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论文_黄志东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论文_黄志东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进步,为了满足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目前的电力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应用,为了最大化的发挥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提出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目标及实现方案,以满足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应用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各个行业越来越普及,已经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力行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和高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电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电力企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在目前的电力企业中,信息化管理技术已经开始普及,比较基础的信息系统有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IS)、生产实时数据系统(SIS),目前比较先进的有ERP系统、人资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我公司主要采用的信息系统有ERP系统、MIS系统、SIS系统、隐患管理信息系统、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绩效信息系统、技术监督信息系统等,这些先进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化系统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保证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确保信息业务的稳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已经是目前电力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

2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概述

2.1电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概况

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的,随着我国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我国电力企业的竞争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首先对电力企业冲击最大的改革就是竞价上网,传统的电力生产和供应主要依靠国家计划,电网固定,渠道也比较单一,实行竞价上网之后,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可以商谈电力价格,呈现电力产品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发展,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发生变化,以前在国家计划下的运营模式是以生产为主,只需要完成国家计划即可,而现在变为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主;再次由于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应对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增加了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由原来的被动发展变化目前的主动发展模式[1]。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就要求企业改变管理思维,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信息化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化的管理便被推上了重要位置。

2.2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单点散状信息化阶段,此阶段的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配置就是电脑、打印机和应用软件,信息化管理就是对电力企业的数据用电脑及软件进行录入,然后用打印机打印报表等,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比较分散。

其次是企业部门内部的信息整合阶段,此时的企业内部已经拥有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理,但是内部的网络只支持部分数据和资源的共享,而无法做到有效地整合,是信息整合的初级阶段。

再次是企业跨部门信息化整合阶段,此阶段是进入到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如建立办公自动化(OA)系统,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信息和数据会进行科学合理的自动分配,减少人员来回签字,提高了办公效率;建立MIS系统,把名部门需求整合、分析后提供数据支撑,把需要的内容以报表形式出现在企业的管理者手上,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建立SIS系统,把生产数据实时显示到管理者手中,可以让管理人员对现场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出现的事故、操作问题、设备问题都可回溯到未发生之前重新演示等等。在这一阶段中信息和数据会被整理、计算和分析,并结合专家系统和知识系统得出最后的判断,成为管理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最后是集团各企业之间的信息整合和互动阶段,此时的电力企业已经发展为完整的智能主体,在大集团中的电力企业,都能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管理,比如在这一阶段建设的ERP系统、综合管理系统、调度系统、安全管理系统、风险预控系统、技术监督系统、隐患管理系统等等应时而生。通过这些系统统一下面各个企业的数据模式,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数据共享,便于集团管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2]。

3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功能分析

3.1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成熟,其信息化建设也发生了多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目标的变化,由最初的个人办公演变成了部门办公,由部门办公演变到企业办公,由企业办公演变到集团办公的一个变化。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目标变化而引起信息化建设的变化。最早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的单点办公方式逐渐让无纸化办公、网络办公所取代,思路的转变即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随着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信息化变成了企业转型的标志之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目标非常明确。

其次是思路的变化,信息化建设最初在企业是非常受争议的一件事,当时大多数员工甚至企业领导都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只见投入不见产出,不如把这些投资放到能看到的地方,增加实际效益。随着信息化的逐步使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越来越强,人们的思想及思路跟着转变,把单纯的使用变成服务于生产到现在广泛用于管理层次。正因为思路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化的不断改进,两者相辅相成。

再次是对信息化重视程度的变化,信息化最初在网络不发达时期也只是部分人员的信息化,没有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这个时期大多体现在打字、文印工作上,认为这就是信息化,可有可无。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信息不在闭塞,企业对管理的要求、员工对信息的交流都引起了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反思,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竞争力,就要利用信息化等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的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最后是信息化建设集成化的变化,电力企业原有的信息化系统比较分散且孤立,每个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只服务于本企业,无法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协同和整合,而最新的要求和课题便是以集团为主,实行的是集团化运行的方式,集团为了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力,加强集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好集团内部的管理,所以需要在生产和管理上进行集中管理,电力企业需要有高效的管理模式,对市场能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并能做到信息交互和共享,这就要求要建立电力企业的集成化的信息化系统[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特点

