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的探讨论文_杨丽芳

关于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的探讨论文_杨丽芳

杨丽芳(湖州市吴兴区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州市中心医院医疗保健集团仁皇山滨湖院区;浙江湖州313000)摘要:目的:本文将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策略。方法:我们收集了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医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14例,查询各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并做详细记录,利用CT机进行腹部平扫,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进行扫描。结果: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是:14例(100%)患者的病灶境界清楚,2例(15.4%)患者的病灶呈团块状,其他11例(84.6%)患者的病灶呈类圆形,11例(84.6%)患者的CT表现内有更低密度的坏死和囊变区的低密度肿块,2例(15.4%)患者的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信号混杂的类圆形肿块。结论:增强扫描后,有 1 例(7.7%)患者的扫描结果显示为明显均匀强化,其嗜铬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发作后数分钟后症状缓解。还可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胸闷、血压急剧升高、腹泻等症状,但有些病例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误诊。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医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14例,查询各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并做详细记录。在这14例病例中,女性有4例(24.1%),男性有10例(76.9%),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年龄范围为16 ~ 71 岁,平均年龄 为49.77 岁。4 例(30.7%)患者因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心慌、大汗、苍白就诊,1 例(7.7%)患者因胆囊息肉就诊,1例(7.7%)因左侧腰腹部疼痛就诊,1例(7.7%)因上腹部疼痛就诊,其余 7 例(46.8%)均为常规检查偶然发现占位性病变。1.2 检查方法CT检查:利用CT机进行腹部平扫,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流:400-450 mA,管电压 120KV,层厚:0.625-5mm。在进行常规平扫后,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选取患者的肘正中静脉,然后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浓度为300mgl/ml,注射剂量为2.5ml/kg,注射速率为2.5ml/s。动脉期、门脉期的扫描时间为25s、50-60s。然后将所做图像由工作站传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CT 诊断要点: 一侧或双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呈实性,光滑,边界非常清楚,体积较大的肿瘤中间可以发生囊性变、坏死,密度较低,少数肿瘤会出现钙化斑。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均一。肿瘤直径常较小,大约为3-5cm,也可以较大,最大的可达到 20 cm。MRI检查: 利用MRI机( 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3.0T ) 对患者进行腹部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MRI检查的扫描序列有很多,常规扫描所用的序列有: 自旋回波、梯度回波、双回波等。增强扫描所采用的造影剂为Gd-DTPA ,注射剂量为0.1mmol/kg,注射速率为 3mL/s。MRI诊断要点: T1加权像显示肿块信号强度类似肌肉组织; T2加权像上由于富含水分和血窦而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2 结果2.1 病变部位3例(23.1%)患者肿瘤病灶位于左侧肾上腺,1例(7.7%)位于左侧肾上腺外支,7例(46.8%)患者病灶位于右侧肾上腺区,1例(7.7%)位于右侧肾上腺内支,1例(7.1%)位于左肾门区,2例(15.4%)位于左侧腹膜后。2.2 病变大小14例患者的肿瘤病灶长径为2.6-13cm,平均长径为5.55cm。其中长径小于5㎝的有8例(61.5%),长径在5㎝-10㎝的有3例(23.1%),长径大于10㎝的有3例(16.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3 影像学表现14例(100%)患者的病灶境界清楚,2例(15.4%)患者的病灶呈团块状,其他11例(84.6%)患者的病灶呈类圆形,11例(84.6%)患者的CT表现内有更低密度的坏死和囊变区的低密度肿块,2例(15.4%)患者的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信号混杂的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后,有 1 例(7.7%)患者的扫描结果显示为明显均匀强化,其他13 例(93.3%)患者均表现为混杂强化。2.4 病变的转移和侵犯1例(7.7%)患者扫描结果发现了腹膜后有多发小淋巴结,1例(7.7%)肿块周围可见点状钙化。3 讨论嗜铬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发作后数分钟后症状缓解。还可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胸闷、血压急剧升高、腹泻等症状,但有些病例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误诊。本文14 例病例中有4例(29.7%)是因高血压就诊, 其余9例(70.3%)的临床症状皆不典型。3.3 影像学表现本次研究中发现嗜铬细胞瘤的典型CT影上肿块由于富含水分和血窦而呈明显高信号。肿瘤内有坏死或陈旧性出血时,瘤内可有短T1或更长T1、长T2信号灶。增强扫描,表现为混杂信号。3.4 鉴别诊断临床考虑为嗜铬细胞瘤时,需要结合临床试验室检查结果,如果发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提示嗜铬细胞瘤,同时发现肾上腺区存在异常的占位性病变,CT、MRI影像检查结果也同时考虑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可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如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提示嗜铬细胞瘤,但肾上腺区未发现明显异常病变,应当继续检查其他部位;如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同时CT或MRI上发现了肾上腺或肾上腺外肿块占位性病变,并存在其他部位转移灶时,不仅考虑其为嗜铬细胞瘤,还应考虑到该肿瘤很可能为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与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癌、肾上腺转移瘤疾病等相互鉴别,这些疾病都会表现为肾上腺区的肿块,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异常,并且有一些相似的临床表现,需小心鉴别。肾上腺皮质腺瘤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常单侧单发,体积较小,最大径<5cm,密度较低但通常均匀,增强扫描,肿瘤的强化程度一般较轻,轻中度强化较为多见。肾上腺皮质腺癌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的肿块,多发生于单侧肾上腺,体积较大,直径常大于6cm,密度不均匀,可发现周围组织和其他器官被肿瘤侵犯的表现,增强扫描后呈不均一强化,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肺癌转移最常见,其次为乳腺癌转移,临床表现主要为原发病表现,可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原发病,嗜铬细胞瘤无原发病史,可以以此为依据来相互鉴别。有一些疾病容易发生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比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病Ⅱ型、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病和VHL病等,这些疾病大多为遗传性疾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现象。如果发现有疑似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的实验室异常检查结果的存在,并且发现双侧肾上腺的异常病变,应当高度警惕这些疾病的可能,需尽快进行相关部位和家族成员的相关部位影像学检查。4 结论螺旋 CT 可准确显示出病灶的发生部位、大小、密度、强化程度及有无邻近结构浸润或远处脏器转移,临床术前确定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T的定位。MRI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提供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无辐射危害。综上所述,嗜铬细胞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发病部位和影像学特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对早期发现和及时进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参考文献:[1]迟婧.对鉴别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2]张冲,赵安超,刘月等.磁共振成像与CT 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2):177-179.[3]卢琳,陈适,曾正陪等.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研究新进展——记第五届国际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大会[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4(6):532-536.[4]迟婧,尹胜男,丁宁等.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5):322-327.

论文作者:杨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  ;  ;  ;  ;  ;  ;  ;  

关于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的探讨论文_杨丽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