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工业十年改革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防工业论文,俄罗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曾经支撑起几代俄罗斯人帝国理想的真正基础是其国防工业。冷战时期它曾是 苏联领导人拨动国际政治局势的有力杠杆。在科技水平为国际主要竞争实力和高技术军事革 命迅猛发展的今天,俄罗斯国防工业能否通过转制获得新生,为俄罗斯成为未来世界一极的 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是俄罗斯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发展课题。正如我国学者冯 绍雷教授所指出的:“俄罗斯的军事工业是其维持国力和国际战略格局影响力无可替代的重 要 方面,所以,其军事工业的振兴与发展仍是一个体制变迁和对外政策互动关系中的非常关键 的问题”(注: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 月版,第276页。)。从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成为这笔遗产的继承国,俄罗斯国防工业 历经数次改革的“大手术”,至今已经10年,其现状与前途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拟对这一艰难的改革进程作一下简要的回顾与展望。
一 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改革的历程
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实体是俄联邦国防工业综合体,简称ОПК(1996年以前称军事工业综合 体 ,简称ВПК)。1991年俄罗斯从苏联接手约2000家军工企业,650万从业人员。其庞大的规 模、僵化的机制、老化的设备、落后的水平使其面临着极其繁重的改造任务。俄联邦政府将 其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将国防工业的大部分企业实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并实现部分或全部 转产。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改革从1992年至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4年) ——“雪崩”式军转民阶段,第二阶段(1995~1997年)——地区军转民阶段,第三阶段( 1998年~至今)——国防工业综合体结构重组阶段。
1.“雪崩”式军转民阶段
大幅度缩减军事生产是当时盖达尔政府对俄罗斯经济实行“休克”疗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这也是俄罗斯领导人对冷战结束涌起的浪漫情怀的结果。当时,俄领导人(盖达尔和 切尔诺梅尔金)对军工综合体改革的困难和艰巨性缺乏足够估计,也没有应对挫折的预备方 案。只有空洞的目标和指标,即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工人的数量和利用生产及科技潜力于国内 需求,以最小的代价实施转产,并在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向上取得最大的效益。但19 92年俄整个国防工业基本上处于既无法律可循又无有效管理的混乱状态。仅此一年军事生产 的下降幅度就达到42%
(注:根据:Russian Economic Trends(RECEP),1998,NO.1,P.11.)。1993年3月20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推出了《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 民》的联邦法律,8月,俄联邦安全会议成立了专门机构“国防工业跨部门委员会”,负责 综合解决国防工业改革的重大问题。12月24日,叶利钦发布“关于稳定国防工业企业和组织 的经济状况及保障国家国防订货的措施”总统令。同年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府条例,只可惜 ,这些规定措施都只是停留在纸上,极少落到实处。
1992年年中至1993年年底,俄罗斯强迫719家军工企业实现了转产。这种规模和速度在历史 上是罕见的。西欧国家在财政支持充足的情况下推进军转民的速度每年也不过3%~5%,美国 仅为2%~3%。
据统计资料,1992~1994年军工综合体所属企业购置了3.9万亿卢布的生产设备。仅在1992 年,军工综合体的民用产品份额就占其产品总量的71%。这却并不表明军转民的成功。1991 ~1994年军工综合体的生产量减少60.8%,并且减少的不仅是军事产品,还有民用产品(减少 47.4%)
(注:[俄]维·科托夫:《军事生产军转民的经济问题》,《机械制造业的军转民》1996年第1 期。)。1993年的军品订货量只达到军工综合体生产能力的10%~15%,而1994年的军品生 产规模仅相当于1991年的6%,其中弹药生产下降93%,军用飞机生产下降90%,无线电和电子 行业下降都在90%以上;1992年轰炸机的产量从1988年的700架降至20架,坦克从3500辆降至 675辆,火炮从2000门减至450门,军用直升机仅生产了5架
