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主体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1-0152-04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主体之间不是“我”与“他”间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主体间性成为我国哲学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主体间性研究在我国哲学领域的升温,自2002年起一些学者逐渐把主体间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且取得了一些突破,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都起到了奠基作用,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有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的研究对于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回应和谐社会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期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①对此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但他们又是两个有区别的主体。第二,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即我们平常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行为。②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的、真实的、双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主客体二分、偏激、片面、过度、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和继承。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教育的主体,重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充分发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如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彼此承认对方的主体性,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彼此对教育活动都有自主选择、参与和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权利,彼此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对方的主体作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
2.平等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向互动的人,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民主平等的交往主体,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以一种自由平等的方式,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思想场域”,使主体双方之间的不同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和价值立场有一个自由、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优化自己。
3.多向性:所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关主体的多向互动。既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交往,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其他主体的参与交往互动,他们共同参与形成多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实现。
4.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活动,主体间多向互动也是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共同参与的主体间多向互动的自我构建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共同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得出结论。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实践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二、网络——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理想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实现的,因此,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理想模式。这种交往必须体现教育双方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彼此承认对方主体地位等原则。然而,现实社会里人与人的交往绝大部分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性格、性别、年龄、角色等身份的差异,互动双方特别是弱势方总会顾忌着这种差异而不能真正地进行平等互动,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双方也难以真正地平等交往,因此增加了这种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难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新的生活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人们交往的特点和网络社会的问题为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
1.网络社会人们交往的特点适合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去中心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网民一般都是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往。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不存在因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身份的差异而产生顾忌,使人们有安全感和去防御性,减少了人与人交往中不必要的麻烦和担心,可以把现实社会中不敢说出来或说不出来的话表达出来。在这里,既没有领导也没有平民,既没有教育者也没有受教育者,是人与人处于平等地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是交往双方在平等、尊重、理解、关爱等基础上的“敞开”和“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创造”的活动。这种“去中心化”的交往方式,真正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本质要求。
二是信息共享。网络的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们在分享这些资源的时候又为资源库提供了新的资源,资源的这种共享性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同时,人们在分享资源的时候彼此通过电子邮箱、BBS等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增强了人们交往的积极性。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摒弃自己那些过时的知识,吸收新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有所提高,加强其主体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缩短自己和教育者在知识方面的距离,加强和教育者的交流,使两者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增强自己的主体性。
因此,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的特点适合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是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空间。
2.网民队伍的扩大和网络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上网普及率达到25.5%。报告还显示:网民中10—19岁的网民达到33.0%,20—29岁的网民占29.8%,30—39岁的网民占20.7%,40—49岁的网民占9.9%,50岁以上的网民占5.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民不仅队伍增长速度快而且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达5%,在总体网民中占的比例为51.8%。由于青少年网民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又欠成熟,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网络的发展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带来深刻影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社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等现象增多。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增多。
