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城市化机制研究[1]——以浙北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乡村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和空间集中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愈来愈成为影响根本国策的重要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一直鼓励的是乡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导致原来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的迅猛增加。面对这种情况,乡村城市化的问题将不仅仅是探究乡村应不应该实现城镇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广大乡村地区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集中的问题。所以,乡村城市化的焦点问题是农村小城镇发展及其发展机制的问题。
1 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1.1 历史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994年末,浙北地区共有建制镇462个(不计县级城镇),占浙江省总量的53%,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从1994年至今,乡村小城镇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9—1957年,当时国家重点恢复上海和辽宁等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上浙江与上海经济往来密切,因而受上海工业基地恢复的带动,经济发展比较快,建制镇数量也有相应增加。例如浙江全省建制镇数从1950年的227个增至1955年的305个(建制镇数包括城关镇)。
1958年至1976年,受极左路线的干扰,把浙江农村发展多种经济、进行手工业劳动和商品交换流通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批判。为此,农村经济萧条,建制镇数量减少(全省到1964年减少到164个),规模缩小。
1978年,改革开放后,浙江农村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乡镇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促成了产品销售的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吸引大量的邻地农村人口集聚,就地转移,加快乡村城市化的进程。80年代以来浙江沿海乡村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其中1985年到1990年,建制镇数量增加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贡献较大。90年代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在于各建制镇规模的迅速扩大。
1.2 乡村建制镇密度大,规模小
表1的数据表明,浙北地区农村小城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各地市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不足1万,各地市建制镇平均用地规模不到100ha。城镇密度达到每千平方公里10个。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是:首先,浙北地区人口密度高,又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制镇的数量自然要多一些。其次是多数建制镇设置的时间不长,人口、经济缺乏历史的集聚过程。再次,浙江的城镇几乎没有国营大中型企业,基本上靠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而这些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这样便形成小工厂、小城镇突出的特点。
表1 浙北建制镇基本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1994年浙江省村镇建设统计年报,省建设厅。
1.3 城镇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表1的统计数据还表明,除舟山海岛地区外,中心城市规模大的地市其城镇发展水平高、集聚规模大。杭州、宁波地区平均人口规模集聚明显高于嘉兴、湖州、绍兴市地区,最高与最低的规模相差2.5倍。建制镇数量与建制镇密度分布也不平衡,高低相差2.5倍和2.0倍。
2 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2.1 农村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受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农村总人口的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加之技术与社会进步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即使在耕地维持原状的情况下,总人口的增长也会导致矛盾的加剧。二是乡村城市化过程中,耕地的减少。城镇的发展,扩大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农民收入的提高导致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均需占用大量的耕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人均耕地呈总体下降趋势表明,耕地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加剧。矛盾的解决主要有两种可能的途径,其一是农业的多样化经营可以吸收部分剩余劳动力。其二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初级市场的形成使劳动力逐步实现产业转移。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2.2 乡镇工业与市场的发展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浙北地区就普遍办起了集体所有制社队企业和工厂。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促使横向联系加强,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办厂经验,多数企业亦与大中城市工厂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技术装备不断改进,出现了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优质量的骨干企业。增长方式上,在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企业数目的增加为特征,进入90年代后,则以企业规模的扩大为特征。乡镇企业的发展,劳动力报酬的产业差别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加快了建制镇的建设。
乡镇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的相伴相随,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而且在空间上也表现出趋于集中的吻合。小城镇出现并成长的地方,通常是乡镇企业集中的地方,这种集中虽然有企业对集聚经济的追求,但重要的是这种集中导致了小城镇的出现。企业集中规模愈大,小城镇集聚人口规模也就愈大。
另外,传统产业以及群众性商品意识和开拓型人才对建制镇发展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浙江沿海地区众多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历史上手工业比较发达,外出谋生人多,经商和从事修理服务地域广、信息网大有很大的关系,而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的发展是以市场发展为主的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3 大中城市的扩散
