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小儿推拿治疗下肢肌萎缩一例论文_姜韬, 王雪松

针灸结合小儿推拿治疗下肢肌萎缩一例论文_姜韬, 王雪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195-01

患儿,男,6岁,2017年9月5日就诊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现病史:其母代诉,患儿一岁零两个月时不能正常站立,左下肢足跟着地,重心在右下肢,于武汉某医院检查,查肌电图示:神经源损害。两岁时发现其左下肢肌肉较右下肢明显萎缩,肌肉松弛,站立不稳,2014年于武汉某医院行西医小儿康复治疗,连续治疗一年时间,疗效不理想。现为寻求传统中医治疗,遂来门诊。刻下症:神情,精神可,左下肢肌肉萎缩,软弱乏力,肌张力低,站立不稳,活动受限,短距离跛行行走,纳呆,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查体:左下肢肌力4-级,跟腱反射(±),双上肢及右下肢肌力正常。中医诊断:痿症(脾胃虚弱证);治则:通经络,健脾气,养筋肉。针刺结合艾灸及小儿推拿综合治疗。

1.针刺 采用0.25mm x 40mm一次性针灸针。取穴:头针取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前神聪至悬厘穴之间的连线);体针取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伏兔、血海、解溪、阳陵泉 操作:在患肢对侧头皮顶颞前斜线上1/5快速刺入0.5寸至帽状腱膜下层,进针角度与头皮呈30度,间隔10min持续捻针2min,至少200次/min,每次以头皮有热感为度,共捻针2~3次,留针3小时;中脘、三阴交(患侧)直刺0.5寸,行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同时加用灸法,温针灸25min,使局部皮肤红润;足三里(患侧)、阳陵泉(患侧)直刺0.8寸,行小幅度捻转补法,以酸胀感为宜;阳陵泉(双侧)行提插补法,以下肢稍稍抽动为度;患侧伏兔、血海,足三里、解溪两组穴位接电针仪,波型选用断续波,频率为5Hz,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且出现肌肉规律性收缩为度,时间25min。每周三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小儿推拿 补脾经200次,捏脊7次,揉双侧足三里100次,摩腹3min,揉脐100次;在左下肢沿着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上施以揉、按、拿、捏、弹法,共15min。每周三次。

该患儿在门诊连续治疗6个月后,左下肢肌力明显增强,肌肉萎缩情况明显好转,弹性增加,行走跛行情况明显改善,面色红润,纳可,大便正常。现该患儿仍坚持每周1次治疗,同时教给他母亲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嘱其在家自行治疗。

按语 痿症是指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下肢萎缩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也称为“痿躄”。在病机上,痿症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五脏精气被耗,致使多脏腑功能障碍,体内气血津液亏虚,肌肉筋脉失于滋润濡养而弛纵难收,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从而导致痿症的发生。

“治痿独取阳明”为其治疗的要点。《素问•痿论》有云:“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其根本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阳明多气多血”(《灵枢•九针论》),故治疗痿证取阳明经穴往往有很好的疗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针灸作用之可补益脏腑气血,以养后天之本;伏兔、解溪均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补益胃经可健脾助运,使得气血生化有源,荣养筋脉。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胃虚可灸之。《难经》曰“筋会阳陵泉”,针刺阳陵泉,对能较好地改善下肢痿软情况。于患侧伏兔、血海,足三里、解溪两组穴位采用电针治疗,波型选用断续波能有效地刺激肌肉的收缩。

从西医神经解剖角度看,四肢的运动功能障碍与大脑神经中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脑皮质区的运动区相对应。根据头穴线国际标准的分布,顶颞前斜线分为五个相等的部分,上面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的运动障碍。基于这一理论,笔者针刺患儿对侧顶颞前斜线,对促进左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意义重大,体现了头针在治疗运动功能障碍上的特色所在。

小儿推拿因其具有安全、疗效显著、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等优势而受到业界推拿工作者及广大家长朋友们的青睐。“脾常不足”是小儿一个重要的生理特点,补脾经、捏脊、摩腹、揉脐、揉双侧足三里,及沿着痿软部位施以揉、按、拿、弹等手法都能起到通经络、健脾胃、养筋肉的作用。本例辩证明确,选穴少而精,疗效明显,可为临床提供借鉴。

论文作者:姜韬, 王雪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针灸结合小儿推拿治疗下肢肌萎缩一例论文_姜韬, 王雪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