(注:友谊:《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1992~1994年军工综合体的 生产减员达到150万人,从军事生产领域解雇的人数达到210万人,到1995年由于一些军转民 项目付诸实施,为该领域的失业人员新增65万个就业机会。
导致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多数人认为是国家对军转民计划的财政拨款不足,1993年军转 民企业得到国家计划贷款资金的67%,1994年却只得到计划规定的13%的贷款资金;1994年投 入生产的设备只占计划的38.7%
(注:尤·别列瓦洛夫:《俄罗斯军转民:没有实现的希望》,[俄]《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 。)。但实际上重要原因远不仅限于财政拨款不足的问题。
导致军工综合体“雪崩”式军转民终结的原因有三:其一,“雪崩”式转产对国防工业的 发展潜力的伤害极大,其严重后果直到今天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地,难以消除。这种改革 不但使国家财产遭到重大损失,还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使本来就身处困境的军工企业雪上 加霜,苦不堪言,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而强烈的批评和抵制,一时间罢工、闹事、游行迭 起;其二,国际战略形势正朝着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发展,使俄罗斯初尝弱国处世之艰辛苦 涩,强国意识抬头,要求强军强国防工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三,在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形下 ,又不靠地方联邦主体的支持,仅靠中央行政机关坐井观天、指手画脚对全国57个地区、20 00家企业的重大改革进行指导,反而把事情越搞越糟。政府不得不对国防工业的改革计划作 出调整。
2.地区军转民阶段
1995~1997年国防工业军转民联邦计划规定,对腾出来的生产设备进行现代化改造并转产 ,增添生产设备,组织设计生产系列高技术、有竞争力的民用产品,发展出口潜力,减少国 内市场对进口产品的依赖,计划为军工综合体的失业人员创造40万个就业岗位,生产41万亿 卢布的民用产品和消费品
(注:维·萨洛:《关于1995~1997年国防工业军转民联邦计划的实现进程》,[俄]《机械制 造业的军转民》1996年第3期。)。
第二阶段军转民突出的特点是俄联邦管理和指挥全国国防工业军转民的机构逐渐放弃事必 躬亲的直接干预管理模式,把部分权力向各地方权力机构下放,即将国防企业改革的很多棘 手问题转交给地方政府处理。1996年,俄罗斯国防部规划局、原子能部和宇航局解散了各自 分管军转民的机构。同时俄政府与各联邦主体签订了关于管理国防工业综合体军转民进程方 向的权力划分协议。协议规定在下列问题上俄联邦必须和地方主体采取联合行动:北奥塞梯 、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乌德穆尔特、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奥伦堡州等地区的军转 民问题;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乌德穆尔特等地区的国防综合体企业的分工合作问题;在一 些共和国,如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等实现设计和生产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协作(领导) 问题;在鞑靼斯坦等地区出售武器、弹药军事技术和其他军事装备问题。此外,为了整顿和 有序推进国防企业私有化进程,1996年4月成立了俄联邦军工企业私有化委员会,5月,俄联 邦国防工业委员会改组为国防工业部
(注:俄罗斯国防工业先后由工业部(1991~1992年)、国防工业委员会(1992~1993年)、国 家国防工业委员会(1993~1996年)、国防工业部(1996~1997年)主管,自1997年起至今由经 济部负责。)。
然而,军转民企业的状况仍然在继续恶化,1995年同1994年相比生产下降(包括民品)达到2 2.7%,1997年同1996年相比又下降16%。仅1995年一年在军事生产领域解雇的工人就达到26% 。但在民品生产领域只新增了5万个就业岗位,1995~1996年投入运转的只占计划生产设备 的13%
(注:[俄]国会听证会材料:《关于俄联邦国防工业综合体的现状》,1998年4月;维·科托夫 : 《军事生产军转民的经济问题》,《机械制造业的军转民》1996年第1期;[俄]齐·巴克: 《在结构改革道路上的国防工业的潜力》,《机械制造业的军转民》1997年第1期。)。国防部几乎冻结了陆海军的技术设备装备工作,1994年国防部只购买了7架飞机, 1995年是1架,1996年是零
(注:《罗季奥诺夫谈俄罗斯军队改革及存在的问题》,俄通社—塔斯社1997年1月16日俄文电 。)。