乡村城市化动力既有来自于自上而下的内生发展,也同大中城市的扩散作用密切相关。从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判断,浙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区域内大中城市强烈的聚集扩散作用,恰如宇宙中的黑洞,对周边地区有着强烈的吸引作用;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经济扩散作用。从总体上看,整个浙北属于大上海的范围,区域内绝大部分地区的发展主要受上海的影响。许多小城镇乡镇企业的起步与上海老师傅星期日、节假日到乡镇企业帮助办厂是离不开的。
农村小城镇发展水平受其所处的区位条件影响,特别是地理位置邻近大中城市,有利于接受大、中城市的技术扩散与市场商品信息的迅速传递,有利于参与更高层次的城市职能分工,便于进出口,便于节约产品运输费用。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带动下,它们的发展比远离大中城市的城镇发展要快得多。例如杭州古荡镇、笕桥镇及半山镇,宁波的段塘镇、宗汉镇、横河镇,绍兴的柯桥镇、钱清镇等都是浙江省的“百强乡镇”。
2.4 政府决策与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
政府决策与行政管理对乡村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撤乡建镇与撤区扩镇并乡的决策行为。这类决策行为出于对地方经济和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的肯定,出于对旅游资源、海洋资源(含港口资源)、边界条件的开发利用。行政的升级使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工贸业,从而进一步促进城镇的发展。②政府的规划。地方政府的各类规划或计划通常是落实到空间的。通过地方政府的有意的规划引导,如设立开发区并实施优惠政策等,对企业和人口的空间集中发展是有利的。③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动作对城镇的发展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如德清县政府决定将县府从城关迁至武康镇,从根本上改变了武康镇的发展。
3 乡村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及调控措施
3.1 土地占用量大,利用率低
浙江省用地情况调查后表明,小城镇、乡集镇的扩容以及农村个人建房所占用的土地是大量的(表2)。另外,表1建制镇驻地人均用地面积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建制镇平均规模越小,人均用地越多。并且建制镇人均用地普遍高于其所在区域的中心城市。因此建制镇建设用地总量大于市建设用地总量。我们认为在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拥有量十分局促的情况下,不适宜发展分散式的、低层次的、小而全的小城镇化,而是应该通过逐步建立起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结合、层次不同、规模不等、职能各异、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发展有序的城镇体系来实现城市化。
表2 浙江省建设用地历年增加情况表(单位:万亩)
资料来源:浙江省土地统计资料,浙江省土地管理局编。
3.2 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低
“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式的乡村工业化、农村人口城镇化形式,造成了城镇空间布局分散,不仅对农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以“小、散”企业规模结构为特色的低级工业化模式的继续运行,也已严重影响现代化第三产业发展。因为第三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人口规模门槛约束。乡村城市化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不足时,吸纳一定的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政策、法规体制的壁垒,遍地开花的小城镇的存在也阻碍了人口、生产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集聚规模不足,三产发展受阻。
与此同时,严重的小农思想,地方主义也是造成城镇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严重的限制,使社会资源无法以较低的费用相对集中地配置到具有较高规模经济水平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的空间按行政区划进行分割,当市场供求出现相对均衡或者出现买方市场时,一些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产量无法达到成本最小的边际点;相反,由于市场分割阻碍了市场的优胜劣汰过程,造成竞争筛选机制失灵,导致大量规模不经济(包括集聚经济效益)的小城镇和小企业的产生,并能够在行政性市场分割的保护下得以长期生存。
为此,对今后新布点的建制镇要严格控制,对已有的建制镇加强规划与政策引导,增强集聚。对因区域环境变化或区位条件改变,人口规模难以集聚的小城镇,要考虑“迁、并”,或实施城市的部分职能空间游离,逐步完成工业企业的空间集中发展。这样既可适应企业规模经营的需要,为企业带来集聚经济效益,又可使部分已非农化的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以改变非农化的农村人口长期滞留在乡村的状况,改变非农企业分散于各农村居民点的不合理现象。
3.3 乡村城市化质量低,环境质量下降
乡村城市化质量低首先表现在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低水平。近些年来,由于新的小城镇数量增加很快,并大多在各自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与过小的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相对应的是,各小城镇基础设施服务项目的缺省和规模偏小。浙北建制镇有相当部分是沿国道、省道布局,过镜公路便成为各镇的主要街道。目前尚有少量城镇没有自来水供应,生活、生产用水直接取自河水。多数镇缺乏排水管网,污水一般直接排入河流。
乡村城市化质量低的又一表现为邮电通讯、科教文体卫等的设施简陋,建筑形态单调,环境卫生、镇容镇貌较差,出现“镇镇象农村”的聚落形态。由于农村小城镇的生活氛围与农村居民点无太大差别,为此,小城镇的生活环境对其周围的乡村农民无吸引力。即便是邻近乡村的人们,白天在镇里上班,晚上仍回村里居住。
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建设期长、规模经济要求高等特点,结合目前小城镇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乡村城市化质量提高的做法之一是重视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效益建设,树立联合开发的观念。在有条件的区域内组建城镇群,而后在这个城镇群内进行基础设施的联合开发和建设,实现组织内城镇基础设施共享。
3.4 突出重点,加速农村城市化
浙北现有城镇数量多,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不能一哄而上,而要有重点地抓好一批城镇的建设,来加速乡村城市化步伐。因此,要加强规划,通过规划认清小城镇的现状和发展条件,明白各建制镇在不同层次的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安排。根据科学的规划,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一批,从而带动整个乡村城市化高质量持续发展。
[1]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331010)资助。
来稿日期:1996年11月。
标签:小城镇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