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意义的推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推断论文,话语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参照Grice、Searl等人的有关理论,对英语中话语意义的推断问题作了集中探讨,指出:话语意义的理解要求人们具有运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人们既要考虑语言因素也要考虑非语言因素。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和推断条件与方法。
一 话语意义 话语意义不同于字面意义,它是说话者主观意图上希望听话者对其特定语境下产生的话语所应把握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说话者的话语意义。而听话者必须超越话语的字面意义作出种种推断,方可把握话语意义。同时,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意义的过程中所作出的种种推断,必须限制在说话者主观意图上所希望的推断范围之内,否则话语意义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请看下列两句简单对话:A:Are Levelt and d’Arcais psychologists?B:Is the Pope Catholic?B在回答A的问题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是B所表达的显然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问题,因为这不是B所表述的本意。B在这里采用疑问形式是对A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强式肯定回答”。实际上,B对A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A超越该句外现为提问句的字面意义(I‘request you to tell me whether or not the Pope is Catholic’),最终推求出该句的话语意义。可以设想:如果A做不到这一点,A一般被认为并没有理解到B的真正意思。因此,在这一特定语境下,只有考虑话语意义,A和B才能相互理解,双方所说的话才能构成一段连贯的对话。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总是想方设法理解对方的意思,通常这就迫使他们超越字面意义,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话语意义。下面就话语意义理解过程如何反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些探讨。
二 解决问题的过程 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因为听话者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说话者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有时候,外现的语句只能提供问题解决的某些线索,而其它有关线索的搜取则依赖下列繁多因素:话语产生时的非语言性语境和语言性语境,说话者所假设的信念和各种常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其它线索不时发生变化,并不存在听话者可以期待所有有关线索一次性解决的可能性。事实恰恰相反,听话者只能收集和筛选那些可以得到的线索,然后采用日常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通用方法,对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实施推断。
总的说来,推断话语意义的这一过程涉及四个方面。第一为目标,找出语句的话语意义。第二为与实现目标有关的信息或信息库,这包括语句本身的外现情况、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其它有关情况、说话者所假设的种种信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确已存在或者有可能存在的事物、状态和行为活动等有关背景常识。第三为人们对交际行为所特别规定的种种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条件称之为界限条件,即指交际双方就语言应该如何使用所认可遵循的种种默契。第四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通常进行的三项思维活动。其一,建构各种可能的意义。其二,对各种收集的线索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其三,对其中一种合格的意义确定为话语意义,即最终推求出问题的答案。
现在,根据以上讨论,我们把话语意义的解决方法加以归纳整理,列表如下:
话语意义的解决过程
目标:求出话语意义。
信息库:所说出的语句;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其它有关情况;说话者对听话者的种种看法与判断;基本常识。
界限条件: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关于语言使用方法所达成的各种各类默契。
思维活动:
1、建构某个可能的话语意义。
2、对照界限条件对该话语意义进行测试。
3、如果测试合格,则视其为话语意义。否是,将从1起重新开始。
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第一,我们把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看作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听话者都是有意识地经历这个过程。事实上,听话者在实施建构、测试和确定话语意义时所采用的许多方法,都是快速而有效的,而且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就象我们平常解答简单的数学题一样,许多思维活动都是无意识地进行的,用不着有意识地反复推算。第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关键是默契,是听话者对各种可能的话语意义进行筛选时所依据的界限条件。Grice(1975)首先推出了默契的概念,认为人们为了取得交际成功而达成默契,相互合作并且坚持他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特别是说话者一般将遵从关于话语应该具有信息性、真实性、相关性和清晰性等四条准则。因此,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时将认为说话者在遵循这些准则。Grice通过实例分析证实了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是决断话语意义的关键。下面让我们对真实性准则稍作分析。如果人们不相信自己所说出的话是真实的,如果不拥有足够的线索去把握话语意义,那么交际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听话者将无法区分说话者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将无法确认说话者的主观意图到底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真实的信息就不可能得到交换。由此可知,这一准则是言语交际的基础。但是,有时候也可以利用它间接地传递信息。比如,在观看了一场很糟的演出之后,A有可能对B说出Wasn’t that an exquisite production这样的语句。表面看来A所说与事实相反,明显属于非真实性的语句,偏离了真实性准则,但是尽管如此,B却没有理由认为A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B知道,此话不可作字面理解,A是在正话反说,采用讽刺手法间接地表达了What a terrible production的话语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B依据默契,从A所说的字面意义之下推断出话语意义。Grice表明,这类含义也同样能以其它三条准则为基础产生出来。
