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村学习的实践与运用--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_初中语文论文

面向农村学习的实践与运用--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_初中语文论文

面向农村实际 讲求学以致用——四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以致用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国家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初中语文教学应“面向农村实际,讲求学以致用”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 经济建设 农村实际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城乡经济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广大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学、会技术、善公关、敢创造、品德好、能力强的人才(即初级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主要靠农村中学来培养。然而,从目前农村中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情况看,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农村经济建设人才,已成为教育界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也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宽了新的思路。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两年来,语文教改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已经实行“普九”的地方,成绩更为显著,只是在尚未实行“普九”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改的步伐较小,成绩甚微,很不适应培养农村建设人才的需要。所以,结合整体改革,国家提出:要以城市为点,农村为面,以点促面,点面结合,城乡一体化。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即要“面向农村实际,讲求学以致用”。那么,怎样做到这点呢?笔者不揣冒昧,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出困境 改变现状

鲁迅说过:“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以后。”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它象一只竞赛中的航船,顶着风浪奋进,只有胜利地到达目的地后,才能赢得观赏者的肯定与赞扬。因而,作为赛船驾驶员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险阻的拼搏精神,勇敢地、迅速地把船驶向目的地。“普九”以来,大多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都有志于学习新大纲,采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是值得赞许的。但是,由于种种困扰,诸如:经费紧缺,难以“普九”;传统升学观的压力,全力应付中考,难以顾及其他;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严重,教师的积极性大受影响;经济大潮的冲击,弃教经商思想普遍;关门教学,教改信息闭塞;学历进修考试紧忙,教学研究甚少等等。这就使很多教师感到想改而无力,欲试而难成,只能囿于困境,茫无所措,得过且过,听其自然了。这样,必然使语文教学形成了新教材、旧观念、老教法的状况,很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只有走出困境,改变现状,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据有关部门报道,目前,全国已有554个城市县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有116个县开始试办了综合初中,不少乡镇办了职业初中。不论哪类初中,都属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都以语文为主要必修课程。因而,这些新办的初中,都努力探索根据农村实际用新观念、新大纲、新教材、新教法进行语文教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经验,为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树立了好的榜样。毛泽东同志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增强教改意识,坚定意志,走出困境,学习先进,结合农村实际,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搞好语文教学。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呢?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首先要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语文教师须心齐志坚,互相观摩学习,加强教研活动,探讨新教法。其次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协调学校的工作,经常走出去,到先进学校去参观、学习、取经,参加有关经验交流会和教学研讨会。还有请先进学校的领导、教师到学校来上示范课,传授经验。再次,有条件的学校,可多接收和指导师范高等专科院校中文系的实习生进行教学实习。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获取新信息、新经验,从而增强信心,激发情趣,促进教改。

二、重在实用 丰富内容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乡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文盲劳动者已不适应现代农村的需要。因为现在农村,不论就业后是当工人、职员,还是当农民、干部,都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并且还要能说会道、能写会记、善于宣传、懂得公关,甚至还要求有办黑板报、墙报、小报、文化室、广播室、俱乐部,搞商品、产品广告宣传的能力。而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训练的。可是,从目前学生知识与技能素质看,还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就最基本的说、写能力普遍较差,其他农村实用能力就更差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丰富内容,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的内容,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包括教读本和自读本),古今中外,经典名篇,天文地理,科技文艺,实用时文等无所不有,可谓琳琅满目,绚丽多姿,是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好教材。但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单凭现用语文教材来进行教学,仍感不够。所以,我认为,除了用好新教材外,还应配合教材中有关单元课文,或另设单元(如应用文和说明文),适当补充一些实用文体的内容,如书信、电报、条据、报告、总结、计划、合同、广告、记录、说明书等农村应用文和说明文,甚至还可讲点文秘知识。这样,便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

