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中亚”战略透视_时政外交论文

美国“大中亚”战略透视_时政外交论文

透视美国的“大中亚”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美国论文,透视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2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调整了国务院地区局的划分,将中亚从欧洲局并入南亚局,改名为南亚和中亚事务局,任命原国务院发言人里查德·鲍彻为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此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机构调整,而是反映出美国中亚战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明一个以阿富汗为中心,涵盖中亚和南亚的美国“大中亚”战略新框架逐渐形成。

美国“大中亚”战略的设想可以追溯到2005年夏季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问题专家斯塔尔倡议的“大中亚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计划”。他主张美以阿富汗为中心发展与包括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在内的“大中亚”地区国家的伙伴关系,通过推动中南亚在政治、安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由亲美的,实行市场经济和世俗政治体制的国家组成的新地缘政治板块,从而实现美在广大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虽然美国国务院在此次机构调整中没有正式冠以“大中亚”战略之名,而是称这是一个推动中亚和南亚之间区域合作的“新模式”(a new paradigm),① 或为中亚和南亚“地区一体化”的倡议,② 但由于它是从一个新的战略视角对美在“大中亚”区域的政策做了一次综合调整,制定了新的目标,并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因而普遍被外界称为“大中亚”战略或“大中亚”计划。③

一、“大中亚”战略大在何处

(一)配合变革外交,全面提升中亚在美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整合外交资源,调整对中亚政策的重心和方向

赖斯在解释国务院合并中亚与南亚机构时表示,南亚和中亚在全球事务优先排序中位居前列,并称中亚和南亚不再是“危机之弧”,而是“机会之弧”,“但必须在南亚地区做出艰苦努力”。机构调整可使“同样一批专家和外交官同时关注这两个地区”。④ 美国务院公告称这一调整“体现了国务卿赖斯对变革外交特别是中亚事务的关注”,“旨在推动中亚和南亚国家间为共同的安全、繁荣、稳定和民主目标开展更多的合作”。⑤

执掌“大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鲍彻称,美中亚战略目标建立在三个支柱之上:安全合作、商业和能源利益以及政治和经济改革,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相互促进。美将同时寻求实现三种利益。这与斯塔尔总结的美在“大中亚”地区的三个战略目标如出一辙:第一、在安全合作方面,通过推动反恐、防扩散、反毒品走私等活动,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地区安全机制;第二、积极与多边金融机构合作,促进中南亚地区经济和贸易一体化,改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使这一地区重新对外开放,从而有利于美商业和能源利益;第三、以阿富汗为样板促进“大中亚”地区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为更广大的穆斯林世界树立典范。⑥ 2006年以来,除布什总统访问了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外,美副总统切尼、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负责中亚和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鲍彻等高官频频到访中亚、阿富汗及南亚国家,推销其中亚战略的新思路。

(二)以阿富汗为核心推动中亚、南亚之间的区域合作

美更加重视阿富汗在中亚、南亚区域合作中的支轴作用,主张通过美国的援助,推动阿富汗与中亚国家在能源、交通、贸易和通讯等领域开展合作,使其成为“大中亚”地区的中心。⑦ 布什2006年3月初访问阿富汗时,再次强调美将继续支持卡尔扎伊政府和阿重建事业。同年4月助理国务卿鲍彻在国会听证会上谈到美中亚政策“新模式”时,称这个模式将以开放的阿富汗为中心沟通一条南北通道,“使其不再是中亚和南亚之间的屏障而是成为沟通中南亚的桥梁”。美还牵头在阿富汗召开了名为“大中亚伙伴关系、贸易和发展”的国际会议,邀请中亚国家及印巴官方代表参加。会议主要议题是扩大中亚和阿富汗的对外贸易,探讨美国与中亚国家发展伙伴关系的途径,重点放在贸易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动区域合作上。此次会议可以说是美推动“大中亚”战略的总动员,与此相配合的各项援助与合作项目也在推进。

在交通方面,除帮助阿富汗建设环线公路外,美出资3650万美元由美工程兵在阿塔边界的喷赤河上修建连接两国的大桥,使阿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交通更为便利。美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日本共同支持建设一条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经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塔吉克斯坦杜尚别、阿富汗喀布尔、坎大哈通往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