总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理解话语意义的有效形式。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听话者面临着解决说话者希望他理解话语意义的问题。为了求得问题的答案,听话者将筛选各种可以筛选的线索:语句本身、语境、常识和对说话者信念的种种判断。听话者将特别根据关于语言如何运用与说话者共同认可的某些默契,采用特殊的方法,对各种线索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测检。
但是,以上分析仍然停留在几个例句上。我们希望能进一步说明在理解话语意义的过程中推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间接请求 我们知道,请求属于人际交往的语言范畴之一,通过请求表达说话者希望听话者实施某一行为,如Pass the salt.英语中有一种结构特别能表达这种希望,这就是祈使句。这种句型可用来提出直接请求,如Please pass the salt等。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类请求根据不同的语境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来表达,如Can you pass the salt?Can you reach the salt?I want the salt.This soup needs salt.If you don’t pass the salt this minute,I’ll scream等。这些句型不属于祈使句结构,因此所表达的请求通常称之为间接请求。但是,人们是在何种情况下将这类语句视作请求呢?人们又是在何种情况下获取话语意义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
Austin(1962)和Searl(1969,1975)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对于何种条件下才能构成真正适合的或者得当的请求这一点达成某些默契。而这就是Searl提出的关于成功地实施某一言外行为必须具有的四个条件之说:1、准备条件。说话者相信听话者有能力实施所请求实施的行为。2、诚意条件。说话者想要听话者实施所请求的行为。3、命题内容。说话者断言听话者必将实施所请求的行为。4、根本条件。说话者借助话语设法使听话者实施所请求的行为。只有在完全符合这四个条件时人们才会在默契的情况下提出请求。因此如果任何一个条件没有达到要求,那么提出请求的交际就会出现差错。比如,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实施某一不可能实施的行为,如要求听话者飞到月球上去,这就提出了不得当的请求,因为不符合准备条件,听话者根本没有能力去实施所请求的行为。所以,象其它类似的人际交往一样,请求也只有在交际双方具有默契的背景下方可提出。
上述情况同样也适合于间接请求的提出。按照Searl(1975)和Gordon与Lakoff(1971)的看法,间接请求主要分为四组。其一,说话者在准备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或可询问听话者是否能够实施所请求的行为,或可直接说明听话者有能力实施这一行为。在正确的语境下,说话者有可能说出如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pass the salt或者You could pass the salt之类的语句表示请求。其二,说话者在诚意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说明希望听话者实施所请求的行为,提出如I want you to pass the salt或者I would appreciate your passing the salt之类的间接请求。其三,说话者在命题内容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或可询问听话者是否将实施所请求的行为,或可直接说明认为听话者必将实施这一行为,提出诸如Won’t you pass the salt或者You will pass the salt right this minute之类的间接请求。其四,说话者可以询问听话者实施所请求的行为是否存在紧迫的原因或者可以直接说明实施这一行为存在着这种原因,比如说话者有可能说出Why don’t you pass the salt或者This soup needs salt这类的语句表示间接请求。需要说明的是,这类请求可以说属于第二组的间接请求,因为与诚意条件有关,没有充分的理由说话者是不会提出某种请求的,而听话者如果不实施这一所请求的行为时,说话者将会认为听话者是提不出任何理由的。总之,说话者只要在上述某一得当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就相应地间接地提出某种请求。事实证明,这是言语交际中提出请求时可以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含有说话者可以利用某一意义暗示另一意义的这种概念。让我们分析一下This soup needs salt这个语句。说话者首先要求听话者对这个语句作字面意义的理解,说明他的汤的确需要加点盐。但是,说话者利用这种字面意义表达另一种意义,即请求听话者to pass the salt的话语意义。这就是说,说话者既作说明也提出请求,两者兼而有之,而所作出的说明为请求的提出仅仅起着某种手段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不是This soap needs salt这一结构用来作为请求,而是这个语句所作的说明即这种结构的意义用来提出请求。对于听话者来说,掌握这两种意义显然都是重要的。
当然,有时候语句的意义可以构成一个很长的意义链。比如,A对B说出Haven’t you forgotten to clean up your room这样一个语句,在恰当的语境下将形成某种如下的意义链:1、一般疑问句:Is it or is it not the case that you have forgotten to clean up your room?2、断言:You have forgotten to clean up your room.3、责怪:You haven’t cleaned up your room,as you were supposed to.4、断言:I want you to clean up your room.5、请求:Clean up your room.
