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勇敢德性探析
张 妍,赵 昆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 “勇敢”是古希腊四主德之一,表现为鲁莽和怯懦的中间性。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中,将勇敢作为关键德性进行阐述。勇敢就是在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中,在理性情感的支配下,做出高尚(高贵)选择的一种品质。它启示要强化个人勇敢品格,勇于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并大力弘扬勇德,培育勇敢的中国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勇敢;道德德性;品质
勇敢是古希腊四主德之一,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在城邦制衡、战乱频繁的古希腊时期,勇敢被赋予了崇高使命,成为士兵夺取胜利、保家卫国的关键。于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将勇敢列在具体德性的首位进行阐述,凸显了勇敢的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勇敢,指的是面对一个高尚的死而无畏惧地战斗的品质或德性,而这种德性在当今社会依然重要。勇敢不仅表现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和正义的战争中,还表现在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创造中,以及追求真理与社会进步的各项事业中。因此,勇敢不仅被亚里士多德作为重要的德性进行阐述,被古希腊社会所广泛关注,它在今天仍然值得研究和发扬。
一、亚里士多德勇敢德性提出的背景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勇敢德性,在古希腊现实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古希腊各城邦互相制衡,战争时有发生。一个城邦要想得以生存,获得更多的土地、财产及资源,就必须在战争中取胜,而取胜的关键就是英勇杀敌。走上战场的战士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他们把勇敢作为自己的最高美德,为城邦存亡战斗不休。
亚里士多德对勇敢德性如此重视,还和古希腊民族的宗教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有学者提出,印度雅利安人的后裔有明确规定,两邦之间严禁共有一神,只能崇祀与其血统有关的神,各城邦分别有自己的佳节、语言、钱币、法律等,禁止与外邦人共享,严禁通婚,否则生下的孩子没有公民权等。[1]74-77宗教因素的干预使得城邦公民诚惶诚恐,无论何时都要遵守规章,并且在必要时刻勇于挺身。否则一旦两邦发生战争,战败方将全部沦为战胜方的奴隶,他的财产、安全、权利、信仰、神等皆化为乌有。在这种宗教规则下,走上战场的士兵必然殊死搏斗,异常勇敢。
亚里士多德断定战争为勇敢提供了最为明确的检验,因此在古希腊当时的背景下,勇敢通常是指战场上的勇敢。为了城邦安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之勇才是真正的勇敢,是“最高勇敢”。
二、亚里士多德对勇敢德性的界定
第三,激情的勇敢。这种勇敢最有迷惑性,也最接近勇敢,但它也算不上真正的勇敢。例如,一个人在遭受袭击时将对方打倒在地,这是他在突遭袭击时的本能反应,是没有经过理智思考而做出的下意识动作,称之为“激情的勇敢”,而非“勇敢”。真正的勇敢应该是出于理性的判断,而不是出于感情和本能。亚里士多德表示,勇敢人的行为是因为他高尚,激情只起辅助作用,可以理解为勇敢是基于理性行动的一种激情,而不完全是激情使然。
(一)亚里士多德勇敢德性的内涵
在原始社会,只有打猎或作战勇敢的人,才能获得大家的尊敬,于是勇敢遂成为一种美德。在拉丁文中,勇敢和美德就是用同一个词(vitus)来表示的。在古希腊语中,ανδρεíα有男子汉气概、英勇、勇气的含义,在英语中被译为courage,它一直被古希腊传统视为极其重要的美德。[1]74-77在荷马史诗里希腊语arete表示任何一种卓越,所以,“在英雄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中,力量的卓越将是衡量他们是否优秀的天然标准。”[3]换言之,勇敢将是英雄这一社会角色的主要德性,甚至是唯一主要的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到底是如何论说勇敢德性的呢?
