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国家: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_苏东论文

东欧国家: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_苏东论文

东欧国家:如何向市场经济转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东欧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政治体制的剧变,前苏联东欧地区展开了一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变革运动。越南则在坚持其政治体制不变的前提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革新活动。经济体制转轨作为一股历史潮流中冲击着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几年过去了,这些地区的经济也经历了由混乱、滑坡、谷底到回升的过程。回首综合考察一下这些地区的转轨进程会很有裨益的。

一、转轨方式:渐进·激进

对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方式,即渐进或激进,学术界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渐进改革的定义是“增量”改革,不对原有“存量”进行改革,即重在“立新”,而不“破旧”;而所谓激进改革则是直接对“存量”改革,即是直接的“破旧立新”。也有以改革的力度大小、时间长短来划分,即短时期内大力度的、根本性的改革就是激进改革;而在较长时期里进行一种有序的、逐步的改革则是渐进改革。

如果以前一种定义来看,毫无疑问,前苏东地区国家都是一种激进式的转轨,因为他们没有不破旧的。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采取过“只立不破”的渐进转轨方式,这样,渐进方式事实上也就不存在。因此,本文更愿意以后一种理解来看前苏东地区的转轨方式。

以改革的力度大小、时间跨度长短来看,前苏东地区国家大多经历了一个由激进转轨向渐进转轨的过程。随着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变,这些国家新上台政府都迫不及待地要打碎其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的开始,其向往市场经济体制的心情之迫切甚至到了盲目的程度。在这种迫切心情之下,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这些国家大多采取了激进的方式。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保加利亚在研究了邻国模式、英美经济学家的各种“药方”之后,还是决定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的建议,实行“休克疗法”,从1991年2月1日起,全面放开物价、强行提高银行利率,一夜之间,面目全非;罗马尼亚也急切地想在两年之内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框架;还有阿尔巴尼亚、乌克兰等国也都实施了激进的改革措施。

然而,激进改革一推出,几乎不可避免地都出现了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生产瘫痪、秩序混乱的状况,“休克疗法”使这些国家吃足了苦头,他们发热的头脑终于冷静了下来,开始考虑如何平稳地、有效地转轨的问题。保加利亚社会党(其前身为保共)重新上台执政后,便全面检讨激进改革,实行一种比较平稳的、有序的改革,以财经专家斯托洛然为首的罗马尼亚剧变后第二届政府全面修改原先不切实际的快速过渡政策,实行稳妥而扎实的、“注重协调、同步和配套”的渐进转轨策略。乌克兰独立后,经历危机、激进改革两个阶段,然后也实行了强调调控、配套、平稳的“修正改革”政策,其改革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一波三折。

许多国家都经历了由强调快速转轨的激进改革转向强调平稳配套的渐进改革的过程,所不同的是转向有早有晚。罗马尼亚早在1991年底就放弃“休克疗法”,实行转向,其它如保加利亚、乌克兰等都到1994—1995年才实行方式转变。当然,也有不少国家从一开始就实行比较有序的、平稳的转轨,比较典型的是匈牙利。匈牙利早在1968年就开始寻求建立新经济体制,80年代又进行了银行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剧变后,安托尔政府着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采取了先易后难、平稳有序的方式,实现所有制的转换。另外,象越南的情况又有不同,越南没有象东欧国家那样发生政治变革,因而它是在保持原有政体的前提下,实行有序的一整套改革,少走许多弯路,也避免大起大落。从各种情况分析来看,阿尔巴尼亚的改革方式又有所不同,阿自改革以来似乎一直坚持其激进方式,没有迹象表明阿要作任何调整和修改。

总之,在转轨方式上,除少数国家比较一贯地采用渐进方式或激进方式外,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先激进后渐进的过程。

二、私有化方式:有偿·无偿

在原苏东地区的经济体制转轨进程中,各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也被各国政府认为是体制转轨的中心环节。各国采取的私有化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偿私有化,包括公开标售拍卖、租赁、承包等;另一类就是无偿私有化,即在成年公民中分配私有化券。俄罗斯私有化分为无偿和有偿两个阶段进行。其它国家中,比较典型或者明确表示进行有偿私有化的主要有匈牙利、波兰和原东德,而比较多地实行无偿私有化的有捷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另外,在无偿私有化中,各国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

俄罗斯的无偿私有化开始于1992年,这种私有化也被称为是证券私有化。国家无偿向每个公民发放面值为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证券持有者可用该证券直接或通过投资来购买国有企业股票,也可自由转让和出售。这一阶段于1994年6月底结束。接着从7月开始即进行私有化的第二阶段——有偿私有化,目的是要形成更广泛的私有者阶层、创造竞争环境、提高私有企业经营效益和吸引外资。到1995年5月,俄已有11.6万家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占现有企业总数近一半,其中近万家是合资和外资独资企业。

捷克的私有化除了归还1948年2 月捷共执政时没收的财产给原业主、拍卖小企业等方式外,从1992年开始,对大中型企业也通过无偿平分投资券方式实施私有化,600多万成年公民参与投资券分配。 无偿私有的方式大大加快了其私有化进程,迄今为止,约有80%的国有资产转归私有。官方宣称,大规模的私有化工作已告结束。1994年,私有经济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60%,预计1995年,这一比例可达80%。

