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癔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论文_冯春梅

32例癔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论文_冯春梅

冯春梅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探讨癔症的临床症状护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癔症患者32例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32例癔症患者经临床精心对症治疗及护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各类神经症病人的主要症状及躯体状况做认真细致的评估,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护理计划。了解神经症的各种表现和正确运用应对方式。

【关键词】癔症;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132-03

神经症病人的症状复杂且多种多样,由于其特殊性,所以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利用会谈与观察的技巧,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去了解和评估病人。对其所面临的困难和呈现的问题,依护理人员能协助其解决与改善的部分加以分类,做出护理诊断,并排列处理的优先次序,应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为病人做好整体护理。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癔症患者32例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上治的癔症患者32例,其中男10例,女性22例,年龄在16~60岁,平均年龄32岁。职业:农民4例,工人21例,干部2例,学生2例,教师3例。典型癔症性格6例,急躁粗暴5例,热情开朗7例,胆小心胸狭窄14例。诱发因素:家庭纠纷7例,人际关系紧张8例,受惊吓6例,意外伤害10例,其他1例。

1.2 方法

消除癔症症状特别是癔症性感觉障碍,如失听、失明,癔症性运动障碍如瘫痪、失语等的有效疗法。有普通催眠暗示和药物催眠暗示两种。对癔症的精神发作、激情或兴奋状态、抽搐发作等最好作紧急处理,如注射氯丙嗪25~50mg或安定10~20mg,待安静后,可口服弱安定剂或心理治疗。

1.3 结果

32例癔症患者经临床精心对症治疗及护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 症状护理

2.1.1焦虑:①熟悉病历,掌握病情。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经过、性格特征及家庭情况和社会背景,做出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②接触病人时一定要从尊重、信任、同情、关心和理解的态度出发,与病人建立信赖协调的护患关系。③鼓励病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其感觉,减少其心理负担。④教会病人使用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的方法,如肌肉放松技巧、做深呼吸运动、静坐、散步、慢跑等[1]。⑤用支持性言语帮助病人度过危机困境,并且指导其有效地去适应和面对困难。⑥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工娱治疗和各项文体活动,以便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状态。⑦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心境体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病人的焦虑状态。

2.1.2恐惧:①与病人共同讨论其对危险情境的反应及原因,指导其学习减少恐惧情绪的应对技巧。②鼓励病人表达其所恐惧的物体或环境,减轻因此出现的恐惧,逐渐适应这些物体或环境。③当病人出现恐惧时,给予相应帮助,让病人有安全感。④鼓励病人做其感到安全的活动,并提供轻松的环境。⑤教会病人掌握自我催眠法,如闭上眼睛做深呼吸或依次计数,以排除紧张恐惧,使自己保持放松状态。⑥根据病情,可使用脱敏疗法帮助病人逐渐适应所恐惧的物体或情境。

2.1.3睡眠形态紊乱:①评估病人发生睡眠障碍的过程,找出并尽量避免诱发因素。②为病人入睡创造良好条件,如病房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周围环境安静。③鼓励病人白天尽量参加各项活动,避免病人长时间卧床休息,影响夜间睡眠。④避免睡前兴奋,如不宜看刺激、紧张的电视,不宜长时间说话,不宜喝浓茶、咖啡。⑤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不宜多饮水,以免起床次数过多,影响睡眠质量[2]。⑥做好睡前心理护理,减少刺激因素。⑦教会病人采取促进入睡的方法,如用温水泡脚、放松肢体等,尽快进入睡眠状态。⑧必要时给予药物辅助入睡。⑨观察和记录病人的睡眠情况和失眠的表现,及时给予调整。

2.1.4过度敏感:①对病人的疾病和症状不要急于否定,应耐心反复地以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减轻病人的敏感状态。②提供环境安静的病房,并与同类病人分开,以免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③将检查结果告知病人时,应持慎重态度,以免加重病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与病人交谈要慎重,避免不恰当言语刺激。⑤不可过分关照及满足病人的不合理要求,以免强化病理信念,或不恰当的暗示性言语解释,而增加其敏感程度。⑥组织病人参加工娱治疗活动,转移其自我中心观念,松弛其焦虑、恐惧、紧张隋绪。

2.1.5行为改变:①观察病人行为改变的形式,了解发病的因素,评估行为改变的类型,制定纠正措施。②鼓励病人表达其生活压力、焦虑及紧张等情绪,分析与行为改变的关系。③鼓励病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其感受,缓解因控制行为异常所造成的压力。④逐渐控制病人的病态行为,如有好转,及时鼓励。⑤不断纠正其不正确或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或适宜的态度和行为。⑥做好放松治疗和护理,缓解精神紧张的压力,转移其注意力,使病人从病态行为中逐步解脱出来。

2.1.6舒适的改变:①病人感到不适时,给予安慰关怀。②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解决问题,不回避矛盾,不乱下保证,而应实事求是,坚持正面教育。③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④耐心引导病人进行病因分析,使他们了解发病的前因后果,消除其精神顾虑,增强治愈的信心。⑤鼓励病人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以达到控制和恢复对环境的适应水平。