据俄罗斯经济部的代表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财政拨款不足。1995年国防工业综合体得到预 算计划补贴金的86.4%,军转民目标贷款的22.5%,科研和试验设计计划资金的77.8%
(注:[俄]维·萨洛:《关于1995~1997年国防工业军转民联邦计划的实现进程》,《机械制 造业的军转民》1996年第3期。)。由 于预算资金极其有限和拨付不及时,所有这些资金都用作对159个“优先”军转民计划的财 政拨款。1996年从预算支出的补贴占计划的52.8%,1997年占到86.3%;1996年对科研和试验 设计工作拨款只相当于预算规模的47.7%。对军转民的财政拨款状况没有变化:1996年给军 转民项目的拨款资金只有预算规定的11%,1997年这个数字提高到15.5%
(注:[俄]国会听证会材料:《关于俄联邦国防工业综合体的现状》,1998年4月。
)。军转民的结果给 人的总体印象是:仅在1992~1996年期间军事生产就几乎缩减到原来的1/6,军工综合体的 产 品生产总量减少到原来的1/7(即民品产量比军品减产还要严重),据各种评估结论,从军事 生产领域裁减的人数在200万~350万之间
(注:[俄]尤·别列瓦洛夫:《俄罗斯军转民:没有实现的希望》,[俄]《经济问题》1999年 第7期。)。
3.国防工业综合体重组阶段
到1997年年中,国防工业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国家明显无力以此前的规模对国家国防订 货及军转民项目拨款。尽管批准了1996~2005年彻底更新军队武器和军事技术的国家军备计 划,近10年来国防综合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的状况不断加重,在不可能支撑所有国 防生产的情况下,保护现存实力,同时提高国防企业的效益成了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国防综合 体发展和军转民构想的指导思想。
1997年年末俄罗斯经济部草拟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国防工业改革方案,即《1998~2000年重 组国防工业法》,1998年3月20日杜马通过,4月13日俄联邦总统签署发布。这一文件成为俄 罗斯国防工业新一轮改革的标志,也是国防工业实施6年改革以来第一个大规模的改造计划 。同年2月,为实施该方案俄政府还成立了国防工业组织金融改革委员会。该法案规定,到2 000年以前,将1700家国防企业减至670家,以形成国防工业潜力的“核心”——有效益、有 竞 争力与有稳固财力的核心。实施该方案所需经费大约255亿卢布(按1998年价格计算),其中 半数由联邦预算拨款
(注:[俄]尤·乌林松(俄前经济部长):《命令已下达:国防工业用自己的双脚回家——论国 防工业重组和军转民》,《俄罗斯报》1997年12月30日。)。1998~2000年国防工业重组和军转民的联邦专项计划中还规定:在 国防企业和组织实现纵向和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对国防工业的潜力实现集中;对通过竞争分 配执行国家国防订货的企业实施优化组成;在合适的地方把技术生产从连锁工厂转向大科研 所和设计局主管下的试验性生产;把腾出来的生产设备转产生产适销对路的民用产品;给从 军工生产领域精简下来的人员提供社会保险;对城市大型企业和非公开的区域行政组织推行 有针对性的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市场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吸引预算外投资;利用两用技术加 深联合生产,形成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多样化经营工业基地,将来能从技术上保障陆 、海军更换装备及国防工业企业和组织的稳定发展。
1998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更加重了多年来的预算紧张问题,使国防工业的重组计划无法贯 彻实施。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危机对俄罗斯国防工业造成的影响是几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 刺激了出口增加;对国防综合体民用产品增加创造了条件;但减少了国家对国防工业负债的 实际价值。
金融危机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分管经济和工业政策的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对国防 工业十分关注。1998年10月,俄成立了由马斯柳科夫领导的对外军事和技术合作委员会,负 责管理指导军火出口的工作。
1998年对国防工业实现投资约30%,有19个地区(占总数1/3)的国防企业基本上没有得到投 资
(注:尤·西马根:《俄罗斯各地区军工企业的社会经济现状》,[俄]《经济问题》1999年第3 期。)。截止1998年1月1日国防企业欠下的社会保障债务达到63亿卢布;1997年国家对武器和 军事技术订货实际拨款只有19%,给科研设计和试验工作拨款14%,1998年企业完成国家订货 任务3%~4%
