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不作为与现代管理的关系_道德经论文

自然不作为与现代管理的关系_道德经论文

自然无为与现代管理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73(2011)05-0021-03

一些研究者指出老子哲学思想中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如“无为”的政治主张,“无知无欲”的愚民理念,“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贵柔”“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行为准则等。实际上,老子,其“无为”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依据,是我们应该悟觉和倡导的。

一、老子之“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道”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反映在人事上,老子曾说:由天道下贯人道。“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但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老子以“道”为最高本体,以“无为而无不为”为其原则和途径,因而达到德美合一的精神境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一)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这个“道”,不是指宇宙的本源,而是指客观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以客观规律为其内涵的“道”的基础上,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道法自然”在管理领域的必然产物。因此,自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管理活动必须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不能逆自然而行,无知妄为。“自然无为”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真理。其结果,必然使管理活动“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自然无为的管理,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逐其生,万事迎刃而解,这就是无所不为。

老子认为,管理者应遵循人性之自然,即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而不是压抑、遏制被管理的意愿。宗旨是“见素抱朴”(《道德经》第十九章),那使员工恢复“素”、“朴”的本性,去掉虚伪和私利,坦诚相待。一个伟大的管理科学工作者,一个优秀的管理工作者,他必须同时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要善于从哲学中汲取营养来发展、完善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今天,我们来研究老子与现代管理的关系,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有效实践。

(二)老子的人本思想

管理活动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是管理活动中最本质的问题。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将“天、地、人”三者并列,而人文精神最为浓厚,人道的价值最被看重。管理,说到底是人的问题,必须以人为本。从总体来说管理要处理以下三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由此,在物与物的关系中,核心仍是人,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因此,离开了人,管理中的物与物的关系就不复存在。离开了人的筹划,物与物的关系就不可能合理。老子在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作为管理者要无私无我,要以满足民之利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说:体察、掌握“道”的圣人(或管理者),在治理国家时永远不要有私心,不固执己见,而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这不仅强调了管理者要以民利为出发点,还闪烁着民主管理的思想。

二、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所以《道德经》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道顺应自然,实际上天、地、人所取法的都是自然”。“无为”它是“自然”观念的具体化,“无为”也就是顺应自然。如(《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所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敢为”,不加干预,就是“无为”的本意。“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的。“无不为”则是指“道”在摆脱一切内在和外在的羁绊干扰之后达到的“有为”。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自然”是与“无为”相对立的。“自然”,指的是规律,它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管理,都要顺应其客观规律,按规律去进行管理,使其遵循规律自然发展,而不可强作妄为。这里,清楚地点明了“无为”的真义,说清了“自然”与“无为”的关系。

老子把“自然”与“无为”(管理)的关系,用一个极生动的例子作了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治国的原则,也是治企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治事与治人。治事,治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治人,处理好企业内外各种人际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是“无为”的前提、模本,“无为”是“自然”的体现、投影,“自然”是就事物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无为”是就人的活动状况而言的,两者是合二为一的。由此可见,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决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消极的“不为”,而是主动、积极地遵循客观规律去“善为”。在我们一些人的头脑中,之所以把老子的“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这与汉代董仲舒有极大关系。所以,人们谈起老子、道家,就产生“消极、避世”的错误印象。老子主张的“为”,是“为无为”。“为无为”,讲的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为无为”,对管理来说,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之所以要一再强调无为的原因所在。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才能“取天下”。管理如果背离了“无为”这一原则,那么,就“不足以取天下”,管理工作无法搞好,更无法取得应有的功效。“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从“无为而无不为”逆向引申出来的命题,对现代管理是无价之宝,是现代管理的灵魂。

三、“自然无为”在现代管理方面的启示

“自然无为”运用到管理领域,就是要重视人的作用,要消除管理者个人意志和独断行为,让被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享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他们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倡导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这是人本主义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也是老子所一贯主张的。

(一)“无为”管理是理想的管理模式

老子认为,在管理领域最容易违背客观规律,存在“反自然”行为。按照老子“无为”的思想在使用制度规则约束职工行为的同时,必须要了解被管理者需求的不同层次,以激发被管理者遵章守纪的热情。当被管理者情绪抵触时,应想方设法消除其认识上的疑虑和误解,增强从严治理的自觉性,把思想工作作为一种理性和情感的沟通。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使管理者富有感情地做管理工作,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融洽与和谐,管理自然也就由被动转向主动。刚性的制度就转化为柔性的人文关怀。(《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显然,老子为我们做了一个价值判断:在管理问题上,狡诈不如法制,法制不如德治,德治不如无为而治,最理想的管理模式是按客观规律去“自然无为”这个结论。在当今管理领域中,中国古代的法制和德治两种管理路线的概念似乎不盛行了,但当今的各种管理思想、模式,几乎都能归纳于这两种模式之中。比如: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和各种“硬管理”在管理领域早已受到冲击,认为不是理想的管理模式,这一点,与老子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人本管理,是当今最新的管理思潮,是目前多数管理界认为理想的管理模式。所以,老子的这一价值判断,对当今管理界,的确引人深思,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管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的真谛

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的意思是指人们不能不顺应规律,不能用主观意图扰乱自然趋势。管理者要获得相应的管理效果就必须遵从规律,要顺其自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积极采取对策,而不能任意妄为。而人本管理(《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常无心”就是没有私心,无私无我。“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在管理上充分体现爱民的原则。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管理者要无私无我,要以满足民之利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的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自主管理,并非意味着上级领导对下属什么也不管理,放任自流,而是指要管到点上,管得有艺术。对此,有句精辟论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现代管理中,集权与分权的问题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分权,就是让下属不同程度地自主管理。所谓必要的集权,就是老子所说的这张管理的“天网”。这张集权的“天网”,是保证在自主管理条件下不失控的屏障,这张“天网”“疏”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分权到什么程度,要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管理,自主管理,绝非粗放管理,更不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对管理的要求很高。“疏而不失”,是管理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三)不言之教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意义

老子关于“自然无为”;“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管理思想,表现于具体的管理模式中,就成为“不言之教”。因此,在弄清了老子无为管理思想的本质以后,需要继续弄清老子“不言之教”的真实含义。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弄清了老子“自然无为”、自主管理思想的真谛。“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不言之教”,是老子一贯的管理思想。“教”是教化,引导,而管理的实质是引导,也就是“教”,是要将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引导到组织所期望的轨道上来,老子所说的“不言”,并非指不说话,而是有两重含义:第一,针对“言教”,老子强调“身教”的作用。而“不言之教”与“自然无为”管理思想是相吻合的。他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是说:“不言之教”、“自然无为”的管理,普天下很少有别的管理思想、模式能与它相媲美。老子把“不言之教”式的“无为”管理,提到“天下希及之”的高度,是由于在现代管理中实行“不言之教”,符合了管理的客观规律,结果是无物不化,无事不为。因此,老子对“不言之教”式的管理,作出了这样的结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无为”、自主管理的思想,为当今管理舞台上的有识之士所认可和倡导。老子在管理中强调“天道无亲”、“圣人不仁”,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因此,管理领域中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阐发或实践着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老子的自主管理,不言之教,其总的原则是顺应客观规律,自然无为。管理者要认识、掌握、顺应客观规律,其前提条件是“无私”,要排除私心杂念。“无私”,才能“无为”,这是老子在论述无为管理思想时的一贯主张,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标签:;  ;  ;  

自然不作为与现代管理的关系_道德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