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研究_政治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心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心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阶段的国民心态进行科学调查及实证分析,为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提供了基础性资料。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社会风气、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并未影响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改革的评价,显示出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理性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人们对法制状况不满的同时自己的法制观念有所减弱,人们对以“钱”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走向不满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却在向“物质利益”倾斜。这种状况若长此下去将是纠正社会风气、树立良好风尚的阻力。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民心的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定期以科学方式对社会心态尤其是物价等极易迅速导致社会动荡方面的心态进行测量与分析,对于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稳定具有突出的意义。

一、引言

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为世界所瞩目。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决定,掀起了“第二次改革高潮”。这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使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人们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期望都会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而面临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撞击。调查和研究人们的社会心态及其变化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在于全面把握当前的社会形势。在科学的前提下,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是任何一项决策可行性的基础。在加大改革力度的新阶段,每一个改革方案在出台前与实施过程中均应及时了解人们的反映,尤其是涉及到人们生活利益的方面,必须考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因势利导以维护深化改革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二在于研究社会的发展。描述社会发展的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主要是国民心态)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因而及时调查人们的心态是不可忽视的。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并未完全确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若不同时记录下客观事实和主观反映,一旦时过境迁,客观事物会有记载,而当时的主观反映就只能靠当事人的回忆或后人的推论了,这种个人回忆或他人推论与科学的调查不可相提并论。因此,对转型阶段人们心态的科学调查将为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提供极有价值的基础性资料。

我们于1993年3月、8月、12月在北京市城近郊区进行了三次调查,以研究当前民众的社会心态及其变化。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1993年3月和8月的两次调查主要针对深化改革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总体状况和一般社会问题了解市民的态度。1993年12月的调查则是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有关专家研讨确定的问卷内容,包括对改革大环境总的认知,对政治、经济、法律、分配、职业等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的生活领域的态度,当前形势下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二)样本 推断总体为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18岁以上人口。

1993年3月与8月的调查均采取入户与街头人数各半的方式。12月的调查全部以入户方式进行。街头调查是按地理位置及人口密集程度的不同,选取四个调查点,只对北京市民发放问卷。入户调查则利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根据最新人口资料建立的北京城近郊区入户调查网进行。3月与8月调查发放问卷均为800份(其中入户的400份在12个居委会进行)。3月调查有效问卷702份,8月调查有效问卷654份。12月调查样本是25个居委会中的1000人,有效问卷900份。三次调查的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以下两表为横排并列的一张表,由于篇幅所限排为上下表)

表1 样本构成 (%)

性别

职业时间

工人

商业服务

机关

企业管理

专业技术 离退休 其它

业职工

干部

人员

人员

人员1993.3 49.4 50.6

12.1

13.8

23.1

7.8

15.7

11.4

16.11993.8 47.9 52.1

6.7

12.6

20.6

9.0

19.9

15.6

15.51993.12 51.9 48.1

22.1

9.6

15.6

7.5

13.9

18.5 12.7

表1 (%)

三、结果分析

(一)对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认知

(1)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对政治、经济大形势保持较高满意度

十几年的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对改革总的评价一直是肯定的。对于市场经济,尽管理论界曾有姓“资”姓“社”的争论,但广大民众的认识是能很快与中央一致的。在中共十四大召开不久的一次调查中有83.1%的北京市民认为完全可以用市场经济方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1993年3月、8月、12月三次调查中,市民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一直保持较高的满意度。(见表2)(以下两表为横排并列的一张表,由于篇幅所限排为上下表)

表2 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满意度

您对目前国家的政治状况是否满意(%)调查时间

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知道1993年3月

13.0

60.3

19.7

2.7

3.81993年8月

8.3

54.3

22.9

6.1

8.41993年12月

24.8

60.2

9.2

1.8

4.0

表2

您对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否满意(%)调查时间

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知道1993年3月

7.8

55.1

28.3

3.4

5.31993年8月

4.6

41.4

36.7

10.6

6.71993年12月

15.7

54.3

23.2

3.0

3.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93年北京市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满意度较高,但其中经历了由小幅降低再到大幅上升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一种假设是个人自我认知的生活水平影响其社会态度的变化,尤其在经济方面。但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未分析出这种倾向。(见表3)

表3 与同龄人相比,您目前的生活水平如何

(%)调查时间

较高

一般

较低

不知道1993年3月

4.7

56.8

36.5

2.01993年8月

7.2

59.1

30.5

3.21993年12月

5.1

60.7

32.2

2.0

从表3可以看到,三次调查个人自我认知的生活水平并无较大变化,其中8月比3月还略有提高。即在8月对政治、经济形势满意度略有下降的同时,对个人生活水平的评价却略有提高;而12月对政治经济形势满意度较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对个人生活水平的评价基本未变。

