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1]2016年在《创造社出版部历史价值重估——从后期创造社与鲁迅关于“革命文学”论争谈起》文中研究指明纵观近几年创造社研究的情形,有关前期创造社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中后期创造社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关创造社文学艺术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有关创造社外部情形研究成果较少,这些未被深入发掘的研究领地中,关于创造社出版部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仅就创造社出版部来讲,目前专门涉及到此的仅有不到10篇的研究成果1,纵览这些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目前对于创造社出版部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史实性的介绍或是人事间
李跃力[2]2006年在《历史思维与超越视角——评新世纪的创造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的创造社研究得益于新的历史文化观念的启迪,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风格、文艺观及文艺论争,影响研究,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创造社“小伙计”,创造社“转向”之谜等几个方面多有创获;但同时在历史观和历史思维,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整体性研究和后期“革命文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魏建[3]1992年在《十年思索的再思索——评八十年代的创造社研究》文中认为整整七十年前,几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凑在一起,想在中国掀起一场文艺狂飙。现在想来,当时的旁观者肯定会嘲笑他们的异想天开。可是,狂飙委实被他们掀起来了。在这七十年中,不知有多少人表示过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不以为然,但很少有人敢蔑视他们作为一个集体的存在。人们尽可以挖苦他们当时语言和行为的幼稚。可偏偏就是这些幼稚的言行,每每能搅动得文
李瑞香[4]2004年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社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创造社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专着水平较高,并在创造社青春文化品格、创造社与五四文学革命以及与中外文化的关系、创造社的文艺批评现等重要课题上取得了显着成绩。而后期创造社研究的薄弱,文体研究的冷热不均则是应忘记引起注意的问题。
朱寿桐[5]1990年在《评创造社研究的浪漫主义体系》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常认为创造社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本文试图对这种“定论”提出质疑和修正。固然,创造社文学与浪漫主义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用浪漫主义美学方法研究创造社文学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此暴露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果我们抛开“主义”式的思维方法,努力从创造社文学最为突出的情绪表现方面研究它自身,将会有效地克服浪漫主义的创造社研究难以避免的空泛性和牵强性。
咸立强[6]2007年在《创造社“社团”研究的经典化进程》文中研究表明创造社"社团"研究走过了萌芽、奠基、发展、沉寂与兴盛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政治、文学与市场不同视点的聚焦。在郭沫若、郑伯奇等创造社同人及其他创造社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团研究已走上了经典化历程,出现了郑伯奇模式等难以逾越的成果。创造社"社团"研究经典化的历程,为剖析文人、社团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提供了绝好样本。
咸立强[7]2005年在《创造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造社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社团之一。本文从社团的角度,以人事为主,采取社团与人相互参照印证的方式,研究创造社,梳理其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程。以泰东图书局和创造社出版部为中心,将创造社活动划分为两个活动阶段。 根据创造社同人留下来的各种文字资料,参照他们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的文字,在创造社内进行的具体活动,对社团成员进行了清理。确认出55位创造同人,12位外围同人,分别做了小传,简略叙述他们与创造社的关系,列出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作品的清单。 从学缘角度,描述初期创造社同人聚合离散的过程;从流浪型知识分子的角度,剖析创造社成立前后的活动特征;从投进文学圈的起因和翻译问题角度,重新探索创造社成为文坛异军的原因。 将创造社出版部视为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划分出前、中、后叁个时期,分别对应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郁达夫和后期创造社同人。将小伙计和郁达夫主导时期的创造社出版部独立出来,正好显示出创造社出版部与人事关系变迁的同步性。从人事变换的角度分析创造社自身变化的内在动因;同时,从经济实体的角度出发,考察出版部对创造社同人相互关系以及文学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吴彦[8]2007年在《创造社研究的新视野——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文学社团研究,多注重文学本身的研究,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采用新的视角,专题考证创造社人员的变动轨迹,为展现创造社的丰富性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厚重的收获。
陈子善[9]2016年在《创造社的“创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社的大名如雷贯耳。成立于一九二一年的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但是,"文革"前十七年中,对创造社的研究,除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和相关史料有所发掘外,研究专着大概只有一本探讨创造社代表作家郭沫若的《论郭沫若的诗》(楼栖着),其他几乎乏善可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才开始把创
张勇[10]2006年在《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期刊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切入,通过考察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创办动因、编辑策略、出版发行、作者群体、读者接受和栏目设置,还原这一独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真实生存状态,阐述前期创造社期刊的文献价值及其经验教训,回答创造社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而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思想进程和文化市场进行综合透视。论文第一章首先对前期创造社期刊所存在的独特出版环境和创办动因进行了语境分析。主要从顺应现代文学传播手段革新的需求、弥补“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不足、迎合2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的要求以及感应上海现代文化等四个方面,逐层次地分析了前期创造社期刊之所以能够创办并以独特文学艺术观念的倡导、特异文学风格的构建以及丰盈文学创作的实绩,在当时文坛掀起阵阵文学和思想新潮的具体原因。第二章从现代编辑策划的角度来考察前期创造社期刊。首先,从刊物名称选择、联系书局、组织稿件、刊物宣传,以及如何应对不利局面和突发事件等方面,论述了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方针。其次,《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发刊词的创作、封面设计、文学创作的选题原则、编辑辅文的运用、翻译文学的批评等方面的内容,则是编辑策划成功的体现。再次,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也值得重视。论文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来展开论述。第叁章对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出版发行机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对1920年代初期上海现代化的印刷技术、相对自由的出版环境和便捷的信息传播设备等逐一进行考察,从而解答了为什么创造社一直固守在上海寻找出版机构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前期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合作的缘起、高潮,乃至最后分手的经过,以及在此过程中《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出版发行的情况。另外还详细论证了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分手之后,泰东还多次翻印《创造》季刊的事实,并对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现象加以分析——即双方分手后依然还发生着联系,以及双方的同生共赢。
参考文献:
[1]. 创造社出版部历史价值重估——从后期创造社与鲁迅关于“革命文学”论争谈起[J]. 张勇. 鲁迅研究月刊. 2016
[2]. 历史思维与超越视角——评新世纪的创造社研究[J]. 李跃力. 郭沫若学刊. 2006
[3]. 十年思索的再思索——评八十年代的创造社研究[J]. 魏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2
[4]. 20世纪90年代创造社研究述评[J]. 李瑞香. 郭沫若学刊. 2004
[5]. 评创造社研究的浪漫主义体系[J]. 朱寿桐.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6]. 创造社“社团”研究的经典化进程[J]. 咸立强. 殷都学刊. 2007
[7]. 创造社研究[D]. 咸立强. 复旦大学. 2005
[8]. 创造社研究的新视野——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J]. 吴彦. 运城学院学报. 2007
[9]. 创造社的“创造”[J]. 陈子善. 书城. 2016
[10]. 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D]. 张勇. 山东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