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研究——动力学反应条件、诱导和监测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研究——动力学反应条件、诱导和监测

赵冠军[1]2007年在《苯并(a)芘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1-10.0mg/kg BW)苯并(a)芘(BaP)腹腔注射对其免疫机能的影响。实验设5个浓度组,即空白对照、溶剂对照、0.1mg/kg组、1.0mg/kg组、10.0mg/kg组;4个时间梯度,分别为1d、4d、7d、14d。具体检测的免疫参数包括器官水平的肝脏/体重指数、脾脏/体重指数,细胞水平的血液细胞计数、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血液吞噬细胞呼吸爆发,生化水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碱性磷酸酶(AKP酶)、酸性磷酸酶(ACP酶)活性检测。从整体上分析BaP暴露对褐菖鲉免疫机能的影响,探讨亚致死浓度BaP是否对褐菖鲉产生免疫损伤,同时探讨褐菖鲉是否能作为免疫毒理方面生物模型,在褐菖鲉各免疫参数中寻找BaP暴露的敏感的生物标志物。1、研究了BaP暴露对褐菖鲉免疫相关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BaP暴露对褐菖鲉脾脏/体重指数影响表现为先诱导后恢复到对照水平,对肝脏/体重指数影响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这一结果揭示了BaP较短时间暴露诱导褐菖鲉免疫器官的组织增生,暴露较长时间后将导致免疫器官的损伤、萎缩,而脾脏似乎具有较强的组织修复能力。2、研究了BaP暴露对褐菖鲉免疫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褐菖鲉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对BaP暴露非常敏感,BaP暴污1d后即有显着的变化,提示褐菖鲉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可能作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褐菖鲉血液吞噬细胞呼吸爆发的抑制程度与BaP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且随着暴污时间的延长抑制不断加强,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揭示褐菖鲉血液吞噬细胞呼吸爆发可能作为效应生物标志物。实验结果显示,BaP暴露抑制褐菖鲉血液红细胞数目,而对血液白细胞数目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表明BaP暴露能在较短时间内诱导白细胞数目,但较长时间暴露损伤了褐菖鲉造血组织,进而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3、研究了BaP暴露对褐菖鲉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BaP暴露对褐菖鲉肝脏SOD酶影响较为复杂,但最终表现为抑制作用;BaP暴露对褐菖鲉肝脏AKP酶和ACP酶都表现为较强的诱导作用。SOD酶活性被抑制,表明褐菖鲉抗氧化系统功能受到损伤;AKP和ACP酶活性增加,可能是褐菖鲉机体发生癌变的前兆。综上所述,BaP暴露总体上抑制褐菖鲉的免疫机能;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血液吞噬细胞呼吸爆发可作为敏感的免疫毒理生物标志物;肝脏AKP酶和ACP酶活性的强烈诱导可能是褐菖鲉机体癌变的前兆。