可能有的教师会说:这样做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农村学生本来基础就较差,又普遍有厌学情绪,现用教材内容都难以学完、学好,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去教学补充的内容呢?这咋一听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认真分析研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们说,补充的内容是配合有关单元或另组单元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指导学生学习,不必另增加时间,若采用单元教学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少布置课外作业,又怎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呢?其次,要明确,学生基础差和有厌学情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了解主要是因感到有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而无用,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学而乏味。补充学习实用性的内容,毕业后用得着,有效益,那又何厌之有?以往有的教师不大重视实用文体和说明文的教学,主要是受中考很少考这方面内容的影响之故。义务教育(素质教育)要求从素质考虑,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更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补充学习实用性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实用性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既符合语文“基础工具”的特点,又适应农村实际的需要。因而,有的教师呼吁:面向农村实际,加强应用文和说明文的教学,这是很及时的、正确的。

三、体验情感 渗透德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于漪老师说得好:教师的光荣职责不仅是在学生的心田撒播知识的种子,而且还要在学生的心田撒播思想、道德、情操的良种。语文教师课时多,与学生接触多,在这方面更负有特殊的任务,他(她)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情感,渗透德育,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下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因为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艺术化的动人世界,每篇课文都有育人的闪光点,教师可用点滴渗透方法,循文入义,亲身体验文中情感,再现课文的情境和光华,开启学生的心扉,陶冶学生的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励学生的真操,提高学生的觉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农村学生大都具有淳朴、勤劳、善良、诚实、温顺、恭谦的优良品质。但在拜金主义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下,有的也滋长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沾染了一些污浊的习气。因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不爱农村,不喜农业;身在学校,却心往城市。如有的说:“读初中,口袋空,搞农业,荷包瘪,要想有钱用,进城去劳动。”因此,毕业后未能升学的,很多便跑到城市去打工捞钱混日子。就是未毕业的学生,有的也弃学而去捞钱。据说有的不但自己去打工,还为在校的一些同学和老师在城市找到了工作。有的学校学生中偷摸盗窃、打架斗殴、猜码赌博、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思想品德的变坏,说明了德育的薄弱,有加强的必要。

语文是思想性较强的基础工具学科,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科的特点,针对农村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指导学生认真学习相应的课文,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抓住文中闪耀思想火花的关键词语,再现文中的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以之联系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受到熏染教育。如针对学生厌学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领会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便立下大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理解“青年人怎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这句的深刻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思想。又如针对学生不爱家乡的思想,指导学生阅读《枣核》一课,领会侨居国外,远离家乡的不快,并理解“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两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便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再如,指导学生学习《荔枝蜜》这课,可领会蜜蜂的勤劳贡献和农民的勤劳贡献以及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深刻含义,从而可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思想感情。

体验情感并渗透情感是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如果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实际情感沟通起来,必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四、加强实践 训练技能

有人说,实践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又是形成技能的良好途径。这话很有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关键就在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三主”教学思想,正是高度集中地概括了实践的作用。纵观农村学生,多数由于家庭距离学校较远,家务较重,条件较差,进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甚少。加之教师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思想未能彻底改变,“满堂灌”、“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未能如意更新,因而也不大重视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但课外练得少,就是课内也练得少。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实用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练得少。《大纲》强调:“读、写、听、说四种能力都很重要。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努力培养;听说能力在现代生活中日益需要,也应加强训练。读、写、听、说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促进,教学中可以进行单项训练,也可以结合起来训练,要按照合理的序列安排教学内容,使四种能力协调发展,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也应遵照《大纲》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

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加强实践,训练技能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强课堂练习,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即要善于引导、指导、辅导,学生一定要起主体作用,即要善于自读、自写、自练、自结。特别结合有关单元,加强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和朗读训练。尽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课文练习尽量在课内完成,不加班加点,少布置课外练习。另一途径是:开辟第二课堂,即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要,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如指导学生办手抄报、墙报、学习园地、黑板报,组织故事会、报告会、辩论会,举行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当小记者、公益服务等。事实证明: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较多、较好的学生,实用能力较强,毕业后也较受社会的欢迎,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练要有方法有条件。农村中学要因地制宜,克服困难,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设现代化(电器化)手段,加强实践,便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农村初级技术人才,都要发挥语文“基础工具”的作用,因此,重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农村建设人才服务,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我们相信,只要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能以发展的有战略意义的眼光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定能开放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复印责任编辑注:本文的前三部分分别复印在本专题1994年第9期和第10期上。

标签:;  ;  ;  ;  

面向农村学习的实践与运用--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