(注:维·拉萨金:《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境况》,[俄]《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
1991~1999年俄罗斯国防工业产量统计表:
指数:1991=100(不变价格)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军用品 100
49.5 32.5 19.9 16.6 12.8 8.8
9.233
民用品 100
99.6 85.6 52.6 41.3 29.1
———
总计
100
80.4 64.6 39.2 31.2 22.7 19.0 18.5—
资料来源:引自《SIPRI年鉴1999·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5月 版。
二 俄罗斯国防工业的现状
规模和成分 在走过了10年的改革里程后,现在的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形式上依然还有1 700家企业,约有900家科研所和设计局。其中有几十家大型的龙头企业,它们是合作生产链 条上的“老大”,有的连接了几百家工厂。国家单一制企业和国家100%控股公司约占40%, 国家以多少不等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有30%,国家没有参股的全私有制股份企业有30%
(注:《俄联邦工业和科技部副部长列·萨夫罗诺夫访谈录》,[俄]《时代莫斯科新闻》2001 年3月22日。)。伦敦 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1999~2000年军事力量对比》报告认为,俄罗斯国防工业占其全部 工业能力的大约1/5,从业人员约200万。但是防务预算的不断减少使国防企业中的2/3实际 已经破产,1998年只有670家企业收到了国防订单,1999~2000年收到国防订单的企业减少 到500家。1999年俄国防工业综合体生产量平均为1990年的22%,军事产品仅为1990年的14% ~14.5%,民用产品为那时的20%~21%
(注:维·拉萨金:《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境况》,[俄]《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到今年整个国防工业企业得到的订货还不足其生 产能力的20%
(注:谢·布吉洛夫:《国防综合体开始甩掉包袱》,[俄]《时代莫斯科新闻》2000年4月3日 。)。
科研和国防订货拨款 1992年2月,俄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说,国家预算中的发展基金将主要用于振兴国防工业,政府将投资20 亿卢布用于扶持高科技产品出口,28亿卢布用于军转民,24亿卢布用于航天工业,21亿卢 布用于发展核工业,19亿卢布用于发展造船业。1999年国家还将从国税中拿出32亿卢布用于 军队采购武器装备和国防科研
(注:《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在莫斯科国防工业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俄塔社1999年2月24 日。)。俄主管国防工业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对外界说,2000年国 防订货比1999年增加了50%,用于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的资金比去年增加80%。保持俄罗斯核 遏制力仍然是重点,但增大对常规武器装备研制的投入是近几年未有的
(注:《俄通过2000年国防订货计划》,俄通社—塔斯社2000年1月27日。)。克列巴诺夫在今 年3月宣布,2001年国家国防订货开支增加了135%,今年的国防订货是根据未来10年武器装 备计划提出来的,主要包括开发研制第五代航空、坦克、军舰和防空技术
(注:[俄]叶·拉什基娜:《政府想起了国防企业》,《时代莫斯科新闻》2001年3月22日。)。
据估算,为了实施2010年的军队装备更换计划,至少需要1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年的军 事预算的80%将用于国防科研和试验工作
(注:[俄]谢·罗戈夫:《2001年的安全系数》,莫斯科2001年1月12日。)。这是不现实的。
债务问题 是多少年来一直困扰俄国防企业的老问题,如今仿佛成了系在国防企业“脖子 ” 上的绳索。今年,俄政府和立法机关终于决定解决这一纷乱缠绕的问题,并通过了《关于消 除联邦国防订货支付和执行机关债务问题》的决议,俄财政部将发行160多亿卢布的非流通 国 家债券,用以抵偿国家所欠国防企业的债务。在一段相当长时间内,政府和立法机关就 消除国防订货债务的机制和债务规模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是解决国 防企业债务问题的一个主要的障碍。国防综合体本身就存在几种不同的计算结果。一些国防 企业认为,国家欠它们约1000亿卢布的债务
(注:[俄]维·拉萨金:《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境况》,[俄]《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
