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类与区域演变分析&以中、美、日、韩为例_人口老龄化论文

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与区域演变分析——以中美日韩四国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区域论文,日韩论文,为例论文,四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2/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5)07-0822-09

       全球人口老龄化始于20世纪以前的个别国家(或地区),并于20世纪上半叶开始了区域性的扩散,而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席卷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到21世纪则呈现出全球性扩张的趋势。到2011年,全球人口老龄化达到8.1%,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16%左右[1,2],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演变格局非常明显,即发达地区处于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发展中地区刚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最不发达地区则还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美国在195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在2011年进入老龄社会阶段,将在2028年进入超老龄社会阶段[3],而中国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4,5],将在2022年进入老龄社会阶段,并将在203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阶段[3]。

       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利用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划分区域人口老龄化类别[4,5]、利用老年人口系数来比较城乡、东西部和民族间的地区差异[6]、利用Q型聚类法划分6个人口老龄化类型[7]、利用人口绝对/相对老龄化程度来测度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8]、利用极差系数和极比系数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9]、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老少比来区分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发展速度[10]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空间差异,但没有明确区域差异的测度依据、类型设定和结果解释等,也不能用单一案例地区来总结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总体特征和机制等。因此,本文在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四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特征,构建分析框架,并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实证分析。

       1 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特征分析

       1.1 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

       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别的区分,既可更准确地判断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特征、规律与问题,也可确定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的特定影响因素,并为其人口政策提供依据。本文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速度[4,5]作为划分其区域类别的主要依据(表1),尝试分析中美日韩这四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在其一级行政单元空间尺度上的区域演变现象,以总结与归纳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一般特征。

      

       目前,多数亚欧美的国家(或地区)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结合以上的划分依据,同时考虑各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将区域人口老龄化划分成8类(表2)。

      

       1.2 中美日韩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特征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变动规律。通过中、美、日、韩4国近20 a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历程来看: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地域集聚性非常强,即在区域空间结构层面上形成非常明显的“中心—边缘”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地位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推移方向有迹可寻,即人口老龄化一般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推进或者由高福利地区向低福利地区扩张,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发达或者社会保障相对较好的地区,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改善,其他地区也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的地域集聚性与地区推移在4国的具体表现如下:

       1)中国人口老龄化逐年稳步提升,三大地带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移,但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且沿海地区的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速快,比中西部地区早10 a进入老龄化阶段。就省区层面而言,发达省区的人口老龄化领先全国(图1),多数发达省区的老龄人口增加相对缓慢,且人口老龄化的年均变动差异不断缩小。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直接原因是劳动力的地区间迁移,而其根本原因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其人口老龄化推移方向则是由东向西。

      

       图1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

       Fig.1 Population aging regional evolution in China

       2)美国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东海岸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如西海岸,北方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南方。除阿拉斯加州外,美国其它各州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较早,而且多数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还有不少州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阶段(图2)。美国已经进入全国人口老龄化阶段,即社会老龄化,主要集中于中北部地区,而深度老龄化地区则分布广泛。美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直接原因是“迁移性老龄化”,即老龄人口趋向于环境更舒适的地区,属于成功老龄化[11,12]、顶部老龄化,其人口老龄化区域推移是由中部和五大湖地区向阳光地带。

      

       图2 美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

       Fig.2 Population aging regional evolution in USA

       3)日本四岛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四国、中国和东北这三大地方①,并由此向外围地区推移,经济发达的关东和近畿地方以及东海道新干线附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反而较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方向是由四国、本州向九州和北海道推移,但主体还在濑户内海沿岸(图3)。大都市区周边的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要明显高于其经济中心地区,呈现出“农村—城市—都市区”的区域空间格局与人口的“都心回归”相反[13]。日本四岛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直接原因是劳动力的地区迁移和老龄人口的就近外迁,其根本原因是地区经济差异和社会保障条件的地区均等化程度,其人口老龄化区域推移是由中部地区向南北方向。

      

       图3 日本四岛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

       Fig.3 Population aging regional evolution in Japan

       4)韩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在2000年前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除蔚山广域市外,韩国其它地区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尤其是各道,其中:广域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要明显滞后于其周边各道(图4),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反。韩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方向大致为由西南向东北推移,也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区域空间格局。韩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直接原因是劳动力的地区间迁移,而其根本原因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其人口老龄化区域推移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由南向北。

      

       图4 韩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

       Fig.4 Population aging regional evolution in R O Korea

       2 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人口年龄结构渐变过程。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来看,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老龄人口的增加或者非老龄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非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其具体的形成机制则是各类因素的综合作用(图5)。

      

       图5 人口老龄化的形成

       Fig.5 Form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通常,相对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既可是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的少儿人口增长减慢(生育率下降),也可是中部劳动人口的流失,还可以是顶部老龄人口增长的加速(死亡率下降),即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变动不大,但其相对比重则上升不少。绝对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就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既包括本地人口老龄化,还包括外来老龄人口的集聚,属于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老龄人口绝对比重的上升。多数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一般经历了相对人口老龄化和绝对人口老龄化演变的过程,只是各自人口老龄化速度差异很大。