亚里士多德首先给出的界定是:“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2]77在信心上过度是鲁莽,在信心上不及是怯懦,而只有表现得适度才是勇敢。鲁莽的人在没有危险的场合信心十足,显得异常“勇敢”,然而这类人的内心大多怯懦。当面对真正可怕的事物时,他们总是退缩在后,并不能经受真正的危险。与之相反,怯懦的人往往以不恰当的方式,对不该害怕的事情也怕。只有在信心方面适度的人才能说是勇敢的人,因为他们能在行动之前平静,在行动时精神振奋。
贫困、耻辱、疾病等是会使人产生恐惧,但勇敢并不与所有这些相联系。亚里士多德举例说,对耻辱感到恐惧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而对此不感到恐惧的人是无耻的人。虽然有时也说勇敢的人是无恐惧的人,但勇敢的人绝不会和无耻划等号。另外,一个人对贫困、疾病这类事物不感到恐惧,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勇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都具有无恐惧感。因为这一类坏事物不是因自身而产生的,不受个人情感因素控制。简单地说,即一个人不惧怕贫困,那是因为他无法摆脱贫穷;一个人不惧怕疾病,那是因为他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到底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称作勇敢呢?或者说勇敢是对于哪些可怕的事物而言的呢?亚里士多德说:也许就是那些最重大的可怕的事物。普遍认为,勇敢的人比任何别的人都更能经受危险,而死亡可以说是所有事物中最可怕的事物了。那么,敢于面对死亡的人就是勇敢的人吗?亚里士多德解释说:“勇敢不是同所有情况下的死相联系的。”[2]78因为死也分场合。例如一个人因疾病而死,这不是勇敢;因落水而亡,这也不是勇敢。只有那些在最高尚的场合死亡的人,才是勇敢的人。而战场上的危险是最重大、最高尚的,所以,“恰当地说,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对一个高尚(高贵)的死,或敢于面对所有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即战场上的那些危险的人。”[2]78但是,勇敢并不意味着承受一切。勇敢是与怯懦相对立,并与蛮勇、冒险相区别的一种品质。单纯有胆量,敢拼命,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因为,在现实情况中,有些事情的可怕程度可能是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勇敢的人尽管也对这种事情感到恐惧,但是仍能以正确的方式,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并为着高尚(高贵)之故对待这些事物。所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勇敢,不能仅仅定义为战场上的果敢无畏,还必须符合下面几项要求:面对突发危险、出于高尚目的、经过理性考量。只有这样,勇敢品质才当之无愧。
依据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对勇敢德性的描述,结合对于其道德德性的探究和学习,对勇敢做出如下定义:勇敢就是在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中,在理性情感的支配下,做出高尚(高贵)选择的一种品质。
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结核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发病率越发强烈。除少数发病急促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二)五种与勇敢相似的品质
《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总结出五种与勇敢相似的品质,概括为公民的勇敢、个别经验的勇敢、激情的勇敢、乐观者的勇敢和无知者的勇敢。这五种品质看似与勇敢相似,实则都有差异,并不是真的勇敢。
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事业,一个人的脊梁是万万不够的,这需要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发扬勇敢精神,需要大批新时期的勇士不惧道路险阻,将责任和道义扛上脊梁,并终生为之奋斗。勇敢看似是独立个体所应具备的品格,实则是整个国家民族所应发扬的品质。正是无数的英勇个体,促成了英勇无畏的民族气魄,使我们的国家始终保持大国风范,强国风格。
第四,乐观者的勇敢。乐观者对自身实力抱有盲目的信心,过度的自信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使他们看上去显得“勇敢”。他们常常迷信自己的强大,信心满满地憧憬着成功的画面,并没有考虑过万一没能获胜的情况,反而认为自己会必胜。理想主义的他们将现实描绘地太过美好,然而自身并没有形成勇敢的品质,一旦看清残酷的事实,勇敢也就顺势被放弃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由数学教师担任,一般不能用其它专业的教师代替。因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先受教育,要学习和掌握逻辑思维的形式、逻辑思维的方法,辨证逻辑和数理,以及数学逻辑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些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数学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教学还是在课下辅导,必须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狠抓“双基”教学,这是应试教育的丰硕成果,也是我们不能丢掉的经验。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他在书中对于勇敢德性用了很长篇幅进行解释。他认为勇敢的人比任何人都更能经受危险,而死亡作为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属于最可怕、最危险的事。那么,那些敢于直面死亡的人就应该是最勇敢的人。但是亚里士多德还表示,不同情况下的死也是有差别的,因疾病或落水而死不算勇敢,只有在最高尚的场合,面对最高尚的危险,直面最高尚的死亡的人,才是勇敢的人。而“战场上的危险是最重大、最高尚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说,“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对一个高尚(高贵)的死,或敢于面对所有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即战场上的那些危险的人。”[2]78
