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想成为乡下老鼠想开车--也谈减轻幼儿负担的问题_亲子成长论文

从孩子想成为乡下老鼠想开车--也谈减轻幼儿负担的问题_亲子成长论文

从孩子想当乡下老鼠想开去——也谈幼儿减负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下论文,也谈论文,老鼠论文,幼儿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各界为中小学生减负摇旗呐喊并采取种种措施时,为幼儿减负几乎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有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天天唱唱歌、跳跳舞、画画图画,没有考试和升学率的压力,哪来什么负担?那么,幼儿期的孩子是否真的为拥有童年而幸福、快乐吗?且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一次言语活动中,老师讲完“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故事,孩子们为住城里和乡下各有哪些好处讨论得热火朝天。当老师问到你愿意当城里老鼠还是乡下老鼠时,全班只有3个孩子选择了“城里老鼠”。91.4%的幼儿虽然纷纷说到了城里可以住楼房、有电梯、有的士、有超市、买东西方便,他们却义无返顾地选择当乡下老鼠。这些孩子的理由是,乡下的地方很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乡下空气很好闻,香香的;晚上可以看到很多星星;衣服玩脏了也没关系;可以到河里游泳、捉小鱼,玩很长很长时间……孩子们把内心的渴望和需求投射于乡下老鼠,他们“避城趋乡”的选择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现如今,由于社会、家长和教师的高要求、高期望和高控制,使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越来越大。本应拥有欢笑的孩子,嘴边总挂着“烦死了、没意思”,因此,为幼儿减负已迫在眉睫。

一、幼儿负担来源及现象剖析

(一)日常活动

孩子多、活动面积小是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存在的现状。从早上八点入园到下午四点离园,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不要在教室里跑、不许大声讲话、不准高声地笑、不能拿老师没让玩的玩具……孩子在老师的高控制下造就所谓的常规行为。教师无视幼儿参加活动的强烈愿望,孩子的天性尚且无法体现和满足,谈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评好孩子、发小红花是教师认为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教师是否思考过,过多的权威评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压力?好孩子、小红花、五角星对孩子来说极具诱惑力,为了得到这些,大部分孩子会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说老师不愿听到的话、不做老师不愿看到的事。在幼儿园里精神和行为上的高度控制致使幼儿离园后大肆发泄。这正是幼儿在园、在家表现不一致的诱导因素之一。而那些因表现不好等原因长期得不到奖励的幼儿虽然在心理上仍然向往,但在行为上却往往表现出破罐破摔的现象。

(二)非日常活动

领导入班听课、检查和对幼儿进行阶段评估,其本意在于了解幼儿现有状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落脚在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教师往往为了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将自己的职责转变成压力施加于幼儿。为了形成某一常规或提高幼儿接受评估的能力,教师则放弃或减少其它活动来组织幼儿反复练习。枯燥的行为技能练习和知识的强化记忆减少了相当一部分幼儿正常的活动时间,极易引发幼儿的厌学情绪,给幼儿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六一”节那天,许多幼儿园都会筹备一台精彩的儿童节目迎接各级领导的到来。表面上看来,台上欢歌笑语,台下赞声一片,似乎很有节日气氛。其实,这一台节目是教师和孩子们用了多少个正常教学活动时间、游戏时间、休息时间排练出来的。当领导们在匆匆祝贺完、希望完,又赶到其它园所去表示对孩子的“关怀”时,又有多少孩子真正快乐于一台劳体伤神的舞台表演呢?有的幼儿园还在五一、国庆、元旦等节日前夕专门组织一部分孩子排练节目参加庆典活动,而歌舞的主题和特征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这就更加无从体现尊重幼儿、公平对待幼儿了。

(三)课程

目前许多幼儿园“特色”课程层出不穷。增加的特色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和幼儿园原有的其它课程结合起来,则势必给孩子的学习造成负担。部分幼儿园在知识体系、操作材料、活动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成人化倾向,违反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令孩子学得吃力而兴趣索然。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的落后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间接负担。试想,一个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水平低劣的教师又怎能令孩子轻松、愉悦、学又有所得呢?

(四)家庭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感悟并恐惧于社会竞争的残酷,他们希望孩子从小能掌握一技之长,长大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有的家长对孩子在读、写、算方面的发展有特殊的希望;有的家长在孩子艺术技能方面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这些不懂得幼儿精神需要、剥夺了孩子游戏权利的希望和要求的做法,正是孩子承受压力的来源之一。也有家长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认为这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动力。殊不知,一声声“你不行,你不如……”形成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会在顷刻间摧毁幼小的心灵。一个从小失去信心、满是自卑的孩子必然无法成大器。还有一部分家长处于怕孩子吃亏的心理,在一些道德认识和行为要求上对孩子的态度与幼儿园不一致,甚至完全相悖。孩子处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之间常常不知所措,在精神压力下逐渐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分别迎合教师和家长,形成不良人格。

二、为幼儿减负,我们必须思考并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幼儿教育的奠基作用。

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幼教机构、教育者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具有错误性导向的社会观念是幼儿园、成人以及课程带给幼儿的压力的根本原因。只有把社会的要求和幼儿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行政领导部门起就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个性特点、发展价值以及其独立存在的社会地位,不把幼儿看作是“缩小的成人”,爱护他们的天性,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儿童,才能转变教育者的行为,落实幼教的奠基功能。

(二)整改课程结构,优化幼儿教师的教学策略。

幼儿的课程内容应当来自于幼儿身边能直接感知到的人、景、事、物。课程教学的认知目标应着眼于幼儿获得相应的经验,感知“是什么、怎么样”的情景,减少“为什么”等难度较大的知识性内容的掌握。教师忽视幼儿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或教育的某个环节上采取专制态度,通过“灌”、“管”的方式欲取得教学效果,结果当然适得其反。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尊重儿童特有的兴趣、愿望与需求为前提,成人应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鼓励他们离开小椅子去直接感知自然、接触社会,这样他们才会学得轻松、玩得愉悦。

(三)减小制约程度,激活幼儿活动时的积极情绪。

孩子多、活动面积少是许多幼儿园都存在的问题。幼儿在室内活动受压抑程度高、相互干扰因素大,教师长时间的约束更是无法满足幼儿自由玩耍的生理和情绪上的需要。教师应避免高控制,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孩子充分地利用户外场地;鼓励孩子在不同的班级和年级间“互串”,这样,不同的环境布置、不同的教师和玩伴、不同的教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幼儿在新奇和愉悦中得到发展。

(四)避免横向比较,树立幼儿必要的自信心。

我们不否认评好孩子、发小红花在一定场合有一定的激励效应。但孩子之间存在着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和性格、情绪方面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安排各自发展进度,因势利导、因人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获得被承认的满足感。

(五)家园一致施力,提高幼儿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家庭、幼教机构是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场所。幼儿园、家庭必须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实行合力教育”。家长和教师意见分歧会令孩子无法判断、无所适从。孩子为缓解压力,自发在不同的“场所”调整行为,形成“两面派”的行为特征。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员,肩负着教育幼儿和指引家长正确教养方式的双重任务。家长则有必要经常和教师交换意见,主动向教师请教教养问题。只有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家庭中的各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合力,孩子才能真正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孩子幸福、和谐、全面地发展是家长的心愿,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许多成人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成绩好,就是关心孩子,就是为孩子减轻负担。事实上,负担不仅仅在于身体,更多地存在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我们都来关爱孩子,从减负开始,为孩子们谋求一个真正幸福的童年。

标签:;  ;  ;  ;  

从孩子想成为乡下老鼠想开车--也谈减轻幼儿负担的问题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