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观:从经济体制创新到社会全面进步_经济论文

新发展观:从经济体制创新到社会全面进步_经济论文

新发展观:从经济体制创新到社会全面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体制创新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0)12-0074-06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是近20年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她用20年的创新实践证明:中国在经历了迷茫、争论和创新之后,已经令人信服地走上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高速发展之路,以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改变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正在获得巨大的成功。

一、过去20年里,经济特区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发展观

1980年8月26日,随着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出现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经济特区。在中国人尚未为改革开放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这个启开国门,利用境外资本主义的某些资源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引来了人们充满疑惑的目光。建立经济特区的初衷是要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为刚刚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探路。具体地说,就是划出一块地来,实行特殊政策,特殊管理,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可以说,当初这种小“特”小试验的设想,只是一块“过河的小石头”。但是,这种小试验很快就在现实的发展中被打破。因为只要是触及到体制上的变更,任何一种小“特”都无法孤立而行,它们必然要引发各种相关的“特”为其运行的前提和辅助条件。于是,一连串的“特”在特区的发展中紧随而来,特区的小试验思路很快就演变成为社会性的大试验:特殊的税收政策,特殊的资金、货物、人员出入境管理,特殊的融资、信贷模式,特殊的企业所有制形式,特殊的土地使用管理,特殊价格体系,特殊的劳动用工制度,特殊的城市规划建设思路,特殊的政府架构和运作模式,特殊的人力资源引进和组合模式,特殊的住房发展和社区意识,特殊的城市化结构,特殊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等等。在所有这些“特殊”的背后,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浪潮在涌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热潮,把特区演变成中国开眼看世界窗口,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学习市场经济的大学校。

特区的出现是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历史性反思的转折点。20年来,特区所要冲破的旧体制旧观念,是小农经济思想、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极左政治思潮以及“天朝上国”自尊心的混合物,它们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和现实影响力,从不同的层面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以特区为突破口,向旧的观念与体制发起冲击,是20年来中国人最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之一。回顾特区20年走过的历程,围绕着特区“为何要特”、“如何特”这两大问题,始终存在着各种意见分歧和观念冲突。客观地说,引发争议的往往是表层具体的事务,但在争议中透露出的种种分歧,却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制度背景,其实质和焦点并不在特区的发展本身,而在于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认识问题有着重大的观念冲突,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可以说,这个冲突和转变是由中国人对民族国家命运的焦虑和担忧引发的,人们关注的是未来中国之路如何走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当时,这种焦虑和担忧不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是萦绕大多数人的脑海中,这是一场全民族思想革命的具体反映。因此,在过去20年间,特区的发展态势常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标和思想解放的风向计,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象征意义。

20年来,特区对中国发展的最大贡献不是深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本身的巨大成就,而是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演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发展实践,并用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去影响了中华巨龙的走向。这个发展观的核心是:在不发达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其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实现现代化,而不是其它。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经济体制创新。我认为,过去20年特区的主要使命是开启国门,培育市场,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因此,20年来,特区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观。在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层面——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的发展中,特区采用的是经济优先的“五二二一”关注力分布模式,即,特区发展的关注点是“经济五,文化二,政治二,环境一”的模式。特区的经验证明:在中国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是非判断标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因此,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在迷茫、争论和摸索中勇于体制创新,坚持发展经济,就构成了特区过去20年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中国改革发展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把过去特区出现的那些“特”,视为中央对深圳的种种优惠和恩赐是一种本质上的误解。以当时改革事业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来看,所有这些“特”并不是一顿丰盛的免费午餐,更不是一次温馨而浪漫的蜜月旅行,甚至不是对一棵在风雨中飘摇的幼苗的特别呵护。它们是在社会主义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挫折,蕴含着一种深刻危机时刻,人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想象力,去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历史使命进行的一次全新的探索。特区的发展是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做一次艰难的逆水行舟,对人们头脑中传统观念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洗礼,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全新诠释。其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风险之恶,不光是对特区人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一次大考验。因此,当年特区的“特”是对勇者的激励,是对创新者的支持。环看今天,不夜城璀灿的霓虹灯、世界罕见的经济繁荣和一座现代化都城的崛起,让每一位中国人心中荡漾着拼搏者、创业者的感慨和自豪。这也许是历史给高难度高风险事业开拓者的一种高额回报吧!

20年过去了,当初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几经风雨已成为今日的燎原之势,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特区的发展观也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思想财富的重要部分。世纪之交,特区人又在扪心自问:在新的世纪中,特区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特区的新使命是什么?特区应如何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更新充实自身的发展观?