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在电力企业中投入运行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其中以美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电力信息技术最为成熟和全面,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的电力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管理效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理念形成晚。我国的信息化理念初步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具体应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理念到应用之间花了太长的时间。信息化开始应用于电力企业的生产和业务调度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渗入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自动监控、调度和预判系统等;

二是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由于我国的网络普及较晚,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不及美、德等发达西方国家,因此造成网络信息闭塞,信息化设施落后的现状。

三是重复投资多。随着网络的普及、视野的开阔,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重视,但由于设计上跟不上发展速度,造成前面刚建设完就不满足新的需求,需要再次投资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资金一定程度的浪费。

四是管理理念跟不上。信息化平台搭建起来后,各类生产管理系统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都是以短线投资为主,根本没有把先进的管理理念渗入到这些信息系统中去,往往一个系统最多用两年就得换掉。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什么呢?主要是没有真正的管理理念,不懂得如何去让信息系统、办公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真正的为企业服务,目前流于表面文章和喊口号的占大多数。

我国的电力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必须先从理念入手,提高管理层的现代化数字管理意识,真正发展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4]。

4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理论

4.1 概述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综合了技术、流程和人员三大要素。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4.2 管理

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用IT工具来实现已经陈旧的管理逻辑,不要期望将某种解决方案、ERP等等系统套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上就会产生某种神奇的功效,当信息系统与现行的管理制度、组织行为发生剧烈冲击和碰撞的时候,当需要真正的创新发生在现有的管理层面,甚至企业治理结构层面的时候,信息系统往往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而需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的创新,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积淀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中。

4.3电力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3.1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

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企业从上而下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表现为企业预算中对信息化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较低,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人员配置不足,信息系统的普及不够,而且IT服务管理专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使得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5]。

4.3.2缺少培训机制造成信息化专业人员水平停滞不前

由于企业对信息化管理重视不足,企业缺乏对从事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体系,造成人员水平停滞不前。信息化发展越快便越能看出我们的从业人员水平的不足,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整个企业甚至集团的普遍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管理层对信息人员的忽略造成培训体系缺乏,使得从业人员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服务意识较弱,往往只能处理简单的工作,对于重大问题的处理能力差,这些都会影响企业运维管理的有效进行。

4.3.3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管理不到位

由于部分电力企业的部门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因而缺少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规划,只是一味地对企业中存在的不同部门和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系统,导致企业的信息系统数量过多,功能过剩,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使管理混乱,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企业对信息资产的重视不足,导致没有配备足够的资产数量,一旦发生突发问题,不能有效地进行处理,使服务中断时间过长,影响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4.4 信息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要实现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就是数据化,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生产、采购、财务、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最高管理层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再把数据和资源共享到每位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手中,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以科学、系统的管理代替人为盲目的管理,这就是信息化在电力企业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4.5 信息系统应用及管理实现的步骤

1. 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深入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把握企业文化的特点以及管理理念,重组管理目标。这一阶段主要就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的重组和变革,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管理者与员工、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

2. 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发现企业的不足,提供改进方案。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新的管理体系进行控制、管理和渗透,发现不足之处逐步改进。

3. 在信息化管理逐步执行的过程中,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培训。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意识,让其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有效的数据的支持,并能用专业技能改进各信息系统的使用流程,以适应信息化管理思路的逐步改变和提高。

4. 信息化管理的持续改进。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面打下的基础进行不断的分析,分清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不需要的,通过这些改进,去芜存精,实现企业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5结语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电力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使得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增强,但是如何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是最为迫切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的电力企业普遍存在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对信息化管理整体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的输入是非常必要的,要让管理者认识到数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通过不断的渗透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思想应用到管理者的实际行动中,让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真正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柳剑.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7):130-131

[2]林雅.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0):153-153

[3]杜志强.ITIL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的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

[4]李朝阳.长江电力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2006

[5]赵弘.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论文作者:黄志东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  ;  ;  ;  ;  ;  ;  ;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论文_黄志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