2.1.7皮肤完整性受损:①每日对病人皮肤的健康状况做详细、认真的评估。如有损伤,了解其损伤的程度,并做好交班记录。②指导病人使用性质温和的,对皮肤刺激小的洗涤用品。③病人洗涤时的水温要适宜,不可过热或过冷,以免烫伤或冻伤病人的皮肤。④为病人制定每日的活动计划[3]。督促病人多参加工娱疗活动。⑤必要时,协助病人减少接触洗涤的环境,以减少病人洗涤的次数和时间。⑥保证病人的合理饮食,提高机体及皮肤的抵抗能力,防止皮肤的进一步损伤。⑦对强迫洗涤严重的病人,逐步限制其洗涤次数,必要时实施保护性护理措施。

2.1.8自我保护能力改变:①评估病人可能受伤的危险因素。②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③病人严重焦虑时应将其安置在安静舒适的房间、避免干扰病人,减少刺激因素。④病人情绪稳定时,做好心理护理,以安慰稳定病人的情绪。⑤对伴有躯体疾病的病人,要向其说明剧烈的情绪变化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让病人能控制情绪变化。⑥对有严重躯体疾病的老年病人,除应严密监测外,还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增加钙质食物的补充,以防骨折的发生。⑦平时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让病人有适量的情绪宣泄,以防不良情绪影响身体健康。⑧必要时遵照医嘱给予对症处理,以便控制症状。

2.1.9部分自理能力缺陷:①评估病人生理及营养状况、进食量、饮水量。②评估病人睡眠形态,减少环境的刺激因素,必要时遵照医嘱给予抗焦虑及安眠药物。③病人在日常活动中,如有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保证病人基本生理、心理的需要。④预防及协助病人处理自我伤害及破坏性行为。⑤对于过度的强迫行为予以限制,适当控制病人的强迫动作,运用行为矫正方法,纠正异常行为。⑥对于病人独立完成的活动予以正向性鼓励。⑦督促病人带着症状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纠正其不正确的或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或适宜的态度和行为[4]。⑧鼓励并接受病人表达其生活压力、焦虑及紧张等情绪。鼓励病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其感受。⑨学会应付紧张的方法,做好放松治疗和护理,缓解精神紧张,转移其注意力,使病人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2.1.10有暴力行为的危险:①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给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在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时及时给予肯定,坚定病人的治疗信心。多给予病人鼓励性的言语,让病人有希望,对疾病的康复持乐观的态度,而不是绝望的态度。②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感受,以温暖及同情的心理对待病人,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一患关系。③合理运用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注意言语的使用。避免使用中伤性的言语和使用粗暴的行为去制止病人的强迫动作和行为,对病人合理的要求及期望给予满足,防止伤害病人的自尊心。④对有强烈自杀企图和行为的病人,遵照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并向病人讲清楚保护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⑤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必要时清除所有的危险物品。⑥安排离护士站近的房间。必要时24小时专人监护。⑦在交接班及开饭时间、清晨、夜间等工作人员较少时,需密切监护病人的行为,详细交接班,认真记录。⑧协助病人确定压力源,并教其使用良好的应对方法,给病人及家属提供紧急的情绪支持及缓解危机的方法。⑨帮助病人了解人生的意义及目的,并鼓励其建立正向性的人生观。

2.2 康复期护理

在康复期要帮助病人认识和正确对待致病因素和疾病性质,克服个性缺陷,教会病人正确应对创伤性体验和困难,恰当处理人际关系,防止疾病复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体现自身价值,增强治病信心,参加康复训练,以利身体康复。

2.3 心理护理

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谈话时,要态度和蔼,注意倾听,提问要扼要,着重当前问题,给予简明的指导。鼓励病人回忆自己病情发作时的感受,接纳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感受,并讨论和教会应对发作的简易方法。

2.3.2分析焦虑、抑郁等恶劣心境的原因和危害,使病人认识到对自身病症的过度关心和忧虑无益于恢复健康。应用支持性言语帮助病人度过困境,并且帮助病人有效地应对各种病症。增强病人的信心,帮助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有效,应及时鼓励。

2.3.3选择适当时机,结合检查的正常结果,使病人相信其障碍并非器质性病变所致,积极配合治疗,并针对其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加强心理疏导及个性教育。

3.讨论

通过临床护理患者神经症症状减轻或好转。患者能使用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应对技巧,减轻不适感觉。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疾病,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和行为。患者基本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社会功能基本恢复。

【参考文献】

[1]吴梅,杨又梅.癔症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8.22(9):2391-2392.

[2]苏士云,王芳.癔症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5(9):1844-1545.

[3]王萍,郑咏梅,高华,李春,黄金菊.癔症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J].精神医学杂志,2001.14(1):64-65.

[4]关晋英.癔症患者服药期间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4(3):358.

论文作者:冯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32例癔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论文_冯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