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经常项目差额看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差额论文,格局论文,分配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美两国的经常项目差额
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表1表明,中国经常项目的顺差近几年还有增加的趋势。美国则是经常项目逆差最大的发达国家。表2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1年以外,美国的经常项目一直处在逆差之中。
表1 中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92000
2001
20022003
经常项目差额 157 205174354 45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004年。
表2 美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经常项目-789.6 36.9-480.3-819.5-1177.1-1051.9-1171.6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经常项目
-1276.8
-2046.7 -2908.7
-4114.6-3937.4-4808.6-5418.3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Spring,2004。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不一定是好事,发生逆差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对该国经济具有较多的有利影响,而一个经常项目发生逆差对该国经济则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各国政府都希望本国经常项目能够平衡或略有顺差,不希望本国经常项目连续出现逆差或出现严重逆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多年的经常项目顺差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人们想象中的贸易利益,而美国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则给美国经济带来人们想象不到的贸易利益。本文从商品进出口对出口国或进口国经济的一般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中美两国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产生的贸易利益,以揭示当代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格局。
二、商品的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在短期内,在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出口的增加将导致产值高于1倍的增加,这种影响称为出口的乘数作用。瓦内特(J.Vanek)在1962年出版的《国际经济学》中,将投资的乘数作用扩展到包括出口支出的分析,提出了包括出口的支出乘数。
出口的乘数作用的机理如下: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增加,该国产值将发生等同于出口额的第一轮的增加。但是,出口厂商得到出口收入以后,将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如工资、利息、租金、股息等。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即人们的消费增量与产值增量之比的条件下,人们将增加消费支出。生产消费品的厂商将生产出消费品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该国产值第二轮的增加。这个过程将继续下去,最终导致产值数倍的增加。但是,由于人们存在着边际进口倾向即人们的进口增量与产值增量之比,还由于存在边际税率即税收的增量与产值的增量之比,人们所增加的消费支出没有完全转化为本国的产值,该国产值每一轮的增加少于没有进口和税收条件下消费支出的增加。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内的支出1%,所导致的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国1.47%、德国1.25%、日本1.23%、加拿大1.27%[1](P560)。
因此,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值的增加,而产值的增加导致就业的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国都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努力促进出口贸易,来提高本国的产值和就业水平。
长期看来,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比较复杂,存在以下各种情况:
首先,出口的增加反而造成经济的恶化。巴格瓦蒂(J.N.Bhagwati)证明,如果某个国家的出口商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且该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很高,那么该国的出口将导致该国的“贫困化增长”,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贸易有可能对本国经济造成损害。假定某个国家在产品A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在产品B的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或比较劣势,它专门生产和出口产品A,来换取产品B。如果该国的产品A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如果该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该国产品A供给的增加将导致产品A的国际价格的下降。即使产品B的国际价格不变,该国的贸易条件也发生了恶化,它必须用更多的产品A才能交换到一定数量的产品B。从长期来说,该国的出口对该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该国实际上消费的商品数量将减少[2](P201-205)。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里,出口的增加有可能导致收入减少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有可能发生“贫困化增长”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其次,出口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利益的增加。如果保留巴格瓦蒂“贫困化增长”中关于出口商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条件,再加上出口商品缺乏收入的价格弹性的条件,那么增加这种产品出口的国家没有相应增加贸易的利益。如果某种产品缺乏需求的收入弹性,那么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人们对别的产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但是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没有什么变化,这种产品相对于别的产品的价格将下降,它的贸易条件将趋向于恶化。再如果这种产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它的价格的下降不会导致人们增加它的需求量,因而它的供给的增加将很容易带来它的价格的下降。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里,大多数初级产品都具备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低的特点,这意味着从趋势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下降的。格里利(R.K.Grilli)和杨(M.C.Yang)曾经用初级产品出口的美元价格指数与工业制品出口的美元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研究了从1900年到1986年初级产品相对价格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1986年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只有1900年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的50%。