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角下“男孩危机”的性别解读_男孩危机论文

教育公平视野下对“男孩危机”的性别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公平论文,性别论文,危机论文,男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6-0231-06

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的“男孩危机”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培养“男子汉”的议题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诚然,孙云晓所谈到的男孩种种表现确实是当下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但是,能不能将这种表现归结为“男孩危机”,进而提出“拯救男孩”的设想,还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一、女性主义对“男孩危机”提法的几点质疑

女性在拥有受教育机会仅仅百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种比照下,引发了“男孩危机”的焦虑。对此,女性主义认为这种“焦虑”是男性优势地位被撼动的焦虑。事实上,今天男孩和女孩在整体素质上都比过去有显著的提高,所谓的“男孩危机”只是与女孩的进步相比较而出现的心理危机。由此,女性主义对“男孩危机”提出如下质疑:

1.落后于女孩能说明“男孩危机”吗?

用来说明“男孩危机”的是一大堆令人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看到这些数字,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从中小学到大学,男孩确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如果仔细思考这些数字,以及阅读数字背后的东西,我们会发现:用来证明“男孩危机”的论据大多数是来自于与女孩的对比,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误:

首先,女生参与各级教育比例的提高无法证明“男孩危机”。“2007年,普通初、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33%和47.26%,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的比例为49.12%,成人本专科在校女生比例为52.31%,已超过男生”(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从女性主义立场看,这个数字恰恰说明了需要关注和提升的是女孩的受教育空间,而无法证明男孩的受教育危机。如果以1∶1为合理的性别比,在以上各组数据中,只有在成人本专科在校女生比例达到了52.13%。然而,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有更多的女生无法进入正规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中,而是通过其他教育渠道来提升自己的参与社会的能力。

其次,女生学业上的成就超过男生不能说明“男孩危机”。其中一个数据来自于高考状元的统计(见表1)。“1999-2008年间,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其中,文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47.1%降至17.9%,理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86.1%下降至60.0%”[1]。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看这个数据,一方面,这组数据考察的是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的下降数字,用这个数字来说明“男孩危机”本身就预设了“男性优越”的性别模式;另一方面,这个数据没有考察考生总体样本的性别比例,仅仅由文科状元中男生占17.9%的比例不足以说明“男孩危机”。在此之外,这个数据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只要给女生同样的机会和资源,女生就拥有无限潜力。

最后,女大学生的骄人成绩也得不出“男生危机”的结论。这个结论来自于国家奖学金的统计:

仅仅凭国家奖学金的统计数字就说明大学男生的危机恐怕是有些杞人忧天,因为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学习成绩已经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男生在就业压力上要小于女生,因此,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把精力用于积累社会经验和创业准备,而对学分或者国家奖学金并不是十分在意。而女生则在就业危机面前,抓住“国家奖学金”这个救命稻草,也许是打开自己前程的一个资本。

由此可见,“男孩危机”正源于与女孩的比较,这种比较将女孩置于男孩的对立面,把男孩的危机归咎于女孩的进步,这个逻辑明显存在一个巨大的失误。

2.只有男孩存在成长危机吗?

“男孩危机”并不仅仅限于学业,持有此观点者认为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面临更多的“麻烦”:“1985-2005二十年间,7-22岁城市男生肥胖的比率由0.19%飙升至11.39%;2005年,6-22岁城市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7.31%,乡村男生为44.88%”。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男孩身陷心理危机,诸如: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4%,远远高于女性的31.36%。另外,男孩的社会适应也不容乐观,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2007年,全国工读学校在校生中,男生9090人,女生只有1245人,是女生的七倍多[3]20-38。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对男孩的成长产生深深的忧虑。然而,当深入思考数字背后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以上所举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危机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问题,或者说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它发生在男孩身上,同样也发生在女孩身上。

现代社会,女孩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诸如女孩吸烟酗酒的现象,女孩暴力的现象,女孩堕胎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无不在威胁着女孩的健康和成长。所以,既然是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问题就需要对男女一视同仁,而不是仅仅看到社会变迁给男孩带来的麻烦,而对女孩的影响视而不见。

3.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的杀手吗?