传统商业街区中的广场空间无疑是城市中最富特色的文化展示区,也正因如此,在人们对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传统商业区中广场空间的更新改造也开始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对传统商业街区广场空间深层次理解的缺失,许多问题无法从根源处分析解决,造成传统商业街区中广场区域的空间改造与更新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对青岛中山路教堂广场区域的空间形态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其区域的部分更新改造提出建议,望其可为传统商业街区中广场空间的改造更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个别经验的勇敢。亚里士多德通过公民士兵和职业士兵的区别进行阐述,前者在战场表现得勇敢,是因为他们把逃跑当作耻辱,把勇敢战斗作为一种高尚。因此公民士兵哪怕战死沙场,也不会选择逃跑,这是一种勇敢。相反,职业士兵不选择逃跑是因为他们清楚敌我力量的差距,在自身有力量优势时会“勇敢”战斗,一旦意识到危险,他们多半惧怕死亡而选择逃跑。因为对于需要养家糊口的职业士兵而言,他们不需要荣誉,也没必要展示自己的高尚,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钱,“勇敢”只是他们获得金钱的手段。因此,职业士兵这种依赖于力量优势的勇敢,并不是真的勇敢。
第五,无知者的勇敢。这类人同乐观者很像,都是没能看清现状,对现实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无畏只是一种无知。一旦看清真相,恐怕只会选择逃之夭夭。前边提到真正的勇敢应该是出于理性考量后的决定,无知者往往缺少理智思索,因此无知者的“勇敢”只是暂时的,一旦有所知,事情往往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对于个人而言,要想取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人生圆满等成就,勇敢都将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勇敢德性的帮助下,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与责难时,不再悲观、绝望地悲天悯人或杞人忧天,而是以豁达的胸怀坦然面对。因此,勇敢德性是不会过时的,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须的美德,它启示着人们不断完善自身,强化个人勇敢品格,以此去争取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和美满的人生。
三、亚里士多德勇敢德性的当代启示
勇敢代表着为正义而斗争的胆量,体现出不怕危险和困难的精神,曾是原始人最重要的美德。学者们认识到,虽然随着时代精神的革新,对于亚里士多德勇敢德性的解读有所改变,但他提倡的勇敢精神给了现在的人们积极拼搏、直面困难的力量,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强化个人的勇敢品格
亚里士多德时期,公民或士兵为了城邦安危奋勇杀敌,从而具备了勇敢这一道德品质。而当今时代,不再需要凭借一己之力保护自己,还享有法律和警察的保护。因此,尚武之气没了用武之地,由古战场推崇而来的勇敢德性也开始褪色。但亚里士多德的勇敢美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铁肩担责任,勇于卫家国。即使是不尚武力的今天,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勇敢美德,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仍然对今天意义重大。它启示着把保家卫国的责任扛上肩头,像一个勇武的士兵一样,为祖国发展贡献热血。
总之,《红海行动》中佟莉、夏楠的出现,丰富了国产主流影片中女性英雄的性格,提升了其内在精神高度,是更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时代女性以及新时代英雄。这些形象的出现也增加了中国形象特别是中国人形象的丰富性。
现代《新华字典》对“勇”的解释为有胆量,敢干,引申为不畏避,不推委。“勇敢”最重要的涵义就是不怕危险,果断向前,敢作敢为,毫不畏惧。《伦理学大辞典》对“勇敢”的释义:“为实现一定道德目的而不怕困难、危险和牺牲的精神和行为,对人们行为和品质的一种肯定性评价的道德范畴,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具备勇敢德性的人被称为勇敢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比怯懦或鲁莽的人更能赢得尊重。勇敢作为人的一项重要品质,完善了一个人的道德品格。
在这个快节奏社会,人们不再愿意为陌生人浪费时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一种明智的自保策略。而这种行为恰恰表现了人们的一种回避态度,即放弃承担社会责任,“不勇敢”地面对道德义务。当前虽没有明文要求一个人具备牺牲的勇气,但应该提倡一个人直面自己的社会责任,勇于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然而,真正的勇敢同自我牺牲之间是有显著差异的。“勇敢行为从不与愚蠢为伍,它拥有智慧,能够依据情势作出理智的判断并采取适当的行动。”[4]这种勇气,便是一种道德的品格。
综上可见,勇敢是一种发生于突发危险中的高尚行为,它富有荣誉感和理性思维。即所说的:勇敢就是在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中,在理性情感的支配下,做出高尚(高贵)选择的一种品质。
(二)勇于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
勇敢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个人的品质,还是维持一个家庭和一个共同体所必需的品质,它对于共同体的续灭存亡意义深远。尤其是在外敌入侵时,勇敢就成了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士们必须拿出必死的勇气,为保家卫国奉献一切,亚里士多德由此把战场上的勇敢称为“最高勇敢”。 然而在和平时代,没有了战场这一孵化勇士的温床,勇敢依然没有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为一个大国的发展和崛起,要始终有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而勇敢恰恰是勇立潮头的关键所在。勇敢使得人们始终在大国博弈的风口浪尖上站稳脚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保持立场,在别国无理的领域争端中毫不畏惧、挺起脊梁。
第一,公民的勇敢。亚里士多德表示出于强制性与出于荣誉感的勇敢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为前者是在非自愿状态下的行为。这种出于强迫形成的“勇敢”也可能得到称赞,但它不是主体出于自愿的行为选择,因此不是真的勇敢。这表明勇敢行为必须是自主自愿选择的,是在理性考量后达成的一种主观行动。也就是说勇敢应该是内化到心中的一种高尚品质,而不是依靠束缚和强迫不得已而为之。
