。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追求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不是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对内剥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外掠夺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而是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采用新技术,靠全国人民自觉的辛勤劳动。这样的经济建设,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尤其是新世纪新阶段,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些重大举措,离开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根本不可能的。
拿政治建设来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些一点也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些一点也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这些,都一点也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拿文化建设来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等等,这些一点也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些都一点也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拿社会建设来说,社会建设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是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的,它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点也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而且,这正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
3.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旧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个十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既不可能建立,也不可能维护。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呢?这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十七大从六个方面论述并部署了党的自身建设: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二是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三是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四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五是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六是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采取上述重大举措,使上述六个方面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部署都切实到位,就一定能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就能够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能够从根本上为“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提供政治保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标签:四位一体论文; 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