       2.1 影响因素

       造成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人口迁移、生育率、死亡率和个人预期寿命等是直接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基础(或人口基数)是根本因素,而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因素则是辅助因素,除此之外,悠久的发展历程使得人口积累存在很大惯性。本文将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影响因素大致分成4类:①空间因素——区位效应;②政策因素——社会保障;③经济因素——经济发展;④历史因素——人口惯性。这4类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在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过程中,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生产性老龄化[14]或积极老龄化[15],而社会保障的地域均等化程度对于老龄人口,尤其是迁移性老龄化,即成功老龄化人口的地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相对而言,人口惯性和区位效应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基本上是稳定的,不会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波动,而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则相反,并且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演变影响非常明显。

       1)区位效应。从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特征来看,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s First Law)同样适用于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研究领域,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地区总是集中分布,并连片向外扩张。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性集聚特征有利于分析其区域演变规律与内部机制,并成为其演变规律的重要表征之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区域临近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当各地区的其他条件保持原有优势(或劣势)时,成功的老龄人口会逐步集聚于条件优越(养老保障好)的地区,而失败的老龄人口(原外出打工者)则回流到其原人口流出地。成功老龄化集聚区的其他条件则会因为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等而变得更加具有优势,而失败老龄化集聚区的劣势也会更加明显,至此形成了2个极化的人口老龄化集聚地域。这种短中期的两端集聚均衡很难被打破,而长周期内,这种均衡就会被地区经济发展所打破,并在经济相对稳定时形成新的地区均衡模式。

       2)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演变受到政策因素,尤其是社会保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等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老龄人口规模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等都与之直接相关。社会保障的质量等级与区际差异(地域均等化程度)成为影响老龄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老龄人口会趋向于在社会保障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并使得该地区的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形成一个循环累积正效应,相反,社会保障条件较差的地区则因为老龄人口的减少而使得原来就不太受重视的相关社会保障进一步弱化,形成一个循环累积负效应。

       3)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而延长了人类寿命,是人口老龄化得以持续的主要因素。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方面,短期内,经济发达地区将会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其主体是劳动人口,使得人口流入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动,也就导致其人口老龄化降低,相反,人口流出地则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而使得人口流出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动,也就导致其人口老龄化提升,但各地区老龄人口总量并没有增加;另一方面,长期内,经济发达地区将会集聚大量的成功老龄人口,使得本地区老龄人口的机械增长非常明显,进而提高了其人口老龄化,而经济发达地区也会流出一部分失败老龄人口,迁回原来的人口流出地,使得本来就因为劳动力流失而提升了的本地人口老龄化又提高不少,但这次各地区老龄人口规模都会增加。因此,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影响是存在正负效应之分的,即:短期内对于人口流入地人口老龄化是负向效应,而长期内对于人口流入地人口老龄化是正向效应的,但对于人口流出地人口老龄化一直是正向效应的。

       4)人口惯性。原有的人口基数、社会习俗、自身素质、结构等,即人口惯性②对于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既决定了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与经济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机制的起点,又对于初中期人口老龄化演变具有明显的阻滞效应,而对于中后期人口老龄化演变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地区老龄人口的自我累积既取决于本地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受到外来老龄人口增加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多的老龄人口会固守本土,形成“长寿之乡”,能维持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的相对稳定,而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考虑人口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固有区域空间格局开始出现松动,老龄人口出现有规律性的空间迁移,而流动人口的主体还是劳动人口,其首先改变整体人口空间布局,再部分地改变老龄人口区域空间格局。

       2.2 作用原理

       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4类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大致为:在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四大类因素中,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可变因素。人口惯性、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都是借助区位效应影响人口老龄化,进而改变其区域空间结构。类似于社会保障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对于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具有明显的两极化效应,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影响劳动人口的迁移来改变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而社会保障则主要通过影响老龄人口的流动来改变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地区间人口自由流动,只受到工资和福利的影响,尤其是劳动人口和老龄人口的流动,其中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只受到工资水平的指引,而发达地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老龄人口的流动方向则分成两类,属于成功老龄化的这部分老龄人口向高福利地区集聚,而属于失败老龄化的这部分老龄人口则会一直滞留于低福利地区。在长波周期研究中,劳动人口最终成为老龄人口,也成为老龄人口区域空间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其流动去向主要受到原来的人口流出地影响,即成功老龄化的这部分劳动人口流向高福利地区,而剩余者则滞留于低福利地区。

       在一个均质平原上存在着四大地区,分别是发达的高福利地区(地区A)、发展中的高福利地区(地区B)、发达的低福利地区(地区C)和发展中的低福利地区(地区D)。通过四类因素的相互作用原理,在人口老龄化初中期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提升同步引起劳动人口和成功老龄人口向地区A集聚,即劳动力迁移与迁移性老龄化导致在地区A形成了劳动力和老龄人口的双重集聚中心,此时地区经济发展是主体,且社会保障的地域均等化程度很低,人口流动以劳动力为主,其具体流向为:B→A、D→A和D→C,成功老龄人口流向为:C→A、D→A和D→B,而失败老龄人口流向为:A→C、A→D和B→D;在人口老龄化中后期阶段,社会保障的地域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而地区经济发展不再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时,劳动力迁移与迁移性老龄化导致在地区B形成了人口老龄化中心。四个地区中,地区A不断集聚劳动力,也集聚老龄人口,但地区B仅集聚老龄人口,输出劳动力,从而导致地区B的人口老龄化会高于地区A,但其老龄人口规模可能不如地区A;地区D不单流失了大量劳动力,也损失了不少的老龄人口,故而起人口老龄化程度变动就取决于二者的流失程度,而地区C则是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损失了部分老龄人口,导致其人口老龄化程度是整个区域内最低的。由此,形成整个区域内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的极化效应。