在能源及运输方面,美支持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将电力出口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为推动该项目的实施,美派代表参加了巴、塔、吉、阿四国5月上旬在伊斯兰堡召开的跨国电力贸易会议,推动四国同意就一个跨境输电项目成立联合工作实体,加紧落实并进一步磋商技术及融资方面的问题。2006年6月,美再次号召中亚国家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中南亚电力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计划的实施。美还决定提供80万美元帮助塔吉克斯坦政府与美国AES能源公司合作更新塔现有的电力网,争取使塔能在2008年年底向阿输电。在油气管道方面,美积极推动筹建一条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天然气管线(TAP)。该管线长1700公里,计划耗资约35亿美元,预计年输气量约300亿立方英尺。

除能源、交通领域外,美还在中亚各国普遍关切的反恐、反毒以及防扩散等领域推动合作。中亚国家均参加了美倡导的防扩散安全倡议,美国务院、国防部和能源署向中亚国家提供大量援助用于确保原苏联武器专家民用科研项目。美还向各国边防部队及海关人员提供防扩散方面的培训和设备。在反毒品走私方面,美鼓励在哈成立的“中亚地区信息协调中心”发挥更大作用,还帮助在阿与中亚国家和伊朗边界建立新的边防检查站。

(三)树立哈萨克斯坦的地区领袖地位

近年来,美对哈萨克斯坦的重视进一步加大。2005年10月,赖斯访哈时公开表示支持哈发挥地区领导作用,并支持哈在民主方面取得的进步。哈去年底举行总统选举后,美大选观察员团的最后声明称:“虽然依照国际标准尚存在不足之处,但这是一次公平竞争”,“是哈乃至整个地区迈向民主和政治自由的重要一步”。美除肯定哈改革成就外,还鼓励哈能源出口的多元化,支持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哈增加在本地区及阿富汗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从而发挥地区领导作用。⑧ 哈外交部长托卡耶夫参加了美4月在阿富汗召开的“大中亚伙伴关系、贸易和发展会议”,并在发言中表示愿为该计划的实施做出贡献。

(四)进一步扩大对中亚国家的“民主改造”

首先,美明确提出推动中亚、南亚区域一体化的前提就是帮助地区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建立成熟的能源和资本市场。美已决定通过国际开发署提供350万美元用于帮助中亚国家建立“透明和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其次,美或单独或通过欧安组织及其他民主和人权机构向中亚国家提供各种改革所需的技术援助,并增加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再次,强调发挥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样板作用,使其成为美向中亚国家展示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橱窗”。⑨ 除在中亚国家开设美国学校、向青年人提供奖学金,支持与各国政府间的交换学生项目外,美援助署还计划利用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教育机构,资助中亚国家有前途的中青年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到南亚去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节省资金,还将增加中南亚之间的联系。⑩ 第四,美除做哈、吉、塔工作外,还将继续寻求与乌合作和接触,敦促乌政府改变现行政策,美针对乌的民主项目也会增加。今年8月鲍彻对乌进行了工作访问,正印证了美不放弃与乌合作并对其施加影响的打算。

二、“大中亚”战略出台的缘由

美传统上以里海为纽带将中亚与外高加索划为一个战略区域,在国务院归欧洲和欧亚事务局负责。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对负责本地区的机构设置和战略进行调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阿富汗局势一直不稳,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特别是俄在中亚影响力逐渐恢复,美对中亚安全的关注以及中亚国家对与美国合作前景的期待都在消退,美在中亚的战略地位面临新的考验

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发生安集延事件后,由于美欧等对乌严厉指责和施压,乌要求美撤出其在乌军事基地,使美在中亚的安全利益受到冲击,成为美调整中亚政策的主要动因。2006年吉尔吉斯斯坦也就美军基地提高了要价,虽然美称这是正常的谈判,但至少表明了吉对待美国驻军的一种态度。这些变化反映了中亚国家在反恐战争中与美结成的伙伴关系是脆弱的,中亚国家意识到与美发展政治关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实际利益,相反美所推动的颜色革命已经构成了对中亚国家政权稳定的威胁。另一方面,阿富汗局势尚未稳定,中亚国家面临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以及毒品等方面的威胁远没有消除,中亚国家距美所许诺的安全、繁荣、开放还相当遥远。现在美深陷伊拉克泥潭,又将目标瞄准伊朗,使中亚国家感到美对其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与此同时,俄、中、印、伊朗等其他大国在中亚不断扩大影响。特别是俄近来在中亚不断进取,扩大了驻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基地,还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联盟关系,拉乌加入了欧亚经济共同体并返回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俄哈关系2006年以来也不断升温,同年普京已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先后举行4次会晤,签署了军事、经济、能源、人文等领域合作的一揽子协议。俄在与美争夺中亚的角逐中扭转了劣势。