相对价格明显下降的初级产品有橡胶、可可、小麦、稻谷、糖、铜、锡等[3](P73-83)。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作为初级产品主要出口国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增加,它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再次,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如果某个国家出口的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的收入弹性,那么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该国将得到相应的出口的利益。但是,出口国的利益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不同。在国际市场上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如果这种产品的供给随之发生同样程度的增加,该国能够出口更多的这种产品,那么这种产品的贸易条件没有变化,但该国出口总收益增加了;如果这种产品的供给没有发生同样程度的增加,该国能够出口更多的这种产品,那么这种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了,该国出口收益的增加大于出口数量的增加;如果这种产品的供给发生更大程度的增加,该国能够出口更多的这种产品,那么这种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了,该国出口收益的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在出口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的条件下,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高低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效应。如果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当这种产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没有发生相应的减少,出口国得到很大的出口贸易利益;当这种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没有发生相应地增加,出口国的出口贸易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反,如果出口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当这种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发生更大幅度的增加,出口国的出口收益取决于它的出口数量的增加幅度;当这种产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发生更大幅度地减少,出口国的出口收益取决于它的出口数量的减少幅度。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工业制品和服务具备这种特征,这些产品的出口国得到了相应的出口利益。虽然发展中国家工业制品的出口在增加,但是发达国家是工业制品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在服务出口方面更是居于支配地位,因而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最后,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的是别的国家所不能生产的产品,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超绝对优势。超绝对优势商品是按照寡头垄断的方式定价的,它的出口国可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超绝对优势的源泉是分布极不均匀的自然资源、特殊的劳动技能、领先的科学技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超绝对优势主要产生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目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超绝对优势所产生的贸易利益主要被发达国家所获得。例如,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的出口、英特尔公司的芯片的出口、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大型喷气客机的出口等等,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三、商品的进口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
进口商品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进口国的消费者。弗里德曼(M.& R.Frideman)说的一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进口使“我们可以吃中美洲的香蕉,穿意大利的皮鞋,开德国的车,并在日本产的电视机上欣赏节目。我们从对外贸易中得益的是进口,出口是我们为进口付出的代价。”[4](P45)一个国家所以进口外国商品并且形成一定的市场,或者是本国不能生产这种商品,或者是外国商品质量高,或者是外国商品价格低,或者是外国商品式样好。总之,进口商品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特点,进口国的消费者可以从进口商品的这些优势或者特点中得到利益。
外国商品的进口对进口国的生产者具有双重影响,它既是进口国的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也形成了对进口国生产者的竞争压力。在一个国家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材料、燃料、设备、技术等不可能都由本国提供,因此,资本品的进口不论对于提高该国的劳动生产率,还是使该国生产它原来不能生产的产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资本品的进口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
但是,商品的进口对进口国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假定出口额不变,进口的商品又是本国可以生产的商品,那么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外国商品对本国商品的替代和挤压,本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本国的就业将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各国都试图用各种方法限制进口的原因。
当然,如果出口额是可变的,那么在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条件下,产值趋向于增加;在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的条件下,产值趋向于减少;在出口额等于进口额的条件下,对产值没有影响。至于出口与进口差额是正数、负数还是零对就业的影响,则取决于生产出口和进口商品的劳动密集程度。如果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高于进口商品,在出口额大于或等于进口额的条件下都会导致就业的增加,在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的条件下则未必导致就业的减少。如果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低于进口商品,在出口额小于或等于进口额的条件下都会导致就业的减少,在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条件下则未必导致就业的增加。
另外,如果进口商品是本国不能生产的,即使不进口外国的这些商品,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也不会增加,进口的增加不会导致本国产值和就业的下降。
四、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利益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在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而居第三位,是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另外,中国多年来经常项目都是顺差。但是,中国在巨额的出口贸易中以及在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中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呢?
