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具论文,中国十大论文,活力论文,城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永远是我们热情关注的主题。
继国家统计局10月30日发布2003年中国综合实力十大城市、11月2日世界经济论坛在上海公布2004年度“城市竞争力排名”之后,又有一项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关于中国城市的排名刚刚揭晓。评出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分别是:
成都、大连、东莞、杭州、青岛、深圳、沈阳、苏州、温州、无锡。
市民满意奖:大连
应急反应表现奖:杭州
企业家满意奖:青岛
农民工满意奖:无锡
年度城市:苏州
为什么要评选十大经济活力城市
在中国,媒体和有关部门关于城市的话题和评选已经海量之时,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城市中国”节目组推出的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有何意义,它和以往的及其现在正鼎盛的评选或商业城市排行榜等有何不同?它的价值何在?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节目负责人介绍说,专家们认为,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一个国家城市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21世纪城市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中,却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城市管理者片面追求政绩,给城市发展带来许多不协调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显示出我们对城市规律的认识还不够,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发展的思路,同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精神,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因此,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今年7月推出了“城市中国系列活动”。这次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活动从一个侧面来说,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倡导科学发展观——为正在奔跑的中国城市绘制一幅经济地图;以未来的目光在今天寻找一种成长的力量;见证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历史进程。
近年来,关于城市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有关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城市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包括市民和媒体等各方面都在思考。现代传媒利用自己的平台,将这些专家的视界、平民的视界综合、集纳起来,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推介成长性、影响力和健康度均衡发展的城市概念,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城市发展观,并以此次活动中形成的城市健康发展和经济活力的指标对今后城市发展提供参照系,引导城市的科学健康发展。由于经济活力城市的评选采取了基础数据与评委意见、电视调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从而充分调动了市民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网上关注的市民达数十万之多。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从10月31日起推出了大型政论片《走出疆界的城市》,11月7日将推出城市中国特别节目《对话》,集纳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和知名专家对城市发展的深度思考和建议,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次巡礼,并将对中国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对CCTV这次评选的评价颇高:“这个评选好在政策引导性,不是光评价经济增长的速度、经营的环境,还考虑到人在这儿生活的情况怎么样,包括对科技重视,对环境、对资源的利用程度。”
十大经济活力城市的评选依据
十大城市的排名以名称拼音首字母为序。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关负责人士介绍,这次上榜城市不含港、澳、台城市、直辖市和县级市,是经过层层筛选,“城市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在2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选出了50个候选城市,在此基础上又选出20个提名城市,并最终产生了10个“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同时,通过城市自行申报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在20个提名城市中产生了各单项奖提名城市,在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协助下,完成了对单项奖提名城市的专项问卷调查,并由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对单项奖提名城市进行了电视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电视调查结果,产生了单项奖获奖城市。
具体来说,在50个城市中,客观指标由国家统计局提供,主观指标由专家进行评价,最后计算由国家统计局来完成,这样按照综合评价结果,确定20个城市。在20个城市中,在主客观标准的基础上,再参考区域平衡、政策导向和电视调查结果,最终十个经济活力城市脱颖而出。
评价方法是基础数据与评委意见、电视调查、专项问卷调查相结合,由城市中国组委会依据上述结果综合评定。基础数据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评委意见是指城市中国组委会专家评委对于城市经济活力主观指标的判定结果。评委委员共100名。其中由国家有关部委专家、城市学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保专家、财经记者、大学教师等人士构成。其中,30位核心专家负责重要问题的咨询,审定评定标准,进行城市提名,评定相关奖项。其他评委参与专家评委主观标准部分的问卷调查。电视调查是《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等栏目对候选城市相关问题的电视采访和体验。调查结果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专项问卷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对提名城市的地方企业家、本地居民、暂住居民、城市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观众以填写互联网调查等方式参与评选,观众意见起参考作用。
这次评选除了常规性的“十大”角逐,还别有创意地设立了四个单项奖,如应急反应奖、农民工满意奖、企业家满意奖和市民满意奖,从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和地位的人们的亲身感受来对城市的各个细节作出评判,尤其是对农民工的热切关注更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城市的应急反应机制反映出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管理水平,而企业家满意与否则构成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基础之一。因此,有关人士评价说,四个单项奖充分考虑到了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全面科学。
市民满意奖为何给了大连?