那么到底什么因素能解释人们满意度的变化呢?恐怕与国家在一年中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变化走势有关。199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一度吃紧,其中金融混乱、通货膨胀现象较为明显,这使人们对改革的信心有些动摇。在回答“今后几年国家前景如何”的问题时,3月份对今后几年国家前景表示乐观的为74.7%,而到了8月份则降到了51.8%。宏观调控和11月份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秩序,恢复了人们对政治、经济形势的信心,从而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满意度。

调查结果还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的被调查者满意程度及其改变是有所不同的。将回答“不知道”的人除去,重新计算其余四项的有效百分比,然后把有效的“很满意”和“基本满意”合并,分别考察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满意”的百分比。(见表4)

表4 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满意”状况

(%)

对政治状况满意

对经济状况满意

1993.3

1993.8

1993.12

1993.3

1993.8

1993.12初中及初中以下

77

77

91

70

62

74高中

80

73

87

68

53

70大专及大专以上

73

58

77

61

37

66工人

68

76

86

56

54

70商业服务业

79

64

93

62

44

73企业管理干部

71

67

80

67

48

69机关事业单位干部

78

72

85

73

44

74专业技术人员

76

66

73

59

48

56

从表4的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到:A.对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在两次调查中都存在文化差异和职业差异。从三次调查结果的平均而言,对政治、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即文化程度高的比文化低的人其满意度相对低些。而专业技术人员在各类职业中满意度相对低些。B.8月份调查中满意度的下降与12月份满意度提高有一定的规律性,即8月份下降幅度大的12月份上升的幅度也大。例如“大专”文化者对经济的满意度8月比3月下降24个百分点,是不同文化的被调查者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而12月调查时这部分人满意度上升29个百分点,又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在不同职业的比较中也是这种情况,8月份满意度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降29个百分点),而12月份上升幅度最大的也是这部分人(上升30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12月份满意度大幅度上升,整体水平高于3月份,而文化差异、职业差异仍与3月份相似。

(2)对社会风气表现出强烈不满与对政治、经济状况的较高满意度相比,人们对社会风气很不满意。1993年12月调查中对当前社会风气“很满意”的占2.0%、“基本满意”的占11.7%、“不太满意”的有40.4%、“很不满意”的有44.6%、“不知道”的有1.2%,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表示不满意。为了便于比较,仍将“不知道”的人除去,计算“满意”与“不满意”的有效百分比并与1991年3月及1992年3月的调查相比较:

表5 对社会风气“满意”状况

满意

不满意1991年3月

16.6

83.41992年3月

22.2

77.81991年12月

13.8

86.2

显然,人们对社会风气的评价一直是负面的。那么在人们的眼里,当前这种令人不满意的社会风气是什么样呢?下面的结果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概括。(见表6)

表6 市民对社会中不同人的评价(1993年12月调查)

您认为现在的社会对什么人有利(%)

非常有利

比较有利

不太有利

很不利

不知道有钱的人

72.2

25.7

0.3

0.2

1.5有权的人

77.3

20.6

0.3

0.1

1.6有关系有门路的人 57.8

36.6

3.2

0.3

1.5有知识的人

14.7

54.9

24.3

3.4

2.7有苦干精神的人

5.4

29.8

39.6

19.0

6.0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5.3

20.8

40.8

23.0

10.1

绝大多数人认为当前的社会对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有关系有门路的人有利,而只凭苦干、有道德、有理想是吃不开的。人们普遍感到道德理想、精神力量越来越不起作用了。对于这个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大声疾呼了,党和政府也一直在通过各种媒介加强舆论引导、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但至今仍未有大的起色,其原因恐怕与经济秩序的不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薄弱以及腐败等突出的社会问题多年未得到真正的解决有关。

表7 北京市民对社会问题的评价(1993年12月)社会问题

最不满和忧虑的

最需要政府解决的

百分数

排序

百分数

排序物价

50.7

2

22.8

4腐败

55.9

1

52.4

1分配不公

13.0

6

10.0

11消费品质量

24.0

4

17.6

6道德

20.7

5

12.0

10人口

7.9

11

7.0

13环境污染

12.6

9

13.6

8社会治安

26.3

3

39.2

2交通

4.6

16

9.2

12教育

14.7

7

31.6

3住房

13.6

8

15.3

7乱收费

11.1

10

12.7

9不健康出版物 5.1

13

7.0

13经济犯罪

7.3

12

22.3

5赌博

4.8

15

3.8

16失业

4.3

17

4.8

15崇洋媚外

4.9

14

3.1

17

(3)对腐败现象的不满在诸多具体社会问题中反映得最为强烈。

“腐败”是改革中一直未能解决好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在1993年12月调查中它仍居人们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首。