接着,查理也送给盛旦老师一个硕大的信封。盛旦老师打开信封,大声念出上面用金色笔写的字:一张牌可以快乐享受退休的日子。
甲组40例患者中,17例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2.50%;12例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30.00%;12例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0.00%。
(三)弘扬勇德,培育勇敢的中国人
在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勤劳勇敢”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在培育中国人民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气魄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正确地学习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勇德,对于今天弘扬勇德,培育勇敢中国人具有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勇敢德性作为一种历史性的范畴,其意义随社会变迁发生变化,但勇敢精神永远不会落伍。它启示着后人将勇敢这一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勤劳勇敢”作为民族精神的一根支柱,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斗争中,形成的勤恳努力、勇于斗争、敢于拼搏的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的诸多精神品质中,“勤劳勇敢”是人类与大自然搏斗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品格,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是兴家兴国立世之本。实践证明,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古老华夏文明的蓬勃生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的丰功伟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更应该站稳脚跟,支撑我们伟大的民族繁荣进步、不断向前。
相关系数r的取值为:-1≤r≤1,其中当-1≤r≤0时,则认为其相关系数r为0%,当0<r≤1时,则以百分比表示两者的相关系数r为0%~100%,从而反映光谱之间的相似程度。在建立雷公藤去皮减毒工艺相关系数模型时,采用的建模方法是:将选定的参考光谱按约定化学计量学模型方法进行处理后,通过比较目标光谱与平均参考光谱,计算其相关系数r,与模型设定的相关系数限度(threshold)进行比较,从而快速简单地判断目标光谱与平均参考光谱是否具有一致性。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到的: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也多次提到“勇”,例如:“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勇于攻坚克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等。他说,“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可见,勇敢德性已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民的血液里,流淌在我们民族精神的长河中。
第一类,进入涌流的前提(Proximal conditions):挑战性-技巧平衡(CS)、清晰的目标(CG)和明确的反馈(UF)。即当这三个条件满足之后,涌流体验产生。
今天倡导和平,但亚里士多德重视的勇敢精神不会泯灭。和平时代的勇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它不仅经常出现在领导人的口中,成为鼓励当今社会积极向前发展的动力,它还作为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大力弘扬的道德品质。
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勇敢德性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涵可见,勇敢就是在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中,在理性情感的支配下,做出高尚(高贵)选择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值得广泛发扬的一种美德。相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勇敢德性,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潮流,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擦出了新的火花。它启示强化自己的勇敢品格,做一个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人;启示勇于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做一个将责任勇扛肩头的人;启示大力弘扬勇德,培育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晁乐红.论作为美德的勇敢: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之比较[J].伦理学研究,2010(2).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胡祎赟.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德性解读[J].道德与文明,2008(3):66-69.
[4] 左高山,唐俊.当代英美学界“勇敢”美德研究进展及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5(4):33-38.
中图分类号: B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275(2019)02-0009-04
收稿日期: 2018-12-30
作者简介: 张妍(1994—),女,山东即墨人,伦理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基本原理;赵昆(1973—),男,山东即墨人,《齐鲁学刊》副主编,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学基本原理、经济伦理。
责任编辑:仲耀黎
标签:亚里士多德论文; 勇敢论文; 道德德性论文; 品质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