);俄罗斯里加国防企业协助会副会长、杜马和 政府国防事务委员会常务委员阿·舒鲁诺夫在2000年认为这笔债务有680亿~700亿卢布,其 中国防部和其他强力部门欠国防产品和服务单位债务500亿卢布,欠国家国防订货180亿~20 0亿卢布
(注:[俄]阿·舒鲁诺夫:《国防工业综合体企业及其经理不应为不支付预算而苦恼》,2000 年1月17日。);最近国防企业的领导人称这笔债务是600亿卢布,而政府只承认这个数目的1/3 ,有人还记得这笔债务应当是325亿卢布
(注:[俄]叶·拉什基娜:《政府想起了国防企业》,《时代莫斯科新闻》2001年3月22日。)。整个去年一年对国防订货及其价值进行了清查 ,当时俄财政部建议将国防企业提出的整个债务分成两类,一类是经批准纳入预算的国防债 务,另一类是没有经过批准、国防部自行下达给国防企业的订货。但是卡西亚诺夫在去年年 底到阿尔罕格尔斯克视察时宣布,他要求财政部在年底前对国防企业一半的债务进行重新清 查,不管订货是否在预算内执行的。这项工作实际上一直进行到今年3月1日。在2000年年底 获得通过的对2001年预算案修正案规定:国家在3年内偿还对国防企业的负债。但是有人对 这个修正案能否改善国防企业10年来形成的复杂的经济状况表示怀疑,况且,方案的执行还 取决于未来3年国家的整体经济走势。
国防产品出口 俄罗斯官方称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为军事技术合作。它是整个国防工业生 存 和发展活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俄罗斯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对世界发 挥政治经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独立之初,由于国家军事订货锐减,大部分国防企业濒临破 产。俄开始调整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政策和机构。1994年成立了“俄罗斯装备进出口公司” ,专门从事武器出口交易,并且实行总统垂直管理
(注:所谓垂直管理体制:即总统—总统负责武器进出口事务的助手—国家军事技术政策委员 会—中介公司—生产厂家。)。1996年实现销售35亿美元,并且负责 军火销售的驻国外办事处扩展到33个国家和地区
(注:《俄罗斯与外国军事技术合作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俄]《信息分析通报》2000年第4 期。)。由于“俄罗斯武器装备进出口公司”独 断专行,腐败严重,1996~1997年对总统垂直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1996年11月撤 销了军事技术政策委员会,1997年又新成立了两家专营武器装备的进出口公司,即“俄罗斯 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和“俄罗斯技术进出口公司”,并且扩大了一些企业进行对外经营活动 的权利。俄罗斯人认为,这在表面上是提高了经营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打破了独家垄断,促 进了竞争。但实际上,各单位为了更多赢利,在国外市场进行自相残杀的竞争,严重地损害 了国家利益。2000年11月普京总统签署命令在原来“俄罗斯武器和装备进出口公司”和“俄 罗斯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俄罗斯国防产品进出口公司”,恢复了武器出口的 独家经营和总统垂直管理机制。
此外,俄罗斯还采取措施积极拓展海外军火市场。1.巩固传统市场,开辟新市场。近几年 ,俄寻找各种机会加强了同东欧、独联体、中东、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因为在西方严格控制 军备出口的情况下,这些国家武器和军事技术的主要来源是苏联或俄罗斯。现在要么存在军 事 装备的现代化问题,要么是配件不足的问题,为俄罗斯恢复同这些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提供 了前提。现在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已经销售到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执行合同达到3500 个
(注:瓦·阿列克辛:《完善军事技术合作机制要与国防工业改革平行并举》,[俄]《独立军 事评论》2000年第47期。)。2.积极加入世界军备出口控制体系,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国家利益。例如,俄加入 了瓦塞纳尔常规武器出口控制条约和核军备出口条约。3.按国际流行的军火贸易做法,发展 规范的补偿贸易,参与国际军火市场招标投标
(注:《俄罗斯与外国军事技术合作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俄]《信息分析通报》2000年第4 期。)。4.以性能先进的武器、优惠的价格、良好 的售后服务吸引买主,扩大销售。
