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沿江经济带以互补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长江论文,沿江论文,协调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沿江经济带,将是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或者说是21世纪经济的脊梁。由于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的不同,尤其是实行沿江战略后,沿江对外开发开放的先后不同,沿江经济带下中上游地区原有的历史差距又有所扩大。沿江经济带只有加强以互补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与沿江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沿江经济带的崛起。
沿江经济带实行以互补互动为中心协调发展的思路,这不仅是由于互动是经济在地域上运行重要形式的规律所决定的,而且互补互动是沿江经济带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是否尊重经济互补规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是以上海为龙头的沿江经济带能否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说,沿江经济带以互补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从资源要素协调到产业部门、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全面协调发展。它具体包括一个“先导”和六个“协调”。
1.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把“黄金水道”的开发利用协调与发展灌溉农业和发展高能耗、高水耗、大运量工业结合起来
水资源和能源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两大支柱。沿江的经济带是我国水资源和水能源的富集地带,沿江经济带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水和水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程度。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就是要高度重视它在沿江经济带以互补互动为中心协调发展中的先行乃至基础作用。第一,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搞好沿江经济带在“黄金水道”长江开发利用上的协调发展,促进水运突破性的大发展。长江横贯我国东西,水量充沛,江宽水深,终年不冻,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航道。有关专家估计,长江干流7万公里航程开发出来,其运力相当于10万公里铁路(约20条京广线)的功能。由于各方面原因,长江港口、码头、船舶设备仍然比较陈旧落后,加之多头管理体制,水运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长江干流还有54%的里程不能全年通航,其作用仅相当于一条3000公里长铁路的货运量,而水量分别只有长江1/10,3/5的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却相当于11条、19条铁路运力。为此,必须加大投资整治干支流航道,沟通水系河网,兴建和扩建港口码头,改造装卸航运设备,以形成长江干流畅通的航运网络,大大提高航运能力。进而与铁路、公路、管道、航空等运输紧密配合,形成以水运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加快沿江经济带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物资和信息的交流,带动沿江经济带各类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第二,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沿江经济带产业合理布局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水利、水电、水产、矿产采掘、加工等为主的基础产业。必面处理好水利、水运、水能和水土保持的关系,扬水之长、防水之害,做到“水尽其用”、“一水多用”。既要利用充裕水资源发展沿江经济带灌溉农业,建设稳定持久的高产稳产商品农业基地,又要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发展高水耗、高能耗、大运量的重化工业,把化学、建材、能源、冶金等一类工业布局在沿江,形成以重化工为主体的沿江工业链。
2.资源利用协调:以运用价值规律为主要内容,促进沿江经济带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和协作
沿江经济带开发利用资源,必须在协调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实行广泛的资源互补和协作,以解决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与下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经济技术资源优势突出的矛盾,最终实现整个经济带资源要素组合的优化和综合优势的形成。现在,资源开发利用互补、协调已成为沿江经济带各省市加快开发开放的要求,但由于未能处理好资源区与加工区、“上游产品”区与“下游产品”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二者利益分配不合理,甚至形成了一种区域利益“剪刀差”,结果资源互补、协作态势还不尽如人意。固然不可否认,这种“剪刀差”的形成,无疑是改革开放条件下,沿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先开放与后开放,先富与后富的一种变化,应提倡发挥优势,谋求正当利益,但又要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宏观政策倾斜所导致并加剧的一种非理想结果。实施沿海战略后对东部地区的倾斜和长期以来对资源实行低价的政策,致使具有较多资源优势的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处于不利地位,在与加工省区、“下游产品”区进行交换过程中存在着价值的流失;而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也是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虽然远离资源区,却凭借加工价格能获得较多盈利,加之改革中又较早地放开最终产品价格,使差价越来越不利于主要作为资源区的沿江中上游地区。现在是要真正运用价值规律,解决沿江经济带资源区与加工区,“上游产品”区与“下游产品”区利益剪刀差问题的时候了。首先,要通过价格改革,保证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的能源、原材料资源产业及行业有起码的自我积累能力,而后逐步做到盈利率能吸引其他行业和社会资金的流入。其次,沿江经济带中上游能源、原材料产区要转换产业结构,延长产品链,由一次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的生产结构模式过渡到中、高(级)产品为主的生产结构模式,在区域贸易结构上,由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输出过渡到高质能与载能的混合输出。
3.一般产业协调:既要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又要避免沿江经济带产业趋同化
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的目标,应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在“九五”和更长一段时期内,逐步推进沿江产业带的充实、延伸和完善,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区域。首先要侧重于巩固沿江农业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能源、交通运输、冶金等基础产业和高科技先导产业,以此带动其他加工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全面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在资源富集地区重点建设能源等基础产业,以增强整个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后劲。根据依托长江、双向开拓、择优选择、点轴发展、强化基础、保护环境的原则,沿江产业带的协调应按以下四段合理布局。第一段,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下游东段,即江、浙、沪三省市,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第二段,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西段,即皖、赣两省,应以合肥、南昌以及芜湖、九江为中心,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以及下游以南京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发展纺织、食品、钢铁、建材等资源型及资源加工业产业。第三段,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即鄂、湘两省,以武汉为中心,发挥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航运优势,以高水耗、大运量的基础工业和钢铁、机械制造、建材工业为方向,轻重兼顾,协调发展。第四段,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即四川省,应以重庆为中心,利用水能源特别集中,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等条件,重点发展钢铁、机械和化工工业。