对此,美一直致力于探讨对策以巩固在中亚的战略地位。虽然反恐仍然是首要目标,但地缘战略意义上的竞争再次成为美调整对中亚政策的主要动力。鼓励中亚国家的独立地位,吸引中亚国家向南发展,为中亚国家提供“多种选择”无疑是针对中亚国家目前向北倚俄的政策取向。鲍彻曾明确表示,“中亚国家不应只拥有一个市场,受一个大国的影响,受两个大国挤压。他们需要更多的选择,而美国在这里就是要给中亚国家提供更多的选择,特别是印度、日本及其他地方。”在美印关系大幅提升的同时,美希望印度在中亚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以此扩展美影响力。(11)

(二)推广民主和经济改革受挫

自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政权更迭和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后,美在独联体推行的“颜色革命”遭遇挫折。一方面,吉政局尚未稳定,各派之间斗争激烈,新政府的政权结构和对外政策也没有发生美所预期的改变。另一方面,“颜色革命”引起中亚各国领导人的反弹和警惕,乌美关系因此发生恶化。美及西方面对现实,相应降低了“民主改造”的调门。去年12月哈萨克斯坦举行了总统选举,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以高票蝉联总统,成为独联体“颜色革命”浪潮中最平稳的一次选举。中亚政局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美不得不调整战略,在肯定哈萨克斯坦选举的基础上,以地区贸易和能源合作为切入点继续向中亚国家传播美式民主。

(三)美与俄伊在能源领域中较量的加剧是美国调整中亚战略的因素之一

目前,俄主导了大部分里海和中亚能源外运管道,而伊朗作为里海沿岸国家,可以向中亚国家提供最便捷和经济的能源外运通道。美不愿看到俄罗斯和伊朗控制中亚和里海能源资源和市场。为了在中亚能源领域立足脚跟,美投入巨资并号召西方社会支持建成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汗原油运输管道,使其实现了绕开俄、伊将里海石油向西运往欧洲的目标。这不但减少了欧洲对俄能源的倚重,还沿着能源管线在经济上打开了进入中亚的大门。但由于阿塞拜疆里海大陆架至今没有发现大型油田,巴杰管道的油源难以保证,因此美通过经济援助和政治施压,进一步拉拢拥有丰富石油储量的哈萨克斯坦承诺向“巴杰线”输油,从而将争夺能源的触角更远地伸向了中亚腹地。

此外,美国控制了阿富汗,使其有可能利用阿地处中亚和南亚之间重要地理位置,将两者连接起来。通过在阿富汗和中南亚之间建设一个由美主导的,由输电线、油气管道及公路组成的网络,美将从另一个方向上进入中亚并巩固在中亚的地位。美拉印度加入了土—阿—巴天然气管线(TAP)计划,并竭力阻拦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充分显示了地区经济合作为地缘政治所左右的现实。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世纪早期大英帝国以阿富汗为基地与沙俄在中亚展开的“大角逐”。阿富汗再次成为关键的支点,也成为美国从南亚北上中亚的必由之路。

三、“大中亚”战略的影响

(一)可能给中亚政局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美“大中亚”战略中提出的经济援助、投资以及贸易和能源合作项目对于中亚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美在打击恐怖主义、反毒品走私和加强海关边防等方面的支持也是中亚国家所需要的。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与美保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平衡其他大国在地区的影响。但美在中亚国家进行的“民主改造”常以“政权改变”为目标,直接威胁到中亚国家的政权和政局的稳定,使各国政府不得不提高警惕。美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中亚传播美式民主价值观,培养亲西方社会精英和反对派,利用各国议会和总统大选之机挑起反对派和社会不满成员滋事,客观上对各国本来存在的一些社会贫困、分配不均、腐败问题,甚至民族、宗教矛盾起到一定的激化作用,导致出现社会动荡和分裂的危险。同时,中亚国家对大国政策的复杂心态和反应也造成各国对外政策的摇摆不定,对各国正常的对外交往和地区经济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美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计划中,以与美关系亲疏和政治是否民主为标准,拉拢一些国家如哈、吉、塔,忽略另一些国家如乌、土,特别是乌美关系恶化之后极力树哈为地区领袖的做法令地区国家关系愈加复杂化。美国务卿鲍彻承认实施“大中亚”战略将对地区安全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它将破坏整个中亚地区的一体性,打破大国在中亚力量的平衡,从而导致中亚内部的纷争。(12)