       3 中美日韩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因素分析

       借助以上的理论分析和中美日韩四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进程,发现外来移民成为美国人口老龄化近20 a内呈现小幅提升的主要因素,而社会保障地域均等化程度的提升则成为日本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主要推手,且在日本发达都市圈外围地区形成了一个老龄人口极化集聚的环状地带;韩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农村包围城市”特征与中国刚好相反,但都明显由经济发展主导,同时,老龄人口的庞大规模也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一个主要因素。

       3.1 经济差异直接导致区域人口老龄化两极分化

       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劳动力的迁移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的指引。由日本和韩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来看,大都市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明显不如其周边地区,而且周边地区的劳动力流失和老龄人口回乡这个“吐旧纳新”现象一直在“中心—外围”模式的作用下维持着,并在中心地区的周边形成一个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圈层地带,由此出现了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反的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由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来看,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在短期内明显改变了两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同时成功老龄化[11,12]人口的不断积累,使得人口流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大量劳动力由本国国内的发展中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一方面改变了人口流出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导致其人口老龄化率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劳动力在人口流入地的不断积累也在短期内明显阻滞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但长期效应促进了人口老龄化。

       在“发展是主题”的大背景下,人口迁移尤其是劳动力迁移,造成了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两极分化,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式的区域空间格局,例如:在人口老龄化的中初期阶段,韩国人口老龄化的“农村包围城市”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呈同向增长态势;在人口老龄化的中后期阶段,新增劳动力的迁移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力度不断减弱,而前期积累的大量迁移人口则成为人口流入地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动力。人口老龄化的这种区域空间格局明显依赖于区域经济结构,并随其短、中、长期演变而出现不同的特征。

       3.2 社会保障差异引导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方向

       老龄人口主要关注的不是地区经济发展,而是其社会保障条件,尤其是养老福利等方面。老龄人口,尤其是成功老龄化的这部分迁移劳动力,主要向高福利,即社会保障条件好的地区集聚。这方面的代表性国家有中国和美国、日本,但中日美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明显正向相关,而且相关程度很高,而美国和日本则出现社会保障地域均等化的态势。由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来看,老龄人口集聚于社会保障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和北京,而其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地区(或城镇群地区)则出现局部性的“小集聚”。美国社会保障条件的相对无差异性,使得老龄人口更多向往环境舒适的发展中地区,导致了老龄人口由中部地区和五大湖地区向“阳光地带”和大都市区周边地区的集聚。由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来看,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保障的地域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使得日本老龄人口,尤其是成功老龄化的这部分人口得以拥有更大的定居空间,由此在都市圈外围地区形成了环状的老龄人口集聚地带。

       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直接影响了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方向,但其影响程度还间接受到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即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老龄人口主要向社会保障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中美日韩四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在这方面的差异性也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是维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即在经济发展的初中期阶段,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正向相关,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很高,但在经济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会变得较弱,社会保障相对独立。

       4 结论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全球蔓延的态势,而各国家(或地区)分别处于不同的人口老龄化阶段,本文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前期与中后期,进行案例分析以归纳一般化的共性特征。中日韩美四国分别处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即日本处于超老龄社会阶段,美国则一直在老龄社会阶段初期徘徊,而中韩刚进入浅度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变动规律,其区域演变具有明显的地域集聚性和推移方向,即:经济差异直接导致区域人口老龄化的两极分化,而社会保障差异引导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方向。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人口年龄结构渐变过程。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影响因素大致分成四类,即:区位效应、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人口惯性,其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其作用机制都可分成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而区位效应和人口惯性一般作为常量考虑。在人口老龄化初中期阶段,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直接导致人口老龄化区域空间格局的变动。地区经济差异一方面通过劳动力迁移改变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从而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另一方面通过成功老龄化引起顶部老龄化,而改变老龄人口的地域分布结构。在人口老龄化中后期阶段,社会保障则开始成为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主要动力。迁移性老龄化就是社会保障地域均等化的体现,即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直接影响了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方向,但其影响程度还间接受到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老龄人口主要向社会保障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从而形成若干个极化地区。

       收稿日期:2014-01-01;修订日期:2014-05-25

       注释:

       ①地方,即地区或大区。

       ②人口惯性来源于人口年龄结构,但本文的人口惯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人口惯性”,主要彰显特定年龄段人口的增长趋势。

标签:;  ;  ;  ;  ;  ;  ;  ;  ;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类与区域演变分析&以中、美、日、韩为例_人口老龄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