调查要求填答者在所列的17种社会问题中选出自己最不满意的三项和最迫切要求政府下力气解决的三项。结果如表7所示:腐败问题、物价问题的不满意远高于其他各项。而迫切需要政府解决的第一位问题仍是腐败问题,物价问题却退居第四位。在80年代以来的许多调查结果中,物价、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被认为是人们最不满或最耽忧的并且是最迫切希望政府解决的三大社会问题。进入1993年,这些问题仍然令人强烈不满,但前两个问题均未进入迫切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中的前三位,只有腐败问题仍居首位。(见表8)

表8 最迫切需要政府下力气抓的社会问题是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1993年3月的调查

腐败问题

消费品质量

教育问题1993年8月的调查

腐败问题

社会治安

教育问题1993年12月的调查 腐败问题

社会治安

教育问题

在问及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时,市民对此的回答较为分散,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现象能独当“腐败”的恶名(见表9)。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中纪委在1993年上半年的一份报告的结论。该报告认为:目前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已趋于多样化。

表9 市民对腐败现象的认识(1993年12月)

您认为“腐败”的主要表现是

体制不健全 干部腐

权钱

行业不

执法人员

干部有

化堕落

交易

正之风

受贿索贿

“特权”百分数

25.4

23.7

25.3

6.3

7.4

11.9

表7与表8的结果还有两点值得重视。其一,社会治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 主要问题,人们将这个问题与腐败问题作为要求政府大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对法治的强烈希望。说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安定的环境是改革成功的基本条件。其二,市民对当前教育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心。1993年3月、8月、12月三次调查结果市民都将教育问题列为目前政府应下大力气抓的第三位大事(见表8)。1993年12月调查中要求人们对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法制建设、教育、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排序时,教育被认为是第一重要的。当年邓小平重新主持中央工作时,曾经振臂高呼的就是振兴教育并表示愿为教育事业当“后勤”。但教育的现状并未实现他老人家的希望。全国不少地方只重经济不抓教育,其结果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据1993年新华社《瞭望》周刊第42期报道,至1993年5月底止,全国拖欠教师工资数额达14亿多元,除北京、宁夏、西藏以外几乎涉及到各个省区,令国人汗颜。因此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人们对解决教育问题的强烈期望应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总之,从以上表2-9的调查数据可以将人们对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的总体态度概括为:第一,对改革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总状况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对社会风气表现出强烈不满,对影响社会风气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寄予极大期望;第二,人们对社会风气的不满情绪并未降低对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总体满意度,显示出人们在对于改革大形势判断时理性水平的提高;第三,人们强烈希望政府加强法治、重视教育,199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民已充分认识到这两条是改变社会风气、振兴国家之根本。

(二)主要生活领域中的态度

(1)政治生活态度

1993年12月的调查从政治关心、政治信任感及政治功效感三个方面对市民的政治态度进行了考察。

表10 对各类信息的关心(1993年12月)

您对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中哪一类信息最关心(限选一项)种类

目前(%)

三年前(%)反映社会问题方面

28.3

14.8政治方面

26.4

40.7经济方面

17.6

19.0文化体育方面

12.2

14.5生活服务方面

15.4

10.9

可以看到,对政治方面关心的人数比例与三年前相比有相当幅度的下降;而对社会问题方面的关心却有较大提高。

调查中还问道:“对当前北京市正在进行的各区县人大代表选举是否关心”。结果,表示“不关心”的有52.4%。当问及对参加投票的态度时,49%的人持“应付一下”或“不想浪费时间”的态度。

除了对政治关心程度不高以外,其政治功效感也不算高。(见表11)

表11 市民的政治功效感(1993年12月)(%)

在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及政治功效感相对不高的同时,对政府表示了较大程度的理解和信任。有71.6%的市民认为“现在国家有许多困难,应当谅解政府工作中的某些失误”,而在1991年11月的调查中,表示谅解的市民为42.9%。在1993年12月调查中,87.8%的市民对中央政府表示信任,86.4%的市民对北京市政府表示信任。