首先来考察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在表3中,初级产品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原料、矿物、动植物油脂等,工业制品包括化学产品、纺织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其他制品等。从表3可以看到,从1980年到2003年,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已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总额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从50.30%迅速下降到7.94%,工业制品出口总额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从49.70%急剧上升到92.06%。前面的分析表明,出口工业制品得到的贸易收益要大于出口初级产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利益相对来说在增加。
表3 中国的出口商品的结构(单位:亿美元)
年度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总额所占比例工业制品出口总额所占比例
1980 181.19
91.14 50.30%
90.05 49.70%
1985 273.50 138.28 50.56% 135.22 49.44%
1990 620.91 158.86 25.59% 462.05 74.41%
19951487.80 214.85 14.44% 1272.95 85.56%
20002492.03 254.60 11.38% 2237.43 88.62%
20034382.28 348.12
7.94% 4034.16 92.0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715页
再来考察中国出口的厂商结构。从表4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所占的比重在稳定上升,从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3年的54.84%。这意味着从出口主体的收益来看,中国有超过50%的出口贸易收益是被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得。这就是说,外国厂商本来可以在本国生产出口商品,但由于中国的工资和租金比较低廉,外国厂商到中国设厂生产这些出口产品,将原来是本国的出口额转变为中国的出口额,它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表4 中国的出口商品的厂商结构(单位:亿美元)
年度中国出口总额 外资企业出口总额 所占比例
1997 1827.9166
748.9986 40.98%
1998 1838.0907
809.6189 44.05%
1999 1949.3087
886.2766 45.47%
2000 2492.0255 1194.4121 47.93%
2001 2661.5464 1332.3506 50.06%
2002 3255.9597 1699.8509 52.21%
2003 4382.2777 2403.0598 54.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004年
例如,中国手机的出口增长迅速。据《北京日报》2004年12月7日报道,2004年1月到10月,中国手机的出口达到11100万台,金额达到1082000万美元。出口市场面向9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市场是美国、香港、德国、新加坡。但是,出口的手机超过90%是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制造的。也就是说,购进外国的手机零配件,在中国进行装配,然后向外国出口。即使是来料加工生产手机,主要也不是中国厂商,而是外国厂商。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外国公司出口的手机占了中国出口手机的2/3。
当然,中国在这部分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无收益。中国获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外商投资企业的赋税收入等。中国获得的间接收益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出口商品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半成品等,这将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商的收益,并对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
最后来考察中国厂商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厂商出口贸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国厂商所获得。中国厂商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零部件、技术专利等,发达国家的厂商在中国厂商的出口中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收益。例如,中国厂商在生产手机的过程中需要向外国厂商支付高额的技术费用。美国高通公司向中国联通公司转让CDMA手机技术至少收三重费用:知识产权转让授权费用、购买高通公司芯片的费用、支持芯片升级的软件费用等。中国厂商真正从手机的出口中所得到的收益就所剩无几了。再如,中国是服装的出口大国,2003年的出口额达到130亿美元。但是,有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有30%的服装出口是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加工。中国厂商从服装出口中得到的只是加工费。据2005年1月28日《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厂商出口一件质量较高的羽绒服只得到约9美元的加工费,但这件羽绒服到了外国被贴上外国的品牌,可以给外国厂商带来数倍于中国厂商的利润。2003年,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商品的出口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例不到10%,贴牌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厂商出口的基本特征。另外,2003年,中国的加工出口贸易已经占了出口贸易总额的60%以上。但据估计,中国厂商每加工出口100美元的商品,所得到的工资、租金、利润等只有15美元。
上述分析表明,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中,中国厂商只获得较少的一部分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中国厂商获得的价值的比例就越小。
如果将中国的出口与进口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利益还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美元与人民币的市场汇率是1∶8.27,据世界银行测算,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大约为1∶1.50[5](P12-15),这意味着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市场汇率大约是购买力平价的5.51倍。假定中国向美国出口价值1500亿元人民币的商品,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如果不从中国进口,按照购买力平价,美国在国内要支出1000亿美元才能得到这些商品。但如果从中国进口,按照市场汇率,美国支出181.38亿美元就可以买到这些商品。相反,假定中国向美国进口1000亿美元的商品,从中国的角度,如果不从美国进口,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在国内要支出1500亿元人民币就可以得到这些商品。但如果从美国进口,按照市场汇率,中国需要支出8270亿元人民币才能买到这些商品。这就是说,美国用一定价值的商品可以与中国交换5.51倍价值的商品。
五、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利益