提出“男孩危机”意在凸显教育危机。在孙云晓专家看来,“男孩的学业成就、体质、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所面临的重重危机都与现行教育模式有密切的关系。简言之,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加剧了所有危机对于男孩的伤害。”[1]这种批判间接表达了现行教育模式更适合女生成长和发展的思想。

在女性主义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男性本位的思想,它只看到了教育体制对男孩发展的限制,却对在这种教育体制下男孩的优势和男孩所享受的特权视而不见。其实,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男孩拥有诸多优势和享受着各种特权。从高考招生来看,男孩占有优势的理工科的招生人数远远高于女孩占优势的文史学科;另外,在军校、警校等高校男生更是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在男生占优势的学科中从来没有一个政策因为要平衡性别比而向女生倾斜,而在女生占有优势的文科专业中,常常会因为担心性别比失衡而降低男孩的录取线。

其实任何教育模式设计的初衷并不是有意让它更适合某一性别的发展。与20年前相比,现行的教育体制更注重素质教育,更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和更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且大多数社会精英(更多是男性)也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批评中国的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的杀手,为什么在西方的教育体制下也出现了同样的男性危机?再退一步说,对一个教育体制的批评不能因为它更适合某一性别的发展而不适合另一性别的发展,这首先就让这种批评陷入性别歧视的困境中。

综上所述,存在多少种“男孩危机”,就会存在更多的“女孩危机”。而且相比“男孩危机”而言,产生“女孩危机”的原因更多来自于机会、资源和性别文化的限制,是一种结构性的显性危机。

二、教育公平理念下“关爱女孩”更显重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3]36: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实现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现实来看,女孩的教育面临着从机会公平到结果公平的全面困境,从这个角度看,女孩是更需要关爱的群体。

1.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

《2003-2004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在教育领域内,性别完全平等意味着:机会平等指的是男童和女童进入学校的机会相同。也就是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在这个方面没有性别歧视。”从法律上看,男女儿童都拥有了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教育的性别平等仍然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无法接受教育的三亿孩童中,仍然有三分之二是女孩,而且,在八亿八千万成人文盲中,也有三分之二是女性。虽然小学阶段的男女入学差距已经开始缩小,但就读中学的女生在逐渐下降。而且,许多地方都出现这种状况。”[4]11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成就与前景报告》(GAP)指出,现在世界上每年还有将近1.15亿的失学儿童,其中绝大多数是女童。

在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女童受教育机会仍然处于劣势状态。主要表现为女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它成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除了直接的失学,女童还面临着额外的压力:在农村,更多的家庭劳动是由女童来承担,占用更多的学习时间;早婚、少女怀孕以及遭受性侵犯等都会造成女童学校教育的中断;在家庭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往往倾向于男孩,这个问题反映出家庭对教育投资的回收期望。联合国报告推断:“在面临选择时,有些父母会决定只让儿子接受教育,因为男性的工作收入比女性高。有些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投资少,因为未来结婚后,她们的经济回报只能留住夫家。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反映父母对女儿的心态,认为她们受教育的价值低于家务劳动。”[4]112

以上列举的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彰显了女孩的困境,它会让女孩前途黯淡,尽管这部分失学的女孩多么渴望学校的教育,多么珍惜学习的机会,多么有获得成功的潜质,只是因为没有受教育机会而输在起跑线。面对这样的数字、事实和女孩的实际处境,“拯救男孩”和“关爱女孩”哪个更显重要?

2.学校教育的性别偏斜

《2003-2004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也就是男童和女童受到相同的对待和关注;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方面免受陈规旧习和性别歧视的影响;可以有相同的学业导向;在接受建议时也不受性别歧视;可以使用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设施。由此可见,学习过程是监测教育平等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然而,女孩即使拥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并不保证她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被平等对待。从现实情况看,虽然学校教育表面上看是性别中立的,但学校中那门隐形的“性别差异”课程仍然在继续:学校教育在多个不同侧面和环节尚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的现象,这种教育过程导致的后果不仅直接压缩了女生的成功机会,更让女生相信,男性拥有优势和权力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首先,教师的性别偏见容易造成女生与男生之间学业成就的差异。教师往往对男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女生抱有较低期望;他们普遍认为“女性在能力方面不如男性”[5],女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好是阶段性的,男生只要到了高中就会超过女生。除此之外,教师对男女学生的成就归因给予不同的解释:将男生学习成绩优秀解释为聪明、能力强;而将女生成绩优异解释为勤奋刻苦、死记硬背。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性别偏见不可避免地会对女性学生形成“男强女弱”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她们较易产生性别自卑感和无奈感,并减弱她们的成就动机。