这种对政治较低的关心与功效感和对政治较高的信任、对目前政治状况较高的满意(见表2)并存的心态,一方面表明政府在人们心中具有权威,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政治参与意向还不够强烈,即人们的政治心理还不够成熟。

(2)法律生活态度

表12

市民对法律的态度(1993年12月)(%)

从表12中“当前基本上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回答结果看,“同意”者不足半数(45.1%),而“不同意”者竟有50.9%。反映出人们对当前的法制建设有较大的不满,在前面表6中,相当多的人认为当前有权的人、有钱的人、有关系门路的人吃得开,从另一侧面也可以认为是人们对当前法律状况的一种评价。

然而,在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表示不满的同时,自己的法制观念也不由自主地深受影响:法律是严肃的、权威的,但却有40.7%的人认为“如果法律订得不公就不必遵守它”;法律是严明的、非情绪性的,而竟有43.9%的人认为对执法犯法的人可以不论其情节一律处以最高刑期。

(3)经济生活态度

如前所述,人们对当前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满意度较高,大多数人(73.5%)认为个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是在经济生活中的总体态度,而对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如物价、分配等并不能说是满意的。

首先,就物价问题而言,从表7中可以看到物价问题仍是最令市民不满的问题之一,但在最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中,物价问题排在教育问题之后。事实上市民对目前物价上涨的感觉是十分强烈的,从调查发现,有90.8%的市民感到目前的物价比上个季度有所上涨,其中53.5%的人感到上涨幅度较大。尽管如此,人们并未因此而对国家经济状况不满,而且大多数市民喜欢这样一种生活环境:“物价上涨,工资提高,存在创收机会,生活水平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下降,关键靠自己”,持此观点的人占65.3%。而对“物价稳定,工资不变,没有创收机会,生活水平不提高也不下降”的生活环境表示喜欢的只有34.7%。由此可见,市民对物价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当然应当指出,这种承受能力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这条件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并没有因为涨价而感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因而这限度也就是指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物品价格上涨应有限度。

物价是市场的灵魂,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敏感问题。物价的波动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在推进这项改革时既要看到社会心理承受力有所提高,也应注意到它很可能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决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目前它还是与腐败问题并列的两个令人不满的社会问题之一。

其次,就分配不公而言,表7所列的分配不公问题在人们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中居第六位,在最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中列第十一位,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主要问题。从对分配不公的理解上看,认为“以权谋私获高收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倒挂”和“收入差距拉大”的人数比例相对高些,分别为27.7%、20.5%和22.3%,其他的理解是:“机会不均等”9.7%、“非法经营牟取暴利”13.5%、“ 平均主义严重”6.3%。

将分配不公理解为“收入差距拉大”要从两方面看:如果它与“以权谋私获高收入”及“非法经营牟取暴利”相联系,则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它与“平均主义严重”相比是22.3%比6.3%,这就有些问题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是要进一步克服平均主义,以机会均等按劳分配的原则合理拉大收入差距,而人们目前这种理解将使分配制度的改革遇到困难。

(三)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事物、现象的内部准则,是态度体系中稳定的核心成份。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主流的价值体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体制的变革导致价值观的变迁,而价值观的变化反过来又通过态度、意见、行为方式对社会转型有一定影响,有时还能预示某种社会新时期的到来。近年美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研究表明,价值观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周期有关,由美国近期功利主义抬头的倾向还可以预测一种新的经济高涨期即将到来。因此研究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参照国内外价值观研究的有关资料,我们列出12个价值变量,要求被调查者评价它们对自己的重要性。

表13 12种价值变量的重要性(1993年12月)(%)

非常重要

较重要

不太重要

很不重要

不知道生活富裕

50.1

40.8

8.2

0.2

0.7找到挣钱多的工作

38.6

37.6

20.6

2.2

1.5事业成功

52.7

31.4

11.4

1.8

2.8婚姻与家庭生活幸福 71.0

25.4

2.1

0.8

0.7舒适安乐

31.3

42.9

22.1

2.6

1.1努力进取

45.1

41.5

10.7

1.1

17实现自己生活目标

46.7

39.1

10.6

1.4

2.3为社会尽责

29.9

51.2

15.3

1.3

2.4国家前途

69.4

23.8

4.5

1.2

1.2帮助他人

27.5

55.4

13.0

1.8

2.3宣传正义与公德

44.6

41.6

10.4

1.2

2.2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49.5

39.2

8.3

0.9

2.1

为了进一步定量分析,我们将“非常重要”定为4分,“较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很不重要”1份。计算每个人在每个价值变量上的分数,然后进行因素分析并作正交转轴,结果见表14。

