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_孟艳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_孟艳

孟 艳

(山东省寿光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寿光,262700)

【摘 要】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本文主要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系统分析,对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等方面优化配置的程序与方法进行浅析,及提出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优化方法;优化程序;

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忽视和缺少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不仅导致了大量耕地占用与破坏,而且还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而现有的城市土地不可能一味的通过外延扩张占用农民耕地,故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城市现有的土地,对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调控,提高用地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数据评价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系统分析

将土地认为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对土地利用系统改造、重设计、交换、组合和布局的社会经济过程就是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多层次、多功能结合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构成了人与自然交换的中心环节,它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系统,即通过人与土地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出现了自然、经济和社会这三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地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转换与传递及在转换与传递的过程中,两者存在的非线性相关关系,维持着耗散的结构。与此同时,三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正相关和负相关,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这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认识和改变它们能力的提高,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改变各个组成部分或者是组成部分的各要素的状态,即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来协调人们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相同的土地,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将会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各地区可以通过实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使林地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自然植被的恢复,提高森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同时,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提倡农户不使用肥料及农药等污染环境,且对人身健康不利的物质,国家补贴通过因这些措施而导致的农产品收益下降的农户。这种新的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及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程序与方法

2.1 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首先要了解地方区域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地方区域由于其地理分布不同,区域内部的环境差异性相比较显著,从而造就了内部土地的生态属性、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众多方面的不同。除了收集这些材料之外,还应收集土地气候、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地形坡度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构成要素的文件与资料,土地利用现状、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值等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方面的要素的资料与文件。为了合理的利用土地,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土地现状评价,为构建土地数据库做准备,进而为实施土地结构优化提供信息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一定的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其过程就是尽最大的所能,使每一部分土地的利用率达到或逼近其最大的潜在生产力。这时,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特性符合土地利用要求,如某地区的土壤是片酸性的土壤,像种植柏树、花椒等喜碱性的植物,植物势必生长不量,这就对于这块土地来讲种植碱性植物是不适宜的,可一旦改变土地利用方向,改种山茶花、广玉兰、木棉等喜酸性土壤时,其土壤的评价结果肯定是适宜的。也可以通过降低土地利用要求的标准,来达到其目的,如在梯田地区,土壤层较薄,土壤中石头较多,当种植作物时,如果不能使用机械工具的土地,可以通过人工劳动及播种一些抗逆性较强的农作物来改变土地利用,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2.3各种土地的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社会经济情况稳定时,一定时期内,某块特定的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给人类带来的产品的上限。同一地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时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产潜力是大不相同的。可以利用AEZ等方法计算出不同层次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土地的光温、光温水和光温水土的生产潜力。这样在理论依据之下,我们可以准确有效的优化土地结构,使其适应人们的需求。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提高和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最有效途径。

2.4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评分。另一方面是对试验区进行抽样调查,在各适宜性区划内,抽取样点进行调查。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根据不同土地的功能,进行土地优化配置。

3.小结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满足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发展必定遵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底线思维,重点强化资源保护。要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基本稳定,保持规划的一贯性、传承性和科学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优化用地布局。要通过规划布局优化调整获取更大突破,解决问题,统一协调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重中之中做好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优化调整。三是坚持目标指向,重点突出节约集约。四是坚持着眼未来,重点解决目标期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凤荣,王立新.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沙漠,2002(2):166-171.

[2]王印传,张凤荣,孙丹峰.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2(2):118-121.

[3]吴薇, 倪晋仁, 刘荣霞, 等.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沙漠化动态评估 ) ) ) 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 2003, 39(4):482-488.

[4]Li T H, Ni J R, Ju W X. Land-Use Adjustment with a modified soil loss evaluation method supported by GIS.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J]. 2004, 20: 1 185-1 195.

[5]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0-215.

论文作者:孟艳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论文_孟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