市民满意奖的评选标准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生活环境相对较好;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公共服务相对较好。
市民满意奖的提名城市共有三个,威海、大连、成都。
该奖的评选方式是,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提名城市的本地居民发放专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大连市民对自己城市的综合满意度最高,87.5%的人对大连的社会道德风尚感到骄傲(威海58%,成都53.7%);50.7%的人对大连公务员的形象感到满意(威海35.7%,成都33.7%);有91.5%的被访者说他们不想离开大连。
应急反应表现奖为何花落杭州?
应急反应表现奖的评价标准是:城市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过地震、水灾、火灾、雪灾、化学品泄漏、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等人为和自然灾害;城市在灾害和犯罪发生时,能反应迅速、团结一致、从容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城市在应急反应方面的表现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该奖是4个单项奖中唯一可以依靠年度具体事件通过实力做证进行评选的奖项,而没有进行问卷调查。
应急反应奖也有三个提名城市,杭州、无锡和大连。
这个奖项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进行。根据各提名城市过去两年中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表现,2004CCTV城市中国组委会决定将应急反应表现奖授予杭州市。本报分析认为,三个城市在应急方面都有突出成就,无锡未发生一例非典和禽流感;本年度大型百货商场失火的损失极少,表明应急系统发挥作用;城市的应急投入达10亿元,是三个城市中投入最多的城市。而大连因海上救援能力接近美日等发达国家,城市火灾、化学品泄露和重大刑事治安事件的成功预防,得到专家的首肯;但最终杭州棋高一着胜出,如《应急预案》体系完整,是最先面对“非典”沉着应对的政府等。
青岛何以为企业家所青睐?
企业家满意奖的评定标准是:政府效率和透明度相对较高;产业群形成一定规模;商务成本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法治与社会安定环境、生活环境相对较好。
企业家满意奖的提名有2个城市:温州、青岛。
该奖的评选方式是,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提名城市的企业家发放专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影响。青岛企业家的总体满意度最高,有13%的企业家认为青岛治安很好(温州3%);53%的企业家从来没有尝过停水停电的滋味(温州14%);58%的企业家认为今后市政府的政策会更好(温州29%);青岛企业家信心十足,85%的人想在青岛扩大投资(温州54%)。
无锡对农民工有哪些人文关怀?
农民工满意表现奖标准:为农民工提供的政策具有领先和示范意义;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相对较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障碍相对较少。
该奖也是通过专项问卷调查得出。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分别在三个提名城市徐州、无锡、杭州的农民工中发放“城市活力状况外来务工人员调查”问卷。
其中,无锡的综合满意度最高,有44.6%的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政府部门安排民工工作的比例达到17%(徐州9.3%,杭州3.6%);有84.3%的人能按时足量得到工资(徐州73.6%,杭州64%);遇到纠纷找政府时,70.3%的人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徐州57%,杭州48.3%)。
苏州为何能获得年度城市大奖?
年度城市大奖的评价标准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年度表现。
本年度城市的表现符合以下几项标准或其中某一项特别突出,即可当选为年度城市:有重大政治、社会、文化事件发生,对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有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带有独创性和开拓性的经济领域的大事发生,引起广泛关注;城市经济发展在某一或某几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和显著进步,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有特殊贡献;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有创新性并取得实效,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进入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都在参评之列,根据专家投票结果,苏州最终戴上这顶最耀眼的皇冠。组委会的颁奖词是:它在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方面做出的探索,对于中国的众多城市具有借鉴意义。2004年6月成功承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是这座城市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同时也表明:在城市如何继承历史和面向未来的课题上,它所表达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为此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承认。本报认为,年度城市大奖的追逐中,沈阳、深圳和苏州应该最有竞争力。沈阳因为东北振兴中发挥骨干作用,且社保体系试点意义重大;深圳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创新、CEPA的形成及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设立而呼声很高,但最终苏州因为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此召开而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