二是文化霸权主义凸显。网络社会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那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通过文化渗透和思想侵略的形式进行。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打破了过去的种种屏障,使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社会恣意横行,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增加了青少年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并且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着影响。由于西方国家在现代信息传播上所具有的优势以及英语这种语言在网络社会的主导地位,文化霸权主义由此滋生。放纵西方霸权文化的肆意侵染,无疑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是黄色信息污染泛滥。由于社会制度、社会价值、文化传统不同,色情信息在某些西方国家被视为合法。这样,网络的国际化会使这些黄色信息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和威胁。黄色信息泛滥不仅腐蚀着广大网民的心灵,使其道德观念淡薄,还危害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四是网民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的,长期的“人际交往”容易导致“虚拟”和“现实”的混乱和错位,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最终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同时,网络的兼容性和超现实性容易导致上网成瘾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网络社会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解决。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的具体途径
网络不仅成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的理想空间,并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开拓了具体途径。就目前网络的发展情况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的具体途径有:
1.利用BBS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即“电子布告栏系统”。它有很多服务区,如讨论区、信件区、聊天区等。在讨论区,网民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观点;在信件区,网民可以与亲朋好友或熟人、陌生人等互发信件;在聊天区,网民可以与五湖四海的人高谈阔论。在BBS中,网民有相当的自由度:许多现实中不敢或不愿说的话题都可在这里得到议论或倾诉,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鸡毛蒜皮的小事。因此,教育者要密切关注BBS,对于受教育者(网民)(以下受教育者即指网民)不正确或过激的言论要善于以平等性、及时性、正面性、感化性和实效性通过对话教育、理解教育、互动教育和活动教育等方式加以疏导,开展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性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互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教育者要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尊重、理解、体谅、关心受教育者,善于用柔和幽默的语调和言辞同他们讨论、切磋,以求达成共识。及时性就是对于煽动性或情绪化或争论性强的问题,教育者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受教育者的情感状态灵活调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受教育者的心里,感染受教育者,同时教育者要设身处地地体验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这样才能很好地与受教育者交流,将矛盾消解于萌芽中,避免其扩大化甚至转移到现实中。正面性就是教育者利用这块阵地,以科学的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教育,可以精心选择一些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以解决受教育者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同时通过BBS上主体间的各种交往互动活动,满足受教育者成长中的个性、兴趣或爱好等需要,培养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化性就是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情绪化的思想言论为避免其扩大化,要求教育者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身份、柔和的语气和宽容的态度同受教育者进行沟通、讨论,要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达到思想共鸣的效果。实效性就是指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一些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及时而有效地解决,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可暂缓或少管,毕竟教育主体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网民的问题可以说是无限的。只有这样,才可在BBS中通过对话、互动等教育方法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开展。
2.利用OICQ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OICQ是Open ICQ的缩写。在这里,受教育者可以轻松、自由地与熟人、陌生人、本地人、天涯海角的人聊天、抒发情感,也可与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表达对时事的看法、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等。利用OICQ可以同时与几人乃至上百人进行交流,可以轻松地实现从现实到虚拟、从虚拟到现实的转换;既可以进行文字交流,也可以视频、语聊;可以公开交流,也可以秘密交流,还可以通过OICQ将信息传到网民的寻呼机或手机上。相比之下,利用OICQ,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互动交流,充分体现平等性、互动性、主体性,使主体双方在自由、理性的讨论空间中,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优化自己。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利用OICQ及时传递文件的功能,在和谐的聊天气氛中将党的主流声音或重要文件的内容直接传递给受教育者。有时教育者也可以在网上邀请受教育者到指定聊天室进行聊天、交流思想等。教育者既可以在聊天室和所有受教育者交流,也可以和某个人交谈或屏蔽某人的交谈,受教育者如果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话”也可以秘密地发给教育者本人,这种匿名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点,会增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利用BLOG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BLOG是英文WEBLOG的缩写,中文简称为博客日记,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BLOG是以网络为载体,简单、快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而有效地与其他网民进行自由沟通,充分展示个性的一种综合性平台。其特点为:一是BLOG所提供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共享价值,可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创造深层次的自由互动平台。二是BLOG是网民表达自我的平台。专家预测,博客将成为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后的“第五种媒介”,它将超越传统媒介的权威,从而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网络日志具有保密性和私语性,这样网民就可充分展示真实的自我。因此,利用BLOG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方面便于教育者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知识结构等,缩短主体间的距离,在你—我对话性关系模式中,进行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深层次对话,消除彼此的隔阂和误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增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互动交往中主动吸收、内化教育内容,从而达到自我构建,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4.利用E-Mail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E-Mail是Electronic Mail的缩写,即电子邮件,是指利用电子信箱传递邮件。因其具有快捷、功能强、廉价等优点,因而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便利。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等性、自由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一方面通过E-Mail传递党的主流声音,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随时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受教育者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心得等及时进行反馈,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交往活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使主体双方之间的不同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和价值立场通过这个空间得到交流和讨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还可以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通过E-Mail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可消除现实生活中面对面带来的尴尬和顾虑,帮助咨询者克服恐惧心理,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注释:
①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②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