实现沿江经济带产业合理布局的最大障碍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高度趋同。1994年,在三次产业中,除上海第三产业比重略高外,其它各省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仅为30%左右。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重也大体接近,行业发展也相当雷同,并且目前正在出现新一轮产业趋同。以部分省市“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所确立的支柱产业为例,大都集中于汽车、钢铁、机电、耐用家电和化工等,支柱产业地方特色不够。这不仅制约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形成低成本的规模效益,而且目前的产业趋同是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都比较密集的高一级产业层次上的重复投入,其投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金都远远超过前一轮加工业层次上的重复和雷同。解决新一轮产业趋同除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外,就是加强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既要发展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也要发展有特色的沿江产业带。尤其是要促进沿江汽车产业带的形成。从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汽车业主产区的实际出发,尤其是要促进沿江汽车产业带的形成。
4.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加强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和协作,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及长江三角洲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也是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沿江经济带现已建成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17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值、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40%,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它促进了沿江经济带科研成果商品化、商品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了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和技术的更新改适,开辟了沿江经济带各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也为沿江经济带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为了使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稳步走在全国的前列,建设沪、宁、汉、渝及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给浦东开发、三峡建设和整个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还必须加快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联合、协作的步伐。第一,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快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不仅仅是相对丰富资源与相对缺乏资源的相关串联,而且要在这种资源大流动中筹集到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本,以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实现沿江经济带的产业大跨越。这样,产业发展将避开常规发展阶段,采取三次产业同上的超越发展方式,在原重化工业发展格局上直接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这种压缩了的工业化进程,通过改造、调整、提高和发展,形成高加工阶段的产业主导和产业支柱,加快沿江经济带的高新产业发展,以形成以航天、信息、激光、光纤、生物、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推动全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第二,注重长江三角洲与沿江其他地区的产业合理分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要充分利用诸种优势,尤其是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科技教育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等优势,率先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把当地劳动密集产业转向中上游地区的同时,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创汇的“五高”产业和产品,大力培育具有当地优势和特色的拳头产品,着力提高产品的水平和档次。长江三角洲以外的沿江地区,在着重建设宁、汉、渝等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同时,对那些有条件的大中城市也应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
5.区域市场协调:建立沿江经济带市场联合体,加快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形成以要素市场为中心的统一市场,是沿江经济带快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来的推动,在沿江经济带各区域内,要素市场有所发育,初具规模。如金融市场先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较快,现期货市场交易并举进行,已逐步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依托、遍布广大城乡的物流网络,沪、宁、汉、渝已分别建立了产权交易中心,信息、技术、人才市场正在建设中,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建立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统一市场,必须分步推进,即:第一步,在沿江经济带各区域市场的基础上,从体制上保证相互开放,按同一的运行机制和规则运作,形成沿江经济带初级的统一市场;第二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较快提高,特别是交通、通信的发展,由沿江经济带初级的统一市场向较为成熟、完善的全国统一市场过渡。从“九五”到下个世纪初,重点是实现第一步,即由沿江经济带各区域市场向沿江经济带初级的统一市场过渡。纵观世界区域市场的发展趋势,借鉴欧洲共同体的成功作法,建立沿江经济带市场共同体是形成沿江经济带初级统一市场的关键所在。这个市场共同体是取代现在比较松散的市场组织——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最佳形式,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管理机构有权威性,运行效率高。