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初中学段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绝大部分深受父母的宠爱。由于缺乏独立能力的训练和挫折的磨砺,致使部分学生德育观念薄弱,表现在对自己要求松懈,对别人挑剔苛求,对集体缺乏荣誉感,甚至对社会、国家缺少热情等等。
如何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重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德育教育,强化德育活动。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要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列宁曾告诉我们:没有科学文化是不可能懂共产主义的。因此,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各科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按思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特点,积极挖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德育内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要把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中。
初中学生具有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特点,正处在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时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从六岁到十五岁,学校经验至关重要,而且是决定性的,将深刻地影响到青春期乃至以后。因此,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克服呆板说教的弊端,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力求教育活动的阶段性、趣味性、创造性。
(1)教育活动阶段性。
在德育工作中,应采取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多层次教育方法。低年级阶段可以进行“听革命故事”、“说爱国英雄名字”、“读健康有益的好书”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热爱祖国;中年级段,通过“唱革命歌曲”、参加“祖国万岁知识竞赛”、帮助父母干家务事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动脑,将爱心献给祖国,将孝心献给父母;高年级,侧重以做好事、争当小雷锋、写优秀体会文章、交好朋友等内容的实践操作。通过以上途径,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教育活动趣味性。
要努力创设欢乐和谐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接受教育,抓住契机,开展有趣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每年的“五一”、“六一”、“七一”、“八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分别开展诸如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观当地的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主题征文、手抄报评比、诗歌朗诵会、大合唱、拔河比赛等形式多样、不同主题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教育。
(3)教育活动创造性。
为了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应使德育活动富有创造性。在培养学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微机等特长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要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开展富有现代化气息和创造意义的活动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要把德育工作作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重视集体的影响作用。
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集体的影响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集体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严谨守纪、乐于助人的品质。融合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风、和谐的班风是学生品质形成的前提,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教育设施是学生品质形成的保证,务必重视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品质行为,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激励和教育后进学生。
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
陶行知指出:“不动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便会自然地动用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需要。”这充分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从小就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自立、自主、自信的奋斗精神。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无疑也是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最高德育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性公益活动,如“送温暖小组”、“我做小交警”、“义务志愿者”等活动。通过这类活动,能培养其浓厚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并初步培养社会服务能力。
三、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要通过约谈、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家教讲座、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家教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上好“五堂课”:
1.鼓励孩子搞好家庭卫生,整理家务。
2.鼓励孩子清洗自己的衣物。
3.引导孩子学会厨房做饭。
4.教孩子当家理财。
5.教孩子学会人际交往。
国家昌盛以科技为本,科技以人才为本,而育人以德为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四有”人才。
论文作者:罗昌恒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德育论文; 教育活动论文; 集体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