余铭恩[2]2003年在《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研究——动力学反应条件、诱导和监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实验生物,以7-乙氧基异吩恶唑(7-ethoxyresorufin)为底物,较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0#柴油水溶性成分(WAF)诱导的和对照组的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EROD(7-乙氧基异吩恶唑-O-脱乙基酶)系统动力学反应的最适条件和Km、Vmax,建立了褐菖鲉肝EROD活性测定技术。在室内,以0#柴油WAF为诱导物,开展了褐菖鲉肝EROD的剂量—效应实验和时间—效应实验,采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确定了这种诱导物对酶的最低诱导剂量和最短诱导时间。在野外,以褐菖鲉为监测生物,以EROD活性为指标,进行了海区现场污染监测的应用研究,并结合环境化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肯定了这种鱼肝微粒体EROD在现场海区污染监测中的指示作用。另外,也初步开展了黄鳍鲷(Sparus latus)肝微粒体EROD的剂量—效应研究,探讨了这种鱼肝微粒体EROD酶作为污染监测指标的可能性。结果显示: 1.褐菖鲉肝脏Cyt.P-450 EROD反应系统最适pH为7.6,最适温度为15℃;对照组Km、Vmax分别为0.144μM、0.466nmol/min/mg,100μg/L诱导组Km、Vmax分别为0.357μM、2.360nmol/min/mg。 2.在10μg/L~100μg/L0#柴油WAF的诱导下,褐菖鲉肝脏ER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的诱导活性是对照组的2.85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EROD活性的诱导达到统计学上的极显着水平。并且发现诱导物浓度与EROD活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到回归方程(R~2=0.98)。 3.在40μg/L固定浓度0#柴油WAF的诱导下,与4天对照组相比,褐菖鲉肝脏EROD活性经过4天诱导即到达最大值,6天后酶活性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污染物的抑制有关。 4.褐菖鲉野外现场污染监测的实验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站位的褐菖鲉肝脏EROD活性水平与该站水体中油类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第一码头尤其明显。选择褐菖鲉作为指示生物,以肝脏Cyt.P-450EROD活性为指标监测海区油类及其PAH污染是可行的,该方法在海洋环境有机污染监测及其生物效应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摘要一5.在10林留L一100林岁LO#柴油场叭F的诱导下,黄鳍绸肝脏EROD活性随 诱导物浓度的提高呈迅速上升趋势,于75林创L剂量组到达峰值,是对照 组的13.30倍。但100“岁L组酶活性与75林叭组相比出现下降,可能与 竞争性抑制有关。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虽然不同浓度0#柴油认叭F对 EROD活性的诱导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但t检验表明,与对照 组相比,75林留L组酶活性则显示显着的差别。与褐葛鳅比较,几乎在每 个诱导组黄鳍酮肝脏EROD活性的提高幅度都比较大,而且在100林留L 剂量组就已经出现抑制现象。所以对于0#柴油认叭F而言,黄鳍绸比褐 葛鳅更为敏感,但对诱导物的耐受性较低,EROD活性诱导范围较狭窄。

张纪亮[3]2007年在《叁丁基锡对褐菖鲉性腺发育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锡化合物,特别是叁丁基锡(TBT),被广泛用于海洋船只防污(antifouling)涂料。有机锡致使软体动物性畸变已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有机锡对鱼类生殖机能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本实验以我国沿海常见的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生态条件下,在环境污染的浓度范围内,通过TBT(1、10、100 ng/L)的暴露实验,对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观察测定,以分析TBT的对其性腺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1 TBT对精巢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TBT暴露50 d后,雄性褐菖鲉性腺指数被显着抑制。和对照组比较,尽管暴露组精巢睾酮水平升高,17β-雌二醇水平降低,但精巢发育却受到抑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ing的方法对精巢内雌激素受体(ER)进行研究,发现随着TBT浓度的增加,精巢内ER水平降低。这表明ER在TBT诱导的精巢发育抑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TBT对卵巢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TBT暴露50 d后褐菖鲉卵巢睾酮水平升高, 17β-雌二醇水平与睾酮:17β-雌二醇比值降低。和对照组比较,TBT暴露组卵巢发育受到显着性抑制。运用TUNEL技术检测TBT暴露50 d对褐菖鲉卵巢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TBT可诱导卵巢生殖细胞凋亡。结果表明,除了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外,细胞凋亡也可能是TBT抑制卵巢发育的一种原因。3 TBT对脑组织的影响。运用TUNEL技术检测TBT暴露50 d对褐菖鲉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TBT可诱导脑细胞凋亡。结果表明,脑细胞凋亡可能是TBT抑制性腺发育的一种原因。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TBT暴露能够抑制精巢和卵巢的发育,提高睾酮水平,降低17β-雌二醇水平。TBT诱导的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其抑制性腺发育的机制之一。另外,卵巢生殖细胞与脑细胞的凋亡以及精巢ER水平的降低也是TBT抑制性腺发育的原因。