(二)美推动“大中亚”战略可能造成中亚地区国际关系复杂化

在中亚发挥作用的外部大国有俄罗斯、中国、美国、伊朗、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中亚还存在着各种地区合作机制,包括俄牵头的传统合作机制如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及俄、中倡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等,中亚国家五国还是北约和平伙伴计划的成员国。中亚国家一向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政策,与各国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都想通过参加不同功能的地区性组织,力图更好地保护和扩大自己在各方面的利益。从长远看,美在中亚另起炉灶可能在地区国际关系中增加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竞争因素,使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化,还有可能干扰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的运行,使中亚国家面临两难的选择。

第一,美将地区大国按照与美关系的亲疏远近重新排队划线,目标是主导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秩序,使其为美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服务。美明确提出为中亚国家提供“南向选择”是为了使中亚国家避免受俄、中两个大国的控制、排除伊朗在地区的影响,鼓励土耳其和印度在地区发挥影响。鲍彻还称美要推动参与本地区事务的盟国、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在机构设置和项目开发方面更多地将中亚与南亚结合在一起。日本带头主办“5+1”会议,并邀请阿富汗参加,积极响应美计划。

第二,该计划倡导中南亚区域合作,吸引南亚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更多地参与中亚事务。印巴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将被引入中亚事务,使中亚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第三,近年来,美俄关系日渐紧张,俄罗斯立志重振大国地位,对内强化军事和经济实力,对外纵横捭阖。美则不断谋求单边主义,推行霸权政策,美俄围绕民主、能源、伊朗核问题、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分歧严重。最近两国政要之间的唇枪舌剑表明两国关系在继续恶化。(13) 美俄在中亚的争夺正在加剧,而美“大中亚”计划是美抛出的新一轮攻势,俄也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回应。去年以来,俄得益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国力有所恢复,对中亚采取更加进取的态势,俄乌、俄哈关系不断升温。俄在2006年8月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会议上提议由俄、哈资助成立一个水电联合体来解决中亚的水资源分配和水电基础设施问题,以形成中亚统一的能源市场。有评论说,如果该倡议得到实现,将把美国踢出中亚与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能源合作舞台。(14)

四、美实施“大中亚”战略的制约因素

美在中南亚之间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倡议实施起来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阿富汗局势、中亚各国政局走向和对外政策、俄等大国的反应、中亚的能源潜力等都是制约美“大中亚”战略实施的因素。由于历史上长期分隔,中亚和南亚国家间缺乏基本的认同感和开展合作的经验,印巴之间实施大型跨境基础设施项目也比较困难。很多人,包括一些中亚学者都认为,大中亚计划存在先天缺陷。

首先,阿富汗政府正面临安全形势恶化、军阀势力抬头、毒品、贫困和腐败等挑战,阿过分依赖美国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其发展前景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阿在“大中亚”战略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很难成为“民主典范”。自今年初以来,阿富汗安全形势持续恶化。阿政府军和驻阿国际军事援助部队控制的范围仍然仅限于首都喀布尔及北方部分地区,在阿西部和南部受到塔利班武装、贩毒集团以及一些部落的强势抵抗。加之北约成员国所许诺的军事人员和物资不能及时到位,北约部队损失较重,在南部的军事行动更加吃力。同时,伊拉克战争严重分散了美国在阿富汗的兵力、物资和其他资源,美向阿、伊提供的援助款项大部分流向伊,阿重建进展缓慢。在纪念“9·11”事件五周年之际,美民众首次对布什政府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成果发出了质疑。

阿富汗政府和美国面临的还有毒品问题。近年来,阿毒品种植面积激增,据联合国公布的《2006年世界毒品报告》,阿富汗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生产国,种植非法毒品作物的土地面积,比2001年美英联军推翻塔利班政权时上升了14%,毒品带来一系列的政治、安全和法律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阿富汗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高达40%。这导致以总统卡尔扎伊为首的政府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也使美在阿行动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阿富汗独特的历史决定了要把它建成一个西方意义上的民主法制国家并保持亲美政权是非常困难的。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20世纪的前苏联曾试图占领阿富汗,但前者只维持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后者则在十年战争后不得不承认失败。美主导下的北约盟军一直无法完全控制阿安全局势也正反映了阿特殊的政治现实和美所处的尴尬境地。而卡尔扎伊政府在处理与军阀的关系等问题上与美西方之间的分歧渐多,也越来越多地遭到西方的批评,更没有太多可向中亚推销的“民主”经验。