保加利亚的私有化又有其特色,它采取的基本上是一种无偿形式,但又要象征性付一点费用。在总结了私有化开始时把大中型企业拆散出售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教训之后,社会党政府大力推行“大众私有化”计划。“大众私有化”就是把国有总资产折价变成私有化券,平分给全国18岁以上的公民,每个公民只需付500列弗,就能得到价值25000列弗的私有化券,并且规定,私有化券只能用于投资,不能买卖,以避免外国资本和某些经济集团随着收购而造成垄断或控制(捷克就出现此种弊端)。与此同时,成立各种投资基金会,供公民选择投资。对外资,则允许其直接购买国有资产股票,但无法直接控制私有化券。

另一个较有特色的阿尔巴尼亚。阿在进行了小企业私有化、土地私有化之后,于1985年8月宣布开始实行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 主要也是通过私有化券形式。阿的私有化券计划规定,凡未参与5000多家小企业和土地私有化的18岁以上公民均可领取私有化券,并且是按年龄段领取价值不等的私有化券,18~35岁者5万列克,36─55岁者7.5万列克,56岁以上者10万列克。公民可以用私有化券单独或合伙购买国营企业。

与上述几个国家不同的,匈牙利、原东德等国则明确表示采取有偿形式进行私有化。匈牙利的私有化纲领明确规定:“任何人不能无偿地占有国家财产,私有化不是在公民中,更不是在某一部分人中进行无偿的分配或转让。”所以,匈对国有资产只出售,不无偿分配或赠送。原东德地区是由联邦政府成立的托管局实施东部企业私有化。托管局把原东德的8000多家国有联合企业分解重组出1.5万家企业, 并公开招标出售。运作较好的企业全部售出;对运转不灵但尚能恢复的,托管局负责整顿,再进行出售;无法恢复的就倒闭或转产。据估计,售出企业中约三分之二是德国西部企业和外国企业购买,三分之一为原企业负责人或职工购买。对东部人购买的,托管局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和资助。

通过各种形式的私有化,许多国家的私有化程度大大提高,但罗马尼亚是个例外,罗的私有化可以说是其经济转轨中的败笔。罗曾多次制定私有化战略并先后颁布了《私有化法》和《加快私有化法》,但至今仍处于难产状态,原定计划一拖再拖。迄今,罗只有1200家以国有资本为主的商业公司实行私有化,不到原计划的1/5。可见, 罗私有化进度远远低于预定目标。

除了对已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造外,这些国家都毫不例外地大力支持建立新的私有企业。从数量上看,新成立的私有企业要大大超过私有化改造后的企业。这样各国的私有经济成分大大增加。

三、价格及其它配套改革

对价格体制进行改革、理顺价格与市场供求的关系,是各国实施体制转轨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改革之初,各国大多实行放开价格,减少国家对价格的补贴,让市场来定价,政府逐步放弃对价格和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价格改革初期,多数国家采取力度较大的措施,因而都给人以一种明显而强烈的感觉,激进色彩浓烈。如保加利亚,1991 年2月1日,政府宣布放开物价。于是,一夜之间, 许多“生活必需品和食品价格上涨了10倍、20倍。商店排队现象一下子消失了,但受饥挨饿的民众不断增加。工人、医生、教师、退休人员迫于通胀压力,无法正常生活,罢工示威活动不断。可以说,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物价飞涨的痛苦日子。

但也有国家表现得比较平稳,匈牙利就是典型之一。前文已提到,匈在其政体剧变前已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同样在价格体制方面,剧变前,匈已用固定价格、协议价格和自由价格这三种混合的价格体制取代单一的行政定价体制,到1989年,匈已有70%以上的产品都实行自由价格。剧变后,价格进一步开放,自由价格已占95%以上,已达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比例。由于价格改革比较平稳,社会民众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承受能力,也就没有造成激烈的动荡。通货膨胀率虽有上升,但属于可控制范围,最高的一年是1991年,为35%,以后逐年下降,可见,与其它国家相比,匈的价格转轨较少震荡。到目前,匈牙利的价格体制转轨已顺利完成。

各国政府也都意识到,价格改革是最敏感的一个环节,它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体制转轨能否顺利进行。所以,他们除了对价格改革采取较为慎重的方式之外,还同时进行一些其它方面的配套改革,以确保价格的顺利完成。配套改革措施主要有下列几方面,一是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建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级体制。中央银行主司发行和监督职能,不受政府左右,不负责政府预算赤字。捷克还允许商业银行私营、开放股票交易市场。二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由国家统包改为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制定有关法律,成立自我管理的退休公积金和医疗公积金等组织机构。三是外贸体制改革。这一点在下节详述。四是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对保持经济平衡和社会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配套改革方面取得特别成功的有匈牙利和捷克等国。由于注意各项改革的配套进行,他们目前都正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使整个体制转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四、外贸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外贸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是前苏东地区国家实施经济转轨中的重要举措。在改革外贸体制上,多数国家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打破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宽进出口限制,允许所有经济单位和私人从事外贸经营活动。通过这一改革,私营外贸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外贸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波兰目前有10万多家私营外贸企业,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5%增加到1994年的51%,同期进口也从14 %增至66%。匈牙利经营外贸的企业也从原来国家指定的37家增至目前的一万多家。