吴玉琼[4]2007年在《苯并(a)芘、叁丁基锡及其混合物暴露对褐菖鲉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是观察BaP和TBT及其混合物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脾脏和肾脏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以BaP (10、100、1000 ng/L)、TBT (1、10、100 ng/L)及其混合(5 ng/L BaP + 0.5 ng/L TBT、50 ng/L BaP + 5 ng/L TBT、500 ng/L BaP + 50 ng/L TBT )对鱼体进行暴露,于暴露后第0、7、25、50 d以及解除污染胁迫7、20 d取脾脏和肾脏,并进行酶活性生化分析,结果显示:1.BaP和TBT及其混合物对褐菖鲉脾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BaP和TBT混合物作用7天加强GPx活性的诱导效应,至25、50天,GPx活性降低,与TBT单独处理结果相似。BaP暴露7、25天GST活性显着上升,随暴露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BaP与TBT混合暴露GST活性表现抑制效应,变化趋势与TBT处理效果相似。混合暴露25、50天,加强了BaP或TBT单独暴露对GSH的消耗。BaP或TBT单独作用及混合物暴露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接近环境浓度的BaP或TBT的短期暴露诱导了抗氧化防御系统,GSH含量、GST活性及GPx活力的显着降低暗示环境的严重污染。2.BaP和TBT及其混合物对褐菖鲉肾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BaP、TBT及其混合物暴露后,GST活性基本上无明显变化。TBT单独处理7天MDA含量显着升高,之后回到与对照组相应的水平。TBT暴露7天GPx活性显着诱导,取消污染后回到对照组水平;混合处理导致GPx活性显着上升,与TBT的暴露效应相似,混合暴露7天BaP减弱了TBT对肾脏GPx活力的诱导效应。TBT单独暴露7天1 ng/L组GSH含量显着减少。BaP单独处理7天,CAT活性呈诱导趋势,BaP与TBT联合作用结果与BaP处理结果相似。综上所述,褐菖鲉脾脏和肾脏抗氧化防御系统对环境水平的BaP和TBT暴露是敏感的;褐菖鲉的脾脏和肾脏具有保护自身免受氧化损伤的有效机制;BaP和TBT混合暴露对褐菖鲉脾脏、肾脏抗氧化系统的存在相互作用,褐菖鲉脾脏或肾脏抗氧化防御系统作为环境中BaP或TBT污染监测的生物标记物时,不能忽略二者的相互作用及环境中其它污染物的影响。

章守宇, 王蕾, 汪振华, 王凯, 林军[5]2011年在《枸杞岛海藻场优势种鱼类群体特征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枸杞岛岩礁不同底栖海藻分布的海藻场区域鱼类优势群体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09年2月—2010年2月对枸杞岛海藻场和沙地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对其中的鱼类优势种群组成、生物学特征和摄食规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底栖海藻为优势种的海藻场鱼类全年优势种皆为褐菖鲉、斑头鱼和黄姑鱼。褐菖鲉群体具有近岸活动频繁、群体低龄和小型化、丰度年间变化大的特点,通过性成熟提前、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摄食对象多样化的方式应对生存压力,维持对整个群体的补充。斑头鱼和黄姑鱼群体都具有低龄化现象,群体补充主要受洄游群体影响。3种鱼类因生活习性和摄食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生长差异。同时,由于发育不同阶段的食性转化、体型变化和来自上层捕食者的捕食压力,褐菖鲉和黄姑鱼会随着发育阶段的变化,表现出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利用。斑头鱼食性较为稳定,其活动区域由主要的摄食对象麦秆虫所主导,主要栖息于海藻场生境。