其次,美与中亚国家在政治制度、人权标准上的分歧难以弥合。中亚国家视保持政局稳定为首要任务,考虑到美“大中亚”战略核心内容就是对中亚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总体上对这一计划的实施怀有较强的戒备和防范心理。美“大中亚”计划所涉及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经济援助的前提都是对中亚国家经济体制进行改造,帮助各国实现能源市场的透明化和自由化。这个前提也是中亚国家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的。

再次,中亚国家的经济脱胎于前苏联体制,虽然经过15年的发展,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中亚国家之间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哈发展较快,塔、吉相对落后。中亚国家之间还存在民族、宗教、资源、领土、边界等方面的纠纷或争端,影响了各国之间开展合作。而南亚区域合作由于印巴之间的矛盾也是差强人意。因而在区内一体化水平很低的条件下,要推动区域间的经济融合更是难上加难。

第四,美推出“大中亚”战略触及俄在中亚的利益,吸引中亚国家摆脱俄影响阻碍了俄整合独联体促进地区合作的努力,俄必将利用自己在中亚的传统影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维护自己在中亚的利益。与俄之间的竞争将是美实施“大中亚”战略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中亚各国出于地缘政治考虑,一直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更加重视周边外交,特别是俄的影响,在美俄争夺中不会完全倒向美国。

最后,“大中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亚能源的南向输出,但是中亚地区的能源总量并不确定。美学术界一直对里海能源潜力有争议。中亚能源大户哈萨克斯坦虽然对美国的设想表示欢迎,但它不会破坏俄哈密切的战略盟友关系,其石油资源除向俄、中以及巴杰线供油外,是否有剩余储量可供南运令人怀疑。塔吉克斯坦的水力资源基本由俄罗斯的统一电力公司控制,还有一些建于前苏时期的电站没有充分运营,可供美资投入,在这个市场上,美俄之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土—阿—巴天然气管道虽然得到沿路国家的赞同,其可行性仍需进一步论证。美支持这一计划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说服印度放弃伊—巴—印天然气管道。以土目前的天然气生产能力,除向俄、中出口外再向南运恐怕也会力不从心。印度作为美“大中亚”计划中的重要角色,与美在一些根本战略考虑方面不完全一致。特别是关系到印对外战略及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印不会甘心仅仅作为美亚洲战略上的棋子。印度外长辛格已经表示不会放弃伊、巴、印天然气管道。

总的来看,美“大中亚”战略是美根据中亚和南亚形势的变化和美与各国关系的演变而进行的政策调整,目前还在计划和准备阶段。由于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该战略有其脱离现实的一面,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注释:

① US Policy in Cetnral Asia:balancing Priorities (Part Ⅱ).Richard A.Boucher,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iars,Statement to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the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april 26,2006(Http://www.state.gov).

② Remarks at Electricity Beyond Borders:A Central Asia Power Sector Forum,by Richard A.Boucher,Assistant Secretary for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iairs,Istanbul,Turkey,June 13,2006.

③ 哈萨克外长参加了2006年4月在阿富汗召开的“大中亚伙伴关系、贸易和发展”的国际会议,表示支持美“大中亚”计划。

④ 赖斯2006年1月5日对新闻记者的谈话。

⑤ 国务院公告2006年2月9日。

⑥ 《一个中亚的伙伴关系计划》(A Partnership for Central Asia),S·弗里德里奇·斯塔尔(S.Frederich Starr),《外交》(双月刊)2005年7/8月号,第164—178页。

⑦ 赖斯2006年1月的讲话。

⑧ US Policy in Cetnral Asia:balancing Priorities (Part Ⅱ).Richard A.Boucher,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iars,Statement to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the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april 26,2006(Http://www.state.gov).

⑨ 同注释⑧。

⑩ 同注释⑧。

(11) “The U.S.-India Friendship:Where We Were and Where We're Going”Remarks By Richard A.Boucher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 at The 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 (CⅡ) New Delhi,India April 7,2006.

(12) 美国“拉郎配”谋划“大中亚”徐晓天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28/content_4889277.htm.

(13) 美传统基金会首席专家科恩在接受《生意人报》采访时的评论。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03/content_5040905.htm.

(14) 亚洲时报:Aisa Times,http://www.atimes.com/atimes/Central_Asia/HH25Ag01.html.

标签:;  ;  ;  ;  ;  ;  

美国“大中亚”战略透视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