表14

12个价值变项的因素分析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价值变项

社会公益

成就与自我实现

生活富足宣传正义与公德

.79757国家前途

.71697帮助他人

.67810为社会尽责

.67402事业成功

.79623努力进取

.77211实现自己生活目标

.61934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35459

.47836生活富裕

.84357找到挣钱多的工作

.77911舒适安乐

.65931婚姻与家庭生活幸福

.34260

.49390

第一因素上负荷量较大的变量是宣传正义与公德、国家前途、帮助他人、为社会尽责,命名为“社会公益”因素。

第二因素上负荷量较大的变量是事业成功,努力进取、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命名为“成就与自我实现”因素。

第三因素上负荷量较大的变量是生活富裕、找到挣钱多的工作、舒适安乐、婚姻与家庭幸福,命名为“生活富足”因素。

由因素分析结果可知,人们的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三种成分:社会公益、成就与自我实现、生活富足。据此形成一个价值取向量表,每个量表由四个项目组成,最高分数16分,最低分数4分。计算结果表明,被调查者总体在三个量表上的平均分分别为:社会公益取向13.22,成就与自我实现取向13.55,生活富足13.28,三者无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结果,不同特征的群体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从性别差异上看,男性的成就与自我实现价值取向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比男性更看重社会公益和生活富足。

从年龄特点上看,大致的趋势是:年龄越大社会公益价值取向越高;年轻人则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成就与自我实现动机和对生活富足的渴望。

在文化程度方面,相对来讲,文化程度越低,越看重社会公益与生活富足;文化程度越高,成就与自我实现取向越高。

从职业特征上看,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公益价值取向最高,个体劳动者最低;工人、商业服务业职工最注重生活富足;企业(含公司)干部的成就与自我实现取向最高。

不同个人特征在价值体系上的差异,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造成的。通常来讲,在变革的社会里,高文化、低年龄群体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因此可以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走向是:成就与自我实现、生活富足价值取向稍强于社会公益价值取向。

价值的这种取向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在调查中,65.3%的人喜欢“生活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人奋斗”的生活,58.8%的人愿意选择“月薪1000元以上但不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52.3%的人主张工作不顺心就应当尽快调走。因而在分析人们的态度与意见时,不可忽略其价值观的作用。前面分析表6中现在的社会对哪种人有利的数据结果时虽与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个结果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不良的社会风气,但如果再和人们当前的价值观相联系是不是也可以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价值观对人们判断事物的影响呢?另外,在调查中有85%的人认为“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助人为乐的关系越来越淡了”,75.8%的人认为“现在干什么都得讲钱”。这些既表现了人们内心的不满意,同时又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大趋势的某种反映。

四、结论

(一)1993年北京市民社会心态可以描述为:

——对政府高度信任,对国家政治、经济总体状况及个人生活水平继续保持较高满意度;

——对社会风气表示强烈不满,对诸多社会问题中的腐败、物价表示最大的不满;

——强烈希望政府解决法治与教育问题;

——对政治的关心让位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法律的公正性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

——对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情绪有所缓解,对分配不公的理解主要是“以权谋私获取高收入”、“脑体倒挂”、“收入差距拉大”;

——社会价值走向是成就和物质追求超过社会公益。

(二)如何看待当前市民的社会心态

——人们对社会风气、腐败现象的不满并未影响对政府的信任和对国家改革形势的评价,这说明政府在人们心目中是有权威的、值得信赖的,同时也表明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理性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与几年前相比,人们对物价上涨和分配不公的心理承受力有所增强。当然,这是以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并未明显下降为前提的。

——人们对法制状况不满的同时自己的法制观念也较弱;人们对以“钱”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走向不满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也在不由自主地向“物质生活”维度倾斜。这种状况如果发展下去将导致人们不满社会不正之风而又屈服于甚至追随社会不正之风的恶性循环,对于纠正社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将是阻力。

——严惩腐败、加强法制、重视教育、提高社会的道德与公德水平是保障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三)应继续重视和加强社会心态的科学监测

江泽民在1994年元旦的讲话中指出:“1994年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在新的一年,我们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精心组织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工作”。朱镕基称1994年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在这关键性的新的一年,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是首要问题。

改革是方向,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不改革就不能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将是空谈。而民心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定期以科学方式对社会心态尤其是物价等极易迅速导致社会动荡方面的心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于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本课题为北京市社科“八五”规划项目。课题组成员包括:黄迅、范雷、李炜、邢刚、王孜弘、袁晓京、孟庆玲。

标签:;  ;  ;  ;  ;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