二、在新世纪里,特区应拓宽新领域,增强创新活力,树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全方位探索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创新事业,在20世纪中叶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将义无反顾地把它的创新事业推进到21世纪的人类进程中。正如革命本身不是革命的目的一样,改革开放也只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备更好的前提和动力,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因此,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来看,特区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更应该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小康的发展目标,目前正朝着第三阶段——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现在各地都在雄心勃勃地思考着新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规划,制定新的发展蓝图。在新的发展阶梯上,中国发展的焦点和难点已不是“要不要进行改革开放”和“要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如何提高对中国现代化第三阶段的整体认识,如何解决现代化新阶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使中国的现代化持久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这个大的发展背景下,如果继续把特区的功能和使命局限于改革试验方面,狭隘地理解“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就似乎忘却了特区改变的真正目的和中国现代化的最新需求。因此,面临新的世纪,矢志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创新探索的特区,有必要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观念,以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特点、新要求,承担起新的更加艰巨的时代使命。

众所周知,现代化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至少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四个层面,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社会化、知识化、信息化、法制化、民主化等八个领域的社会变革。现代化也是一个多时段的发展进程,我认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现代化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阶段的现代化,又可称工业化起飞和实现温饱和小康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指标是人均GDP500-3000美元;第二阶段是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又可称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主要指标是人均GDP3000-12000美元;第三阶段是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即后工业化时代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阶段,主要指标是人均GDP12000美元以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现代化各个领域社会变革的关注点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一般来说,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人们主要是关注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问题——温饱和脱贫问题,因此,政府倾向于把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和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置于首位,而把其他方面的变革发展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为,优先提高生产力水平是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完成不好,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将失去最基本的根基。这种以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发展战略,相对政治革命先行或社会各领域变革同步推进的战略来说,被称为是一种渐进的发展模式。它在并不立刻触动现行政治架构和文化情结的情况下,让人们尽可能地获得改革带来的物质实惠并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支持改革,推进改革,使现代化得以稳定有序地推进。因此,我认为,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这样的发展战略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就急于实施激进的政治变革,或者所有领域改革同时并进的想法,极可能引发激进的社会动荡,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它只能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获取成功的实践可能性不大。

但是,在进入现代化中期阶段(所谓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之后,经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人们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革有了较高的预期、渴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化的压力下,素质较低的一般民众感受到就业生存的巨大竞争,他们只有在明显提高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因而有更强烈的求知受训的渴望。而素质较高,财力充足的白领阶层则对文化、道德和政治领域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新需求。他们对社会资源按知分配、按资分配的要求更为强烈,渴望有对公共事务的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选择权。整个社会对法制的权威和效力也有更高的期望,人们期待用法律而不是行政的手段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了,相信人的健康有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城镇不仅是人工环境的聚集地和工作挣钱的场所,更应是宜人的绿色家园。因此,政府的发展观念就应适时进行调整,社会、文化、政治和环境问题,应该得到比过去更多的重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现代化的进程开始由“经济优先”向“协调发展”的方向演化。

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在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仍将处在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而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现代化速度会明显快于内地一般地区。今年深圳的人均GDP将突破4500美元,预期2005年深圳的人均GDP将达到7000美元。这表明深圳已进入“发展中的后期”,正由初期阶段的现代化向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升级,并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同的发展水平必然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在目前的中国,虽然经济改革带来的成果使人们获得了实惠,但是,改革的成果仍不能说已十分稳固,未来的可变因素仍然很多,中国未来的改革仍有相当的风险,因此,在新世纪里,全国大部分地区仍采取“渐进的改革”模式是必要的,而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先行一步,试验“渐进中的激进”改革也是必要的。从现代化的理论上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经济优先”战略向“全面进步”战略转型的过程。世纪之交,深圳特区也正在越来越多关注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问题。事实上,这些年深圳的最大成就,就是它正在由一个功能比较单纯的经济特区城市,向一个全面发展的城市升级。城市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区意识——而不仅仅是有钱和高楼大厦——正在成为深圳的新王牌。因此,如果说特区过去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主要是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探索道路的话,那么在新的世纪中,特区的新使命就应是为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农业文明传统,又有社会主义现实基础的发展中国家率先探索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在建设现代化的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先行试验的作用。如果说中国以经济为中心的改革是“渐进”式的,那么,深圳在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应是“渐进中的激进”,即在重点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重视相对全面的社会改革与发展,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与政治的协调发展,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等,以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显示现代化的真谛,发挥现代化的先行示范作用。以深圳来说,现行的发展关注力模式是“五二二一”的话,即经济五,文化二,政治二,环境一。深圳在未来的10年应向“四二二二”战略转换,即经济四,文化二,政治二,环境二。在2010-2030年,再逐步向“三三二二”模式转换,即经济三,文化三,政治二,环境二。可以预见,这将是一场更大更深刻的社会试验。这个任务要比为改革开放探路更为繁重,更为艰巨,所需要的创新能力更强,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时代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具体来说,我认为在未来10年的发展中,深圳特区应在以下七个方面拓展它的创新试验功能:

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未来10年是深圳特区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中心城市,处在由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时期转换的关键时刻,第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不会有质的突破。因此,一方面,深圳的经济实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经济要保持持续地快速扩张,力争在2010年经济总量能超过北京,超过上海的3/5和香港的1/5;另一方面,深圳要重视经济素质的提高和产业快速升级,因此,深圳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龙头,带动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把深圳建设成以信息产业和深加工为主的中国的高科技城市,使深圳在高新技术产品加工方面超过马来西亚,接近韩国和台湾,并带动周边地区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加工区。深圳还要在加速工业高级化的同时,营造出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承接更多的港台服务外包业务,拓展国际化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主要是旅游和会展业)的吸纳中转能量,在更多地成为香港国际商务中心的补充和接续的同时,形成自己连接内外两个市场的“二传”服务优势,真正体现后发现代化地区能跳跃式快速发展的优势,把深圳建设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使特区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排头兵。