这些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发展,为俄罗斯国防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赢得 了宝贵的资金和时间,使俄国防工业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军火 出口,俄国防工业可能就生存不到今天。
1993年~2000年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额统计表(百万美元)
年份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金额2500 1700 3100 3500 2500 2300 3500 4300
资料来源:1993~1997年数据源自《SIPRI年鉴1999·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世界知识 出版社2000年5月版;1998~2000年资料源自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1月3日报道:《俄罗斯 武器出口保持世界第三》。
俄罗斯的军备出口结构:空军的武器和装备占近50%,防空军装备占14%,海军装备占13%, 海军装备的比重近年来有所增加
(注:瓦·阿列克辛:《完善军事技术合作机制要与国防工业改革平行并举》,[俄]《独立军 事评论》2000年第47期。)。
随着军火出口体制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俄罗斯军火出口将进入一个平衡增长时期。但其最 终的地位和前途将首先取决于俄罗斯与欧美的国防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竞争力。
俄罗斯在国防工业领域10年的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其原因很复杂,限于篇幅,在此只 列出几条主要的原因:第一,对国防工业改革缺乏总体战略和具体可行的计划指导,即使有 计 划,也只是空洞的纸上谈兵,缺少可操作性;第二,国防工业的改革计划与国家的总体发展 规划和军事学说严重脱节;第三,私有化的军转民规模过大,速度太快。企业没有适应期, 没有准备;第四,国家财政支持严重不足,在没有采取可靠保护性措施的情况下,急剧压缩 国防订货,缩减国防预算;第五,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改革转轨,进口产品对军转 民产品冲击太大,企业动员设备储备过高,纳税太重;第六,投资环境差,军转民项目没有 吸引力;第七,国家扶持管理不力。
三 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的最新动态与前景
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后,对国防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多次视察国防企业,就国防工业的 改革发展多次发表讲话,使俄罗斯国防工业在经历了10年的混乱后第一次真正出现了一些积 极的迹象。俄政府宣布,2001年将是俄国防工业真正实现改革的第一年。
首先,把国防工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军事改革的总体战略目标。《2000~2 001年俄联邦政府社会政策和经济现代化领域的行动计划》规定:2000~2001年国防工业综 合体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军事学说、军事建设计划及装备计划所规定的俄罗斯武装力量及 其他部队对一些系统、装置、武器(包括核武器)及俄制军事技术装备的需求。为完成这一任 务,俄联邦政府计划: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减少国防工业综合体的能源消耗量;建立大型国防 工业技术联合企业;把国家国防订货资金、军事技术合作能力和两用技术利用及生产多样化 结合起来;优先保证军事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的拨款;把国防综合体的科研潜力有效用于民 用经济部门的发展
(注:《2000~2001年俄联邦政府社会政策及经济现代化领域的行动计划》,《俄罗斯报》200 0年8月15日。)。
其次,重新确定了国防工业结构改革方案,并加强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的管理和调节作用, 在保证预算支出和其他配套措施的同时已开始分阶段付诸实施。
最近,俄罗斯政府拿出了国防工业综合体结构改革的新方案。规定,结构改革分两个阶段 实施: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选择一批国防企业组成国防工业、作为国防工业综合体的核心加以 建设;第二阶段是把军事生产进行集中,被选中的企业将向大型公司结构的一体化进程迈进 。这种大型公司将分为3组:第一组为飞机、坦克、直升机、军舰成品供货商,第二组为空 军、陆军和海军武器系统供货商,第三组是动力装置和保障系统(飞机发动、战斗指挥系统 等)