表达字面意义的问题用来构成第一个断言;第一个断言用来构成责怪;责怪用来构成第二个断言;第二个断言基于诚意条件用来构成请求。在言语交际中要求听说者对所有这些意义进行确认或鉴定,但是必须根据意义链所规定的相互关系进行。比如,当听话者说No.I’ve already done it时,这是对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但同时也否定了其余四个意义。又比如,当听话者说出But I wasn’t supposed to时,他表示不能接受这种责怪,但同时否认了第一个断言和问题的有效性,并且对第二个断言和请求也提出了质疑。总之,这类语句的意义链也许只有第一个意义和最后一个意义而没有中间的意义,也许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意义之外还有更多的中间的意义,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即使语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表达最后意义即请求,也同样会利用依某一特定顺序排列在前面的所有意义来表达这一意义。
那么具体说来,听话者是怎样推断间接请求的话语意义的呢?上面讨论的事实表明,听话者大概要经过下列几个步骤:1、推测语句的字面意义。2、确定所推测的各种意义是否为话语意义。在这种语境下说话者所表达的这些话语意义其理由是否充分而且恰当?3a、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进行第4步。3b、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根据关于言语行为的默契,利用紧接着上面的意义推测出另外一个意义。4、利用基于所推测出的所有意义而形成的语句,并且假定最后意义为话语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模式为前面所述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要求建构所有可能的意义,根据界限条件进行测试,如果符合要求则确定为话语意义。
这里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第一,间接请求意义应该与相应的直接请求意义具有相同的特性。比如,Wont’t you go home的请求意义应该与Please go home的请求意义表现为等同的特性,虽然前者是间接地表达意义的。第二,多数语句的间接意义都是以逻辑上的直接意义为基础而推测出来的。比如,This soup needs salt的间接意义即请求递盐是在直接意义即断言汤需要加点盐的基础上而推测出来的。第三,听话者必须确认从语句的直接意义到最后意义的整个意义链。比如,下列三个语句语境下的最后意义示如括号内:(1)The food is on the table.(Invitation)(2)The food is on the table.(Assertion)(3)Please take the food on the table.(Invitation)就直接意义而讲,(1)同于(2),而就最后的间接意义而讲,(1)同于(3)。当听话者已经听过(1)时,理应能将(1)与(2)和(3)区分清楚,因为(2)和(3)中都不存在(1)那样的意义链。
四 结语 我们在上面集中讨论了听话者是如何推断话语意义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有两点。第一,话语意义的理解实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二,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在某些关于语言如何使用人们所默认的范围之内方可顺利进行。听话者在理解某一语句时,实际上需要解决说话者所说的主观意图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听话者利用一切可以收集的有关信息实施筛选。但是言语行为中的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听话者在设法把握话语意义时有时候也会出现差错,比如遗漏某一信息或者对某一信息筛选过于严格等,有时候推断不出本可推断的话语意义。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关于语言运用的交际默契,其中最根本的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所属准则。人们对于实施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得当条件就达成了某种默契,如前所述。
总之,话语意义的理解要求人们具有运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求人们既要考虑语言因素也要考虑非语言因素。
标签:语言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