第二,深圳特区要跳出狭隘的“经济优先”发展观,按照中等发达现代化的素质要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树立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过去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今天我们说“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需要粮食(富裕的物质)、空气(绿色的环境)和阳光(优雅的文化)。这三种资源不可缺一,也不可失衡。在新的世纪里,特别要培育特区的文化创新功能,加快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近期要根据特区未来的定位和发展要求,一方面大幅度提高深圳特区的高等教育水平,探索以经济拉动文化,以产业引导教育科技,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办好新型高等教育——“虚拟大学园”,早日建成“大学城”,为特区的高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知识产业的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提供“人人受训、终身学习”的精神,形成在职人员多渠道多形式进修提高的社会化教育氛围,全面提高特区劳动者素质。特区不仅要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创造更多的文化精品,还要培养出影响力大的文化名人、文化群体和城市的文化品牌,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文氛围,塑造出文化名城形象。使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在特区的热土上良性互动,齐头并进,让特区现在成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经济中心城市,将来早日成为中国的现代文化名城。

第三,深圳特区在制度创新方面也应有新的突破。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结,因此,特区在完善市场功能、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等方面要继续进行创新的试验。除此之外,特区应加大在立法、普法、执法和守法方面的创新探索,使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从一种理念变为一种实践,贯穿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把深圳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典范。深圳还应将现已进行基层民主建设的探索积极进行下去,争取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更大层面上建立领导干部公选、直选、监督、罢免的新机制,同时在制度和机制层面形成消除干部腐败的条件。让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为新世纪特区制度创新的主要核心。

第四,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应提高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水平。应积极探索金融、保险、电讯、教育、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的形式,使特区经济由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升级为以国际市场营运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要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在更多的经济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要提高深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第五,深圳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应在更高和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加强。应加强深港两地在发展信息、生物技术方面的合作,使香港的信息服务业和深圳的信息加工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信息技术经济圈”,提升两地的国际竞争力。深圳应吸纳更多的香港服务业北移深圳,试验在深圳建立完全香港化的“港人生活特区”,使更多的香港人可以在深圳创业和置业居住,并提供完全香港化的生活服务和就业机会。这样一方面扩大了香港就业和生活空间,降低了香港的发展成本,另一方面,拉动深圳服务业的扩充和升级,促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两种不同社会资源的强强合作,并筑“一都两市”式的世界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这不仅可以实现两地的双赢发展效益,而且将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拉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快速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第六,深圳应在实施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先行一步,消除牺牲环境的“灰色发展”模式,培养“环境道德”意识,树立包括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市化内容的“绿色发展”新概念,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综合环境的治理,置于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增强深圳经济、文化实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深圳的环境品位。对新世纪的特区人来说,城市不仅是工作挣钱的场所,它更应是宜人优雅的家园。城市不仅要有一流的人工环境,还要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因此,未来的特区建设要体现“三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不仅要有先进新颖的人工环境(如建筑、道路、庭院、广场、雕塑、休闲设施和灯饰等),合理有序的社会环境(人口结构与素质、道德法制体系、利益生成与分配模式、社会互动模式),还要有美仑美奂的自然生态环境(树林、绿地、园林、花果、动物、水域、土壤、空气等)。应进一步落实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世界花园城市”的标准,创造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绿都”。让特区的天更蓝,地更绿,花更多,城更美,以高品味的整体环境展示现代化都市应有的魅力。

第七,深圳应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强化深圳人的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面向新的世纪,全世界都在进行创新的赛跑。创新的关键在人,我们要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就业和吸引高水平人才,提高整个城市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培植深圳人的创新能力;我们更要通过政策和舆论来改变人们的行为观念和思维方式,培植深圳人的创新精神。目前深圳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分配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特点,即在人力资源的一极,积聚了一批高素质、高收入的精英人才,在人才资源的另一极又积聚了规模庞大的低素质低收入的劳务工,这两极的素质与收入极为悬殊。尽管从理论上说这种人力资源结构不尽理想,政府和社会如不加以必要监控和调适,有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但它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圳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它给深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独特的优势。因为适度的高薪是在市场化的人才激烈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炽热化有助于改善深圳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精英人才的聚合力,从而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而另一方面,适度的低薪又降低了深圳的发展成本,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深圳要吸引更高级的人才,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精英阶层的薪金水平,为他们创造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和共享设施水平,加强城市的亲和力来弥补低薪阶层所得的不足。深圳应根据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力量,使这种两极拉开的人力资源格局继续它的积极效应。

世纪之交,特区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过去,特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展望未来,特区有能力成为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市。在新世纪里,特区的使命并没有完结,摆在特区人面前的将是更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让我们鼓起创新的风帆,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标签:;  ;  ;  ;  ;  ;  ;  ;  ;  ;  ;  ;  ;  ;  

新发展观:从经济体制创新到社会全面进步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