张辉[6]2013年在《西北太平洋两种卵胎生鱼类(许氏平鲉和褐菖鲉)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文中提出许氏平鲉和褐菖鲉为西北太平洋两种重要的卵胎生海洋经济鱼类。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学、耳石形态学、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AFLP标记和微卫星标记等多种方法,系统开展了许氏平鲉和褐菖鲉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系统地理格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许氏平鲉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1)应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烟台、连云港、日照、丹东、青岛、大连、威海、胶南和日本青森9个许氏平鲉群体244个个体的15个可量性状和11个可数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日本青森群体与中国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异,8个中国群体之间形态差异不显着;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青森群体判别正确率为96.0%,9个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0.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3%,前2个主成分主要反映鱼体头部和躯干部形态差异。(2)对中国近海8个许氏平鲉群体共228个个体的9个耳石形状指标(圆度、形态因子、环率、矩形趋近率、椭圆率、半径比、Feret比、幅形比、面密度)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并与傅里叶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丹东群体和日照群体的9个指标存在显着差异,荣成群体和胶南、青岛、乳山叁个群体分别存在9个指标的显着差异,胶南群体和乳山群体存在9个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解释了约72%的形态差异;9个指标在判别分析中的综合判别正确率为64.9%。傅里叶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判别正确率为43.8%,较第一种方法降低21.1%,9个主成分指标解释了89.2%的形态差异。多元统计分析及傅里叶分析结果均表明中国近海许氏平鲉群体之间形态差异不显着。(3)对许氏平鲉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结构进行了分析。我们检测到了两个TAS和cTAS及保守的CSB-F、CSB-E、CSB-D、CSB1、CSB2和CSB3区。结果表明,许氏平鲉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结构与大部分海洋鱼类类似,不同的是含有两个TAS和cTAS区。所有个体的CSB1、CSB2和CSB3序列分别一致,这与大多数硬骨鱼类结果并不一致。(4)许氏平鲉是能够利用漂流海藻群生活的代表性鱼类之一,随着海藻群漂流的仔稚鱼使许氏平鲉各群体之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我们对中日沿海的13个许氏平鲉群体进行了控制区序列分析,发现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偏高。NJ系统发育树未显示明显的谱系结构,AMOVA分析、FST和确切P检验结果表明许氏平鲉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LAMARC结果也提示各群体之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许氏平鲉经历了更新世晚期的群体扩张事件。(5)对许氏平鲉9个群体共180个个体的AFLP分析结果显示,许氏平鲉遗传多样性较高;AMOVA分析和群体间FST值的结果显示许氏平鲉在其分布范围内不存在显着的遗传结构,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均较低;基于Nei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中没有检测到与采样地点相对应的分支,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许氏平鲉群体共享一个基因库。(6)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中日沿海9个许氏平鲉群体的2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群体的观测杂合度和多态位点信息含量值较高,呈现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FST和确切P检验结果与AFLP结果相同,也显示许氏平鲉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基于Nei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中没有检测到与采样地点相对应的分支,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STRUCTURE结果显示所有许氏平鲉群体共享一个基因库。二、褐菖鲉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1)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中国沿海(惠州和海口)和日本沿海(横须贺和伯方岛)褐菖鲉群体的14个可量性状和11个可数性状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伯方岛群体和横须贺群体间的9个指标差异不显着,与惠州群体的12个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惠州群体判别正确率为100%,4个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0.3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3.98%,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鱼体躯干部特征,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鱼体头部和尾部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群体聚为一支,中国群体聚为另一支。结果表明褐菖鲉中、日群体间形态差异显着。(2)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日4个褐菖鲉群体耳石的9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中、日褐菖鲉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5%~100%之间,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1.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鲉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较少的耳石形态变量即可用于褐菖鲉群体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中、日褐菖鲉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差异显着。(3)对中日沿海的16个褐菖鲉群体进行了控制区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偏高。NJ系统发育关系未呈现明显的谱系结构;AMOVA分析、FST和确切P检验结果显示许氏平鲉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LAMARC结果提示各群体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褐菖鲉经历了更新世晚期的群体扩张事件。(4)对褐菖鲉8个群体共144个个体进行的AFLP分析结果显示,许氏平鲉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和群体间FST值的结果显示许氏平鲉分布范围内不存在显着的遗传结构,8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基于Nei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中没有检测到与采样地点相对应的分支,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许氏平鲉群体共享一个基因库。(5)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得到48对褐菖鲉微卫星引物,其中9对具有较高的种内多态。对威海群体的24个褐菖鲉个体进行了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9对微卫星引物的等位基因数目为4-12,观测杂合度在0.190-0.625之间;其中6对引物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经检测是由于无效等位基因引起的。因此,上述9对引物适合进一步开展褐菖鲉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叁、基于DNA条形码的平鲉属鱼类鉴定有效性研究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对中国沿海8种平鲉属鱼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种平鲉属鱼类种内遗传距离小于种间差异水平,符合10×法则;基于NJ法、MP法、ML法以及贝叶斯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各鱼种以较高的支持率聚为一支。除条平鲉(S.trivittatus)外,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一致。