其次,传统性别文化滞留于教材之中,在阻碍女学生成才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学者史静寰对中小学教材文本进行了性别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课文中女性角色的比例不仅明显偏低,而且教材中女性往往被描述成被动的、居于从属地位的人,她们大多从事照顾婴儿、缝纫、做饭、购物等活动。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内容载体的教材在潜移默化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最后,学校教育将学科性别化,造成女生对理科学习信心不足,导致她们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被严重压缩。一直以来,学校存在着女生在数学、科学和科技等学科“表现不好”的“假象”,由此,女生被明显地导向到一些特定的被认为适合她们的学科。学科性别化的结果导致女生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少数女生即使凭实力进入科学、理工和技术等男生的学科,但是在这样一个由男性主宰的世界中,女生觉得自己被边缘化。而且,她们会认为,如果结婚后,她们的事业目标可能会和家庭相冲突。”[4]97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约定俗成的期望进入到适合的学科,则会“造成”这个学科的“性别失衡”,有一部分女生就会在高考或者就业中因为“性别比”而被“平衡”掉。然而,男生却全然不存在这样的困境,如果进入男生的学科,会在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如果进入女生的学科,也会如鱼得水,占有来自性别的绝对优势。总之,学科的性别化势必导致职业结构的性别失衡。

3.职业结构的性别失衡

《2003-2004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提到:“结果平等也就是学习结果、受教育年限、学术资格和文凭不因性别而不同。外部结果平等也就是工作机会相等;离开全日制教育以后找到工作的时间相同;有相同资格和经历的男性和女性所取得的报酬相等。”这就是说,结果平等是监测教育公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且结果平等也会影响正在学校中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期待。

虽然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女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男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未来能够拥有和男生一样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我们看看社会现实:各级领导几乎被男性所垄断;社会精英男性居多;高薪职业男性占有优势地位。另外,女性在科学和科技领域往往也是缺席的。刚刚出炉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有女院士56人,占总数的4.91%,中国工程院有女院士42人,占总数的5.05%。而且女院士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生命科学和数理化等少数几个领域。对此,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的解释是: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安静性格、擅长观察、富于情感等,这些性别差异使得女性更利于从事医药卫生、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其二,受传统的“相夫教子”观念影响,养儿育女和繁重家务等往往由女性承担,使得女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其三,不积极宽容和鼓励女性从事基础性和工程性科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圈潜规则”,也是造成全世界女院士比例过少的原因之一[6]。由此可见,事实背后的原因似乎更耐人寻味,更让人感到担忧。

除此之外,即便在被公认为最适合女性的教师这一职业中,普遍也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女老师占绝大多数,但校长多为男性;高等教育中,虽然近几年来女性所占的比例不断上涨,但女教授的人数却少于男教授,而且在校长和院长中很难见到女性的身影。社会和学校的职业性别图像就像一本无形的教材指导着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女生会因为女校长、女教导主任的缺乏而缺少足够的职业发展范本来学习,潜移默化中接受男性拥有权力、名望和地位的事实,并内化为一种信念。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复制着职业的性别结构。

从以上分析可见,“女孩困境”大多来自于社会的结构性安排、传统文化的习惯性力量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这些外在因素不是通过女孩自身的努力所能够改变的,是教育公平中的显性危机。因此,女孩更需要关爱。

三、用超越性别对立的方式思考“男孩危机”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在讨论“男孩危机”和“关爱女孩”等问题的时候,难免陷入性别对立的思维框架,以男女比较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但事实是数据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却无法反映问题的本质。因此,用超越性别对立的方式思考“男孩危机”,会给这一新的教育现象提供更广阔的视域。

1.反思男女的竞争关系

在“男孩危机”的思维下,男孩好像成了“麻烦”的代名词:调皮捣蛋,胆小怕事,成绩不如女孩好,辍学率、犯罪率比女孩高……相比之下,女孩的表现似乎比较乐观:女孩比男孩学习能力强,她们成绩优异,伶牙俐齿,擅长组织活动,是学校的佼佼者。于是给人们一个印象:仿佛今天的学校是为女孩而建,男孩正成为校园里的失败者。这些来自男女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似乎是一种惯常的思维模式,为证明“男孩危机”,就要列举女孩的优势;要说明女孩的弱势地位,就要历数男孩的种种特权。男女互为参照物对比的结果,是把男女置于对立的竞争关系之中。这个结果会让我们反思:“男孩危机”真的来自于男女之间的竞争吗?

