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评价体系构建论文_王议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1

摘要:本文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问题为研究对象,笔者在文中将问题空间定义为“边缘空间”。由于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问题较为复杂,不仅存在着物质影响因素,其空间环境的形成与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也息息相关,故本文选用综合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对定性的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构建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的计算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值,为“边缘空间”的改造方法与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边缘空间;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

1.研究背景

现如今北京老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古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都市建设的冲突。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时代进步必须走的方向;老北京城的古建筑、胡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不可丢失的中国传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高速发展的这一段时间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建设越来越现代化。在这样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北京老城与新城的建设、衔接缺乏合理的规划。老城区的传统的居住用地建设往往都是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空间尺度的街道与公共空间,再加上老城区非首都功能空间的腾退,立交桥与高架桥穿越于北京老城区,导致北京老城出现了许多尺度不适、难以利用的空间,笔者总结为“边缘空间”。“边缘”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只周边、临界的意思,指沿边的部分。“边缘空间”是外部空间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空间,是指建筑与建筑、建筑群与建筑群以及建筑与街道之间的边界区域形成的难以被利用、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空间,其中的“边缘”也取其远离、脱离人们生活,趋于边缘化之意。其中一些空间因为其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造成本身具有“边缘”的属性,另外一些比较特殊的空间因为其历史原因造成其功能的边缘化。

2.研究方法选择

“边缘空间”环境受到主观与客观的不同因素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完全涵盖“边缘空间”环境特性综合的评价方法对于研究复杂的空间环境能够较为全面的囊括每一个影响因子。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评价方法,在对于“边缘空间”环境这样复杂的决策性问题的时候,应该将思维进行其数字化、层次化,发掘各个空间要素的内在联系。层次分析法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系统新等优点,所以适用于“边缘空间”环境评价问题的研究。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AHP是对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一种便捷、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层级分析法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分析每个影响因子的从属关系,构建指标体系层级结构,将每一层次因子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因子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本次研究通过问卷形式,邀请北京市老城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施工方面的专家和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的使用者、管理者等各个环节的人来共同评价。

3.“边缘空间”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3.1评价体系原则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改造评价体系。前期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相关文献的整理以及专家咨询,将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评价体系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体系的最高层级为目标层,表示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该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是老城区公共空间环境,所以评价应该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城市居民处于空间环境中的行为活动,本章从“边缘空间”的空间特点与城市居民行为活动受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出发,探讨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评价体系中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选取。

3.2评价指标初选

公共空间是为人类的公共活动提供所必须的空间,“边缘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需要承担公共空间的本身所拥有的责任,而不是作为空闲空间给北京老城区带来负面影响。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型》中提出在城市系统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环境子集,这些子集包含了人的行为活动,所以人的行为方式是评价空间环境的关键因素。拉普卡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中研究环境因素时引用了霍尔提出的环境因素的分类,将环境区分为:固定特征、半固定特征和非固定特征三种。对于空间环境的品质评价除了物理条件的影响,人的主观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作为空间使用的者,任何空间环境的影响因子都可以通过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来反映对空间的影响力。将老城区居民对空间的感受分为四大类:空间的舒适性、空间的安全性、空间的可用性、以及空间的活跃性。老城区居民对老城区公共空间的需求呈树状发展(如图3-1所示)。公共空间的存在首先从功能上讲,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园、广场,其传统的功能就是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运动等公共活动提供一个所需的空间与配套设备。环境方面此类公共空间需要提供绿植,设施方面需要提供休憩的座椅,以及舒适的空间尺度等等从而满足城市居民来此类空间的心理需求。

“边缘空间”环境改造需要共同适应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和空间环境的性质要求。当空间位于密集的交通空间处,如背街小巷,其视线的通透与人行车行的通过达到要求,同时达到空间环境性质可用性的要求;可承担交通疏解功能。居住区旁的空闲空间绿化与水体的植入,色彩与光照的改变,可改变人处于空间内的感受,同时达到空间环境舒适性与活跃性的要求;城市居民需要城市公共空间用于休憩停留或者公共的交流,需要空间中的配套设施,同时达到空间环境性质安全性的要求。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建设对空间的需求分析,从中提取影响“边缘空间”环境指标,见表1-1。

表 3-5 提取指标汇总

3.2评价体系一致性检测

评价体系构建完成后,通过对大众的问卷调研,获取每个影响因子在矩阵中的重要性数据,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和总排序权向量并分别检测其一致性。

对每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计算总排序权向量时,计算最下层对最上层总排序的权向量,利用总排序一致性比率进行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之后,即评价体系的各层级指标的构建合理,可按照总排序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

4.结语

北京城市发展的速度在经历过高速的量的发展之后,逐渐放慢速度重新考虑城市发展中质的提升。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它表达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边缘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为城市带来了负面的社会问题、城市土地用率降低。所以对“边缘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构建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评价体系,系统的为“边缘空间”更新与改造提供策略与方法,更为切实的关注到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合理的利用“边缘空间”,达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消除城市中的消极空间”这些城市发展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行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成都浣花溪公园可防卫空间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2]许小栋,勾静姝.居住区边缘空间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9(03):35-37.

[3]武前波,徐伟.新时期传统小城镇向特色小镇转型的理论逻辑[J].经济地理,2018,38(02):82-89.

[4]黄桑桑.“城市畸零空间”设计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7.

论文作者:王议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31

标签:;  ;  ;  ;  ;  ;  ;  ;  

北京老城区“边缘空间”环境评价体系构建论文_王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