其中长期发展目标,包括产业结构和布局、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市场结构和规模,以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长期计划为基础,在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尽可能与国家“九五”规划和2010年《纲要》相衔接。管理机构由沿江经济带各省市行政主要负责人和中央派出的代表组成最高决策班子,由政府中经济协作部门负责人组成执行班子,因而具有权威性;还有财政、金融部门对经济合理过程给予财力保证和支持,有立法司法机构等参与,以规范市场运行规则,仲裁市场运行中纠纷,从而保证市场有序、有效运行。二是竞争性贸易与互补性贸易相辅相成。沿江经济带互补性的资源必然要求互补性市场,互补性越强,相互依赖程度越深。但在自然资源赋予下,由于现代科技进步不均衡的影响,沿江经济带又一直存在着资源同构、产业同构、产品同构的问题,这就要求竞争性贸易,即在同一市场上开展竞争,优胜劣汰。如同当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性贸易超过互补性贸易额一样,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江经济带的竞争性贸易的作用不能低估。只有把竞争性贸易与互补性贸易结合起来,竞争与分工协作相结合,这个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
6.金融市场协调:“点线区”结合,三层协调,加快长江三角洲、南京、武汉、重庆四大经济区的金融市场建设
形成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的率先发展,是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建立沿江经济带初级的统一市场必然要求。1986-1995年间,以沪、宁、汉、渝四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带金融网络横向融资累计发生额达10087.8亿元。在“九五”和下世纪初,对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的协调,应实行“点线区结合、三层协调、两个重点”的基本对策。“点线区”结合,是指把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大经济区的金融市场建设,同沪、宁、汉、渝四大中心城市的金融市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的整体优势。经济区是中心城市的依托,沿江一线是流域经济联系的纽带,离开经济区和沿江一线的支撑,四大城市金融市场就失去基础;而四大城市是四大经济区、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增长极,如果没有四市金融市场发展的带动、导向、辐射,四大经济区和沿江一线金融市场的发育将会动力不足,发展缓慢。“三层协调”是指:一是各大中心城市之间金融市场建设实行协调,均衡布局金融市场体系网络;二是各大中心城市与其直接辐射的经济区之间金融市场建设实行协调;三是各大中心城市与其所在行政区划内的金融市场建设实行协调。“两个重点”是指:一是以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为据点,协调配置金融市场,组织资源,着力把它们塑造成蕴含潜力,有带动作用,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有相当知名度的金融中心。先期重点扶持上海,使其在沿江经济带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两个扇面结合中发挥中轴作用。随后在其他三市,特别是武汉这个历史上的金融中心布局金融市场,组织资源,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二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协调发展,促进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趋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功能的复杂有机体,各要素各层次不可或缺。从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发育现状看,货币市场开发较早,时间较长,但断断续续,做法不很规范(如1992年以来的种种违章拆借),资本市场开发较晚,时间较短,但发展迅猛,基础薄弱,问题较多。从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态势看,目前正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开发的有利时机,对二者的要求都很迫切。可采取并行结合的战略:以严格规范的制度建设堵邪路,开正门,引导拆借市场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在速度与规模上予以适时的宏观调控。
7.环境保护协调:坚持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相结合,为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创造最基础的环境
有关数据表明,沿江经济带不仅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富裕的地区,也是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不仅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些沿江大中城市高速发展中的难题,同时,生态破坏,特别是沿江上游地区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是长江中下游水灾濒仍的主要根源。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协调势在必行,它必须从保护治理两方面进行。从保护方面看,首先,沿江经济带要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按照规划,搞好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的长江上游保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水土资源,使沿江经济带日渐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其次,沿江经济带发展矿产采掘工业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注意保护矿产资源。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讲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能竭泽而渔,要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从治理方面看,主要内容有三:一是集中力量治理长江水污染,改善长江水系的水环境质量。多年来,长江干流及支流、湖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由于长江干流水量充沛,稀释能力强,干流水质历年处于较好水平,一级支流处于较轻污染水平,二、三级支流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但长江干流的大中城市区段水质已处于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水平,并且,近几年来,干流和一、二级支流及湖泊的水质变化均呈下降趋势。治理长江水污染,改善长江水系的水环境质量,不仅有利于长江开发开放,而且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改善全国环境质量。二是控制和治理沿江经济带的工业污染及乡镇企业污染。造成沿江城市带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处理能力低;城市生活污染排放量大,处理能力更低。应从调整产业布局和工业布局,着手加强对长江沿岸重污染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包括:通过技术进步和采取新建、扩建、改建污染治理措施,限期进行污染治理;从严控制在长江干流、支流的沿岸新建、扩建重污染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尽量减少长江水环境质量的污染负荷。三是控制和治理沿江经济带城市污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集中控制治理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治理污染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大中城市环境质量。
标签:长江经济带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长江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