郭春阳, 林少珍, 巩建华, 邱成功, 赵淳[7]2016年在《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受精卵以及仔鱼期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发育早期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法等方法分析了褐菖鲉的受精卵、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四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氨基酸含量从受精卵至初产仔鱼显着下降、前仔鱼期又显着回升、至后仔鱼期再次呈显着下降(P<0.05);(2)总游离氨基酸量以初产仔鱼最高,是受精卵的10倍,各期的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为1.4%—20.0%;(3)受精卵中以DHA、C16:0两者实际含量最高,分别为104.88 mg/g和68.74 mg/g,C18:1n-9和EPA次之,分别为41.23 mg/g和27.23 mg/g;(4)褐菖鲉内源性营养阶段被选择性消耗的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1>EPA>DHA>ARA,就脂肪酸的利用率而言MUFA>SFA>PUFA;(5)褐菖鲉仔鱼在开口后的外源营养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率为PUFA>SFA>MUFA,其中DHA相对EP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研究表明,褐菖鲉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符合海水鱼类沉性卵的特征,褐菖鲉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对脂肪酸消耗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16:1、C16:0、C18:0和C18:1是褐菖鲉早期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褐菖鲉开口饵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等是十分必要的。

邱成功, 徐善良, 林少珍, 齐闯[8]2013年在《延迟投喂对褐菖鲉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本文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16~18℃条件下,褐菖鲉仔鱼产出当日即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达(93.33±9.43)%,饥饿不可逆点(PNR)为7.2日龄;初产仔鱼卵黄囊体积为(10.95±2.82)×10-3mm3,投喂组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延迟投喂1~5d各组,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显着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饥饿仔鱼大量死亡时间在9~10日龄,死亡率由20%迅速上升至100%;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mm,饥饿3d内,仔鱼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mm/d,第4d后全长出现负增长;延迟投喂0~3d,各组20日龄仔鱼全长、日增长量及特定增长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以上各指标均出现显着下降(P<0.05)。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褐菖鲉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陈清福[9]2010年在《褐菖鲉鳃丝和肝EROD与胆汁FACs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受试生物,以广西北部湾石油水溶性组分为诱导物,以7-乙氧基异吩恶唑为底物,在实验室内系统地研究了鳃丝EROD的最适测定条件,建立了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生物标志物测定方法;通过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实验,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分析,研究和确定了石油类WSF对褐菖鲉鳃丝EROD、肝上清EROD和胆汁FACs中的萘类和及苯并芘类代谢物含量等生物标志物的最低诱导剂量和最短的诱导时间。在野外,以实验室内建立褐菖鲉鳃丝EROD测定技术,结合肝上清EROD活性以及胆汁FACs的检测方法,开展了现场海区污染监测的应用研究;并结合环境化学监测指标(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和生物统计学的分析,揭示了石油类污染物与这两类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肯定了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与肝EROD活性和胆汁FACs含量一样,对于石油类污染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评价了厦门西海域监测区石油类污染效应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最适测定条件为:pH为7.8,温度为35℃,鳃丝最适用量总长为18.8±1.9mm,反应时间应控制在50min内,总长为20mm鳃丝剪切成2mm长片段与否对EROD活性无显着影响。2.剂量-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10μg/L~100μg/L的原油WSF浓度暴露5d后,褐菖鲉鳃丝和肝上清EROD活性均在50μg/L时表现出显着性的诱导作用;随后,鳃丝EROD活性随原油WSF浓度升高而继续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而肝上清EROD活性则下降至对照组水平;鳃丝EROD活性与水体石油类含量相关系数高达0.9599。胆汁FACs中4类PAHs典型代谢物含量均表现出随水体原油WSF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萘类和苯并芘类代谢物含量在100μg/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3.时间-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40μg/L的原油WSF浓度下暴露2d~10d时,褐菖鲉鳃丝和肝上清EROD活性均在第4d时达到最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呈现极显着和显着差异;随后,鳃丝EROD活性一直保持在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的水平,而肝脏EROD活性则在暴露第6d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在胆汁FACs中,萘类代谢物在诱导期间始终显着高于对照组,在诱导第2d和第10d时出现两个峰值;菲类、芘类(1-羟基芘)和苯并芘类代谢物均在诱导的第4d和第10d出现两个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出显着性的差异。4.两次野外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监测2周后,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与水环境石油类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2和0.9321,高于4或5周时的0.8185和0.8209;肝脏EROD活性和胆汁FACs中的3~5环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无论是监测2周还是4或5周的结果均与水体石油类含量表现出较为稳定而且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2=0.7830~0.9991)。由本研究结果可见,褐菖鲉鳃丝EROD也可作为海洋环境石油类污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同时也进一步支持了肝脏EROD和胆汁FACs是环境有机污染监测的有效指标。5.野外两次2周监测结果表明,鳃丝EROD活性与肝脏EROD活性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分别为0.9767和0.9971),同时与胆汁FACs中4类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也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2= 0.6534~0.9312);随着监测时间延长至(4或5)周,鳃丝EROD活性与其他几类生物标志物相关性整体上不如监测2周的;而肝上清EROD活性与胆汁FACs中的3~5环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呈现出较好而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R2绝大多数在0.7134~0.9616之间);两次野外监测结果显示,胆汁FACs中4类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相互之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2= 0.7187~0.9996)。6.运用SFS法和FF法所测得的两次野外监测实验(包括两次2周和两次4或5周)胆汁1-羟基芘和芘类代谢物含量结果显示,两者相关系数都在0.9931以上。多数实验结果表明1-羟基芘是芘类物质主要的代谢产物,芘类代谢物是最具代表性的胆汁FACs组分。与SFS法相比,FF法在操作方面更为简单快速。