美国是世界上经常项目逆差最严重的国家。美国的经常项目的收支在2003年创下4514.7亿美元逆差的记录,2004年再次创下6000.0亿美元逆差的记录。按照一般的商品进口对进口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如此长期和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应该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经常项目的逆差,甚至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实行会加剧经常项目逆差的“强势美元”政策。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金融大国以及本国货币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来说,贸易逆差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首先,提高了美国的实际生活水平。美国是一个工资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果在美国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将较高。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和优质的日用消费品出口到美国,不但提高了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水平,而且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正是这些外国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福利水平。
其次,增强了美国的持续发展能力。美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美国出于所谓“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限制国内可枯竭的自然资源的开采,选择从外国大量进口这些自然资源。美国进口的原油、原煤、铁矿石、精制铝分别占了国际市场的26%、23%、25%和26%。虽然能源和原料的进口形成美国经常项目高额逆差,但却保护了美国国内的自然资源,使美国获得了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要保持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就需要放弃美国没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影响美国环境的污染严重型产业,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少收益高的服务业。因此美国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消耗型产品、严重污染型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优势地位的保持。
最后,从进口中得到出口贸易利益。美国不但从出口得到出口贸易的利益,而且还从进口得到出口贸易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美国的跨国公司数量占了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40%。在美国的进口商品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外国生产,然后销往美国的。这就是说,美国的跨国公司获得了对美国出口的利益。
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美国海外子公司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向美国母公司提供半成品和零部件,然后组装成最终产品,从美国向外国出口。例如,美国轿车有25%的零部件是由海外子公司供给的。这意味着通过这种进口,美国海外子公司得到了产品生产的利润,而美国母公司增强了出口的竞争力。第二种情形是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外国生产出最终产品,再出口到美国,在美国的市场上销售。例如,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子公司所生产的运动鞋有90%以上返销美国的市场。这意味着通过这种进口,美国海外子公司得到了产品生产的利润,而美国的消费者则获得了低价格的商品。
从表5可以看到,美国的收益项目一直是顺差,美国跨国公司从外国汇回的收益大于外国跨国公司从美国汇出的收益。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收益是已经汇回美国的收益,美国在外国的跨国公司还持有大量没有汇回美国的收益。
表5 美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经常项目-789.6 36.9-480.3-819.5-1177.1-1051.9-1171.6
收益收支 285.6241.3 233.1 243.3 170.8 250.7 245.4
证券投资 -67.6118.6 225.1-352.5 791.0 878.4 1829.5
国际收支 22.3-57.6 -39.3 13.8 -53.5
97.5 -66.7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经常项目
-1276.8 -2046.7
-2908.7
-4114.6-3937.4-4808.6-5418.3
收益收支 206.8 69.2 171.1 196.1 106.9 260.3 166.2
证券投资2141.3633.71693.62980.9 3404.4 4056.4 4514.7
国际收支 10.1 67.3 -87.3 02.9
49.3
36.9 -15.3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Spring,2004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凭借着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不但获得了巨额的铸币税收益,而且还有效地弥补了经常项目的逆差。从表5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2003年,除了有六年出现少量的国际收支逆差,其余11年的国际收支都是顺差。美国有如此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而它的国际收支居然是顺差,这意味着美国对经常项目逆差具有很强的融通能力。
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可以直接用美元来支付经常项目的差额。又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各国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得到美元以后,为了满足国际清偿的需要总是保留一部分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各国持有的这部分美元又一般存放在美国的银行或购买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和政府债券,这就使美国不但可以几乎无偿地享有世界各国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财富,而且还获得低成本融通经常项目逆差的资金来源。美国享有的这部分利益相当于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所在国所享有的利益。从表5可以看到,美国很大的一部分经常项目逆差,是通过证券投资的顺差来弥补的,而证券投资的顺差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外国以持有美国国库券或政府债券的方式保留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对美国的证券投资。
当然,世界各国持有的美元储备将最终形成对美国商品或金融资产的购买力,但这对美国来说意味着商品出口或资金融通,并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只要美元还是国际储备货币,世界各国就会保留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美国就可以几乎无偿地继续占有世界各国的财富,这就是铸币税收益。
六、简短的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发生了经常项目顺差,它们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国际贸易的利益。像中国这样一个对外贸易表现良好的发展中国家尚且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就处在更不利的地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特别是对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经常项目的逆差,甚至是规模较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不一定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有可能对本国经济产生有利影响。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发达国家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如果说出口具有某些利益,发达国家的出口得到了这些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则是与发达国家分享这些利益。如果说进口可能产生某些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进口具有这种影响,而发达国家进口则可以避免这种影响。
标签:经常项目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顺差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