“男孩危机”的真实状况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与其说来自于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不如说是今天的男生与过去的男生、今天的女生与过去的女生的比较。以往,男生占有绝对优势,今天,女生迎头赶上。在这种比照下,男性显得落伍了,女性显得强势了。其实,“男孩危机”在校园中不过是局部和暂时的现象,也许表现在语言学习中,或许出现在艺术表现中,但并不能用这种个别表现得出女生强于男生的结论,也不能用“男孩危机”来表达当前性别力量对比关系的普遍性。

在“男孩危机”这个问题上,女孩并不是男孩的竞争对手。而且男女之间也不存在竞争关系,即便存在,也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竞争,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人与社会的发展的历程得到验证:与过去相比,男孩和女孩的整体能力都在提高,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上升。由此可见,跳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男女之间关系,不断拓展男女之间共同发展的空间,推进各领域互利合作,这样才能够开放性地面对和解决“男孩危机”的问题。

2.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

可以看出,“男孩危机”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女孩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很多非成绩因素绝对主导的竞争面前,女孩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骄人的成绩并不一定带来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面对这样的事实,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女孩的优势会止于就业?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女性需要承担特殊的生理责任而对职业责任带来的影响,但更多的却体现了传统性别价值观对女性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一句话,传统的性别观念使然。

在人们的性别观念中,常常牢固地被“男强女弱”、“男高女低”这样一些思想占据着,人们很执著地相信很多重要的工作只有男人才胜任。除此之外,人们总是假设工作对女性的重要性要次于婚姻和母职角色,“男性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女性追求家庭的幸福”成为人们的生活理想。在这样双重期待下,女性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空间受限。

然而,社会经济的转型,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向知识型和服务型的转变,技术使男性的体力优势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女性的关怀品质和善于沟通的专长却成为现代职场的新宠。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生育观的转变,使女性从繁琐家务和生儿育女的责任中解放出来。社会发展的趋势预示了女性在未来社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这一无法逆转的大趋势,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性别观念以及对女性的认识和评价,整个社会要用一种胸怀来接纳女性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女性所发挥的社会价值。我们不能因为女孩在教育中展现的优势就产生“男孩危机”的焦虑。仔细思考,“男孩危机”的思想也许暴露了人们的“男子汉”情结和对“男子汉精神”的眷恋,这种情结和眷恋不过是传统男性价值观的一厢情愿罢了。而在现代社会,男孩和女孩都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选择和调整,最终实现“男女共治”社会。社会的变化告诉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男女之间力量的抗衡,而是我们的性别观念。

3.关注的不仅仅是性别

“男孩危机”直观地呈现了一个性别问题,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在性别背后更多地交织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分层的转换等时代问题。所以,我们需要用超越性别的思维框架,在社会结构的脉络下检视教育中的“男孩危机”。其实,男孩的学业危机是对未来男性能否在社会分层中占据精英阶层的恐慌;男孩的体质危机是对未来男性能否在社会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的忧虑,而男孩的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则是对未来男性能否在社会秩序中巩固“男强女弱”性别结构的焦虑。由此可见,“男孩危机”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社会秩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此,我们要追问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教育如何与社会中性别化的劳动分工相联系?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性别与社会阶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教育如何让男孩与女孩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性别结构化的社会秩序?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教育如何创造着在社会分工、社会阶层和社会秩序上的性别区隔。而如何对待这一性别区隔才是解决“男孩危机”的本质问题。

除此之外,教育中的“男孩危机”并不是以性别这个单一面孔出现的,它始终伴随着地域、阶层和贫富差距等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带来的复杂结果。在性别之外,那些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和特权的群体往往也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因此,在教育公平中,来自于地域、阶层和特权的因素要远远大于来自性别的影响。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给《拯救男孩》所做的序中所言:“其实,男孩子也好,女孩子也罢,都是大自然的神奇产物,都是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的生命。男孩子有男孩子的优势,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强项。从差异心理学的角度看,男孩子与女孩子的差异,远远小于男孩子与男孩子、女孩子与女孩子之间的差异。”[2]2由此可见,教育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性别差异,还有来自家庭背景、资质条件和性格类型等多方面的差异。而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使每一个学生的天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最终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才是“男孩危机”现象背后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正如朱永新给“男孩危机”的回答:“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2]2这句话表达了在“男孩危机”的讨论中对教育殊途同归的期待。

[收稿日期]2010-08-20

标签:;  ;  ;  

教育公平视角下“男孩危机”的性别解读_男孩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