(注:谢·布吉洛夫:《国防企业将剥离出一个核心——俄工业和科技部副部长访谈录》,《 时代莫斯科新闻》2001年3月22日。)。2001年3月底在图拉市召开了一次讨论国防工业进一步改革问题的重要会议。克列巴 诺夫在会上指出,“在资源出现灾难性匮乏的情况下,把本来就微薄的预算资金继续撒给几 十家企业,这种做法既不能保证军队换装新式武器,也不能保证对新一代战斗技术的研究开 发,这种情形不能再重复下去了。”他还透露了最新制定的《2010年前国防工业综合体改组 的长期规划》有关内容,国家计划在1500多家国防企业中只保留1000家左右,并将它们组合 成36家各类部门公司。这些大型的垂直一体化机构将有助于解决一个由私有化进程产生的主 要问题,即一些大型的设计局和工厂由于分别实行股份制,它们之间的技术和生产联系被割 断。现在要统一起来。前不久成立了“苏霍伊”控股公司,把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及共 青城—阿穆尔地区的航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联系又得到了恢复。
这次会议的另一个主要成果是国家领导层的改革设想前所未有地得到联邦主体、企业、国 防产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的一致赞同。从这次会议获悉,国防企业纳税负担过重的问题将得 到 解决。根据明年1月生效的新《利税法》,用于发展和更新生产设备的流动资金将实施免税 。因为大部分国防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都已七成老化
(注:谢·布吉洛夫:《国防综合体开始甩掉包袱》,《时代莫斯科新闻》2001年4月3日。)。所有这些措施都将为国防工业潜力 的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为了加强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影响力,扩大加深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技术联系,恢复 与独联体国家的国防生产合作已经成为这次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首批同乌克兰、白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项目有联合生产安—70、安—140、伊尔—76和防空系统等
(注:谢·布吉洛夫:《国防企业将剥离出一个核心——俄工业和科技部副部长访谈录》,《 时代莫斯科新闻》2001年3月22日。)。 俄罗斯已经把这一途径作为发展与独联体关系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向加以推进。
大多数俄罗斯人都认同,俄罗斯科技创新能力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防工业综合体,因此国 防工业综合体是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改革最重要的基础
(注:谢·明什科夫:《军工综合体的发展方案》,[俄]《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
)。俄政府已有计划,将其国防工业 建设成一个产出高科技成果的核心基地。
俄罗斯国防工业近10年的改革是失误多于成功,教训多于经验。
俄罗斯国防综合体的近况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可以说,俄罗斯国防工业已经度过了最 困难的时期,但并不能说它已经实现根本的好转。因为这些变化受到整个经济状况改善的推 动。而俄罗斯经济远未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其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仍然不可低估。虽然俄罗 斯国防工业的少数单项技术在世界上属领先水平,但整个技术科研状况落后于欧美10年左右 。国内经济实力不允许拿出与美国相当的资源投入国防科研事业,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的问 题相当严重。从上述的数字不难得出结论:俄罗斯国防工业10年的改革,整体上说,无论是 科研还是生产都是停滞和倒退的10年。管理体制的转轨任务依然繁重,再说,从机制转变到 产出效益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这些难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由于俄罗斯武装力 量面临武器装备老化的问题十分严峻,更换装备的任务非常紧迫而且繁重,如果不及时更换 ,俄罗斯在10年后军事大国地位将不能保持。因此俄联邦肯定会尽其所能加大对国防工业的 投入力度,加紧各方面的工作,努力减轻国防企业的负担,创造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争取 按计划实现武装力量的换装任务。这个重大任务决定了俄罗斯国防工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将进 入全面调整的恢复和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