余铭恩, 郑榕辉, 张玉生[10]2014年在《3种海洋鱼类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测定》文中提出根据鱼类的生态习性选择了暖温性近岸底层岩礁鱼类褐菖鲉和浅海底层鱼类黄鳍鲷和黑鲷作为实验动物,系统地研究了0#柴油WSF诱导组和对照组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动力学反应系统的测定条件,确定了最适测定条件为:pH值7.60、温度15℃、底物7-乙氧基异吩恶唑浓度0.5μmol/L、样品蛋白量100—800μg、还原型辅酶II NADPH 70 nmol/mL。诱导组和对照组的最适反应条件没有差别,但是诱导组的酶活性比对照组的高;对照组和诱导组EROD的Km值分别为0.144μmol/L和0.357μmol/L,Vmax值分别为0.466 nmol min-1mg-1蛋白和2.360 nmol min-1mg-1蛋白。首次在我国建立了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活性检测技术。此外,比较了上述3种实验鱼类肝微粒体EROD反应系统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结果表明,与褐菖鲉不同,黄鳍鲷和黑鲷肝EROD反应最适pH值都是7.80,最适温度都是25℃。

参考文献:

[1]. 苯并(a)芘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免疫机能的影响[D]. 赵冠军. 厦门大学. 2007

[2].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研究——动力学反应条件、诱导和监测[D]. 余铭恩. 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 2003

[3]. 叁丁基锡对褐菖鲉性腺发育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 张纪亮. 厦门大学. 2007

[4]. 苯并(a)芘、叁丁基锡及其混合物暴露对褐菖鲉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D]. 吴玉琼. 厦门大学. 2007

[5]. 枸杞岛海藻场优势种鱼类群体特征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J]. 章守宇, 王蕾,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水产学报. 2011

[6]. 西北太平洋两种卵胎生鱼类(许氏平鲉和褐菖鲉)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 张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7].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受精卵以及仔鱼期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研究[J]. 郭春阳, 林少珍, 巩建华, 邱成功, 赵淳. 海洋与湖沼. 2016

[8]. 延迟投喂对褐菖鲉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C]. 邱成功, 徐善良, 林少珍, 齐闯. 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3

[9]. 褐菖鲉鳃丝和肝EROD与胆汁FACs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清福. 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 2010

[10]. 3种海洋鱼类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测定[J]. 余铭恩, 郑榕辉, 张玉生. 生态学报. 2014

标签:;  ;  ;  ;  ;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研究——动力学反应条件、诱导和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