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赤东镇卫生院
【摘 要】目的探讨孕妇与非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2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及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60例孕妇组D-二聚体的阳性率66.7%,非孕妇组阳性率为1.6%,孕妇与非孕妇组间P<0.01,有统计学差异。三种不同孕期组中,早孕组阳性率35%,中孕组阳性率60%,晚孕组阳性率85%,三组间P<0.01,有统计学差异,且D-二聚体浓度和阳性率随着孕期的增长而增高。结论孕妇血液环境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在孕期有必要监测凝血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指导有危象的孕(产)妇进行抗凝治疗及预防和抢救产科一些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D-二聚体孕期变化
D- 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的纤维蛋白(Fb)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具有特异性的最小片段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Fb时其末端连接较稳定的结构,纤溶后其不再被降解[1]。在Fb降解早期即可被检测出来。是体内存在继发性Fb溶解的特异性指标,对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D-二聚体是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妊娠综合症),以及溶栓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妊娠过程中,除因子Ⅻ外,几乎所有凝血因子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到妊娠中、晚期出现高凝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①对照组:随机选择2015年5月至l2月,在我院门诊妇科的健康非孕育龄妇女20例.平均年龄25.7岁。②正常孕妇组:同期来妇产科门诊和住院的正常孕妇60例,按妇产科学孕期分类标准,分成早孕(12周前1组20例,平均年龄24.1岁);中孕(12~28周1组20例,平均年龄24.6岁);晚孕(28~40周1组20例,平均年龄24.8岁)。以上3组均排除既往肝、肾疾病,慢性高血压及血液系统疾病史.近期也未用影响凝血、纤溶活性的药物。
1.2标本采集与处理对以上符合要求的孕妇采用同批号蓝色帽真空管(枸橼酸钠抗凝剂)抽取外周静脉血2ml(抽至2ml刻度线),立即混匀.3000转/min离心10min,待测。
1.3测定方法D-二聚体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在STAGO-R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试剂盒及定标血浆均由STAGO公司提供。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 孕妇组与非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见表1、2。
各组间比较提示非孕妇组体内D-二聚体浓度较低,而孕妇组则高,且浓度随着孕期的增长而增高。
3.讨论
妊娠期血液的凝血与纤溶状态一直是产科关注的焦点,血浆D-二聚体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D-二聚体水平作为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孕妇D-二聚体的检测还有助于早期诊断静脉血栓形成和妊娠并发症,并能监测抗凝治疗。
孕妇和非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在60例非孕妇中检测出1例阳性,阳性百分率仅1.6%,但其在测定结果中其浓度明显低于孕妇组。可能与其处于不同的生理期及其他疾病有关,其结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妊娠是个生理过程,且随着孕期的增长,体内的血液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血液的流变动力学上看,孕妇血液的黏度、血浆蛋白、脂质、细胞介质、血液流量,流速、流态、微循环、血管弹性、血小板和红细胞所带电荷都有改变,乃至肝肾功能都代尝性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妊娠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Ⅶ、Ⅷ、Ⅸ、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一Ⅲ和蛋白C、蛋白S下降,机体内环境的凝血一抗凝调节改变而处于高凝状态[2]。D-二聚体是交联的Fb在纤溶酶作用下分解的一种特异性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较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等指标出现异常发生早,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就有较高的阳性率(3)。
本文检测60例妊娠妇女不同孕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表明,其较正常明显升高,并且与孕期的增长呈正相关。不同孕期其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早孕组35%,中孕组60%,晚孕组85%。提示健康妊娠妇女随着孕期的增长,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随着增高,表明孕妇体内处于高凝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故对此类患者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将有利于观察病情的发展及转归,减少或避免DIC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常规产前凝血功能检测的同时对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对及时发现孕产妇凝血功能障碍及时掌握孕产妇凝血纤溶功能及状态,对预防阻止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湘红,安邦权,王斌,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几种常见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f-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4):163-164.
[2]王振义,李家增.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3).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92.
[3]Greer IA.Thrombophilia:implications for pregnancy out—come[J].Thrombosis Res,2003,109(25):73—75.
论文作者:王绍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孕妇论文; 血浆论文; 孕期论文; 凝血论文; 状态论文; 统计学论文; 血液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