第二方面,大力调整外贸地区结构,即由原来主要与原苏东国家转为主要与两方工业国进行贸易,欧盟国家已成为他们主要贸易伙伴。目前,匈、波、捷等60~70%的外贸业务是与西方国家进行的,相应地,与原苏东国家的贸易是大大下降,捷克甚至只有8%。

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国投资、争取外援一度是许多国家的关心重点,西方许多国家也纷纷许下了种种诺言,使得不少国家把转轨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外援身上。相对而言,波兰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波兰采取许多措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到1995年6月, 在波兰的外资公司已有2万多家,外资已达54亿美元, 几乎占到整个东欧地区吸引外资额的三分之一。美国已把波兰列入全球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投资基地之一。在波兰已投资17亿美元。波兰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并力争尽快加入经合组织的欧盟。

外援对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等国的经济转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阿尔巴尼亚更是全面依赖外援。但也有象罗马尼亚等坚持自力更生的国家。罗剧变后新政府没有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在东欧国家中是最少受外资注意的国家。在实行转轨的头几年里,罗仅吸收到很少一部分外资,所以,罗果断地把指导思想从依赖外援转到依靠自己。可以说,罗马尼亚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实行转轨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与其它国家有着显著不同的地方。

五、成效与问题

在短时期内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转变,就犹如施行一次大手术,给社会经济机体带来巨大创伤。这些损害主要有:

1、国民经济大幅下滑。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和社会局势的剧烈变动,大大打击了经济的发展。前苏东国家在政局剧变后进行转轨的头3、4年中,普遍出现国民生产总值的急速滑坡。匈牙利1990—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下跌20%;保加利亚1991—1994年下跌40 %; 乌克兰从1991—1993年平均每年下降13%,1994年又大幅减少20%。其它国家也都出现幅度不等的连年增长。

2、物价暴涨。改革开始后物价飞涨已成为悚目惊心的现象。 多数国家年通胀率达到过三位数水平,阿尔巴尼亚1992年通胀率为400 %,罗马尼亚1993年300%,而乌克兰更是创造了世界之最,1992 年物价上涨21倍,1993年则为103倍, 完全是一种超过正常的奔腾式通货膨胀。

3、失业率大幅上升。对企业的大手术造成许多人失去工作, 阿尔巴尼亚1994年底,失业者占劳动力人数达到50%,又创造一项世纪纪录;罗马尼亚也有百万失业大军、失业率达到20%。

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使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大大下降。除此之外,还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社会矛盾激化。一些不切实际的改革严重伤害了社会机体。阿尔巴尼亚曾是个“左得出奇”的国家,改革后则推行“右得出格”的政策,不顾历史既成事实,妄图一笔抹掉共产党领导的45年。 把1990 年直接接到1945 年之后, 即想把所有权格局恢复到1945的状况。因此在私有化过程中,给原地主、原业主以及共产党时期的政治犯以过份特殊的优厚待遇,人为造成社会矛盾的猛烈激化。

上述这些都是前苏东地区国家人民为改革所付出的惨重代价。然而在经历了3—5年的剧烈阵痛之后,现在他们开始迎来希望的曙光。许多国家的经济已结束滑坡,走向逐步回升。最先走出谷底的要算波兰,波兰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8%,实现近几年来的首次增长,1994 年又增5%,1995年预计增长6%;匈牙利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 通胀率下降到20%;捷克也于1994年开始增长2.6%,通胀率下降到10 .2%;罗马尼亚1994年增长3.4%,1995年预计增长4%。总之,大多数国家从1994开始出现经济增长、通胀下降、失业减少的好现象,另外出口增长,财政状况有所改善,整个经济呈现出恢复回升的势头。

然而,这只不过是开端,这些国家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他们在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上所要消除的障碍还很多。暂且抛开那些尚未完成转轨而还须继续改革的国家不说,就是那些基本完成转轨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企业的所有权虽然改变了,但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实质内容没有改变,因而企业竞争力仍不强,效益仍低下,而要改变这一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资金问题是首要难题。事实上,对企业所有权在形式上作一改变并非难事,但要真正由此改变企业的实质面貌却是个大难题。

在企业私有化过程中,许多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都被外国企业所控制,他们不仅拿走大量利润,还控制国内市场,使民族企业发展更加困难,这个问题在以后几年中将会日益突出。另外还有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失业、腐败、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等等许多问题尚待去解决。

因此,前苏东地区国家完成经济体制的转轨只不过是在走向经济增长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要真正达到企业正常动作、良性增长,达到经济全面振兴,达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尚待时日。

标签:;  ;  ;  ;  

东欧国家: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_苏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